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穫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穫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穫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穫的是一個命運。
古往今來的哲人們都強調,教育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內在自由、產生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創造條件,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因為那些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往往對於改變人類社會的現實將會發生巨大的作用。
教育即生長,生長即目的。同學們現在都在想像著未來,不知道接下來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學習壓力會怎麼樣,將來究竟要選哪所大學,畢業後要不要回國發展,以後好不好找工作等等......一堆的憧憬夾雜著一堆的問號。
現在,不管是疫情原因還是政治原因,大家可能會更切身地體會到,我們也正處在一個特殊的時代——信息更迭迅速,科技日新月異,同時,知識和文化正在跨過國界傳播和交流。當前的我們正在經歷著這一切,也將引領這一切。總結下來,可能是些這樣的問題:
一、你也許還不認識你自己;
二、你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
三、你其實也不知道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認為,大家應該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結合起來,把認識自我放到探索未來的道路上,去到你要過的生活裡,你就活成了你喜歡的樣子,你就會幸福。
下面,我想和大家說說幾點我的體會:
一,關於成功。我們對於成功的看法,很容易被社會的風氣帶著走。成功似乎就是社會的一把尺子,我們用它丈量著周遭。似乎我們疲於奔命的努力就是為了別人眼裡所謂的成功。我們反問一下,我們那麼辛辛苦苦,難道就是為了獲取別人的一個點讚?對於成功,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標準,我們應該有一個自己的思想體系。外在的成功,別人眼裡的成功,普通大眾眼裡的標準,也許也是有意義的,但我們更應該關注內在的成功。我們能和自己和諧相處,我們也能和自然和諧統一。睜眼觀世界,不忘己在世界中;閉眼望世界,又見世界在心中。孔子說,內聖外王。這是內在和外在的和諧統一,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成功。
二,關於態度。對人有態度,對事兒有態度。我們對人對事兒的態度,是我們思想體系的外在表現。通過訓練達到端正的觀念,通過做事行為,關照我們的思想。知行合一,致良知。在人類的一切成就裡面,你都能看到態度。態度不僅能決定你是否能有所成就,也能影響成就的高度,以及取得成就的速度。「矽谷鋼鐵俠」馬斯克,經歷了數次失敗,兩次險些破產,但馬斯克個人的態度從未改變。他在2006年創辦SpaceX ,想花自己的錢,造自己的火箭,但之後火箭發射失敗了3次,第四次火箭發射成功之前,他幾乎破產。就是這樣一個人,在人們還在研究車型的時候,他在研究無人駕駛;人們在研究推出新能源的時候,他在研究火箭;人們還在討論他賣房的時候,他在瞄準火星。他無疑是一個值得尊重的開創者。
三,認識自我,認識世界。人認識世界和認識自我並不矛盾,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和諧共生。《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說,學習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對自我的探索是貫穿我們一生的。所以我們現在講終身學習,不僅僅就是學習一些知識,一些技能,那樣的話就太膚淺了。學習知識、技能,與時俱進,這些是外在的要求,是被動的壓力。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基於自我的認識,主動的要和世界聯繫。我正在想什麼,我將要思考什麼;我正在學什麼,我將要掌握什麼;我正在做什麼,我將要成就什麼。這些是內在的追求,是主動的動力。我們諾科倡導的終身學習和勇敢探索的理念,也是這種思想的一種體現。
未來,希望我們的學生們能夠在認知和探索的人生道路上有所成就,有所感悟。最後送一句話給大家。要相信自己,要相信一個人也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