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象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款益智類遊戲發展到今天已經非常完善成熟,也衍生出了很多競賽項目。那麼象棋最開始的起源是怎樣的呢?象棋裡的楚河漢界是真實存在的嗎?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究象棋的歷史。
象棋又名為象碁,傳說最早是由上古時期舜帝的弟弟象所發明的,據推測是用來模擬部落之間的戰爭。而對象棋有較詳細的記載最早是到了周朝時期,在當時象棋的作用不是用來娛樂,而是祭祀、佔卜所用的道具,起到類似龜甲、銅錢的作用。據傳最早的《易經》中是有《象經》一書的,專門記載如何利用象棋進行佔卜卦算,但遺憾的是此書早已在歷史的長河中遺失。
到了戰國時期象棋的作用逐漸演變為貴族之間的遊戲,《楚辭·招魂》記載:「菎蔽象棊,有六簙些。」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當時的象棋形式是六博,即雙方各為黑白六子,相較現代象棋在形式上要簡單很多, 而且與現代象棋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點在於六博並非雙方輪流落子,而是靠「投箸」來決定行動步驟,玩法更類似於現代的飛行棋。
到了漢朝時期,象棋有了第一次規則上的大變化,象棋的行動步驟不再由投箸決定,而是變成了現代的回合制,由棋手分別落子,但漢代象棋與現代象棋仍有很大不同的一點是漢代象棋攻守共有四方,取《易經》中的四象八卦之意,講究的是「八卦成列、象在其中」,也稱「四象之搏」。
象棋真正脫胎換骨有了現代象棋雛形的時候是唐朝時期。當時有一奇人名為牛僧孺,他寫了一本書名為《玄怪錄》,其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在公元762年,有一個名叫岑順的人夢見了北宋時候的人在下象棋,並詳細記載了象棋的規則、樣式。這本書在唐朝民間很有影響力,於是依照書中的記載對象棋進行了改革,首先將棋盤改為八行八列、黑白相間的形式,並取消四方搏殺,而在中間劃一條橫線作為楚河漢界,雙方各執紅黑兩字,改為雙方博弈;棋子由骨制改為金木之屬,背面雕刻花紋,首次將諸多棋子分類為將、車、馬、卒、物、矢等。到了此時,其實象棋已經和現代象棋相差不遠了。
象棋經過後世的不斷發展,到了北宋時期與現代象棋已經無異,北宋程顥有記載:「北宋宮廷間有一種博弈遊戲名為象戲(即象棋),有相兵馬車等棋,中央有將軍鎮守、士兵拱衛,中線河前有士卒對峙,猶如劉邦項羽相爭。」而在後面中國發明了火藥武器之後,更是加入了「炮」這一子。同時因為宋朝文人講究一種對仗而不對稱,將兩邊棋子的重複名稱稍作修改,改為了「砲」、「卒」、「仕」、「象」等,又加入了「王不見王」的規則。如此現代象棋便告成型。
象棋到了現代,已不僅是一種遊戲,更是一種傳承、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瑰寶,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象徵,在歷史上一直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