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 臺大社會學系畢業演講:社會學是最好的公民教育

2021-02-15 北窗

編者按:

這是一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林國明先生的畢業演講。親切的語言提醒著現代社會集體性與公民社會建構間的張力,看似學術,卻精準擊中時下朝堂街巷的無數事件與喧譁:

「我們理解集體性的力量的作用,但我們不會拿集體力量來為個人行為卸責,我們能夠為自己的行動選擇負起責任;我們關懷社會不平等,但我們不會用簡化的範疇去把人歸類,去看待問題;我們批判不合理的現象,但我們不會自鳴正義,我們能夠在差異中試圖和別人一起建構更合理的集體社群。」

本文經轉微信帳號「社會學俱樂部」及作者許可轉載,版權依法歸作者及相應機構所有。轉載敬請聯繫。

文 | 林國明

各位B96的畢業班同學、各位畢業班同學的家長、親友團和愛人們,各位老師,各位在校同學,以及來看熱鬧的,大家好。

很榮幸我能夠在這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場合講話。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畢業典禮上以老師的身分致詞,這個機會別具意義,因為在我的教學生涯中,B96是很特別的一個班級。

我從2001年開始教研究法,教到你們班,這門課已經教七年了,你們班上學期的成績和學習狀況,讓我警覺到,我是不是這門課教太久了,有些疲乏,無法激勵學生的學習熱忱。所以我做了一些轉變,為了激勵你們,我常常寫信給你們。聽說我的信,常在P2個版間流傳。我出賣我女兒,在課堂上講些她的趣事,讓小羽成為研究法的傳奇小孩。為了讓課變得更有趣,我把上課當做情緒勞動。我花了很多心思、時間在你們身上。我曾經在兩天內改完九十份內容分析的作業,有一半被我劣退,我和這些同學一一地個別談話教他們如何重寫。

我回憶起這麼多事,是要告訴你們,B96這班改變我很多。改變了我上課的方式,改變我教學的重心,讓我這幾年,投入比較多的心力在大學部學生身上,也讓我和大學部學生的互動更加頻繁、親近。一些畢業多年的學生來找我,說他們在P2一些個版上看到我上課的語錄,在臉書上看到我和學生的互動,覺得我和以前,很不一樣。因為你們是我教學生涯中重要的轉折,你們改變了我。在你們畢業之際,讓我借著這個機會,說聲謝謝你們!

臺北誠品書店

謝謝你們!這是非常真摯的,老師對學生的感謝。每年畢業時,我們聽到很多學生對老師的感謝,你們甚至還要辦謝師宴來感謝老師。其實你們不用感謝老師。我們只是做我們應該要做的事而已。反而是老師應該要感謝學生。我們所做的教育工作,如韋伯所說,「以適當的方式呈現問題,讓未曾學而能學的心靈,對這些問題有所了解,並能獨立判斷,這無疑地是教育工作中最艱困的使命」。

我以為,作為教師,我們的生命意義,有相當大的部份,是寄托在這個艱困的使命上。你們的學習歷程,豐富我們生命的意義。你們以各種不同方式在影響老師。你們上課的問題和發言,有時讓我們得到意想不到的知識刺激,有時讓我們心虛地認識到自己知識的不足。你們對社會正義的渴求,提醒老師們要保有社會學批判的熱情。你們當面嗆老師,或在個版上嘲笑老師、痛婊老師,這都在訓練我們的修為。作業不按時交,期末的時候才來求情,這在考驗我們怎麼在寬容和公平間求取平衡。謝謝你們帶給老師們的刺激、提醒與考驗。

我也要感謝家長們,當初,當你們的孩子在選填志願時,能夠尊重他們的選擇,讓他們來念社會系。當初您可能很擔心,現在要畢業了,您或許也還在擔心,念社會學能找什麼工作?社會學也許沒有辦法幫助您的孩子找到賺很多錢的工作,但社會學讓你的孩子培養了一種能力,我們叫做「公民能力」,這是一種努力讓我們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讓我們所愛的人和陌生人一起生活的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更合理的能力。感謝您們的支持,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世界,會因為這些社會系的畢業生而變得更美好。

