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堂」講學計劃】著名歷史學家佩裡·安德森教授訪問北京大學

2020-12-13 北京大學新聞網

應北京大學「大學堂」講學計劃的邀請,著名歷史學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學系與社會學系教授佩裡·安德森(Perry Anderson)於2016年10月16-30日到訪北京大學。訪問期間,安德森教授共作了四場學術演講,從歷史與比較的視角,對國際體系、國際主義的流變、以及國際法秩序等主題進行闡釋與批評。此次訪問由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北京大學法治研究中心共同承辦,並得到光華教育基金會的贊助。北京大學法學院章永樂擔任講學活動主持人。

佩裡·安德森是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與政治家,被特裡·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譽為「英國最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他自1962年起長期主持國際左翼核心期刊《新左翼評論》(New Left Review)的編輯工作,並參與創辦左頁(Verso)書局,顯著提升了英國左翼知識界的理論水平及在公共領域中的影響力。他還曾於80年代任教於美國紐約的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安德森教授迄今共出版12本專著,對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和文學等多個領域產生深遠影響,其中1974年出版的《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是廣受讚譽的歷史社會學經典之作。2015年,安德森教授推出新著《美國外交政策及其智囊》(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its Thinkers),其中文簡體字版也已在近期推出。

 
安德森近照

10月18日晚,安德森教授在北京大學二體地下報告廳首度開講,並邀請到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汪暉教授擔任評議人。本次講座題為「大國協調:十九世紀」(The Concert of Powers: the 19th Century),主要講述維也納體系的特點與命運。維也納體系即歐洲協調機制(the Concert of Europe),是由英國、法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五大歐洲強國於拿破崙戰敗後創立的、西方第一個有組織的跨國體系。安德森教授指出,維也納體系的兩大目標是維護王朝帝制和防範大國之間戰爭,其運轉則依賴於頻繁的外交會議、分歧的解決和共識的達成,以及必要情況下對武力的動用。至於合作的基礎,儘管五國差異巨大、力量不等,但正統主義(legitimism)是其統一的合法性標準。在此體系之下,那不勒斯、希臘、西班牙、比利時等地的革命被紛紛鎮壓。就此,安德森評價道,該體系的關鍵在於以穩定的政治合作取代簡單的力量均衡,從而極為成功地實現列強的協調,使歐洲直到一戰前都基本保持和平狀態。不過他還指出,在這一體系之外存在兩大異數,即經歷去殖民化進程的美洲和疆域遼闊但日益腐敗的奧斯曼帝國,而後者引發的包括克裡米亞戰爭在內的一系列衝突重創了維也納體系的穩定性。安德森教授接著對維也納體系的瓦解過程進行分析:德國實力增長、列強摩擦增多、一戰爆發、俄國革命,歐洲協調機制徹底崩潰。就此他評價道:政治核心區域與邊緣區域的分解的不明確,最終引發前所未有的人類戰爭。但一戰前種種被稱為「自由的文明」 (liberal civilization)的元素卻存留到了我們的時代。

 
首場講座現場

10月20日晚,在題為「大國協調:二十一世紀」(The Concert of Powers: the 21st Century)的第二場講座中,安德森教授以本世紀與19世紀的對比為基本方法,開啟他對當今世界的觀察。該次講座邀請到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潘維擔任評議。講座開始,安德森總結了兩個世紀的共性,指出外交會議、國際組織、作為「文明標準」的人權話語、打著不幹涉旗號的政治與軍事幹涉以及大國特權,都令人想起過往的政治格局;而歐盟、俄羅斯、印度、美國、中國五國的異質性也毫不亞於維也納體系的構建者們。不過,對經濟失控威脅與生態系統危機的防控成為21世紀新的協調基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務實性原則統一著「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奧斯曼舊帝國的統治區域仍是威脅世界和平的動蕩地帶。五國並非勢均力敵——美國形成前所未有的全球霸權,幹涉其他列強的勢力範圍。其欠下的海量債務恰好與外國債權國實現利益捆綁,另外兩項優勢是普適的自由意識形態和不與競爭對手接壤的地緣政治紅利。總之,新的大國協調機制在本世紀初似乎已現端倪。關於新體系與19世紀的最大差異,安德森認為,新霸主美國及其同盟者羞辱了冷戰的失敗者俄國,造成後者強烈的反彈。而在其他三國,挑戰與機遇並存。協調機制的繼續發展以全球性的後現代資本主義為物質基礎,以保存實力為制度目標。不過,在力推自由市場原則之外,當代霸主美國還欲實現自由民主政治制度的同質化。最後,安德森從社會內部權力體系的角度,以葛蘭西的強制(coersion)與同意(consent)結合理論考察新時代的霸權走向,並意味深長地指出未來國際秩序發展的兩種可能走向:一是康德設想的通向永久和平的共和國聯盟,二是考茨基所言的「超帝國主義」。

