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業知識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教授劉健提供
本期小課堂是由團團和衛健委一起碰撞出來的火花哦~
近年來
年輕人「猝死」的頻率仿佛有所上升
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在工作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
對於很多人來說
「猝死」早已不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
它就像一個隱形的嗜血殺手
潛伏在人們身邊,讓人防不勝防
今年2月13日,湖北仙桃一位奮戰在防疫一線的醫生下班後在家中突發疾病並暈厥,經現場搶救無效死亡,診斷死亡原因為「急性心肌梗死」。當地居民回憶,即便疫情發生前,這位醫生的工作量也特別大,但從沒聽說過他有身體不好的情況。
2019年11月27日,臺灣藝人高以翔在參與一檔戶外真人秀節目錄製時,奔跑中突然減速倒地,心跳驟停,經過幾個多小時的全力搶救仍不幸去世,醫院最終宣布為心源性猝死。
2015年3月24日一早,深圳一位36歲的IT男被發現在公司租住酒店的馬桶上猝死。當日凌晨1點,他還發出了最後一封工作郵件。
研究發現,猝死的人中有超過80%是心源性的,比如急性心肌梗死。而我們的心臟,在日常生活的某些時刻會更為脆弱,更容易發生猝死,尤其是在下面的十個「魔鬼時刻」。
1. 暴飲暴食
一項研究發現,每13例發生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就有1例在發病前曾經暴飲暴食,而且在暴飲暴食後的兩個小時內,心肌梗死風險更高。
具體原因是如果吃得太多,為了消化食物,血液會向胃腸轉移,供應心臟的血液也就相對減少,從而加重心肌缺血;如果吃得過於油膩,攝入脂肪太多,血液中的脂肪含量也會迅速升高,從而減慢血液流動速度,容易形成血栓,引發心肌梗死。此外,過量飲酒會引起大腦興奮、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也可誘發心律失常。
建議:每餐七分飽,清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儘量遠離高油脂、高能量、低營養的食物。老年人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可以採取少吃多餐的方式。例如,在早、午餐之間,或者午、晚餐之間加一些水果、奶製品或者豆製品等。另外,冠心病患者和中老年人要忌酒。
2. 用力排便
當用力排便時,會引起腹壓、血壓升高,同時心率也會加快,這時候會導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從而發生心肌急性缺血,甚至可引發心肌梗死。而且血管壓力增大、血流速度加快,容易把血管壁上的斑塊衝刷下來,這些斑塊會堵塞血管,引發急性心梗甚至猝死。
建議:每天儘量在同一時間排便,排便時不要過於用力。大便不順暢時,可用開塞露等輔助排便,平時也要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果蔬和粗糧。
3.洗澡
洗澡時全身血管擴張,長時間待在密閉缺氧的環境裡,容易引起大腦和心臟缺血。飯後不要馬上洗澡。剛吃完飯,大量血液聚集在胃部,其他器官處於相對缺血狀態。另外,飢餓的時候也不要洗澡,血糖過低也容易發生暈厥等意外。
建議:不要在餐後或飢餓的情況下洗澡,洗澡水溫應與體溫相當,時間不宜過長,10~20分鐘就可以,年紀較大或者行動不便的人最好在他人幫助下進行。
4.劇烈運動
當你在運動時,覺得心跳非常快,呼吸比較困難,開口說話也很困難,這時候,就屬於劇烈運動了。劇烈運動會迫使心臟加倍工作,心臟強烈收縮舒張,造成血壓突然升高,心率過快,心肌缺氧,甚至誘發心肌梗死。
建議:做好熱身運動,最好進行快走、慢跑等較溫和的有氧運動,老年人和心臟不好者避免參加競技性運動。若運動中出現胸悶、氣短等不適,應立即坐下休息。
5.過度悲傷
