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的邀請,當代法國著名政治哲學家、巴黎第五大學(Université Paris Descartes)哲學教授伊夫•夏爾•扎卡(Yves Charles ZARKA)於2015年11月2日至12月9日訪問北京大學,並開展講學活動。在校期間,扎卡教授將面向北大哲學系研究生開設主題為「西方政治哲學基本理論」的課程,每周三講,共計五周。此外,扎卡教授還於11月12日下午發表了一場公開演講,題目為 「歐盟的理想與危機」。本次活動由北京大學主辦,北大國際合作部、哲學系、政治哲學與倫理學研究中心共同承辦,光華教育基金會提供資助。
「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Peking University Global Fellowship)系北京大學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該計劃每年邀請多位世界級頂尖學者來北大舉辦講座、開設課程、開展合作研究,希望藉此在北京大學匯聚一批世界級頂尖學者,促進世界一流人才與校內科研骨幹的融合。
11月12日上午,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吳志攀在臨湖軒會見了扎卡教授及其夫人。北大社科部部長兼哲學系主任王博、哲學系副系主任李猛、歷史學系副系主任昝濤、國際合作部部長夏紅衛等陪同會見。吳志攀向扎卡教授頒授了「大學堂」頂尖學者銅牌及證書,扎卡教授回贈了著作《重建世界主義》的中文版。
當天下午的演講由李猛擔任主持人,昝濤應邀擔任評議人。演講開始前,李猛對扎卡的學術貢獻和成長經歷做了詳細介紹:扎卡成名於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因對早期現代政治思想,尤其是對霍布斯的研究獲得了很高的聲譽。90年代開始,扎卡的研究拓展到整個現代哲學和政治思想的領域。新世紀以來,扎卡在政治學、哲學各領域對當代歐洲面臨的問題進行了重新思考,他最近幾年最重要的研究是關於世界主義和政治的重新審定。
扎卡在講座中指出,最近幾年,歐盟主要經歷了三次危機:一是金融和經濟危機,二是一種新形式的恐怖主義,三是移民危機。這些危機有歐盟外部的原因,但扎卡的著眼點是考察歐盟在克服它們時面臨諸多困難的內部原因。這些內部原因既有政治層面,也有文化層面。扎卡還著重分析了困擾歐洲的新型恐怖主義的問題。他指出,歐洲某種程度上已經內化了新型恐怖主義襲擊,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年1月發生在巴黎的連環恐怖襲擊(以「查理周刊」事件為開端)比2001年的「9·11」事件帶來的危機更加深重。極端分子對《查理周刊》的恐怖襲擊,不同於2001年紐約世貿中心的襲擊,已經不僅僅是兩個對立文明為爭取不同理想、價值、宗教而產生的碰撞,而且是更加內在化的對立——這種新型恐怖主義的內在化對西方民主國家和穆斯林國家同樣威脅巨大。這種內在化趨勢讓扎卡對法國近期的形勢深為擔憂。另外,扎卡從歐盟的視角提出,歐洲近代價值的衰落以及政治意志的喪失是歐盟危機的原因及表現。關於歐盟的難民問題,他認為歐盟的邊界管理、主權歸屬與歐盟擴張之間有內在矛盾。
歐盟的三次危機
危機一:經濟和金融危機
2008年世界範圍內的金融危機,起初由很多美國銀行在追逐利益時的故意盲目和大量其他銀行(包括歐洲銀行)的不負責任引起,在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經濟衰退、失業率擴大、稅收減少、抵抗運動增加……
為何會出現這種後果?扎卡提了兩點內部原因:首先,儘管遭遇2008年的金融危機,人們卻依舊堅信市場是自我調節和捍衛真理的最佳原則。第二,歐盟趨於政治瓦解,而非建立一個政治實體:從成員國的層面講,歐盟各國在公共領域的投入日漸減少,政府的管理風格逐漸向「私人企業模式」轉變,國家掌握在市場手中,卻不再進行縝密的政治考量;從公民社會的層面講,每個人在與他人競爭的過程中被隔離,社會日漸成為孤立個體的集合,擴大的疏離感引發更多的暴力和不安全;從人類學的層面講,脆弱的個體更容易被操縱:自身的被孤立,對他人的恐懼,都易導致政治極端主義。
是否有解決此危機的方案?扎卡受哈貝馬斯的啟發,試圖從理論的高度回應這一挑戰。哈貝馬斯關於歐洲憲法有幾點思考:第一,歐盟各國只有在經濟發展彼此協調、人民生活水平一致的情況下才能實現政治聯盟;第二,涉及暴力、正義、自由的問題,成員國沒有權利觸及,國家權利服從於超國家的歐洲法。 第三,共享的主權由歐洲人民和歐盟的公民共享,個體在兩個層面發揮基本作用:國家和歐盟。總之,由於歐洲的政治受市場邏輯的支配,導致經濟危機。因此,重啟政治歐洲的觀念,以及與之相伴的憲法方案,無疑是解決這些危機的良藥。
