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野蠻生長的「世界藥房」
印度歷來「髒亂差」,為何能成為「世界藥房」?原因令人無話可說
引言:
「醫勿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藥施無二」,這句話本是說作為醫生要有仁義之心,不分貧富貴賤而給藥醫治。然而,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印度,國家和民眾實在無法負擔因進口導致高額醫藥費。
也正是如此,催生了印度的「仿製藥」製造產業,以至於最終成為公認的「世界藥房」。現如今,這個國家的藥品仿造能力到底有多強?這背後的驅動力和原因到底又是什麼?
▲印度是仿製藥大國
01「印度製藥」有多強
相信大家都看過或聽過《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主人公因「代理」印度生產的低價暴富。難道印度「世界藥房」這個稱號就是生產「假藥」而來的?
普及一下,所謂假藥,可以分為醫療認定的假藥和法律認定的假藥,印度生產的 「仿製藥」屬於後者。那麼,憑藉仿製藥品然後出口的印度,在這一領域到底有多強大?
▲印度的藥店
從品質上而言,印度在仿製藥品上絕對屬於「高仿」。一般仿製的藥品除了劑量、包裝、製造過程等的不用,在藥效上不比正品藥物的藥效差太多。從速度上而言,印度仿製藥品的速度非常之快,可謂「神速」。
一個正品藥物出現在市場上三個月以內,印度就可以造出一款他的仿製品。從出口量而言,印度藥品出口量居於全球前列,原因是價格低,特別受到一些貧困地區和人道主義組織的歡迎。
▲《我不是藥神》
02因買不起藥而自尋出路
談起印度仿製藥產業的起源,要追溯到印度獨立以前的歷史。在印度獨立以前,殖民者國家為控制印度市場,所制定的專利法規偏向外國企業,而壓制了國內企業。剛獨立時,印度仍舊沿用舊的專利法案,以至於需要花費很高的價錢去進口藥品,其中就包括很常用的青黴素。
▲印度貧民窟
看到今日的印度,我們一定可以想到那個年代的印度會有多麼貧窮。所以依賴進口的印度藥物價格很高,以至於很多人看不起病買不起藥,甚至於連最基本的醫療需求都無法滿足。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印度政府開始考慮如何在政策上給到國內企業支持,而一些企業也開始關注更多的可能性和商機。於是,在新的政策支持下,仿製藥企業野蠻生長,最終成為今日眾所周知的「世界藥房」。
▲整理藥品的工作人員
03世界藥房背後的「印度政策」
如今回顧印度仿製藥產業發展的過程時,我們無法忽略的是印度政府在政策和法規上的有意為之。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印度就開始制定新的關於專利權的法規草案,可惜一開始在國會上並沒有通過,很顯然掌權者並未真正去為民眾考慮。直到1966年,印度的新總理英迪拉上臺,並進行了一系列的遊說、呼籲、努力之下,使得政客們開始真正關注專利法案的修正。
▲印度第三任總理英迪拉
加之,一個民間藥廠在仿製藥領域的嘗試,讓政府看到了這個領域的巨大潛力。於是1970年,印度通過了一部新的專利法案,明確規定:不承認藥品的產品專利,只承認關於製造方法的專利。
這意味著,只要改變一些生產正版藥的流程和方法,只要有能力去生產,就可以隨意生產自己想仿製的藥品。自此,人口數量大,勞動力成本低的印度,在政策的支持下,仿製藥產業迅速發展,直至成長為藥品出口大國。
▲印度藥房
那麼直到今天,即便是為了符合世貿組織的要求,印度政府修改了《1970專利法案》,但卻賦予了印度政府以「強制許可權」。也就是說,如果印度政府覺得有必要允許國內企業進行仿冒的藥品,經過許可都可以大膽的去仿造。
▲網圖藥與錢
結束語:
回溯印度成為「世界藥房」的歷史,不得不說這其中印度政府的政策起到了絕對性的影響。因為政府的支持,印度仿製藥產業風生水起。只是仿造終歸是仿造,未來最需要的創新能力恰恰是這些仿製企業所缺乏的。印度製藥業發展的未來,也許尚未可知!
【參考資料】:明·龔廷賢《萬病回春》《印度製藥業的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世界藥房》【圖片來源網絡】【文案編輯】目海志春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