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馬丁·卡普拉斯入選北大「大學堂」頂尖...

2020-12-16 北京大學新聞網

應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的邀請,美國哈佛大學教授、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於2015年9月6-10日訪問北京大學,發表學術演講,並參加了由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組織的知名學者三人談。訪問期間,北大副校長王傑會見了馬丁·卡普拉斯教授,並向他頒發了「大學堂」頂尖學者銅牌和證書。

 
王傑副校長向馬丁·卡普拉斯教授頒發「大學堂」頂尖學者銅牌和證書(攝影:劉月玲

9月9日下午,馬丁·卡普拉斯教授在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A204報告廳,為來自校內外的超過300名師生作學術演講,題目為「運動:生命的特徵——從有袋類動物到分子」(Motion: Hallmark of Life. From Marsupials to Molecules)。演講開始前,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院長高毅勤教授向在座師生介紹了卡普拉斯教授的學術成就及其研究經歷。隨後的演講中,卡普拉斯教授首先以生物界中的兩個現象——有袋類動物負鼠受到驚嚇後完全僵硬的「不動」狀態,和海豚自發躍出海面翻騰旋轉的「動」狀態——為例,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才能以運動來區分生命體和非生命體?接著,他引用了著名物理學家費曼的一句話切入了本次演講的主題:「原子和分子的運動:振動和擺動,能夠解釋絕大多數事物的本質」,這句話非常貼切地概括了卡普拉斯教授研究的主要方向和他本次報告的主要內容。隨著報告的深入,卡普拉斯教授為師生們介紹了分子模擬方法和應用的發展,從上世紀80年代第一個分子動力學模擬——對於BPTI蛋白的9.2皮秒的模擬,到近期他所進行的對各種複雜蛋白酶的大規模計算研究。最後他在報告中特別介紹了分子馬達:ATP合成酶工作機理方面的研究,從分子層次詳細闡述了該分子馬達的工作原理,並展望了計算化學尤其是生物分子馬達研究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向。

 
馬丁·卡普拉斯教授作演講(攝影:劉月玲

演講結束後,聆聽報告的師生圍繞報告提出的科學問題以及其它科學研究方法論等方面的問題與卡普拉斯教授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交流中,卡普拉斯教授特別強調了從事科學研究要對自然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要在專注眼前科研課題的同時發散思維廣泛交流合作,要重視基礎性研究而不應只關注於有直接經濟效益的應用研究。卡普拉斯教授深厚的學術功底、淵博的知識、強烈的求知慾和他在科學研究態度和方法方面的真知灼見使在場的師生受益匪淺,最後討論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9月10日上午,為使北大師生更深入地了解馬丁·卡普拉斯教授對於科學、藝術和人生的思考,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組織了一場主題為「從原子到生命: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藝術與科學之思」的重量級學術對談。面對200餘名學生,卡普拉斯教授、高毅勤教授以及特邀的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系教授、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謝曉亮等三位嘉賓分享了他們的研究心得。作為一位在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個領域均有建樹的學者,卡普拉斯教授的研究涉獵廣泛,堪稱跨學科的典範。此外他也經歷豐富、博學多才,是一位出色的攝影家和烹飪愛好者,他從上個世紀50年代就開始拍攝,遊歷過歐洲、亞洲、南美等許多地方,並且舉辦過多次攝影展,出版了個人攝影專集。因此,整個對談活動氣氛熱烈,話題不僅涉及對前沿科學問題的探討,也涉及到卡普拉斯教授對於藝術、教育、社會責任、科技發展戰略等多方面的獨到見解。對談中,卡普拉斯教授鼓勵年輕學者,要對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抱有好奇心,並且要能潛下心來、甘於寂寞,認認真真做好基礎研究。同時他也教導初涉科研的青年學生在專注於當前主要研究課題的同時,廣泛閱讀和討論交流,培養自己對於科學各個領域更廣泛的興趣,這樣才能激發出新的思想火花。隨著談話形式和氣氛的逐步放鬆,高毅勤教授就大家都好奇的卡普拉斯教授的攝影師身份也提出了問題,請卡普拉斯教授給大家分享他對於科學和藝術關係的獨特理解。卡普拉斯教授在闡述這個議題時,特別提到了一個關鍵詞「observing(觀察)」。 小時候他父親送給他一臺顯微鏡,因此他自小時候起就喜歡觀察這個世界,而在他眼裡科學與藝術的共性也在於這個詞:觀察。他所熱愛的攝影藝術是以眼睛和相機來觀察和了解這個世界,而他所從事的科學研究則是以頭腦和科學儀器來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同樣都是觀察,同樣都是心頭所好,因而他能常年樂在其中。對談過程中卡普拉斯教授時時表現出了他對於科學的熱愛,對於真理追求的孜孜不倦。當被問到他認為自己在一生的事業中最難忘的時刻,出乎大家預料他並沒有提起獲得諾貝爾獎的功成名就,而是提到了30多年前看到自己的第一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對於蛋白質的分子動力學模擬成功時的喜悅,因為雖然當時的模擬非常簡陋粗糙,但是他意識到這將為人類開啟一扇嶄新的觀察世界的窗戶,這種由於對世界認識的深入而帶來的激動無疑更加使他難忘。而對於被所有人視為至高榮譽的諾貝爾獎,卡普拉斯教授只是以開玩笑的口吻提到,得獎對於他的影響是得獎後他的攝影展似乎更加受歡迎了。卡普拉斯教授對於諾貝爾獎更多的是提到了責任,大家對於諾貝爾獎得主的尊敬和發自內心的愛戴讓他倍感身上的責任,這不僅包括繼續探索世界奧秘的責任,也包含啟發傳承科學精神的責任。針對人類科學發展的長期戰略,卡普拉斯教授呼籲政府和社會能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對基礎研究給予更有力的支持。短短兩個小時的交流過得很快,但是化學大師卡普拉斯教授閃光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將在與會的北大師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們受益終生。

