賈平凹小說裝神弄鬼,金庸抄襲?王朔憑什麼這樣講?

2020-12-20 騰訊網

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飛速發展,現如今在社交平臺上發言都已經變得需要謹言慎行,小心翼翼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斟酌用詞了。

因為一旦有些言論或是用詞出現了偏頗,那就很有可能會遭到成千上萬的網民或者水軍的抨擊,更有甚者會遭遇到十分嚴重的網絡暴力。

不過卻有一個人,他罵過無數的名人大家,罵過無數的經典文學作品,但是很奇怪的是他卻很少被別人罵,這個人就是有著"文學惡評家"稱號的王朔。

部隊大院裡走出來的,開創多個文壇第一次的作家

王朔雖然是在江蘇省南京市這樣的江南水鄉出生的,但是他的童年卻是在北京的部隊大院裡長大的,這就使得王朔從小就在和小夥伴一起打架、幹仗的,他後來還以此寫下了中篇小說《動物兇猛》。

不過由於父母都是部隊裡的,公務繁忙,王朔從小就是被放在幼兒園裡長大的,這就使得他們對王朔缺少了關心和教育,使得王朔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孩子是國家發的而不是父母養的,這個想法後來也被他寫到了《與女兒書》裡。

後來王朔在讀高中的時候,因為當時特殊的歷史原因而遭到他人誣陷,被關押了三個月,因此他沒上過幾個月學就高中畢業了。

在這之後,王朔跟隨著父母的腳步加入了軍隊,成為了一名海軍衛生員。

在服役期間,王朔等到了高考恢復的消息,於是他為了報考文考專業開始學習寫作,並且還將自己的處女作《等待》投搞到了《解放軍文藝》進行發表。

不過,退伍以後的王朔並沒有按照自己當初的設想去參加了高考,而是去了北京的一家醫藥公司當了一段時間的業務員。

隨後他辭去了這份工作選擇下海去經商,不過錢是一分都沒賺到,還被人騙了不少,後來他也將這段經歷寫成了書《橡皮人》,後來還被翻拍成了電影《大喘氣》。

雖然經商失敗使得王朔一度生活過得十分拮据,不過這段經歷卻也培養了他一定的經商能力,學會從商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明白了市場的愛好和趨勢,知道什麼樣的作品讀者喜歡看,什麼樣的書賣得好。

於是王旭又重新投身到了創作的世界當中去了,他先是發表了一篇有關於在那個年代頗具神秘色彩的空姐這個職業的小說《空中小姐》,成功勾起了人們的好奇心而因此大賣。隨後,他還發表了許多中篇小說,並赴美學習,回國後繼續從事寫作工作。

1992年,華藝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王朔文集》,王朔也成為了中國文壇第一個在世的時候出版文集的作家,這本文集大受歡迎,十分暢銷。

不過經商的經驗在出版社付給王朔稿酬的時候又一次幫到了他,王朔要求這套書實行版稅付酬制,這也是近代中國文壇第一次實行這個制度結算稿費。

這不僅讓王朔賺了一大筆稿費,還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中國作家爭取到了正當的權益,改善了他們的收入水平。

轉型投身影視圈,開啟噴子之路

因為文集而大火的王朔開始慢慢地不再將重心放在文學創作上了,而是慢慢將注意力都轉向了如何能夠更快的來錢上面去了。

在文集出版的那一年裡,王朔前前後後一共見了接近300名記者,不斷地進行自我包裝和造勢宣傳,使得自己名聲大噪,稿費版稅也因此一路暴漲。

這個做法頗有一些娛樂明星的宣傳方式的味道,王朔也對此感到頗為自豪,覺得自己擁有不錯的商業頭腦和眼光。

後來,王朔還真的進軍娛樂圈了,而且還挺成功的。在1988年那一年的時間裡,由於他的作品《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頑主》、《橡皮人》、《輪迴》先後被搬上了大熒幕,使得那一年的中國電影界被稱為"王朔電影年",更是捧紅了葛優這樣的日後影帝。

接著王朔便自己親自出手參與策劃了中國電視劇歷史上程碑式的電視劇《渴望》,創下了中國電視劇收視率的最高紀錄,還造成了一股社會潮流。

隨後他參與編劇了中國大陸第一部情景喜劇《編輯部的故事》,成為了中國情景喜劇的開山鼻祖,更是讓葛優徹底紅遍了大江南北。

隨後他更是先後與姜文、馮小剛等大導演合作,製作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私人訂製》等口碑票房都絕佳的作品,更是捧紅了諸如姜文、寧靜、王志文等一票實力演員。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裡,王朔開始在韓少功主編的《天涯》雜誌上發表有關於當時的大眾文化和港臺文化所相關的評析文章。