在前兩講對國際秩序史的回顧的基礎上,在10月21日下午的第三場講座中,安德森教授以「民族主義的他者」(The Other of Nationalism)為題,討論了國際主義的流變。他將民族主義的演變史作為對照,採用分時期的方法,闡述了國際主義演化史中曲折反覆的七個階段。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崔之元教授在講座後進行了評議。安德森教授首先闡明,國際主義這一模稜兩可的概念需要對照民族主義加以把握。在歷史的研究方法上,他將國際主義的歷史樣態與同時期民族主義的理想型對應起來,通過適當的簡化和剪裁,梳理二者主導類型的演變過程。安德森接著回顧道,起初美國獨立和法國大革命孕育了世俗的民族情感,政治上的愛國主義以理性主義和普遍主義為特徵,並與國際上的普世主義在價值和實踐層面相契合。拿破崙戰爭導致了兩者的反動版本的產生,資產階級以歐洲浪漫主義為民族主義的修辭表達訴求。對文化多樣性的重視維護「差異化的普遍主義」(differentiated universalism),政治上的成就則體現於1848年的歐洲革命。與此相對的國際主義實踐是第一國際:其參與者多是有跨國流動能力的獨立手工業者,國內戰爭因此得到國際化。19世紀60年代後,民族主義主導的各國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革命突變為沙文主義。它以實證主義和社會達爾文為話語,強調族群適者生存。國際主義的表現形式則是第二國際:但其組成者難以抵抗本國意識形態影響,各社會主義政黨在一戰後紛紛背叛承諾、加入戰爭。而在一戰結束後的經濟危機中,戰敗國成為新的民族主義中心,法西斯主義基於非理性主義把民族界定為一個生物上的共同體,即種族(race)。與此同時,國際主義也以蘇聯成立和第三國際建立為標誌走向絕對化。但第三國際最終屈從於蘇聯的利益,並於二戰時期解散。二戰結束後,資產階級鼓吹民族主義、勞動階級支持國際主義的傳統格局被顛覆,民族主義以反帝主義(anti-imperialism)為主導,將中心區域轉移到第三世界。而在資本主義陣營,大國調和實現商業、意識形態和戰略決策的統一化。1960年代中期以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多邊合作機制,跨國企業紛紛建立,國際主義走向跨國主義(transnationalism)模式。與此同時,史達林的「一國社會主義」加速消弭共產主義運動的國際主義因素,民族主義激化社會主義陣營的內部衝突。至於今日,安德森最後分析道,分離主義成為後冷戰時代流行的民族主義形式,金融市場成為資本國際化的先鋒,「國際主義」則在美國的超級霸權之下具有了彌賽亞式的普遍主義的色彩。

10月25日晚,佩裡·安德森教授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凱原樓報告廳進行題為「國際法:它是國際的嗎?它是法嗎?」(International Law: Is it International? Is it Law?)的最後一場講座,分析國際法的起源與性質。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Tony Carty、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易平、陳一峰等三位國際法學者在演講後做了評議。對國際法的發展過程,安德森教授梳理道,在16世紀,西班牙神學家Francisco de Victoria首次將西班牙對印第安人的徵服之權訴諸貿易和傳教等溝通的權利(communicandi)。17世紀,荷蘭法學家格老秀斯以懲罰的權利(iusgladii)為理論基礎,為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長對葡萄牙商船的打擊正名。霍布斯提出歐洲人應壓縮漁獵和採集部落佔據的土地範圍,而洛克則發明勞動財產權的概念,論證歐洲人為改善土地利用而攫取印第安人的資源是正當的。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們並未試圖反對歐洲人對其他大洲的殖民掠奪行動,瓦泰爾的《萬國公法》是一典型。19世紀,維也納五強格局固化國家間的等級秩序,「文明標準」(standard of civilization)的提出則將這種等級延展至「犯罪國家」「失敗國家」和中國等處於歐洲文明之外的國家。20世紀初的海牙和平會議建立以美國和歐洲列強為常任理事國的國際仲裁法庭。一戰後的國聯結構仍在結構上排除主權國家平等的方案,導致多個拉美國家的最終退出。這一時期,奧本海和勞特派特等國際法權威也以肯定的態度承認國際法是列強霸權的體現。二戰之後,安理會五強在聯合國享有特權,國際法不再是歐洲的國際法,但卻仍是西方(美國)的國際法。關於國際法的性質,安德森觀察到,早期國際法以宗教色彩強烈的自然法理論作為基礎;19世紀後,國際法的正當性轉移到普遍人性,卻受到人類學和比較社會學的挑戰。事實上,正如英國思想家們所指出的,國際法是意見(opinions)和情緒(sentiments),其背後缺乏權威的支撐,而所謂的習慣法是通過不斷違法而發展的。二戰後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院的建立改變不了以上判斷,國際法治仍充滿不確定性和歧視性。而在當代,安德森結合若干實例說明,作為「意見」的人權話語蓬勃發展,而列強則繼續以國際法為工具實現自身利益。他總結道,國際法既非國際,亦非法律。其本質是服務於霸權及其同盟者的意見或意識形態 —— 當然,是一種具有重要力量的意見。