讓我提醒一下同學,社會學的知識訓練,培養了我們甚麼能力。第一個是集體的視野。

社會學的第一課,就在告訴我們,個人生活中的困擾,我們遭遇的麻煩,是一些集體的力量所造成的。我們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不可能獨善其身,我們要了解是哪些集體性的力量在塑造我們的人生境遇。當你賣力工作卻不順遂時,不是勸自己,不是聽李校長的話,不要計較工作時間和薪水,而是能夠體察到,像性別分工、升遷制度,勞動法令和市場的競爭邏輯這些集體性的力量,如何影響我們職業生涯的成功失敗。

第二,我們知道,這些集體性的力量,會創造不平等的世界秩序。有人的生命是框金又包銀,有人生命不值錢。有些人群因為受到不合理的對待而受苦受難。對社會不平等的敏感度,是社會學培養的另一種能力。

第三,因為這種敏銳的感受力,我們對不合理的現象,會採取一個批判的立場,想要集合大家的力量來改善它。所以說,社會學知識,讓我們養成一種人文精神,一種對人的處境的關切;社會學知識,培養我們的分析判斷能力,能夠思索是什麼集體力量塑造了人的生活處境;社會學知識,也鍛鍊我們批判實踐的行動能力,讓我們相信,我們可以改變這個世界,可以和別人共同追求合理的生活處境。人文關懷,分析判斷,和參與行動的能力,綜合起來,就是一種公民能力,這是一種作為社群的成員,能夠承擔責任,一起去改善社群的集體福利的能力。這個社群,可能是我們所屬的親密團體,我們居住的小區,我們工作的組織,或我們的社會。公民能力的實踐,讓我們的生活世界變得更美好。

臺灣活躍的學生公民團體

但我也要提醒各位畢業生,你所學的社會學知識,如果變得僵固,也可能讓你的能力落入困境。讓我提醒大家,社會學知識,有三個要避免的危險。

第一個,我稱為「結構的藉口」。我們關注集體的力量,關注長期的、穩定的社會關係和互動模式,我們稱為「結構」。一個僵固化的結構觀點,會把我們的生活處境,全都推給匿名的集體力量。我們過什麼樣的生活,活在什麼樣的關係裡,別人怎麼看待我們,不是個人行為選擇所造成的,都是結構在作祟。逃課,是不合理的選課和排課制度造成的;親密關係受到挫折,都是父權主義的罪過。結構常常作為免除個人責任的藉口。

我不是要鼓勵大家走到另一個極端,用個人主義的態度來看待問題。而是要提醒大家,我們不是結構的魁儡,結構沒有完全限定我們的選擇。在你們未來的生涯和生活裡,你總是在一些外在的限制下做選擇,自己選擇或結合其他人做集體的選擇,別忘了你是行動的道德主體,你的行動選擇造成的後果,牽涉到不只是你個人,可能還有你的伴侶、家人、組織,或整個社會。你越是有權力,你行為的後果影響到更多人。你要為你的行動選擇所造成的後果負起責任,勇敢地負起責任,不要拿結構為個人的責任開脫。

第二個危險,我稱為「範疇的謬誤」。我們用一些範疇來代表那些形塑社會世界的集體力量,另如性別,階級,族群,國籍等。我們把生活世界中遭遇的人們放在這樣的範疇,而且經常是用單一的範疇去想像他們,預期他們有什麼樣的行為和想法。另外,社會學對不平等的關切,使我們傾向於同情弱勢者,所以我們可能把這些範疇二分為弱勢和強勢,弱勢者是好人,強勢者是壞人,或至少是潛在的壞人。這種對現實的簡化思維,讓我們很輕易地對事情做下判斷,這出現在我們的人際相處,也出先在公共議題的爭論。

