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岸的臺大社會學系又惹事了,被批不懂人文精神?

2021-02-15 社會學吧

對岸的臺大社會學系好像又惹事了。

我們先從頭說起,臺灣每年都要舉辦一個叫「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每年暑期,這個夏令營都會聚集臺灣各地兩百名升高二學生,以兩周課程,學習人文及社會科學,燃起他們對人文科學的興趣及熱情。這個夏令營由臺灣的「科技部人文與社會科學發展司」主辦,委託學術機構來承辦,好像最近都是臺大的社會學系在承辦。我們先來看一下今年(第18屆的)海報和課程,內容的確很贊。

這個活動在島內影響非常大,所以每次很多人都擠破頭要進去。前不久公布了錄取名單,但很多人質疑審查標準。所以,3月24日,臺大社會學系在FACEBOOK上公布了一段回應,全文如下:

口試名單公布之後,陸續有人來問:我的文章要如何改進?我是不是哪裡疏忽了?審查標準是什麼?

很抱歉的是,這些問題我們都無法回答。為什麼呢?

人社營的審查一直都是沒有分數的審查,如果你曾研究過這幾年來的短文題目,應該不難發現,一篇是生活觀察,一篇則是知識性的閱讀摘要與心得,而自傳當然就是讓我們認識你的方式,成績單和推薦信只是參考資料,幫助我們從客觀且長時間的綜合學習表現以及老師的觀察角度來認識你。這一切繁複的報名文件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找到發芽的人社小種籽。

每一年,我們都在上百甚至上千份的資料中尋尋覓覓,而人社精神是什麼?其實是很抽象的。是關懷,是包容,是分享,關乎整個社會,關乎全世界,關乎每一個人,當然最重要的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你。

我們在自傳裡看見十六年的歲月點滴堆積而成為現在的你,有你的家庭、你的朋友、你的快樂、你的驕傲,更有你的悲傷與煩惱;在餐廳或小吃店細細品味每一口佳餚,與顧客或老闆/店員的互動中為彼此的生命添加更獨特的香料;閱讀與反思讓你看見或許相同或許不同的立場,正是這樣多元的立場與想法才豐富了你我的世界。

既然人社精神是抽象的,我們就無法列出標準,也沒有預設任何標準,因為「標準」本來就不存在。

三千字無法代表完整的你,錄取與否也不能定義你,所以就算這關沒過,也不能阻止你繼續熱愛這片土地。在準備報名的過程其實你就已經踏上人社之路。你是否不曾想過小吃店老闆為何開店?你是否第一次鼓起勇氣與陌生人對談?你是否不曾讀過這些文章?你是否從沒想過這樣的立場?你是否真正認識你自己?

你可能會想,你失去了參加人社營的機會,但是換個方式思考,推薦你參加的學長姐、督促你寫文章的老師或家長、和你一起報名的同學、幫你寫推薦信的老師、你訪問的店家、你讀過的每一篇文章、還有任何讓你看見這段文字的種種原因,你是不是其實已經擁有很多?

「人社精神」存在每一個角落,或許就在下一個轉角,或許是剛剛擦肩的瞬間,也或許已經緊緊握在你的手中。

人社營的目的是推廣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培養人文精神與社會關懷。人社營在有限的資源、時間以及空間之下,不可能所有人都來參加,然而,我們非常感謝,謝謝你願意花時間了解我們的課程設計,謝謝你願意與我們分享你的成長故事,謝謝你願意用這三千字讓我們認識你,我們在一千多份的報名資料裡看見了一千多種美好的可能,謝謝你。

我們要一起努力,希望在不久後的將來,十六歲的夏天可以不再需要人社營,因為你們早就已經擁有這片土地,互相灌溉就能讓心中的種籽發芽,在彼此的陪伴下茁壯,開出屬於自己最燦爛的花 🌹

何不現在就試著在你心裡開出一朵花?