危機二:一種新形式的恐怖主義
在這一部分,扎卡給出了兩次恐怖主義襲擊的案例:2001年發生在紐約的「9.11」事件,2015年1月7-9日發生在巴黎的連環恐怖襲擊事件,這兩次恐怖襲擊是不一樣的。在他看來,後者的危機更加深重、也更內在化。發生在2001年9月針對紐約世貿大廈的襲擊,通常的解釋認為它反映了主流文明間的衝突。而2015年1月巴黎的這次恐怖襲擊,已經不僅僅是兩個對立文明為爭取不同理想、價值、宗教而產生的碰撞。對立變得更加內在化,儘管以不同的形式,但對西方民主國家和穆斯林國家同樣適用。
兩次危機有交叉之處,但是他們在本質上是不一樣的。一方面,西方國家相信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社會制度、經濟和政治權力、高度發達的文明以及宗教寬容原則的制度化抵禦這類內部危機;另一方面,「阿拉伯之春」的民主熱望讓人們忘了伊斯蘭主義的流毒有可能捲土重來,而事實上它已經控制了多數人,粉碎了人們追求平等和自由的願望。這種騷亂,比個人獨裁時期的動亂更加恐怖。
穆斯林引發的危機和裂痕使人們產生仇恨,但是從仇恨變成殘暴並不是連續的,它需要一個過渡。這種過渡源於心靈的「教化」,以世俗化宗教的形式灌輸到人們的大腦。施暴者通過社交媒體,運用最複雜的手段和技術實施「教化」,促使人們自我犧牲,從而將對無辜者的殺戮視作消除「惡」的力量,淨化「骯髒」的土壤。
扎卡提出問題,為什麼現代的年輕人,在法國出生和成長,也有法國的國籍,但卻對他們生活的國家懷有一種強烈的憎惡?他們受伊斯蘭教主義者宣傳鼓動,加入敘利亞、伊拉克、葉門的武裝匪幫實施謀殺或暗殺行動,怎樣解釋這種行為?扎卡談了社會和文化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於社交媒體的「教化」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社會性的貶斥;另一方面也有文化的原因,西方社會已經變得只關注物質幸福、社會權利、購買力和社會保護。誠然,這是正當的,但它沒有給出生存的理由。傳統上伴隨歐洲而生的理想光芒不在,道德敗壞(更不用提虛無主義)等,都使得年輕人對其生活的歐洲國家充滿仇恨。當然,扎卡這樣說,並非為野蠻行為辯護,沒有什麼能為無所顧忌的謀殺提供理由。但是,在西方,尤其是產生新的內部恐怖主義的歐洲國家,確有一種「自我感」的失落(the decline in the feeling of self)。
危機三:移民和難民危機
當下的移民規模對歐盟來說是一次嚴重的危機。有一個棘手的問題是:為什麼歐洲對這種危機準備不足?為什麼在歐盟內部的國家之間,會產生那麼多分歧?比如德國宣稱它在2015年能收容80萬難民,但其他國家就不能收容任何人?大多數國家處於二者之間,不能準確地知道該做什麼,或者每月、甚至每周的立場都會改變。
這次危機中,歐洲政治聯盟的不足扮演了決定性的作用。扎卡特別指出歐盟邊界的問題。由於歐盟內部不設邊界(申根區),但又缺乏能力統一控制整個歐盟區的「前線」(邊界),導致各國面對難民潮時缺乏安全感,只好放棄「邊界」,改設一堵堵「牆」。但扎卡明確地區分了「邊界」和「牆」。邊界不僅涉及人民,還有法律、商品、創造品、語言等,然而「牆」的唯一功能就是阻止來意不善的人進入;「邊界」被雙方互相認可,「牆」時常是單方面的拒絕;「牆」在人類歷史上阻止了敵軍的入侵、擴張、不良人口的湧入,但它不能解決任何事。搖擺於歐盟的共同利益和每個成員國的個體利益,我們再次看出歐盟的政治不足,這種措施沒有解決危機,反而使情況更糟了。
政治的問題也通過內部的文化問題反映出來。多數歐洲國家產生了多元文化主義。內部的文化和宗教鬥爭的一個來源是,猶太教和基督教共有的歐洲觀念正在面臨歐盟各國穆斯林人口顯著增加這一事實。那些試圖保護歐洲免受外來侵犯的極右派團體和政黨利用、扭曲了歐洲自身的價值。這就是極端主義者稱作「大替換」的恐懼——基督教的歐洲被穆斯林的歐洲取代,在此過程中,西歐和東歐的右翼力量也顯著增強。
扎卡總結說,歐洲有兩個具體的缺點:一是聯盟的政治不完善,二是道德和文化的脆弱給極端主義者帶來可乘之機。
危機內因:政治問題被擱置,文明理想遭到批評
對扎卡來說,想要理解近期敘利亞等地的移民問題,以及近來愈演愈烈的恐怖事件,有必要展示歐盟近些年來遭遇的各種危機背後的主要內部原因。