對包括文學作品、影視劇集、流行音樂都加以評價。一旦是他看不上眼的,他都會對其大加貶低斥責,甚至還在做客電視節目時大罵髒話,導致那一段評論幾乎全程都被消音。

王朔也因為這種不加掩飾,直來直去,滿嘴汙言穢語的評價風格導致他被人們賦予了一個"北京痞子"的稱號。

"賈平凹《廢都》是扒廁所","金庸抄襲"

王朔批評過的人很多,其中最出名的人應該就是陝西文化三駕馬車之一的賈平凹和一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了。

先說說賈平凹好了,當年他曾經因為一本《廢都》而在海外獲獎,但是由於裡面充斥著大量關於性的描寫。一度還被政府封禁了16年。

不過一代文壇大師郭沫若先生卻表示:應該要有發展的眼光看待這部作品,20年後它將會變成潮流。

但是王朔卻評價賈平凹是個頹廢到無聊的人,他的小說路子是裝神弄鬼的,十分可笑,而《廢都》更是扒廁所的產物。

王朔之所以會如此評價賈平凹除了對他的作品不滿之外,更是對賈平凹這個人以販賣書法牟利而感到不屑。畢竟能做到這種事的作家,想來他寫的文章也就那麼一回事了。

其次,王朔還曾批判過金庸先生的作品有虛假鼓吹殺戮並冠以正義的名義,是逃避主義的享樂。

而且還曾指責金庸先生涉嫌抄襲,這個不只是王朔,就連同為武俠小說大家的古龍先生都曾經指責過金庸先生有部分情節涉嫌抄襲。

王朔破口大罵金庸先生主要是因為有人過度追捧金庸,甚至將他和曹雪芹相提並論,當時文學界其實有很多人都對此不滿,只不過王朔做了那個出頭鳥罷了。

不過,對此金庸先生卻很淡然地表示老天爺已經對他足夠好了,既然已經在人世間享了這麼多福,被人罵兩句也是命裡應該有的,不會因此而感到不開心。

除此之外,王朔就連自己在電影上的好搭檔馮小剛也曾經被他暗諷過,說他是媚上欺下、急功近利的。

不過這並沒有影響他們兩人之間的感情,畢竟這種敢當面直言的人總比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人好多了。