以沒有標準來回復,結果顯然會遭到質疑。很快,臺大城鄉所李鈞冠就以《臺大社會系,你憑什麼主辦高中生人社營?》為標題,質疑臺大社會學系的標準問題。以下為全文:

3月24日FB粉專「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以臺大社會系的身分,回應許多申請營隊的高中生對於人社營錄取標準的疑問。該文以抽象的「人社精神」作為文眼,沒有正面回應質疑,只是摸了摸這些充滿疑惑的頭,總歸一句話:「我們沒有標準,因為標準並不存在。」

姑且不論如果沒有標準,為何還要求這些報名者撰寫:需有人類學田野觀察能力的短文一、人社摘要與論述能力的短文二、老師推薦函與在校成績單,而不是抽籤或擲杯決定。看到這種對於「人社精神」的闡釋方法,曾經就讀清大人社的我,都不知道是我大學沒有修習好人文社會科學,還是主辦人社營的臺大社會系自己都搞不清楚人社精神是什麼。

如果臺大社會系連自己都搞不清楚、說不清楚人社精神是什麼,你有什麼資格拿科技部(納稅人)的錢,舉辦人文與社會科學營給可能對人文社會科學還懵懵懂懂的高一生?我嘗試在以下的論述中,闡釋我所謂的「人社精神」應該為何、臺大社會系對於錄取標準的提問回應有何違背「人社精神」的問題,以及「人社精神」應該如何展現。

所謂「人社精神」

我以為「人社精神」除了對於人以及社會理解與關懷,更要以人文社會科學的能力作為基礎。

何謂人文社會科學的能力?首先就是對客觀現象判斷的能力。好比如果你聽信部分媒體所塑造的形象,認為參與社會運動的人總是被特定政黨策動,那麼便幾乎不可能達成對於這些社會運動者的理解和其所訴求對象的關懷。第二步,就是分析這種現象是如何形成的能力,好比解釋是什麼樣的政策後果,導致臺灣既有高空屋率也有高房價?

奠基在人文社會科學能力上的「人社精神」,才能達成真正的理解與關懷,而不只是打打嘴炮。

因為以這種能力促進的理解不僅止是表面的,更是貼身的。以強調民族志方法的人類學理解來說,要求我們將習以為常的事物陌生化,儘可能地避免受到先入為主觀念的影響,從而同理與自己不一樣的人。

關懷也不僅止於是口頭上的,而是實踐的。以受到馬克思主義與女性主義影響的社會學關懷來說,這樣的關懷訴求「看見邊緣」,除了看見在資本主義運作底下被異化剝削的工人、父權體制下被壓迫的性/別,更要求我們去組織動員、去改變那樣不公平的體制。

臺大社會系的回應如何違反了所謂「人社精神」?

以臺大社會系的回文來說,「人社精神」是抽象的,根本不存在標準。所以他們可以不正視那些提出疑問的高中生的問題,然後以不存在的標準來選擇誰可以參與由納稅人的錢舉辦的人社營。

但以我上面所闡述的「人社精神」標準,臺大社會系何時真正同理了那些沒有被「不存在的標準」選上的高中生?臺大社會系可有關懷過這些被排除了的高中生的訴求:他們真正不滿什麼?如果臺大社會系未了解這群高中生的疑問正在於「如果不存在標準,那另一群人為什麼可以被選中?」,卻跳針似地以「反正人社精神沒有標準。」回應,怎麼能夠真正解除這些高中生的疑惑?

臺大社會系避重就輕的回應,仿佛以一個「沒有標準」就能掩蓋自己具有選擇「權力」的事實。在這裡,我看不見哲學對於正義的要求、社會學對於弱勢的關懷、人類學對於他者的理解、政治學對於權力的討論。雖然這樣的學科分類是不恰當的,但這些學科的統合正是人文社會科學的要求。臺大社會系不解釋自己篩選學生的標準為何,也就失去分配全民資源的權力正當性基礎。

「人社精神」應該如何展現?

