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北京大學「大學堂」講學計劃的邀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Gustavus F. and Ann M. Swift傑出貢獻教授安德魯•阿伯特(Andrew Abbott)於2016年9月11日至23日到訪北京大學。訪問期間,阿伯特教授共進行了6場學術演講,並與北大師生進行了深入交流。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社會學系和人文社科研究院共同承辦了這次活動,光華教育基金會提供資助。
安德魯•阿伯特教授是享有世界聲譽的社會學家、社會理論家,是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派理論領域的領軍人物。他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從行業和職業研究到方法論,從歷史學到知識社會學均卓有建樹,產生了廣泛影響。他曾任芝加哥大學本科生院社會科學部部長(1993-1996)、社會學系主任(1999-2002),自2000年起擔任國際社會學最頂尖的雜誌之一,《美國社會學雜誌》(AJS)的主編。2011年,阿伯特教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9月14日下午,阿伯特教授首場演講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月光廳舉行,講座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張靜教授主持,社會學系教師渠敬東、劉能、佟新、田耕、張春泥等參加活動。演講前,副校長李巖松會見了阿伯特教授,並向他頒發了「大學堂」講學計劃邀訪學人證書。
李巖松向安德魯·阿伯特頒發「大學堂」講學計劃邀訪學人證書
阿伯特教授本場講座題為「理論在通識教育和社會研究中的角色」,主要論述了理論與實質之間的關係。在他看來,理論包含了抽象性與實際性、理論性和經驗性以及一般性和特定性的對立。理論可以有很多種理解方式——可以理解為收納各種特定情況,可以理解為將各種特定情況聯繫起來的典範,可以理解為對於現代性的描述,可以理解為與實踐相對立的自主性,也可以理解為始終自我重構的一種過程。他將理論與實質的關係聯繫到高等教育的體系中,指出在教育當中必須先傳授可以互相聯繫的實質,才能讓學生以理論將這些實質聯繫起來。他還指出了一系列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所要面臨的認識(epistemological)和本體(ontological)的問題,即在進行研究當中的「前提假設」和「價值」的影響。他在演講當中多次引用《三國演義》和《勸學篇》中的內容,展現了他對於中國經典的熟悉程度。
9月16日上午,應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邀請,阿伯特教授做客「北大教育論壇」,作題為「美國教育的歷史、現狀與挑戰」的報告。他以極富洞察力的方式勾勒了當下高等教育在美國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阿伯特回顧了美國高等教育從20世紀初發展至今的歷史:以1970年為分水嶺,此前的大學體系處於一種迅速擴張的狀態,而此後則進入停滯階段,教育的性質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他隨即從5個方面概括當前高等教育所面臨的基本趨勢:不充分就業、工具主義、政治化、新自由主義的管理模式,以及20世紀以來形成的知識體系走向終結。上述趨勢使得學生在學校的地位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學歷的貶值導致學生更多地在大學參與課外活動,而對課程本身失去了興趣。大學教育變得更像職業學校。而為了經濟考慮,大學不得不將自身按照一個企業的方式去經營,以吸引更加優秀而家境寬裕的學生。大學內部也呈現出政治化的趨勢,許多政治話語幹擾了學術工作。計算機科學的興盛也將對大學學術產生巨大的影響。阿伯特教授指出,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如果希望繼續引領人類智性的發展,應當致力於重新讓學生對大學教育本身產生興趣,而不是僅僅將其作為進入職場的預備學校。
當天下午,阿伯特教授發表其北大系列演講的第三場,題為「職業、專業與知識社會學的內容」,系統講述了他在這些實質社會學當中的研究經歷。在他開始從事職業社會學研究的時候所面對的四大問題是:職業的概念到底是認知的還是建構(construct)的?職業應當以怎樣的方法去研究?職業是怎樣在社會變化的同時發生改變的?在不同的社會、不同文化中,職業有何不同?帶著這樣的問題,阿伯特教授在一家精神病醫院進行了大量的民族志研究,指出職業並不是簡單地朝著專業化發展,職業的定義也必須要考慮與別的職業之間的競爭。在知識社會學方面,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是,人文和社會科學能不能以一種經驗的方式去研究?阿伯特本人採取了民族志的方法去考察其中的知識。知識在基本事實層面,是積累的;在中間層,則是呈現出代際範式的區別;而在最高層,則有一系列宏大的結構。另外,在不同文化之間又有不一樣的認識。這些問題,都是至今社會學的知識還沒有達成結論的。
安德魯·阿伯特進行演講
