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鮮產品網上賣,機遇還是雞肋?
濟南買菜網"夭折"了,它只勉強維繫了三年多。作為濟南本地把生鮮產品搬上網絡的初次嘗試,濟南買菜網極具"後事之師"的意義。"不做生鮮等死,做了生鮮找死",業內宿命式的戲言,又將濟南買菜網"後事之師"的意義極盡淡化。80後的路壽昌決定試一試,他所創辦的"濟南菜市場"還有不足三月就上線運營了。
誰也看不清生鮮電商到底是機遇還是雞肋,試水者只能且行且珍惜。
失敗者眾 成功者寡
濟南買菜網的網頁,現在仍能打開,但內容的更新截止到2011年底。創建之初,濟南買菜網出售包括蔬菜、水果、禽肉、糧油等100多種商品。
濟南買菜網創始人之一劉先生向記者證實,網站早在半年前就不運營了。"關停(濟南買菜網)也是迫不得已,訂單太少,利潤太低。"據介紹,四年前,南昌理工大學的畢業生王耀平瞅準了網上賣菜的商機,聯絡幾個朋友在濟南辦起了買菜網,這是濟南本地把生鮮產品搬上網絡的初次嘗試。"做得最好的時候是一天一個訂單,更多的時候是好多天收不到訂單。10人的團隊,後來只剩兩人堅持,最終還是關停了。"
"這幾年,各地本土化的生鮮電商試水者層出不窮,也可以說是前赴後繼。"有了濟南買菜網的前車之鑑,作為80後的路壽昌還是決定試一試,他前期考察中發現,各地基本上都有本土化生鮮電商,但關停率相當高。2012年年末,福州主打生鮮網超的家百福忽然消失,投資千萬元的土淘網,也在其官方微博上宣布結業,而最早一批涉足B2C生鮮配送業務的優菜網正尋求轉讓。
產業鏈太長 管理難度大
創立於2011年的優菜網,運營兩年後倒閉,其創始人丁景濤專門發布了《一個生鮮電商失敗者的經驗分享》,"優菜網敗在生鮮電子商務操作的複雜性上,沒有穩定的貨源,不能提供比菜市場更好的購物體驗,對物流等需要把控的環節做得不夠好。"
產業鏈太長也是不少生鮮電商倒下的原因。濟南買菜網創建之初,大家也是信心百倍,但因為訂單太少,一直都是客戶下了單,再去批發市場買菜,這樣商品貨源就不夠穩定。路壽昌說,生鮮電商從生產到銷售、配送,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管理難度大。產品選擇和市場定位很重要,並不是所有生鮮類商品都適合。產品受環境、溫度因素影響較大,對儲藏、運輸要求也非常高。
另外,大眾接受程度仍然不是很高,尤其對網購生鮮的價格較為敏感。生鮮產品的新鮮度、品質要有保障;物流成本相對更高,都是電商在生鮮領域不得不重視的環節。
生鮮業務成電商爭奪熱點
路壽昌仍是禁不住生鮮電商誘人的前景空間,如今,他的"濟南菜市場"正在測試,4月份準備正式上線。網際網路分析師錢皓在其微博中指出,生鮮市場規模巨大,但網絡交易額微乎其微,想像空間巨大。此外,毛利率高,且用戶粘性高,重複購買率高。
阿里巴巴的報告指出,2012年阿里平臺上農產品交易額達到近200億元,兩年前這一數字僅為37億元,市場容量或許明年會突破1000億元。再加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發展家庭農場,鼓勵農民依託大型電商平臺或自建銷售網絡直銷自家產品,這些顯然都成了電商淘金生鮮的強勁"推手".
的確,近兩年來,被稱為電商最後一塊"藍海"的生鮮業務,成了電商平臺新一輪的爭奪熱點。除濟南本土生鮮電商之外,2012年6月,亞馬遜中國試水生鮮業務;2012年7月京東商城上線了生鮮產品;今年7月,天貓正式對外宣布試水生鮮冷鏈物流。 (本報記者 焦小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