那麼,如何才能算是正視這些沒有被錄取人社營的高中生的疑問?除了由臺大社會系自行公布錄取標準,也有一些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取徑去理解這些高中生的疑問。

以《今日新聞》在2008年所整理的全臺灣明星高中來看,對比第十七屆的人社營口試錄取名單上的高中,以及第十七屆人社營的活動簡章寄送學校名單來看,我們可以發現科技部的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經費,高度集中於所謂的明星高中上。

雖然教育資源集中化的現象在臺灣一點都不稀奇,但這並不意味這種可能固化階級的資源分配方式不應該被反省,尤其是在面對被排除在這些資源之外的人質疑之後。在這裡,臺大社會系沒有給出對於營隊成員明確的審核標準,或許承繼了臺灣習以為常的不均等資源分配的觀念,傾向將資源挹注在或許早已是菁英的另一群學生身上。

在這裡,我想引用長期擔任人社營協同主持人、臺大社會系教授陳東升在〈從設計到社計的社會學想像(一)〉提及的社會學觀點:

……所以,為誰設計是很重要,也是社會學者通常最先要思考的議題。相對於傳統設計專業,社會學在考量產品、服務的主要目的滿足基本的需求,而不是刺激欲望、滿足欲望,因此社會學強調為90%的公眾需求設計,而不只是為那些負擔的起金錢開銷的10%的客戶設計。……

套用在由臺大社會系掌握權力的人社營資源分配上,也應同樣套用這個道理:今天人社營是為誰設計的?如果真的如第十八屆人社營所秉持的「推廣人文及社會科學的精神」(不存在的精神),歡迎任何有學習興趣的人來參加,則作為(可能是)頂尖社會學者聚集的臺大社會系,依照人社營協同主持人陳東升的觀點,人社營應該要為未獲取明星高中資源的90%學生需求而設計,而不只是為那些能夠滿足「人類學田野觀察能力與人社摘要與論述能力」的10%學生設計,不是嗎?

臺大社會系,你憑什麼錄取/不錄取那些高中生?

根據上述對於人社精神的爬梳,以及對資源分配不均的關懷,臺大社會系勢必有必要說明自己到底是依據什麼標準、什麼樣的精神去決定人社營的資源應該如何分配,否則可能既不具有資源分配的正當性基礎,也愧於以社會系之名自居。