9月18日下午,阿伯特教授作系列演講第四講「方法的哲學與實踐」。阿伯特將自己在方法論方面的研究分為三個階段:批判、創造與辯護。在早期,他首先運用了歷史的分析方法,批判了定量的方法。他認為,社會中的那些變量,比如性別、年齡等,並不是固定的事物,而宏大的社會結構也並非單向地影響更細小的社會結構。由於定量方法當時是主流,他激怒了相當多的人。為此,他將生物學中DNA中的序列分析方法引進到了社會學當中來,並為此研究了將近20年的時間。他將這一系統稱為「最佳配對」(optimalmatching)。到了2000年,當時發生的另一件事對他產生了幹擾:隨著技術的進步,芝加哥大學傾向於減小物理上的圖書館的規模,用搜尋引擎取代圖書瀏覽。阿伯特教授為此開始研究人們對圖書館的使用情況,以期為傳統的圖書館使用進行辯護。這就進入了他方法論研究的第三階段。在極其缺乏前人的材料的情況下,阿伯特教授通過長期的經驗研究,查找了許多檔案,最終形成了《虛實文章》(Digital Paper),一本從圖書館使用的經驗材料開始,直到人文社會科學中知識的發展的書。
9月20日下午,作為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揭牌儀式的主題演講之一,阿伯特教授作了題為「作為理念的學術和作為日常工作的學術」,社會學系張靜教授擔任評議。阿伯特詳細描述了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歷程,指出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研究大樓(SSRB)的各個樓層上通常都有不同領域的教師,常常互相討論,而大樓有直接通往芝大圖書館的通道,使得查閱文獻、書籍變得十分方便。同時,芝加哥大學出版社也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出版社與教師們都在同一棟樓裡,而數個社會科學領域突出的幾份期刊,都是由芝大出版社出版的。除此之外,芝加哥大學的本科教育當中有一個「核心課程」(Core)的設計,其中的三門必修課,除了經濟學家之外,社會科學各領域的教師都會參與進來。課程的內容也並沒有顯著的學科標誌,一般來說,馬克思、弗洛伊德、涂爾幹、盧梭、黑格爾、韋伯等人的經典著作都會作為課程內容進行學習。另外,芝加哥大學設有委員會體系,這些委員會都是跨學科的,有些可以頒發博士學位,這也大大促進了學科之間的交流。這三個日常要素,在很大程度上為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方面的成功作出了貢獻。他也以此對北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的成立,寄予厚望。
安德魯·阿伯特在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揭牌儀式上作主題演講
9月22日下午,阿伯特教授發表其此次北大之行的最後一場演講,題為「過程社會學」。本講內容是基於他今年出版的同名新書。阿伯特教授將社會現實比作瀑布,始終在時間和空間上不斷地流動。他認為,並不存在真正地宏觀和微觀對立,而只是事件、譜系和位置這些更細小的元素所組成的。任何歷史事件的影響,都是在一個「公差」(tolerance)過程當中實現的。這一過程具有可交換性、對稱性,但不具有傳遞性。這種過程,建立在英國數學家懷特海的基礎上,被阿伯特教授認為是一種對於社會學的全新入手方式。過程社會學的理論是基於兩個假設的:首先,社會現實必須是在不斷變化的;其次,必須將所有的決定作用看作發生在當下的。在此基礎上,過程社會學就是為了解決四大問題:二元性、疊合性、視角的不同和多義性。阿伯特教授從事件、譜系和位置三個角度,論述了當下社會理論分析的方式如何在過程性視角之下,迴避了傳統意義上的衝突,對整個理論體系進行了歸納。
除上述講座外,阿伯特教授在北大期間,還與北大師生保持了密切的交流。他先後與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長吳雲東教授、副教務長李沉簡教授就本科教育經驗、兩校合作前景等問題交換了意見。9月17日下午,他與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部分學生召開座談會,回答同學們關於芝加哥大學的課程體系、美國社會學研究的現狀等問題。9月20日上午,作為特邀學者代表,他還參加了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揭牌儀式,並在儀式上發言。他表示,北大文研院的建立,為解決大學面對的兩大困境提供了可能性。大學的困境之一在於專業的過度細化,而困境之二在於大學作為機構本身也處在發展的選擇期之中。大學是涵育文化的機構,北京大學文研院的選擇正是對大學發展問題的一個回應,他對此表示期待和祝福。
安德魯·阿伯特在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揭牌儀式上發言
阿伯特教授此次北大講學行程,系其首次訪問中國。在密集的講座安排中,他系統性回顧了自己的研究生涯。他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從最初在精神病院中的經驗研究開始,到從生物學中引入序列分析,最後在理論方面提出過程社會學,幾乎涵蓋了社會學經驗、方法和理論三大方面。他廣博的知識和敬業的精神感染了許多聽眾,為大家打開了認識芝加哥學派的一扇重要窗口。(文/徐亮迪)
專題連結:「大學堂」講學計劃
編輯: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