但我們知道,這世界不是那麼黑白分明。範疇的謬誤,忽略現實世界中道德的複雜性,忽略了這世上的男人女人,他們的生活情境,是被各種身分、社會位置、關係和制度交織而成,而有非常複雜的、視情況而定的自我認同和行動選擇。他們的想法和作為,不能單純地從特定的社會範疇來歸因。沒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對如何追求建立一個更加合理的生活世界,可能會做下錯誤的判斷。

同一事件,不同力量、不同媒體提供的信息與立場截然不同

第三個危險,是「道德上的自鳴正義」。對不合理事物的批判,和實踐的行動傾向,可能會讓我們認為自己站在正義公理的一方,和我們對立的是惡魔黨,是邪惡體制的幫兇。我們不去聆聽對方的說法,我們不去尊重不同的意見,甚至不去尊重和我們看法不同的人的人格。我們也不去反省自己的看法是否真的那麼站得住腳,不願改變自己的想法。這樣我們就不知道,如何和不同意見的人一起生活,更不用說,一起改善我們的生活的世界了。

這是你們在畢業之際,我想給各位的提醒。提醒大家,社會學的知識,讓我們理解集體性的力量的作用,但我們不會拿集體力量來為個人行為卸責,我們能夠為自己的行動選擇負起責任;社會學知識,讓我們關懷社會不平等,關懷弱勢者的處境,但我們不會用簡化的範疇去把人歸類,去看待問題;我們理解不平等的根源,有複雜的成因,人的想法與行為,也有道德的複雜性。社會學知識,讓我們批判不合理的現象,但我們不會自鳴正義,我們能夠在差異中試圖和別人一起建構更合理的集體社群。

我認為,社會學教育,最可貴之處,是培養了我們的學生這些能力。我始終相信,社會學是最好的公民教育。帶著這些公民能力,去走你們的路吧,你們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合理,更美好。祝福大家!

