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章回:工農兵大學生,我是考上的

2020-12-14 騰訊網

1976年秋後,聽說一年一度的工農兵學員招生開始了,我趕緊去公社教革組報名。負責報名的許文德老師介紹,今年招生在推薦的基礎上增加一個選拔環節。選拔就是要文化課考試,由公社組織。本公社分到17個名額,一共32人報名。這32人,大家都知道誰是誰誰的小孩或親戚,我卻沒有一點這樣的背景。報了名,又覺得希望渺茫。

不久,這32人在中學參加文化課考試。一共兩張試卷,一張作文,題目是《歡呼粉碎四人幫》,滿分100;另一張是數理化,也是滿分100。高中畢業以後,一直當生產隊長,舊課本早不知丟哪去了。不過我喜歡看報紙雜誌,生產隊訂的《新華日報》、《參考消息》,每天必看,唯一的幾本書,是雜誌《農村科技通訊》,我差不多都給翻爛了。

考完試,過了四五天,我在糧管所西邊橋頭偶遇教革組組長侯金美老師,他下班回家,家在侯營。我隨口問了一句:「侯校長,我考的怎麼樣?」侯校長順口答道:「你考的最……」,話到嘴邊,他咽回半句,急忙騎車,揮手而去。我撓撓頭,這是幹嘛呢?不過我已經明白,我考的肯定不是最差。不久成績公布,我是190分,作文95,數理化95。作文好寫,因為我喜歡看報紙,很多內容都能記得。數學、化學很簡單,僅有的兩道物理問答題,一道是推板車省力還是拉板車省力,另一道是火線先進燈關還是開關,我不會,少得這5分。中學時有理工課,老師只在課本上教三機一泵,沒教過物理。

那些天,忙於生產隊的事情,很少有時間過問上學。但是走在街上,卻迎著很多人向我祝賀,豎大拇指,從南到北,二三百米長的街道,竟能遇到幾十個人。這些人有街坊鄰居,也有其他生產隊、大隊幹部。全公社15個大隊,171個生產隊,很多大小隊幹部都認識我。不少人說:「這下子不讓你上學,不可能了!」我明白,大家擔心我沒有後臺。

下午,好朋友春武來街上,我們是中學同學,剛剛高中畢業,他就當了生產隊長,他的生產隊正紅火呢。他因為已經結婚,不符合推薦上大學條件。我跟他一起到公社大院最後邊,最東頭,在防震棚裡,見到黨委書記祁安仁。祁書記聽完春武匯報工作,跟我說:「你今年別去上大學了,要不然就上社來社去。以後培養你做大隊和公社幹部。」沒等我說話,春武說:「書記,那不行吧,這個機會太難得了。再說,過幾年,您也不一定還在這兒。以後發生什麼變化,很難說的。」書記好像有難言之隱,沒有再說什麼。

大隊許宗林支書說:「你看,我這文化和能力,都跟不上時代了,還是你們年輕人有魄力,敢作敢為,你不要走!」許支書是解放初期就參加工作的老幹部,一直強有力支持我。

大約年底吧,我拿著介紹信,到縣教育局領到了錄取通知書,那時教育局就是幾間平房,辦公地點都在院子裡的防震棚。我被錄取到師範學院,是大學,一陣欣喜。再仔細一看,傻眼了,物理系!要是中文、數學、化學,都可以,唯有這物理,讓我犯難。教育局的同志說,這是隨機分配的,你可以到學校報名後再想辦法改系科。

這時我才聽說,公社的17個名額中,只有兩個大學,一個醫學院,一個師範學院,其餘是中專和中師。能被分到大學,實屬不易,中間經過多少曲折,多少較量,我不得而知,我覺得很幸運。

春節前,我移交了生產隊的工作。母親花幾塊錢去供銷社櫃檯,給我買了一個帆布包,同時扯了新被裡被面,套上幾斤0.45元一斤的棉絮,還給我做了一塊大約二尺寬的褥子,這是我第一次有這麼好的被褥。妹妹花2.7元給我買了一雙醬色襪子,這是我一生第二回穿襪子。

