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對網絡傳播中非語言符號的替代和重構

2020-12-16 人民網傳媒

三、三體重構:表情包對非語言符號的影響

表情包作為一種新生的非語言符號,既延續了原始非語言符號的功能,又對其有所擴充。它憑藉直觀、幽默以及精確表達複雜含義的能力,重構了人們對非語言符號的生產、認知和使用,變革了智能網際網路時代的非語言話語形態。

1.表情包重構非語言符號的生產。數字媒介出現之前,普通人創造非語言符號的機會是十分有限的。人們一般按照具備群體共識的非語言符號表意體系傳遞信息,比如用一個微笑表示友好,寫下一個「?」表示疑惑,其中並不帶任何創造性。就傳播效果來講,受者對這些符號的理解也是比較表面的。在數字媒介出現之後,人們可使用的非語言符號得到了擴充,但依然缺少創造性,因為其中包含的元素依然是具備群體共識的表意符號。表情包的出現改變了這個狀況,如法國思想家福柯所言,「過去時代的符號都與物品相聯繫, 符號是真實的表徵,而如今這種聯繫已經斷裂, 符號不再表示任何現實,而成為『沒有本原、沒有所指、沒有根基』的擬像」。通過運用各種圖片編輯軟體,自由選擇、組合與解構,人們能夠快速地製作出一個適用於當下或者日後的某一傳播語境的象徵符號。人們在創造新的視覺象徵符號時,無需過多考慮現實中是否有與之對應的具體參照物,不受現有符號表意體系的約束。當然,表情包並不能脫離最一般的群體共識符號,它只是正在重構非語言符號的生產和創造。從前,人們所追求和使用的是象徵性符號的極致簡化,達到交流的便利和統一。而在自製表情包的過程中,人們則追求對非語言符號的極度個性化,構建出一個龐大的非語言符號生產體系。

2.表情包重構對非語言符號的認知。即使在微信等數字媒介上,人們依然主要用文字或語音交流,非語言符號則被認為是對於語言的一種輔助與補充,表情包原本也是一種彌補人際傳播中非語言符號缺失的方式。

人們在使用文字時可以通過精巧的文字描述和修辭手法增強傳播效果,但語言修辭存在著種種弊端。傳者和受者運用和理解文字的水平限制著修辭的傳播效果。按照麥克盧漢的分類,文字是一種「冷媒介」,表情包則是僅需調動感觀的「熱媒介」。表情包是一種新式的「視覺修辭」,比如著名的姚明笑臉表情包其實是一個借代,姚明贏得比賽的喜悅被人們用來指代自己的喜悅,同時借其表情的誇張來傳遞幽默感,使之表達的含義又不僅限於喜悅,還附帶了調侃和暗諷。這種修辭通過對現實事物的模仿、誇大營造出戲劇性效果,並通過多種元素的組合重構現實事物本身的穩定意義,最終以圖片形式表達出一個新的意義。表情包的功能已經超出了代替和補充語言符號,而是在現實的基礎上加以誇大和延展,甚至超越,從而重構了人們對非語言符號的認知。

3.表情包重構對非語言符號的使用。在2016年的「帝吧出徵」事件中,大陸網友用表情包刷屏反對「臺獨」,把表情包當做「武器」,後來還發布「長這麼醜還好意思獨立.gif」等短句,這些語句不是網友要表達的重點,表情包才是。再如鬥圖這一行為,表情包幾乎是溝通內容的唯一內容。Deluca在其《圖像政治》一書中反覆強調,圖像具有語言文字不可比擬的社會動員力量和話語建構能力。表情包表意的豐富性、自由性和獨特的娛樂性已經使其從「手段」變為「目的」。相比於語言,表情包的製作、使用和理解都更為直觀、省力,還帶有一定的娛樂效果,人們使用表情包並且消費其中的娛樂元素。年輕人不再把表情當作語言的補充,而是當作拒絕嚴肅、解構權威、進行文化狂歡的工具,重構了人們使用非語言符號的方式。