王朔從來不怕罵人,也從來不怕被別人罵,他從來不在乎不認識的人對自己的看法,他只在乎自己身邊親密的人對自己的看法。

王朔也從來不放過自己,他一旦自嘲起來就是不遺餘力的,他自己還戲稱這是在給自己查缺補漏。

不過由於新興文化的興起,王朔的影視事業和文學事業都已經不再如往日那般風光了,屬於王朔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王朔談中國作家:賈平凹小說裝神弄鬼,金庸抄襲
    部隊大院裡走出來的,開創多個文壇第一次的作家王朔雖然是在江蘇省南京市這樣的江南水鄉出生的,但是他的童年卻是在北京的部隊大院裡長大的,這就使得王朔從小就在和小夥伴一起打架、幹仗的,他後來還以此寫下了中篇小說《動物兇猛》。
  • 餘華憑一部《活著》影響千萬中國人,王朔:無非是模仿和抄襲
    王朔:中國作家,沒幾個及格的王朔曾說中國當代作家都不及格,從韓少功到張煒,從賈平凹到阿來,他逐一放言點評:作家寫到最後,有一篇小說對得起自己,就是上上簽了。有幾個人最終能拿出東西來?賈平凹裝神弄鬼,玩筆記小說的路子,多可笑,那跟吹他的小氣候有關係。賈平凹的早期商州系列還好,但《廢都》完全是扒廁所的東西,他真是頹廢到無聊的程度,就別冒充"大家"了。
  • 專家PK古龍:金庸小說算不算抄襲?文學上的倒退!貌似都有道理
    文丨曹鏡明 題丨金庸小說是抄襲?古龍稱「模仿」!專家:自我抄襲,寫作上的倒退 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金庸的看法!
  • 王朔評金庸:從語言到立意基本沒脫舊白話小說的俗套
    王朔(資料圖)金庸的東西我原來沒看過,只知道那是一個住在香港寫武俠的浙江人。金庸可不一樣,讀的人越來越多,評價越來越多,有好事者還拉下茅盾添上他,把他列為七大師之一,兩方面發生了一些口角。像每個偏執自大的人一樣,我也對發生在新聞紙上的評論不屑一顧,只重視周圍小圈子朋友的判斷,並不在乎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公眾名聲。他們中已然有了一些金庸愛好者。有一個人對我說:金庸小說的文字有一種速度感,這是他讀其他作家作品感受不到的。
  • 有位年輕人說浙江人寫不來散文,金庸: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王朔、易中天,當年都曾和餘秋雨掐上了。王朔在博客上,直接說餘秋雨的作品內容空洞。易中天也是不客氣,在微博上和他扛上了。當然,這事後來都以餘秋雨的不再理會劃上了句號。而推崇他的文化名人,也是不少的,大家看看以下兩位的說法: 賈平凹: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 余光中: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 王朔被低估了嗎?談魯迅:小說寫得不好,靠雜文,成不了什麼文豪
    文丨曹鏡明題丨王朔談中國作家沒幾個合格的:魯迅靠雜文不算文豪,小說寫的不好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王朔的看法!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新人若想出名,要麼出演海巖的電視劇,要麼出演王朔的電影,包括不僅包括張國立、夏雨、葛優、梁天等明星,都是靠著王朔作品打開局面,逐漸豎起山頭。馮小剛導演表示:朔爺,就是天上的北鬥星,只要一抬頭就能望見!
  • 王朔的評價十分刺耳,金庸卻說他堪比魯迅
    王朔的評價十分刺耳,金庸卻說他堪比魯迅著名的作家王朔就認為餘秋雨的作品不入流,對餘秋雨也多有揶揄,甚至說他冒充文人,並且說只寫散文,不寫小說,算不上作家。與王朔截然不同的是,金庸先生對餘秋雨毫不吝嗇讚美之語。金庸先生說:「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由此可見在金庸先生的眼中,餘秋雨的文章功力已臻化境。
  • 古龍對金庸小說的評價:「我能看出他模仿了誰,但並不算抄襲!」
    學生時代,不知道多少學子們曾偷偷地躲在課桌下看武俠小說,甚至讀的廢寢忘食,當時古龍和金庸的小說,看了一遍又一遍,他們倆可以說是陪伴了無數個如今的中年人。當時我很喜歡古龍的小說,心裡覺得古龍肯定對金庸很不滿,兩人也一定是水火不容勢不兩立,後來翻讀古龍的散文隨筆時才發現,原來古龍不僅不恨金庸,還是金庸的"頭號大粉絲",古龍曾說:如果我手邊有十八本金庸的小說,只看十七本半我絕對是睡不著覺的。
  • "江湖"有他約定俗成的遊戲規則 請不要誤讀了金庸
    -----題記  這些年來對金庸的評價一直走著「左」和「右」兩個極端。推崇者把他譽為大師,大有將其放到文學殿堂裡供奉起來的意思;而貶斥者則對其不屑一顧,把他的小說貶低到無法再低的程度,如王朔之流。我個人十分喜歡金庸,從小學3年級起便接觸他的作品,至今對他的15部大作都通讀過不止一遍,眼見時下罈子裡倒金和擁金派戰的不亦樂乎,心底也不免有點蠢蠢欲動,有些話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便在這裡再做一番嚼舌吧!以下僅為個人觀點!  我認為金庸的小說從形式上講畢竟是屬於消閒娛樂的範疇,和純文學作品從起點上是不同的,因此定位和評價的時候,不應該超出通俗文學的界限!
  • 王朔:把中國作家都扔到一個荒島上,不給吃的,活下來的準是阿城