 
第四場講座現場

安德森教授與中國淵源頗深。其父曾於中國海關任職,其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出生於昆明,其本人也曾在幼年時期於居住於上海。此次訪華行程期間,安德森教授與北大師生進行了深入交流。講學期間,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吳志攀教授在臨湖軒會見了佩裡·安德森教授,並向他頒發了「大學堂」講學計劃邀訪學人證書。從大國協調機制到當代霸權結構,從國際主義流變到國際法秩序,安德森教授以其廣泛的興趣與深刻的洞見,展示了一位當代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的風採。

 
吳志攀向安德森頒發「大學堂」講學計劃邀訪學人證書

編輯:白楊


相關焦點

  • 【「大學堂」講學計劃】著名思想史家昆廷·斯金納到訪北京大學並...
    應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的邀請,享譽世界的思想史家、歷史學家、「劍橋學派」代表人物、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教授昆廷·斯金納(Quentin Skinner)於2017年4月2日至15日到訪北京大學。訪問期間,斯金納教授在北大進行了四場系列學術演講,參加了一場學者座談會和一場學生對話會。
  • 【「大學堂」講學計劃】法國著名語言學家貝羅貝教授來校講學
    應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提名和邀請,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特級研究員、著名語言學家貝羅貝(Alain PEYRAUBE)教授,作為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Peking University Global Fellowship)入選學者,於2015年12月14日至23日到訪北京大學。
  • 【「大學堂」講學計劃】著名社會學家沃爾夫岡·施魯赫特來北大講學
    應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的邀請,著名社會學家、海德堡大學榮休社會學教授沃爾夫岡·施魯赫特(Wolfgang Schluchter)於2017年4月訪問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發表系列演講,並主持讀書會。
  • 佩裡·安德森講座:十九世紀列強的對內協調與對外幹涉機制
    這兩兄弟,哥哥就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名的《想像的共同體》的作者,2015年剛剛去世。而弟弟則是佩裡·安德森(Perry Anderson),被特裡·伊格爾頓譽為 「英國最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他是英國左翼出版社Verso的共同創始人,曾經長期擔任國際左翼標杆性雜誌New Left Review的編輯。
  • ...頂尖學者講學計劃】著名人類學家大衛•帕金到北京大學講學
    應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的邀請,著名人類學家、牛津大學萬靈學院院士大衛•帕金(David Parkin)教授於2016年5月10日-25日到北京大學講學。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以及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聯合承辦此次講學活動,光華教育基金會提供資助。
  • 佩裡·安德森訪談I:風格、方法、霸權
    佩裡·安德森,1938年出生,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政論家。1962至1982、2000至2003年任《新左評論》主編。現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學和社會學教授,《新左評論》編委會成員。去年,安德森教授在上海接受了《上海書評》的專訪,現分三部分刊出。
  • ...學堂」講學計劃】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安德魯·阿伯特訪問北大
    應北京大學「大學堂」講學計劃的邀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Gustavus F. and Ann M. Swift傑出貢獻教授安德魯•阿伯特(Andrew Abbott)於2016年9月11日至23日到訪北京大學。訪問期間,阿伯特教授共進行了6場學術演講,並與北大師生進行了深入交流。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社會學系和人文社科研究院共同承辦了這次活動,光華教育基金會提供資助。
  • 【「大學堂」講學計劃】政治哲學家扎卡訪問北大並發表演講:歐盟的...
    應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的邀請,當代法國著名政治哲學家、巴黎第五大學(Université Paris Descartes)哲學教授伊夫•夏爾•扎卡(Yves Charles ZARKA)於2015年11月2日至12月9日訪問北京大學,並開展講學活動。
  • 【「大學堂」講學計劃】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科爾來校講學
    應北京大學「大學堂」講學計劃的邀請,世界著名化學家、C60發現者、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科爾(Robert Curl)於2017年9月6日-7日訪問北京大學,並發表演講。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共同主辦了此次活動,光華教育基金會提供資助。