我們的心臟節律受到植物神經的支配,其中,交感神經興奮會使心率加快,心臟血管收縮,血壓上升。當悲傷情緒無法排解時,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分泌出大量激素,使心跳加速、動脈收縮,心肌供血減少,繼而引起如胸痛、氣短和休克等症狀。
建議:心態平和,遇事不要急躁,保持情緒穩定樂觀。如果遇到悲傷的事情,注意好好休息,調整心理狀態。關注有無心臟不適的症狀,如有胸悶、心悸等,及時就醫。
6.壓力過大
連續加班、長期壓力過大,交感神經系統會長期處於興奮狀態,導致心臟負擔過大,可能引發心臟病。
建議:及時休息,勞逸結合,避免連續熬夜加班,學會釋放壓力和放鬆身心。
7. 情緒激動
看電視、打牌、下棋時常長久坐不動,若情緒突然激動,血壓會一路飆升,心率增快,容易誘發心肌缺血。
建議:大家看電視、打牌、下棋時間不要過長,適當起來活動一下,避免長時間久坐不動和情緒激動。
8. 早上起床
在夜晚睡眠時,人體各個系統處於半休眠的狀態,而早晨清醒後,身體的各個器官還沒有完全甦醒,這時候猛地起床,可能對心臟、關節造成突然的負擔,特別是高血壓患者容易出現呼吸、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壓驟然上升,這時,對心血管的考驗比較大,容易出現心臟問題。
建議:老年人醒來後,可以躺十幾秒鐘,在床上伸伸懶腰,舒展一下四肢關節,躺在床上休息一下再緩慢坐起,然後過十幾秒再起身下床。
9. 酣睡
「打呼嚕」可能是睡眠呼吸暫停的一個表現,這個疾病在睡眠過程中反覆出現呼吸暫停,可導致夜間急性心肌缺血,嚴重時還會誘發急性心梗。
建議:睡覺打呼嚕嚴重的人應該到呼吸內科就診,進行多導睡眠監測檢查,確定是否為睡眠呼吸暫停,並進行相應的治療,排除風險。
10. 氣溫驟變
人體對溫度變化會進行調節,但突然的氣溫變化會對人體調節系統產生一定壓力。比如,當氣溫驟降時,人體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心臟需要更用力地泵血,這會為一部分人帶來健康隱患。一項研究發現,在眾多的天氣參數中,寒冷、風大和日照時間縮短會增加心肌梗死的風險,其中,氣溫對心肌梗死的影響最為明顯。
一般來說,每年11月到來年3月是猝死的高峰期。夏季貪戀空調,室內外溫差較大時,也容易引發心臟病。
建議:冬天外出應做好保暖,夏季空調不要調得過低,儘量減少血壓的波動。
身邊發生「猝死」事件時 可嘗試通過以下方式急救
第一步:判斷現場環境是否安全。首先要保證自己的安全才能開始進行急救,雖然原則上應減少對患者的移動,但如果環境不安全,應先去除危險因素或者把患者移動到相對安全的地方再開始施救。
第二步:判斷患者有無意識、呼吸和心跳,然後呼救。為了避免由於一側聽力不佳而導致誤判,應該跪坐在患者身側,輕拍患者兩邊肩膀,同時分別在患者兩側耳旁呼喊,若無任何反應,判斷為意識喪失。解開患者外衣,查看是否有胸廓起伏,若無則判斷呼吸停止。觸摸頸部外側的頸動脈,查看是否有脈搏。
若無意識也無呼吸心跳,應高聲呼救,指定一人撥打120急救電話,指定另一人找自動體外除顫儀(AED),這兩人需要有辨識度,比如穿顏色鮮豔的衣服,確保能收到反饋。如果您不懂如何實施胸外按壓,應該呼叫會急救的人員進行施救。
第三步:進行胸外按壓。讓患者平躺在平坦而堅實的平面上,施救者兩周交叉緊扣,掌根放在兩乳頭連續的中點,肘部不能彎曲,快速用力向下壓5~6釐米以每分鐘100~120次的頻率進行勻速按壓。
第四步:暢通氣道,進行人工呼吸。檢查口腔是否有異物,如有應先摳出異物。一手讓患者仰頭,一手託起下巴,捏住鼻子,用嘴巴包住嘴巴,吹氣。每做30次胸外心臟按壓,交替進行2次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不是必要步驟,但胸外按壓是必須的。如有自動體外除顫儀,可在胸外按壓的間歇進行除顫。
當然
「猝死」事件並不是不能避免
前提是擁有良好的身體
只要大家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改掉熬夜等不良習慣
降低心血管病發生的風險
就不用擔心自己「隨時猝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