首先,扎卡從政治層面,回顧了歐盟構建的原則。歐盟是一個新的政治現實:它是政治的聯盟而非國家的聯盟。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自我毀滅後,歐洲知道它要想在世界的層面上受到重視,需要在經濟和金融層面,同時更重要的在政治層面聯合起來。相應地,歐洲各國需要發明一種新的政治範式:一個擁有行動意志和能力的政治統一體,能夠保護其公民和他們的財富,而不剝奪成員國的主權——自由、正義、公共秩序、對暴力的運用。因此,政治的歐洲絕非將各自的國家混合到一個單一國家,甚至不是將他們整合到一個聯邦國家。回顧政治哲學史,康德曾經緊隨孟德斯鳩,揭示了走這條路將面臨滑向專制的危險。雖然有些聯邦國家並不專制,比如美國、加拿大等。但它們的情況跟歐洲不一樣,歐洲的國家是古老的,且和歷史、語言、傳統、權利有關。因此,有待解決的問題是:在沒有國家權利的情況下,我們如何構建一個政治聯盟,其行動的法律和能力必須超過它的成員國?
扎卡指出,這是一個非常根本而且困難的問題。他特別強調,如果沒有憲法建立一個政治政府,歐盟會陷入各成員國不同利益間的對立。目前,歐盟不能作出任何決定,也不能讓共同的歐洲利益佔據上風,而總是給經濟發達的國家(例如德國等)更多的發言權。因此,一個合理的政治政府之缺失是許多困難的源頭。歐洲國家形成一種發散的多元而非收斂的多元,正是前者導致他們的分裂和彼此對立。
其次,扎卡從文化、文明的層面談到,歐洲是諸多文明理想的承載者:科學、哲學、技術、藝術等。從18世紀的啟蒙運動開始,歐洲就產生了很多理念:理性、普遍主義、自由、進步、人權、民主、法治等。進入20世紀後半葉,對這些理想的批評之聲越來越響亮。扎卡認為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二戰的殘暴,尤其是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另一方面,作為啟蒙運動黑暗一面的殖民主義,也引發了很多惡果:徵服了大半個世界,對其施加政治和軍事支配,毀滅了很多傳統和文化。歐洲曾經認為啟蒙時代發展出的普世價值觀值得被推廣到全球,然而這些歐洲理想被殖民主義時期的灰暗歷史打擊,已日漸式微,現如今人們對這些理念的普適性產生了懷疑,歐洲文明在道德、文化、宗教等各個領域都落入了相對主義的泥沼中。
針對移民危機,昝濤談了三點:第一是如何在歐盟的體系內看待法國的幹涉,或者說歐盟如何採取行動解決移民危機;第二是如何以歷史的角度審視歐洲的移民問題;第三個是是邊界問題。
第一點,昝濤提到,北非和敘利亞與法國之間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它們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一年來,上百萬人移民歐洲,多數來自利比亞和敘利亞,法國的幹涉無疑是導致歐洲移民危機的原因之一。而歐盟意在通過土耳其的協助解決移民危機。土耳其是歐盟的候選國,2015年土耳其將會和歐盟展開談判,在之前的十年中,土耳其和歐盟的談判沒有取得任何結果。幾周前,歐盟卻提出一籃子協議,因為它需要土耳其幫忙解決移民問題。默克爾也表示提供給土耳其30億歐元,讓土耳其能夠容納更多的難民,而不是讓難民進入歐洲。土耳其的歐洲問題專家呼籲拒絕加入歐盟,認為一旦移民危機得以解決,它就會對土耳其置之不理。昝濤提示說,問題在於,就歐洲移民危機而言,誰是麻煩的製造者呢?俄羅斯一直在打擊伊斯蘭國組織,而美國並沒有清晰的態度,在美國的大選中也較少有討論。不久,G20峰會將會在土耳其召開,歐洲尤其是德國將和土耳其開展對話和協商,在G20峰會,中國將會發揮建設性作用,促進所有利益攸關方一起儘快將其解決。
第二點,昝濤表示,可以把歐洲和穆斯林的關係追溯至7世紀伊斯蘭教的迅速擴張,至11世紀十字軍東徵,經歷了兩百年的戰爭史。13世紀至19世紀末,歐洲的東南大部被穆斯林佔領,被奧斯曼帝國統治。昝濤認為如何理解從穆斯林統治到現在的歐盟統治,對理解歐洲的移民危機有深遠的影響。
第三點是邊界問題。昝濤認為,歐盟有一個邊界,你必須去捍衛。但是按扎卡所言,這個邊界包含政治和文化兩種邊界。亨廷頓曾經寫過一本《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國也有一個著名學者叫李慎之,他對這本書作了一個很長、又精彩的評論,認為亨廷頓《文明的衝突》的觀點來自其對別的民族優勢的恐懼,這個優勢就是人口的數量。「西方已經沒有經濟的或者人口的活力足以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了」。同時,再看歐盟,比如說德國,為什麼在今年它可以安置80萬移民?因為德國需要他們,這些人是高質量的勞動力,他們從敘利亞來,大多是中產階級,懂某些外語,還會很多技術,尤其在工程領域。但是整個歐洲的出生率非常低,因此他們需要勞動力,尤其是年輕、有技術的勞動力。反觀中國,也有相似的問題,最近剛剛放寬二胎政策。我們共同面對的問題是:如何鼓勵中產階級生育更多的孩子呢?