相關焦點

  • 中國社會學的人文轉向
    費孝通還指出,社會學作為一門「學」,應該認識到人的各種特殊性和普遍性,這裡人之特殊性的突出表現是:人有一個「精神世界」,他說,可以籠統稱之為人的意識能力,但目前仍沒有被說清楚,它是一個有待探索的領域。顯然,社會學對此的討論更是匱乏的,但社會學對此大有討論的必要。
  • 開學第一課 | 北大社會學系系史就是中國社會學發展史
    吳文藻在《帕克社會學論文集》的序言中總結了帕克教授的貢獻,認為有四,一是促成了芝大社會學系的發展,二是形成了社會學上的主要概念:競爭、衝突、順應與同化。三是開闢了都市社會學,認為都市為文明發源之地,近代人及近代社會的問題根本是都市社會問題。第四,帕克發揮了人文區位學的觀點及研究法。
  •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舉辦「潘光旦與中國社會學」——紀念潘光旦...
    2019/12/13 信息來源: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 編輯:凌薇 | 責編:山石
  • MBA關注:北大光華第三屆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系列講座
    北大人文社會科學大師雲集、群星璀璨,光華管理學院MBA項目依託北大的人文優勢,開設文、史、哲、美學等系列人文講座,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播國內外先進文化的成果,推動社會進步,並助力於塑造MBA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底蘊。2015年,開設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系列講座以來,得到MBA學生的高度好評,並將致力打造成為光華MBA的精品課程。2017年秋季,即將迎來第三屆人文系列講座,大師來了,精彩不容錯過。
  • 建設美好社會——上海大學社會學系重建40周年,社會學院成立10周年暨老上大社會學建系98周年慶祝大會舉行!
    2020年10月24日上午,上海大學社會學系重建40周年,社會學院成立10周年---暨老上大社會學建系98周年慶祝大會在上海大學寶山校區圖書館報告廳舉行。大會現場,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成旦紅代表劉昌勝校長和學校黨政班子向社會學系重建40周年表達了熱烈的祝賀,向為社會學建設作出傑出貢獻的師生員工、向給予關心支持的各位專家學者、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成旦紅回顧了上海大學社會學系的發展歷程,高度肯定了社會學系近年來的發展和成就,並對學科的發展提出新的期望。
  • 郭齊勇:大學人文精神的淪喪
    同理,各院系、學科、學者也不得不俯首稱臣並取悅或爭寵於校方。管理機構疊床架屋,各級教育機關與官吏多如牛毛。在目前的這種體制下,學校自身亦變成了官場衙門,教師成了各級領導治下的齒輪與螺絲釘。各級領導人的話都是聖旨,不管這話符不符合教育規律,都必須立馬執行。政出多門,各種條條框框限制著教師,談什麼獨立人格、自由精神,那都是空話。
  • 臺大社會系畢業典禮演講:社會學是最好的公民教育
    我們所做的教育工作,如韋伯所說,「以適當的方式呈現問題,讓未曾學而能學的心靈,對這些問題有所了解,並能獨立判斷,這無疑地是教育工作中最艱困的使命」。我以為,作為教師,我們的生命意義,有相當大的部份,是寄托在這個艱困的使命上。你們的學習歷程,豐富我們生命的意義。你們以各種不同方式在影響老師。你們上課的問題和發言,有時讓我們得到意想不到的知識刺激,有時讓我們心虛地認識到自己知識的不足。
  •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舉辦北京市社會學學會2020年學術前沿...
    本網訊(記者李卓謙)10月10日,由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承辦的「服務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社會學——北京市社會學學會2020年學術前沿論壇暨常務理事會會議」在北京召開。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周飛舟教授提出鄉村倫理的雙向作用是產業發展難以繞過的關鍵環節,在攻堅的最後環節,鄉村倫理中的家庭倫理、村莊共同體建設與扶貧長效機制建設的關係更密切,而國家的作用則是激發、培育和保護以鄉村倫理為基礎的內生動力和長效機制,以實現從溫飽走向富裕和美好生活的目標。
  • 二手 臺大社會學系畢業演講:社會學是最好的公民教育
    我們所做的教育工作,如韋伯所說,「以適當的方式呈現問題,讓未曾學而能學的心靈,對這些問題有所了解,並能獨立判斷,這無疑地是教育工作中最艱困的使命」。我以為,作為教師,我們的生命意義,有相當大的部份,是寄托在這個艱困的使命上。你們的學習歷程,豐富我們生命的意義。你們以各種不同方式在影響老師。你們上課的問題和發言,有時讓我們得到意想不到的知識刺激,有時讓我們心虛地認識到自己知識的不足。
  • 歸屬感、人文精神、行動力成熱詞
    在這其中,被大家提及最多的幾個熱詞便是:責任感、歸屬感以及人文精神。    在社會學家看來,在價值多元化的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人們思想、觀念和行動,大家所說的「缺」,其實正是時代的渴盼,而要想實現,最根本的是:行動起來,從我做起。    這個時代,我們缺什麼?    昨天,大河報A06版發出的這一問,引發讀者和網友的深深思考。