 
馬丁·卡普拉斯、高毅勤、謝曉亮三人對談(攝影:劉學紅)

「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Peking University Global Fellowship)系北京大學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該計劃每年邀請多位世界級頂尖學者來北大舉辦講座、開設課程、開展合作研究,希望藉此在北京大學匯聚一批世界級頂尖學者,促進世界一流人才與校內科研骨幹的融合。自2012年啟動以來,已有21位不同專業領域內的傑出學者以「大學堂」頂尖學者身份來校講學,其中包括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背景連結:

馬丁·卡普拉斯(Martin·Karplus)教授1930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1953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化學博士學位,師從著名量子化學家萊納斯·鮑林教授,1954-1955年在英國牛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55-1966年任職於美國伊利伊諾大學。1966年至今,卡普拉斯教授同時在在美國哈佛大學和法國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學(the Université Louis Pasteur)任教授職務。卡普拉斯教授主要從事核磁共振譜學、化學動態學、量子化學和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動力學模擬方面的研究,曾經提出有關耦合常數和二面角之間關係的卡普拉斯方程(Karplus equation)。他所發展的分子模擬方法和創立的計算機軟體對蛋白質結構和動力學等分子科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憑藉其在生物分子的分子動態模擬方面的成就,他榮獲2013年頒發的諾貝爾化學獎