四、結 語

表情包並不是新事物,但被如此廣泛而深刻地使用尚屬於新現象。表情包繼承了表情符號「前輩」們真實還原人類身體語言的特徵,能夠準確地表達非語言信息,同時也在網友們的原創狂歡中消解著忽視了人的主體性和感性的豐富性的現代主義特徵,是後現代思潮在網絡符號傳播中的具體體現。網友根據自己的需要使用著表情包,同時表情包也在塑造著它的使用者。表情包重構了人們對非語言符號的使用,影響了各個領域的宣傳話語形態,對整個社會特別是年輕一代人有滲透和輻射作用。麥克盧漢說過,「媒介即訊息」,時代讓我們選擇了新的媒介表達,而新的媒介也將反作用於我們的時代,在對表情包的研究中,我們還需要繼續挖掘更深刻的話題。(指導教師: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韓雋教授)

參考文獻:

[1] (美)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 Birdwhistell, R. L. (1952). Introduction to Kinesics: An Annotation System for Analysis of Body Motion and Gesture.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3]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

[4] Deluca. K. M. Image politics: the new rhetoric of environmental activism. (Mahwah, NJ.: The Guilford Press).

[5] 羅蘭·巴特.符號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

[6] 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

[7] 湯景泰.網絡社群的政治參與與集體行動——以FB「表情包大戰」為例[J].新聞大學,2016 (03): 96-101.

[8] 邵娟,張德勝.奧運視覺傳播的後現代景觀——從傅園慧表情包走紅網絡談起[J].新聞與寫作, 2017 (03): 96-98

[9] 禹晶軒.表情包文化的傳播意義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 2017.

[10] 鄺野.網絡互動語境下表情包的視覺符號與情感建構分析——以「帝吧出徵」事件為例[D].四川外國語大學, 2017.

[11] 劉漢波.表情包文化:權力轉換下的身體述情和身份建構[J].雲南社會科學,2017 (1):180-185.