春節後不久,我拿著公社黨委介紹信,來到縣委組織部,辦理組織關係轉移手續,然後在好朋友春武陪同下乘火車到大學報到,開始了我的大學生涯。

能夠考上大學,有我自己的不懈努力,有父母親、老師和親朋好友的鼎力支持,更有黨組織的培養教育。

1977年秋天,聽說全國高考恢復,我很興奮,就向老師和系裡打聽,能不能回去參加高考,答覆是不允許在校大學生報名。我真後悔,早知不來上這個工農兵大學了。

相關焦點

  • 第一屆工農兵大學生誕生記
    1970年—1976年,「工農兵」和「大學生」,這兩個本來沒有必然聯繫的詞彙一經結合產生了驚人的「化學反應」,一場前所未見的高等教育模式成為事實。讀書夢碎,天上卻掉下「北大名額」毛澤東「春節談話」的這一年,河南平頂山的農家少年李榮欣如願地考上了縣裡的高中。在一次物理課上,物理老師對同學們說,你們要好好讀書,考上大學走出農村。不要一輩子穿草鞋,一定要打算穿皮鞋。物理老師的一番話,給了李榮欣很大的啟發。他的心裡有了一個穿皮鞋的夢想。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席捲全國,大、中、小學基本停課。
  • 1973 工農兵大學生
    工農兵大學生是中共建國以後的創舉。他最初源於對教育公平的追求。他的雛形出現在建國後,奉行平等的中共開始實行工農速成中學制度,後於1955年被取消,全國87所工農速成中學全部停止招生。他說:「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裡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工具機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這段話就是後來著名的「七二一指示」。 同年9月,為了貫徹「七二一指示」。上海工具機廠創辦「七二一工人大學」,學制兩年,學生定向回廠工作。
  • 《我的大學》:1970-1976工農兵大學生回憶錄
    」和「大學生」被聯結在一起,這兩個本來沒有必然聯繫的詞彙一經結合產生了驚人的「化學反應」,一場前所未見的高等教育模式成為事實,大為推廣,許多人還沒有來得及體會就被強行貼上了工農兵大學生的標籤,他們別無選擇。
  • 「工農兵大學生」
    招生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覆審相結合的辦法,統稱為「工農兵大學生」。 這幅照片是1974年,為宣傳「文革」的新生事物,而拍攝的江西大學(南昌大學前身之一)政治系的「工農兵大學生」。坐在前排的三人我認為有工農兵的形象。
  • 高考往事:回想起那位曾經很紅很漂亮的「工農兵大學生」小姐姐
    新春佳節閒來無事,突然回想起隔壁村那位曾經很紅很漂亮的小姐姐,不妨說說她當年成為當地十裡八村「第一位女大學生」的往事,或許還可以緩解一下新型冠狀病毒「么蛾子」給大家帶來的緊張情緒。這「三個結合」結出來的,就是當年風靡一時的不用參加高考的「工農兵大學生」。(二)漂亮小姐姐的幸運與不幸隔壁村那位曾經很紅很漂亮的小姐姐,也是當年「三個結合」結出來的「工農兵大學生」之一。在我們那個窮鄉僻壤的地方,算是十分稀罕的新鮮事,確實紅極一時。
  • 高考記憶:我的大學 記工農兵大學生
    1970年,在中國,「工農兵」和「大學生」被政治強行融合在一起,這兩個本來沒有必然聯繫的詞彙一經融合卻產生了驚人的「化學反應」,一場前所未見的教育模式成為事實,大為推廣,許多人還沒有來得及體會就被強行貼上了「工農兵大學生」的標籤,他們別無選擇。
  • 長篇小說《工農兵大學生》尊重歷史
    本報訊(記者舒晉瑜)首部描寫工農兵大學生的長篇小說《工農兵大學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作家王蒙認為小說作者王金昌「告訴了我們往事,也告訴了我們一種更加平實可信的人生體味」。
  • 中國高等教育在特殊歲月的滄海遺珠,工農兵大學生
    工農兵大學生這個稱呼對於現在的90後、00後幾乎是一無所知,對於我這個80後來說也僅僅只是從父母口中隱約聽說過一點,那時候大學不需要考,需要大隊裡政審、推薦,通過評優就能被推薦上大學了,後來我查閱了一些資料才逐步對這段特殊的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說工農兵大學生是中國人才選拔機制的一次探索,也是對整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一次探索。
  • 當我們說工農兵大學生時我們在說什麼
    學員全脫產學習,但參加工廠的政治運動,定期回車間勞動,畢業後仍「回到生產實踐中去」。「七二一工人大學」的經驗很快推廣到全國各地,大、中型企業紛紛辦起了自己的「七二一工人大學」外。
  • 《工農兵大學生》講述50後青春記憶
    本報訊(記者蔣肖斌)首部描寫工農兵大學生群體的長篇小說《工農兵大學生》日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我國從1966年大學停止招生到1977年恢復高考的10年間,全國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萬名基於推薦制的大學生,統稱為「工農兵大學生」。本書作者王金昌即是其中之一。
  • 中國最後一屆工農兵大學生奮讀記