  • 蔡英文再阻臺生登陸:怕他們看到對岸的繁榮
    此舉遭到島內輿論痛批,自由作家洛杉基6月9日發文嘲諷,直指臺當局此舉是怕學生看到大陸的繁榮進步,希望把學生繼續鎖在井底。有臺媒撰文批評,臺當局政治管到學生暑期活動,真應驗了那句「你們大人多噁心」。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臺灣「中國青年救國團」近期推出「兩岸青年上海行」、「七彩雲南活動隊」等活動,招募島內高中生暑期赴陸,「協助學員評估未來升學就業趨向」。
  •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系友會正式成立
    在校友會、教育基金會和校友工作辦公室的指導和支持下,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系友會於2010年12月12日正式成立,雷潔瓊先生擔任名譽會長,建系元老韓明謨先生等6位老教師和系友擔任顧問,社會學系原主任王思斌教授擔任首任會長。
  •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正式揭牌,從繫到院,武大社會學發展備受期望!
    早在1983年,武漢大學就設立社會學教研室,是率先恢復社會學教學、重建社會學專業的全國10所高校之一。1986年武漢大學開始招收社會學專業本科生,1990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4年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正式掛牌成立,成為單獨的學系,2005年社會學系成為武漢大學直屬系,是武漢大學唯二的兩個獨立系之一。
  •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舉辦第二屆首都高校社會學學生論壇
    4月9日至10日,北京大學第十二屆社會學文化節暨第二屆首都高校社會學學生論壇成功舉行。該論壇是由北京八所高校於2015年聯合發起,旨在凝聚社會學青年的學生學術交流活動。本屆論壇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辦,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以及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學相關院系協辦。
  • 「英系」初選提案強勢通過 網友批蔡英文:卑鄙無恥
    網友痛批蔡英文民進黨強勢通過「英系」翁章梁提案版本。(圖片取自臺媒)中國臺灣網5月30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昨日(29日)民進黨召開「中執會」,強勢通過「英系」翁章梁提案版本,民調手機、市話各半,並納入臺北市長柯文哲對比。
  • 南哲新聞 | 我系孫樂強老師入選第四批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南哲新聞近日,中共中央組織部辦公廳下發《關於印發第四批國家「萬人計劃」入選人員名單的通知》。第四批國家「萬人計劃」入選人員名單包括兩個層次,共計1419人,其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645人,科技創業領軍人才397人,教學名師103人;青年拔尖人才274人(自然科學類210人,哲學社會科學、人文藝術類64人)。南京大學入選20人,其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0人,青年拔尖人才10人(自然科學類6人、哲學社會科學、人文藝術類4人)。
  • 臺大政治系校友燒江宜樺著作 批其「偽君子」
    原標題:臺大政治系校友燒江宜樺著作 批其「偽君子」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大學政治系學生及系友近20人,27日上午在臺大社科院門口召開記者會,他們抗議「行政院長」江宜樺下達鎮壓學生的命令,痛批江宜樺是偽君子、濫用暴力,並公開燒掉江宜樺的著作《自由民主的理路》。
  • "英系"初選提案強勢通過 網友批蔡英文:卑鄙無恥下賤!
    "英系"初選提案強勢通過 網友批蔡英文:卑鄙無恥下賤! 2019年05月30日 08:47:00來源:中國臺灣網 網友痛批蔡英文民進黨強勢通過「英系」翁章梁提案版本。
  • 「英系」初選提案強勢通過 網友批蔡英文:卑鄙無恥下賤!
    網友痛批蔡英文民進黨強勢通過「英系」翁章梁提案版本。(圖片取自臺媒)中國臺灣網5月30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昨日(29日)民進黨召開「中執會」,強勢通過「英系」翁章梁提案版本,民調手機、市話各半,並納入臺北市長柯文哲對比。
  • 專訪|「末代武士」葉啟政(上):恰恰是因為我讀了社會學,才有了對量化的反思
    我是1961年進臺大哲學系,我是以第一志願第1名進的臺大哲學系,從小我就想當思想家。但是因為我家境的關係,那個時候家境不好,我完全靠自己一個人養活自己,甚至要養家。當時臺灣的學術氛圍是邏輯實證論當頭,所以我是在邏輯實證論的一個陰影底下,在臺大念完學位的,所以當時就跟著殷海光教授在當時就在臺大搞,我們稱大家「新模式運動」提倡科學民主。所以我首先接觸的就是邏輯是實證的,邏輯實證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