  • 印度前總統卡拉姆受聘北京大學名譽教授—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11月5日,印度前總統、著名飛彈科學家阿卜杜勒·卡拉姆博士來北京大學訪問,並在北京大學發表了三場公開演講。
  • 法國著名語言學家貝羅貝教授來校講學
    應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提名和邀請,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特級研究員、著名語言學家貝羅貝(Alain PEYRAUBE)教授,作為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Peking University Global Fellowship)入選學者,於2015年12月14日至23日到訪北京大學。
  • 【「大學堂」講學計劃】當代著名哲學家讓-呂克·馬裡翁來北大發表...
    2017年11月9-14日,當代著名哲學家、法蘭西學術院院士讓-呂克·馬裡翁教授訪問北京,先後在北京大學與中國人民大學發表演講。11月10日晚,應「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的邀請,馬裡翁教授在北大發表了題為「笛卡爾:感受之思」的演講,北京大學哲學系靳希平教授擔任主持。
  • 著名歷史學家呂芳上教授在南大開講啦!
    與往年不同的是,本學期的授課老師是來自臺灣的著名歷史學家呂芳上教授。呂芳上是聞名於海峽兩岸的著名民國史學家,曾任職臺灣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總幹事,擔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國史館」館長;並先後在美國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英國倫敦大學,日本慶應大學進行學術訪問和客座研究;研究領域為中國國民黨黨史、民國政治史、民國學生運動史、中國近代婦女史等,近年來專攻蔣介石研究。
  • 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田餘慶逝世 享年90歲
    北京大學官方微博於12月25日上午發布訃告:「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資深教授田餘慶先生,因病於2014年12月25日凌晨6時0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田餘慶先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史,代表作有《東晉門閥政治》、《秦漢魏晉史探微》《拓跋史探》等。」田餘慶先生逝世的消息在網絡迅速傳播開來,引發學界同仁的悼念——
  • 佩裡·安德森|國際法:它是國際的嗎?它是法嗎?
    【文/佩裡•安德森  譯/吳雙  校/魏磊傑】 我今天要談的主題包括兩層。首先,我將就國際法作為一門學科或者一個概念的起源談幾點看法。然後,我將就國際法的本質,無論在過去還是當下,稍作評論。作為一名歷史學家,我對將要談到的某些問題可能不如在座的法學專家那樣在行,表示歉意。不過,我希望我能以不一樣的方式處理這些問題。
  • 北京大學教授來隨州二中講學
    12月5日下午4點,北京大學胡旭東、吳豔芬兩位教授來我校講學。黨委書記、校長王先樂,副校長馬立學,高三年級部主任張龍龍和部分高三學生全程聽課。首先,吳豔芬教授在學術報告廳作了主題為《學院路38號——北大百年醫學殿堂》的報告。
  •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馬丁·卡普拉斯入選北大「大學堂」頂尖...
    應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的邀請,美國哈佛大學教授、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於2015年9月6-10日訪問北京大學,發表學術演講,並參加了由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組織的知名學者三人談。訪問期間,北大副校長王傑會見了馬丁·卡普拉斯教授,並向他頒發了「大學堂」頂尖學者銅牌和證書。
  • 佩裡·安德森︱雷蒙德·威廉斯的佚文
    佩裡·安德森,1938年出生,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政論家。1962至1982年、2000至2003年任《新左評論》主編。現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學和社會學榮休教授,《新左評論》編委會成員。近著有《原霸:霸權的演變》。《上海書評》經作者授權翻譯、發表此文。
  • 普林斯頓大學文森特·珀爾教授受聘北京大學名譽教授
    2017年9月11日,應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邀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Michael Henry Strater教授,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前院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國家工程院院士、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文森特·珀爾(H. Vincent Poor)博士北京大學名譽教授聘任儀式暨學術講座在理科二號樓2129報告廳舉行。
  •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類)專業介紹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始建於1899年秋(時稱京師大學堂史學堂),是近代中國最早建立的史學教育科系,在全國高校同類學科中歷史最久,培養人才最多,社會影響最大。改革開放以來,學科建設又有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