2011年9月15日

北窗」專欄設置——這些都可以投稿

Ta們 | 人物記錄

打敗時間 | 書、影、劇評 遊記城記

公共收聽 | 文史、公共記敘思考,公益推介

五四街29號 | 陽光下眯眼動筆,笑侃世界

二手 | 不分享會手癢的好文


另有編讀互動、線下活動,敬請期待。
訂閱後回復「目錄」可查看各欄目往期精彩文章。


北窗將在周一、周五推送原創作品,周三不定期推送編讀互動,僅二手專欄推送二手作品。登載圖文版權均屬北窗,如需轉載,敬請聯繫。

相關焦點

  • 臺大社會系畢業典禮演講:社會學是最好的公民教育
    每年畢業時,我們聽到很多學生對老師的感謝,你們甚至還要辦謝師宴來感謝老師。其實你們不用感謝老師。我們只是做我們應該要做的事而已。反而是老師應該要感謝學生。我們所做的教育工作,如韋伯所說,「以適當的方式呈現問題,讓未曾學而能學的心靈,對這些問題有所了解,並能獨立判斷,這無疑地是教育工作中最艱困的使命」。我以為,作為教師,我們的生命意義,有相當大的部份,是寄托在這個艱困的使命上。
  • 北大社會學系畢業典禮∣我是學社會學的
    我是學社會學的 楊小冬 2017.7.2(作者近照) 首先,我很榮幸被邀請參加各位師弟師妹的畢業典禮!恭喜你們圓滿完成學業! 我今天早上6:00 起床,穿上新熨的襯衣,趕早班機從上海飛北京,參見北大社會學系2017年本科研究生畢業典禮。我被邀請代表畢業生發言寄語,這讓我受寵若驚。在飛機裡等到11:30終於被告知「由於航空管制原因」航班取消。完了!今天下午想說的話已經在腦子裡排練了很多次了,只好儘早給晶晶老師電話表示遺憾。國鑫老師來電話問是否可以寫成文字代讀?當然!我欣然同意!
  •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類)專業專業介紹
    2002年,教育部確定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社會學專業和人類學專業為全國高等學校重點學科。社會學系擁有一支治學嚴謹、踏實學問、關心社會和諧發展的教師隊伍。到2007年初,社會學系有專職教師34人,其中教授和博士生導師16人,副教授16人,講師2人。另外,還聘有國際知名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3人。  社會學系學科結構完整。
  • 臺灣最人氣社會學老師被解聘,校園開設無學分課程「擼瑟兒」社會學吸引500人來聽課
    ,他的畢業典禮致辭(2017臺大社會學系畢業典禮致辭:擁有徒然的熱情 欣賞失敗本身)讓我們從社會學的角度來思考失敗。他就是李明璁,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深受學生喜歡和愛戴。但最近,臺灣大學社會學系以未在期限內升等為由解聘李明璁,遭到外界一致抨擊。
  • 畢業 |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2019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順利舉辦
    6月30日下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2019年畢業典型暨學位授予儀式於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順利舉辦。系黨政班子全體成員,21位教師代表,155名2019屆社會學系畢業生,家長代表等近400餘人參加了本次典禮。典禮由黨委副書記石長翼主持。畢業生原創話劇《田野路上,守望初心》為典禮拉開序幕。
  • 北大社會學系李猛2018畢業致辭:人生不是一個實驗,沒有你旁觀的地方
    今天看到這麼莊嚴隆重的畢業典禮,我非常激動,今天社會學系是北京大學最受同學歡迎的院系,我想這是我們老師和同學這麼多年共同努力的結果。作為我個人,如果我沒有機會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就讀,我也會努力成為一個學者,追求自己喜愛的學術事業,但是可能我沒機會了解,學者首先是一個老師,把學術一代代的努力傳遞給學生。我有機會知道這一點,來源於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經歷。
  • 北大社會學系系友代表李猛2018年畢業典禮致辭
    >社會學系系友代表李猛致辭非常榮幸接到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邀請,等候這個邀請很久了。要知道我們每年的一個大的節日,就是琉璃廠書市的時候。所有人都看誰能在那裡淘到最好最便宜的書,李康往往是第一個背包啟程的人。買到好書沒什麼了不起,關鍵要買得便宜,能買到統一書號的書,那才是本事。這些最簡單的快樂就是研究生生活留下很深印象的事情。研究生的生活或許十分忙亂,但也足夠簡單。可能學術界非常的複雜,但是學術還是最簡單的事情。在這一點上,我從李康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 公開課丨古典社會學理論—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博士班課程
    如需獲取近期講座信息,可以參考這兩篇文章→講座來源  公眾號推薦近兩周也在閱讀韋伯的讀本,聽了一門相見恨晚的社會學課程,是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博士班的公開課,授課老師是孫中興,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他是我理想中的高校老師的樣子,認真、負責、誠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坦誠老師也有讀不懂的地方。
  • 中國第一個社會學系究竟成立於何時?