    導讀: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有一群特殊的高校學生,他們的名字叫工農兵學員。多年以後,西藏大學的教師丹巴還記得,30年前他在復旦大學讀書的情景:四號宿舍樓,天天去的圖書館……遙遠的1976年,22歲的丹巴是西藏師範學院的中文教師。
  • 《工農兵大學生》出版 作者:讓大家了解那個時代
    【解說】日前,首部描寫工農兵大學生的長篇小說《工農兵大學生》正式出版。1月28日,該書在北京舉行出版座談會,作者王金昌、著名評論家賀紹俊及本書編輯人員出席。座談會上,作者王金昌談到自己的創作初衷時,表示只是為了讓大家了解那個時代的一些人和事。  【同期】(作家 王金昌)
  • 恢復高考後的77級78級大學生多數都是工農兵!
    恢復高考後的77級78級大學生多數都是工農兵!「這些同學一個比一個牛叉,是真正的「工農兵大學生」!2、據王徵國《話說咱們工農兵學員》「在嚴格意義上,1977、1978那幾屆恢復高考初期入學的大學生也是工農兵學員(
  • 改革開放40年:一個工農兵學員的求學歷程
    我自己在「文革」時期當了工農兵大學生,主要是環境所提供的條件。改革開放後去上研究生,也是如此。或許我們所有的人都是被歷史推著走的。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可以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只能在既有的條件下創造歷史,不能隨心所欲。我們上大學、讀研究生、參加工作,成功與否也都是各種條件制約的結果。那麼,1978年後的改革開放這個大環境,為我們這樣的小人物提供了哪些機會呢?
  • 上世紀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七屆招收94萬人,還有多少人知道?
    ----王蒙 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經和自己的大學同學一起寫過一本書,叫《末代工農兵學員》,她自己也寫過一篇名為《我是末代工農兵學員》的文章,她嘗試用拼圖的方式來還原和記憶當年獨特的青春時光,可見她對這段記憶的深刻。
  • 上世紀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七屆招收94萬人,還有多少人知道?
    ----王蒙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經和自己的大學同學一起寫過一本書,叫《末代工農兵學員》,她自己也寫過一篇名為《我是末代工農兵學員》的文章,她嘗試用拼圖的方式來還原和記憶當年獨特的青春時光,可見她對這段記憶的深刻。
  • 科舉取士之外的「異形」:孝廉和工農兵大學生
    在中國歷史上科舉制度成熟前後分別出現過孝廉和工農兵大學生兩種「異形」。察舉制,是漢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不同於世官制和科舉制,它的主要特徵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孝廉,即孝子廉吏,是察舉制的主要科目。建國後,新中國學習蘇聯,組織城市青年建設農村、建設邊疆。
  • 餘茂春不是工農兵學員
    餘茂春不是工農兵學員!請搞清楚!1979年恢復高考之後,作為工農兵學員的他考進了南開大學歷史系,享受著國家給予的豐厚福利,讀完了4年大學。」 餘茂春不是工農兵學員!請搞清楚! 所謂「工農兵學員」是指從1970年至1976年,我國大中專學校共招收六屆(因為1971年沒有招生)工農兵學員(大中專學生)約有2300萬人,另說有2880萬工農兵學員,其中錄取在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就讀的學生又稱為:工農兵大學生有94萬人,約佔工農兵學員的三十分之一,所以:工農兵大學生只是工農兵學員的一部分!
  • 訪中國最後的工農兵大學生:用麻袋裝知識(圖)
    第1頁:最後的工農兵大學生  最後的工農兵大學生  那個特殊的年代,有一群特殊的高校學生,  他們的名字叫工農兵學員。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  持續七年的工農兵學員招生成為歷史。  而1976年的那一屆,  也就成為了最後的工農兵大學生。
  • 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靠推薦入北大讀書,畢業後卻遭人質疑
    、推薦學生,這些學生就被稱為了工農兵大學生。這些工農兵大學生選拔的條件有點像古代的九品中正制,講究家庭出身和背景;對個人品行和才能有一個綜合評估。換到當時,那就是要求你的政治思想要好,出身要清白,工人子弟、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和青年幹部這一類,又窮又苦的那種就最好;然後年齡在20歲左右,要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除此之外,在本單位表現突出的人也可以由委員會推薦,審查合格後也可以成為工農兵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