[12] 劉芬.向人進化的媒介——「表情包」意味著什麼[J].中國報業, 2017(2): 18-21.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網絡青年群體傳播符號--表情包走紅體現時代變革
    傳媒研究學者多麗絲·格雷伯提出:「曾經我們一度推崇的藉助文字符號傳遞的抽象意義,已開始讓位於建立在圖像傳播基礎上的現實與感受。」表情包在網絡空間的流行正是其中一例。表情包是一種流行於社交媒體平臺的特殊網絡傳播符號,主要形式為靜態圖片或動態GIF 圖片,具有表達詼諧、互動快捷等特點,使用者多為網絡青年群體。表情包的走紅存在社會文化、群體心理、傳播技術等原因,同時也對社會產生了利弊交織的影響。
  • 網絡表情包的傳播特徵與社會影響
    表情包在社交網絡上暴露了人的基本屬性,比如性格、審美、語言風格等,但同一群體成員的認知結構、表達方式具有相似性,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觀念。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網絡表情包是這種文化認同的表現形式,受眾能夠藉助表情包這個載體塑造身份認同,尋找群體歸屬感。 多義性。網絡表情包作為一種象徵符號,使用了隱喻、比喻、諷刺、歧義、雙關、悖論、誇張等多種修辭方式。
  • 微信表情包:網絡空間的一種"軟性"符號
    原標題:微信表情包:網絡空間的一種「軟性」符號 一張張表情生動的圖片,穿插於往返的微信對話中,增添了特殊的情趣。傳統信函的客套老話是「見字如面」,如今微信發放的福利是表情包。由於圖像空間的敞開,網絡世界的文字社交更加活躍。詩一般的排比句一本正經,種種比擬、隱喻纏繞煩人,一個表情包圖片瞬間傳達了多重含義。不久的將來,表情包會不會形成新型的符號體系?表情包生產的快速發展間接地證明了人們的喜愛程度。
  • 微信表情包:網絡空間的一種「軟性」符號
    不久的將來,表情包會不會形成新型的符號體系?表情包生產的快速發展間接地證明了人們的喜愛程度。如同郵票、火柴花或者各種版本地圖的收藏,表情包正在成為另一種來自網絡的收藏項目。一個人的微信發出一張有趣的表情包圖片,另一個人回復了一張更為可笑的表情。雙方你來我往,分別亮出表情包庫存,力爭技高一籌。這種遊戲與成語接龍幾分相像,所謂的「鬥圖」替代了「鬥嘴」。一些人甚至覺得,沒有表情包的對話索然無味。
  • 南帆:微信表情包——網絡空間的一種「軟性」符號
    詩一般的排比句一本正經,種種比擬、隱喻纏繞煩人,一個表情包圖片瞬間傳達了多重含義。不久的將來,表情包會不會形成新型的符號體系?表情包生產的快速發展間接地證明了人們的喜愛程度。如同郵票、火柴花或者各種版本地圖的收藏,表情包正在成為另一種來自網絡的收藏項目。一個人的微信發出一張有趣的表情包圖片,另一個人回復了一張更為可笑的表情。雙方你來我往,分別亮出表情包庫存,力爭技高一籌。
  • 表情包讓交流更貼近(網絡文化關鍵詞)
    這張生動、親切的笑臉迅速傳播開來,可謂最早的「表情包」。此後,人們「視覺先行」,創造出各式各樣形象的表情符號。新世紀初,即時通信軟體不約而同地使用了一套視覺情感符號:這些造型可愛、神態各異的「小圓臉」具象地模擬出人們在不同情境下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頗具典型性,推出後風靡至今,成為流行符號。
  • 年輕人社交語言動漫化,熱梗、表情包成代表符號
    從飆車界始祖動畫《頭文字D》插曲《Deja vu》成為車輛漂移視頻BGM標配,到由此衍生出的諧音梗「逮蝦戶」刷屏;從《灌籃高手》中三井壽跪倒在安西教練面前哭著說出 「教練,我想打籃球」,宣告自己的悔恨和重生,到如今衍生出的各種「教練,我想ooo」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及訴求等,每天,年輕人聚集的社交平臺及興趣圈子都在基於動漫作品,二次創作出新的語言符號和網絡社交熱詞
  • 網絡表情符號 | 「我一定會考上川大的!」用emoji怎麼表達?
    網絡交際是一種虛擬場景中的交際,這種虛擬的場景實際上也是一種對現實場景的模擬。在這種虛擬環境中的人際傳播行為也是對現實人際傳播的一種模擬。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這種虛擬語境的交際變得尤為重要。網絡表情代替了現實人際傳播中人們進行互動的動作、表情等功能,對文字不能、不方便說明的內容進行表現或者單獨形成意義。正如現實人際傳播中的非語言符號,網絡表情符號也是一種重要的網絡輔助交際符號。
  • 玩轉輸入法-表情包和表情符號信手拈來
    最開始人們網上聊天多用表情符號,後來越來越生動都是動圖表情包。現在搜狗、百度等輸入法主推表情包,其實在聊天窗口表情包還可以,發個表情鬥個圖還可以,寫文章冷不防出來個表情包很難受,表情符號就不一樣了,哪裡都可以支持,文藝青年首選φ(゜▽゜*)。搜狗和百度表情功能較強,手心和QQ就一般般了,好在手心主打簡單好用,挺符合的。
  • 佔領世界的表情包:表情符號的語言學及跨文化交流