昝濤對扎卡提出的另一個危機,即新形式的恐怖主義也有自己的思考。扎卡在講座中說,它們不是外在於歐洲的敵人,而是內在於歐洲的;並且提出了兩種理由,一種是社交媒體的「教化」,另一個是文化的原因,即歐洲文化的衰落,相對主義逐漸取代普遍主義。昝濤非常贊同扎卡的觀點,並指出即使對於原教旨主義者,也同樣非常善於利用相對主義來合法化其行為。在今天的穆斯林學界,從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角度來批判現代性也非常盛行。昝濤指出這點對理解現代性的危機很有啟發意義,尤其在遭遇相對主義者的挑戰之際。
在總結中,扎卡教授指出,目前歐洲面臨的恐怖主義已經由「外」轉向「內」。2001年的9.11事件尚且是美國之外的蓋達組織對美國的對抗;而2015年1月發生在巴黎的「查理周刊」等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在國家內部,已不僅僅是兩種文明間的對抗,而是文明對抗內化的結果,同時在西方民主世界和伊斯蘭世界中洶湧;如今,已有超過三千多歐洲聖戰分子前往敘利亞和伊拉克為IS效力,內部的恐怖主義危機已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新聞連結:
作為北大最高層次的講學項目,「大學堂」學者扎卡教授的本次講學活動受到媒體高度關注,《中國青年報》在活動次日即刊發報導。時隔兩天後,11月14日巴黎發生了讓世人震驚的恐怖襲擊,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國際社會為之悲憤,也對事件的性質、發生原因有諸多追問。11月14日中午,「澎湃新聞」迅速發表了11月12日扎卡教授北大演講的摘要稿,扎卡的主要觀點被各大媒體廣泛轉載,引發熱議。隨後,《中國青年報》、「搜狐國際」等媒體先後對扎卡教授進行了專訪。扎卡教授同時也在法國主流媒體、法國最大的全國性日報《費加羅報》(Le Figaro)上撰文,對恐怖襲擊背後的深層次危機予以解讀,題為《中國視角觀察巴黎恐怖事件》,原文為法文。經扎卡教授授權允許,「搜狐國際」對該文進行翻譯,在中文世界進行傳播。以下為部分報導連結:
《中國青年報》:法國著名政治哲學家伊夫•夏爾•扎卡:缺乏有效應對手段 歐洲難民危機將進一步惡化
澎湃新聞:法國學者扎卡:巴黎恐怖危機為何比9•11更加深重?
《中國青年報》:法國著名政治哲學家扎卡談巴黎恐怖襲擊:這是野蠻與文明的衝突
「搜狐國際」專訪:面對恐怖主義:歐洲伊斯蘭化是個「黑暗視角」
「搜狐國際」:中國視角觀察巴黎恐怖事件
背景連結:
伊夫•夏爾•扎卡(Yves Charles ZARKA),巴黎第五大學(Université Paris Descartes)哲學教授,當代法國著名政治哲學家,現代政治思想史領域傑出學者,在現代政治哲學理論,霍布斯研究,當代歐洲問題等研究領域均卓有建樹。先後領導法國託馬斯-霍布斯研究中心和現代哲學史中心,2000年創立法國國家學術季刊《城邦》(Cités)雜誌,該雜誌現為法國政治、歷史和社會學領域的核心雜誌。著有《霍布斯的形上學決斷》,《霍布斯和現代政治思想》,《哲學與古典時期的政治》,《黑格爾與現代自然權利》,《十七世紀的君主制與共和制》,《康德與世界主義》,《卡爾•施密特與政治的神話》,《知識分子的離去》,《重新思考民主》,《重建世界主義》,與哈貝馬斯合著《重塑歐洲》等等。
編輯:白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