編輯:安寧


相關焦點

  • 【「大學堂」講學計劃】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科爾來校講學
    應北京大學「大學堂」講學計劃的邀請,世界著名化學家、C60發現者、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科爾(Robert Curl)於2017年9月6日-7日訪問北京大學,並發表演講。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共同主辦了此次活動,光華教育基金會提供資助。
  • 美國三名科學家獲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
    核心提示: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10月9日在瑞典揭曉,美國科學家馬丁•卡普拉斯、麥可•萊維特及亞利耶•瓦謝爾因給複雜化學體系設計了多尺度模型而共享獎項。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學院院士Michael Levitt來浙大了!
    嗯,四月的微風吹進浙大,會讓學子們感到絲絲甜蜜清爽;嘿,四月的浙大迎來了諾貝爾得主Michael Levitt,又會颳起怎樣的頭腦風暴呢?4月13日下午,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Michael Levitt受聘浙江大學,加盟定量生物中心,並為現場師生帶來了題為《多尺度計算生物學的發展歷史與展望》的學術講座。校長吳朝暉致辭,並為Michael Levitt佩戴浙江大學校徽。副校長張宏建出席聘任儀式。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公布,日本科學家再次入選
    整理 | 常春藤 2019年10月9日,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獲獎者為鋰電池領域的三位學者: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惠廷漢姆和日本學者吉野彰。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3名科學家 盤點歷年得主
    中新網10月9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北京時間9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成為今年的諾獎得主,以表彰其在鋰電池發展上所做的貢獻。
  • 21世紀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高齡化現象
    在化學領域,傑出科學家獲得最高學術認可的形式就是諾貝爾化學獎。自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化學獎頒布至1999年,20世紀的100年中諾貝爾化學獎共授予132人,平均年齡為55歲。其中,約裡奧·居裡(J. F. Joliot Curie,1900—1958)在1935年獲獎時年僅35歲,是諾貝爾化學獎歷史上最年輕的獲得者,佩德森(C. J.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獲獎者都是女科學家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埃裡克•貝齊格、威廉•莫納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黑爾,以表彰他們為發展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所作的貢獻。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馬丁•卡普拉斯、麥可•萊維特和阿里耶•瓦謝勒,以表彰他們在開發多尺度複雜化學系統模型方面所做的貢獻。
  • 三位科學家因分子機器分享2016諾貝爾化學獎(附歷屆化學獎得主)
    Feringa由於在「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方面的貢獻而共同榮獲本屆諾貝爾化學獎!距離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已經過去115年,2016年是第108次揭曉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名單。化學獎是眾多諾貝爾獎中最重要的獎項之一。諾貝爾獎的發起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本人就是一名化學家。他的各項發明和推動工業進程的多項成就,都是以化學知識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根據諾貝爾的遺願,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在化學領域做出最重大發現或進展的人」。
  • 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瓦爾特·科恩和波普
    Pople獎項: 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瓦爾特·科恩和波普波普爾提出波函數方法而獲諾貝爾化學獎簡介:1998年10月13日下午3時正,瑞典皇家科學院正式公布了199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名單,美國的奧地利裔科學家瓦爾特·科恩(Walter Kohn)教授和英國的約翰·波普(John Pople
  • 美英3名科學家因這些貢獻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化學獎是諾貝爾在其遺囑中提到的第二個獎項,諾貝爾化學獎由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  在諾貝爾於1895年11月27日籤署的遺囑中,他用自己遺產的大部分設立了一系列獎項,也即後來的諾貝爾獎。根據他的意願,其中一部分頒給「做出最重要的化學發現或改進的人」。  諾貝爾化學獎首次頒發於1901年,當年頒發的還有諾貝爾物理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與和平獎。
  • 排名沒有清華北大高!卻出了11位諾貝爾得獎者,日本這所大學真牛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已經揭曉謎底,來自美日兩國的三名科學家「分享」了這一終極榮耀,這也是日本自201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連續第六年獲得諾貝爾獎!三位2019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三位獲得者之一的71歲日本化學家吉野彰,是從京都大學1970屆畢業生,而這也是繼本庶佑獲得2018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之後又一位京都人
  • 哪些高校培養出過諾貝爾獎獲得者?看了絕對嚇你一跳!
    學校的前身是1902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師範大學。北平女子師範大學、輔仁大學先後併入北京師範大學。 學校是32所中央直管副部級大學之一,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國家雙一流大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教育學、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數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
  • 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女科學家獲獎!
    其在加州的波莫納學院(Pomona College)學習生物化學,跟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Jack Szostak從事RNA研究;在科羅拉多州從事博士後研究,獲得了X射線衍射確定RNA三維原子結構的成功;2012年她與其同事合作發文介紹了一種稱為CRISPR/Cas9的基因組編輯技術,時至今日這種技術已經風靡全球。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基因編輯,眾望所歸
    北京時間10月7日傍晚,諾貝爾委員會宣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給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 Doudna,以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CRISPR/Cas9基因剪刀。這也是諾貝爾化學獎首次被兩位女性科學家共享。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111次:自1901年首次頒獎至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已頒發111次。因戰爭等原因,有8個年份未頒獎,分別為1916年、1917年、1919年、1924年、1933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
  •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野依良治受聘哈爾濱工程大學榮譽教授
    點「推廣」購包年套餐,經濟划算業務節節高6月29日,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野依良治在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
  • 2019「諾貝爾化學獎」公布!
    事實上,是2019年搞笑諾貝爾化學獎揭曉了—— 那麼,之前還有過哪些搞笑諾貝爾化學獎呢? 2017年 化學獎未頒發 2016年 大眾汽車尾氣檢測「黑」科技 2016搞笑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大眾汽車公司。
  • 諾貝爾化學獎來了!兩位「女神」登頂,發現高效基因編輯技術;A股...
    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在「憑藉開發基因組編輯方法」方面作出的貢獻,兩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
  • 2名女性分享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她們是什麼來頭?
    而鮑林在1954年榮獲化學獎後,又因反對核彈在地面測試的行動,將1962年的和平獎收入囊中。居裡夫人不僅是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她和家人們堪稱諾獎史上「最強家族」。居裡夫婦曾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30多年後,居裡夫人的長女伊雷娜和丈夫因對人工放射性的研究,也共同獲得了化學獎。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她們的研究幫助開發癌症療法
    而鮑林在1954年榮獲化學獎後,又因反對核彈在地面測試的行動,將1962年的和平獎收入囊中。  居裡夫人不僅是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她和家人們堪稱諾獎史上「最強家族」。  居裡夫婦曾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30多年後,居裡夫人的長女伊雷娜和丈夫因對人工放射性的研究,也共同獲得了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