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化是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後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生產力包括人、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因此科學技術這種潛在的生產力要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最終是通過提高人的素質、改善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來實現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印發了《中國科學院關於設立天然活性多肽等10個中國科學院工程實驗室的通知》(科發函字〔2020〕323號),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作為依託單位獲批「中國科學院先進體外診斷技術工程實驗室」。
該實驗室聚焦免疫診斷、分子診斷、細胞診斷等先進體外診斷領域開展基礎平臺建設、共有技術建設、規範體系建設、服務能力驗證等工作,不斷提昇平臺產品輸出和技術服務的能力,形成一系列重要的體外診斷領域工程化成果,為國內先進體外診斷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提供技術示範和樣本,孵化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體外診斷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逐步在我國形成新的體外診斷產業集群,最終建成體外診斷領域國內一流、國際有重要影響力的研發和轉化中心。
體外診斷技術是指在人體之外,通過對人體樣本(血液、體液、組織等)進行檢測而獲取臨床診斷信息,進而判斷疾病或機體功能的產品和服務。體外診斷行業與檢驗醫學構成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緊密聯繫的有機整體。體外診斷行業是檢驗醫學的「工具」和「兵器」,同時檢驗醫學是體外診斷行業的「用戶」和「市場」,兩者的共同目的是實施體外診斷。臨床診斷信息的80%左右來自體外診斷,而其費用佔醫療費用不到20%。
體外診斷已經成為人類疾病預防、診斷、治療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類健康與構建和諧社會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體外診斷產品主要由診斷設備(儀器)和診斷試劑構成。根據我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的《醫療器械分類目錄》標準,體外診斷設備屬於臨床檢驗分析儀器類。
體外診斷儀器分類
1、按診斷方法分:臨床化學分析儀器、免疫化學分析儀器、血液分析儀器、微生物分析儀器。
2、按搭配試劑分:開放式系統、封閉式系統。
體外診斷試劑:
按檢驗原理分:生化診斷試劑、免疫診斷試劑、分子診斷試劑、微生物診斷試劑、尿液診斷試劑、凝血類診斷試劑、血液學和流式細胞診斷試劑。
體外診斷技術發展前景:
從基因水平的基因測序、SNP篩查、點突變基因診斷,到蛋白水平的各種生物標誌物(biomarker)檢測, 到細胞水平的循環腫瘤細胞檢測(CTC)、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測(TCT), 再到組織水平上的PET/CT等。 總的來說, 體外診斷向更簡便、更快捷、非侵入性、多信息化的方向發展。應用前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體檢,現代人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健康, 很多人每年體檢已成為一種習慣。體外診斷通過對血液、尿液、糞便、分泌物等進行分析檢測,即可實現對疾病的預防和早期發現。
2、慢性病管理,世界範圍內,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胃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還有高血脂症、骨質疏鬆症等疾病的發病率也居高不下。 這些慢性疾病需要定期監測血糖、 血壓、血脂、幽門螺桿菌、骨鈣的變化。使用體外診斷設備,特別是各種穿戴式設備, 可以隨時隨地實現對血糖、血壓、心率等監測。
3、重疾監測,許多癌症病人接受手術、化療之後,醫生可以利用體外診斷技術定期監測腫瘤標誌物,預知癌轉移以及指導用藥。例如乳腺癌病人術後要定期做胸片、骨掃描、肝臟B超、血常規、腫瘤相關抗原檢查,不列顛哥倫比亞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體外診斷技術,發現腦內αB-crystallin基因高表達(陽性)的乳腺癌患者,比低表達(陰性)的乳腺癌患者要面臨3倍甚至更高的癌細胞腦轉移風險。這使得醫生可以對高風險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預防癌轉移。
新聞來源: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