    作為昔日的文壇大佬,王朔在當時可以說是無人能及,彼時的文壇,賈平凹、莫言、餘華、史鐵生、劉震雲還都不太出名,而王朔卻早已經聲名鵲起了。作為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和一代作家的王朔,卻曾在自己的文章裡寫下這樣一段話:把中國作家都扔到一個荒島上,不給吃的,活下來的準是阿城!
  • 都是哪些人在看玄幻小說?文學專家:憤世嫉俗又奉行烏龜哲學的人
    當然,這裡無意把玄幻小說和金庸武俠相提並論,只是想說它們多少有些共同之處。那麼,愛看玄幻小說的人到底都是懷著一種怎樣的心理呢?現在學術界對網絡小說的研究也比較少,對讀者群體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不過小新注意到,有位文學教授在好幾年前就對網絡小說及讀者做過研究分析。
  • 王子文和王朔的愛恨糾葛:前任情人VS事業踏板,聽當事人怎麼說
    那麼,這樣的一個萌新,如何能夠走紅呢?這裡面就不得不提王朔的價值和意義了!縱觀王子文早期的影視作品,比如說《誰是我爸爸》《再過把癮》《生死橋》《家,N次方》《男人幫》《無人駕駛》等製作團隊,都會多或少和王朔存在的一定的關係。當然,這也不說是王子文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就完全是得益於王朔的幫助。
  • 賈平凹寫出長篇小說「雙黃蛋」 講了什麼故事?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2日電(記者 上官雲)9月伊始,著名作家賈平凹兩部新書《暫坐》、《醬豆》出版。這是他創作的第17部和第18部長篇小說。也有媒體戲稱,賈平凹為今年的中國文壇創造了長篇小說「雙黃蛋」。  這兩部新長篇,講了什麼故事?
  • 朱大可:王朔小說中的話語反諷
    我們看到,在王朔的小說裡,更大的苦痛總是埋伏在話語狂歡的終點,伺機給主人公以致命的一擊。儘管面臨「犬儒主義」的指責,王朔並未逃脫痛苦的追擊。正如小說所昭示的那樣,它最終只能導致婚姻的破裂。知識份子對王朔的誤讀完全來自他的這種情感反諷,也即來自他對於情語的技術掩蔽。基於現代犬儒主義的大規模入侵,在王朔的流利的貧嘴背後,正是他的情感失語。王朔日益陷入當代社會的話語敘事的病態。
  • 有哪些好看的文學小說 推薦五本好看的經典小說
    在文學領域中,小說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那麼,有哪些文學小說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錢鍾書《圍城》《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王 朔《浮出海面》《浮出海面》是王朔和沈旭佳合作寫的中篇小說,這是王朔所有小說裡寫得最吃力也是最滿意的,通篇寫的是他們的感情生活。王朔是典型的北京頑主,嘴皮子那個快,痞子氣濃稠至極。
  • 金庸創作的武俠小說是抄襲還珠樓主的嗎,深度解析異同之處
    提到武俠小說,人們都不得不想到了金庸古龍等大師,然而在金庸先生創作武俠之初,許多人卻說金庸是在抄襲還珠樓主的。那麼真實情況真的是這樣的嗎?首先來分析一下還珠樓主何許人也?還珠樓主,原名李壽民(1902年——1961年),四川省長壽縣(今重慶長壽)人,筆名還珠樓主,曾被譽為「現代武俠小說之王」,代表作品《蜀山劍俠傳》。
  • 王朔:文學界傳奇人物,馮小剛尊稱他「朔爺」,與徐靜蕾糾纏多年
    1980年,王朔的軍旅生涯結束,被分配到了一家醫藥公司工作。對於這樣的鐵飯碗,許多人是非常滿意的,畢竟錢多、活少、離家近。可是,對於王朔這樣性格不羈的人來說,卻顯得非常枯燥乏味。偶然有一天,王朔看到了一片文章,他感覺自己也能寫。於是,便辭去了體面的工作。
  • 散文|鬼才賈平凹小說藝術/尹燕忠
    細品作家賈平凹先生小說作品藝術/尹燕忠細品作家賈平凹先生小說作品藝術作 者: 尹 燕 忠賈平凹先生1978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滿月兒》在全國獲獎,在這四十年中,他出版了近二百餘部小說、散文、文論、詩歌、書法、美術著作,數十次獲全國文學大獎,其中包括茅盾文學獎,散文大獎,長篇小說《浮躁》和《廢都》獲美國美孚馬大獎和法國獎,其中十幾本作品被翻譯成英
  • 金庸小說「九陰真經」,照抄《道德經》原文,怎麼回事
    年輕時讀金庸的小說,深深被其中的故事情節所吸引,也十分嘆服作者的文筆。特別是其中很多橋段,完全是以文言文的形式來描述,內心充滿了對金大俠的膜拜。比如小說中描寫了一本武林秘籍《九陰真經》,雖然難窺全貌,只有寥寥幾個片段,但語境之玄奧,文筆之精煉,絕對是字字珠璣。
  • 這一次,金庸能夠震撼英語世界嗎?
    在英語圈,有4部博士論文、2部碩士論文研究金庸小說,但大眾層面反響寥寥,與「凡有華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之間落差明顯,足以引發焦慮。其次,金庸小說經典化的過程有些離奇。上世紀80年代前,除文學評論家陳世襄先生、小說家倪匡等以散文或語錄方式表示肯定外,華語圈精英階層只將金庸小說視為消遣品,不承認它是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