    丁學良博士在《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2004:103)一書其演講稿的注釋中提到該演講是作為中國成立最早的社會學系——清華社會學系復系之慶祝活動的一部分。二、滬江大學社會學系的創立時間關於滬江大學社會學系的創立時間,學界也有多種不同看法。
  • 藍佩嘉在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典禮的演講
    很榮幸有機會代表臺大社會系的老師跟大家說幾句祝福的話。其實,我自從十八歲高中畢業後就沒有參加過畢業典禮了,自己的大學、碩士、博士畢業典禮都沒有參加,原因有兩個:其一,因為典禮上的致辭通常都很冗長、無聊,其二,因為我的哭點很低,在這種場合可能變得非常狼狽。今天,我會努力讓這兩件事不要發生。首先,恭喜大家順利畢業!
  • 對岸的臺大社會學系又惹事了,被批不懂人文精神?
    這個夏令營由臺灣的「科技部人文與社會科學發展司」主辦,委託學術機構來承辦,好像最近都是臺大的社會學系在承辦。我們先來看一下今年(第18屆的)海報和課程,內容的確很贊。所以,3月24日,臺大社會學系在FACEBOOK上公布了一段回應,全文如下:口試名單公布之後,陸續有人來問:我的文章要如何改進?我是不是哪裡疏忽了?審查標準是什麼?很抱歉的是,這些問題我們都無法回答。為什麼呢?
  • 社會學系2018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舉行
    2018年7月7日下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2018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舉行。共有190名2018屆社會學系畢業生、系黨政領導班子全體成員,20名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等近400餘人參加了本次典禮。典禮由社會學系2017級碩士研究生張恆主持。
  • 2017臺大社會學系畢業典禮致辭:擁有徒然的熱情 欣賞失敗本身
    今年臺大社會系教師代表李明璁,在小畢典送給系上畢業生一段話,不同於許多面向成功、期勉美好未來的致詞,他說,「是的,無語的失敗與各種的波折,不只讓我們在這裡相遇,也讓我們從這裡出發。」以下為致詞全文:臺大社會系小畢典,李明璁(中)代表教師致詞。
  • ...學堂」講學計劃】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安德魯·阿伯特訪問北大
    應北京大學「大學堂」講學計劃的邀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Gustavus F. and Ann M. Swift傑出貢獻教授安德魯•阿伯特(Andrew Abbott)於2016年9月11日至23日到訪北京大學。訪問期間,阿伯特教授共進行了6場學術演講,並與北大師生進行了深入交流。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社會學系和人文社科研究院共同承辦了這次活動,光華教育基金會提供資助。
  • 本周日,海峽兩岸社會學界盛會——「大變遷時代的社會與人」暑期工作坊日程
    由南京大學社會學院主辦,臺灣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協辦的「大變遷時代的社會與人:海峽兩岸社會學暑期工作坊
  • 社會學家趙鼎新出任浙江大學社會學系主任
    公開資料顯示,趙鼎新,1953年出生於上海,1982年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系,198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獲昆蟲生態學碩士學位,1990畢業於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獲昆蟲生態學博士學位。此後趙鼎新轉入社會學研究領域,並於1995年獲得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
  • 北京大學院系魅力展示:社會學系
    此後,隨著北京大學的發展和社會學理論的不斷引進與完善以及蔡元培校長、陶孟和教授等學者的支持和推動,社會學的課程以及與社會學相關的一些課程在北大逐步開設出來,人類學與民族學也得以蓬勃發展。   作為現北京大學前身之一的燕京大學,也在1922年創辦了社會學系,到1952年在院校大調整中與北京大學合併,共30年的發展過程中,對社會學在中國的傳播、建成和普及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 周公子 | 臺大教授孫中興
  • 劉強東、李國慶都是學社會學的,社會學是幹什麼的?
    這一將開始我們將主要介紹社會學類專業在我國的各大高校集錦,詳細闡述業內專業排名靠前的高校,幫你篩選出同等分數下的高性價比院校,以及社會學類專業報考院校時要注意的其他因素。這一期主要介紹的是社會學、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專業值得一讀的非985院校。當然,內容主要來源於小編個人多年來在社會學類專業學習下,對各個院校的經驗感受,並不代表一定是公正客觀的標準。
  • 浙江大學社會學系,你們這是要飛嗎?
    小編這就為大家梳理一下,浙大社會學這幾年的動作,一起看看他們是如何飛的。浙大社會學系的歷史浙大社會學前身是1984年的哲學社會學系,1997年開始設本科,1999年浙江四校合併後才以杭州大學和浙江大學的社會學教學力量為基礎成立了現在的社會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