    一言不合就甩表情包,似乎已經成為了現代人習慣的社交方式。微信的收藏裡沒有幾個表情包都不好意思和別人聊天,它超越了語言的界限,快速地在全世界不同國家流行起來。   本書著眼於表情符號這一官方認定的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交流形式。這些閃爍的眨眼、酷酷的眼鏡和微笑的表情正越來越多地被人們使用,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 外國人咋學中國網絡流行語 玩轉表情包助力學中文
    第三類聊天表情常以時下流行的明星、語錄、動漫、影視截圖為素材,配上簡短幽默的文字,製作成靜態或動態圖片,用以在聊天過程中表達特定的情感。由於這類圖片表情常以成對或成組的形式出現,因此也被稱作「表情包」。不同風格的聊天表情亦能體現不同年齡段人們的審美趣味。   表情包是網絡語言的一種進化,它的產生和流行與其特定的「生存環境」有關。
  • 網絡語言是如何產生的?有何特點?
    ,以及新的副語言形式,比如構建符號、表情包等;三是廣義理解,泛指一切產生於網際網路技術條件的、具有網絡特色的音、義、詞、句、文本、圖片和音視頻等。雖然數字類符號、字母類符號解決了簡省和快速的問題,但由於超越了傳統構詞慣例,給讀者解碼帶來很大困難,使漢語變得晦澀難懂。表情包被網友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是具有時代特色的網絡語言新符號,開創了人與人之間互動交往的新紀元。
  • 表情包背後的傳播學秘密
    這個需要扭頭觀看的表情符號開創了表情包的歷史。與此同時,這種由字符組成圖形來表達情緒的溝通方式很快在全球範圍內流行起來。隨後,這些表情符號傳入日本,日本民眾將倒下的表情扶正,採用橫排的方式組合多種語言符號的顏文字(kaomoji)出現了。
  • 思享|楊學科:表情符號的法理
    表情包(meme)的橫空出世可以說是我國的一大創新,表情包被網友譽為我國第五大發明,也代表著網絡表情符號進入表情包的表情3.0階段。根據牛津詞典,meme被定義為圖像,視頻,文本等,通常是幽默的,由網際網路用戶快速複製和傳播,通常有輕微的變化。表情包主要是以動漫、影星、網紅、影視截圖為圖片,加上簡短幽默的文字,生成的靜態和動態圖片,在網絡聊天過程中能以成系列的形式來表現特定的情感。
  • ——網絡表情符號背後的秘密丨語言學午餐
    美國心理學家愛伯特 ·赫拉別恩的研究證明在表達情感和態度時, 語言只佔交際行為的7% , 而聲調和表情所傳遞的信息卻多達 93% 。因此在面對面的交際中, 交流雙方除了通過有聲語言進行交流外,常常還要通過對方傳達的非語言因素來判斷對方的心理狀態, 從而達到更為流暢地交流與理解。
  • 託福閱讀素材:「表情符號」正在代替網絡俚語
    與其他任何「語言」相比,表情符號的採用速度要快得多,現在80%的人在使用多種多樣的表情符號進行交流。   「表情符號不會替代傳統的語言,但是表情符號的廣泛使用會增強傳統語言效果。」   'I think it's conceivable that emoji will increasingly be used to complement digital versions of written works.
  • 網絡語言與政治傳播的關係探究
    例如《人民日報》就進行過不少改革和嘗試,它的多次改版,以及「走轉改」的文風改變都體現了對讀者的重視。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也要求我國的政治傳播主體學會運用新型的網絡詞彙、網絡語調來結構自己的傳播主題,創新政治傳播的語言範式。 與傳統的政治語言相比,網絡語言有如下幾大特徵。第一是簡短扼要,網絡語言通過對原有漢語語言的縮略化、諧音化來指代網絡語境下的特定含義。
  • 表情符號定義社交新時代
    最早的網絡表情符號出現在1982年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電子公告板上,研究人工智慧的斯科特•法爾曼(Scott Fahlman)教授建議用:-)來表示笑話,用:-(來表示需要嚴肅對待的學術性內容,這樣一來,網絡使用者就能避免網上交流產生的誤解。這些符號被稱為ASCII符號,由電腦鍵盤上的標點符號、字母和其他符號組成。除了表示笑話和嚴肅的符號,還有:-D表示開心,  ;-)表示眨眼等。
  • 玩轉表情包 助力學中文
    「洪荒少女」傅園慧在裡約奧運會遊泳比賽後接受採訪時充滿個性的誇張表情,被網友配上文字製作成表情包;韓國小網紅宋民國萌化人心的可愛動作也被製作成動態圖片,成為無數女生微信聊天時的必備表情。不知不覺間,中文表情包已然成為一套通用、流行的網絡話語表達體系,「表情包文化」也逐漸進入主流文化視野,成為一種無法忽視的網絡文化現象。
  • 萌噠噠的動物表情包,為什麼受到網絡熱捧?
    真正意義上的網絡表情符號,是以斯科特·法爾曼教授提出的「:-)」為起點,後從顏文字發展到Emoji再到如今的表情包,短短三十餘年,網絡表情符號如燎原野火般佔領網友們的交流界面。網際交流的交互性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人機互動和人人互通。人機互動即表情包的多樣化和量化使得計算機從此不再是冷冰冰的機器,而是帶有感情的溫度;人人互通,使用者可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僅使用表情包相互溝通,最大限度地理解對方表情包的含義,體現出這門新語言的語言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