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兒童在一周歲以後,排便規律逐漸接近成年人。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寶寶出生後是對媽媽依賴感最強的時候,需要媽媽給予最精心的呵護。隨著寶寶漸漸長大,不論是媽媽還是寶寶都要適應這種改變,放手讓孩子逐漸掌握更多技能。
為了解決如廁的問題,以前有尿布、把尿等老習俗,如何則有了更方便衛生的紙尿褲做替代。
但是讓寶寶一直穿著紙尿褲也不是長久之計,到了一定年齡,寶寶需要自己掌握上廁所的技能。
給寶寶戒紙尿褲,應該從何處入手?
小晶常常感慨,紙尿褲真是一項偉大的發明,不用像老人一樣天天洗尿布,還能讓寶寶穿著到處跑,她從來沒覺得給孩子穿紙尿褲有什麼不好。
直到周日那天帶著孩子去了一趟兒童樂園,才堅定了要訓練寶寶上廁所的決心。那天小晶帶著兩歲的寶寶去室內樂園玩耍,放眼望去都是差不多大的小朋友。
小晶讓寶寶自己在海洋球裡玩,自己在旁邊看著,卻聽到幾個媽媽在七嘴八舌地議論。
「我家孩子這麼大的時候早就會上廁所了。」、「都那麼大了還給穿紙尿褲,會影響上幼兒園的吧?」
她放眼望去,在所有小朋友裡只有自家寶寶還穿紙尿褲,有些比他小的孩子都沒穿。
小晶頓時覺得臉紅,回家以後她下定決心也要給孩子戒紙尿褲了,但她卻又不知從何處入手。
幼兒滿2周歲後,即可進行如廁訓練
不論紙尿褲多方便,寶寶到了一定年齡都要拋棄掉紙尿褲,轉而開始像大人一樣自己能獨立使用廁所。
在家裡媽媽可以幫著換,在學校難道也讓孩子穿著尿不溼去上幼兒園嗎?
從某種意義來說,逐漸戒掉奶睡、戒掉母乳、戒掉尿不溼,是寶寶一步步從幼兒成為兒童的標誌,孩子在一天天長大,媽媽不應因溺愛阻斷孩子成長的步伐。
很多媽媽有心想給孩子戒掉尿不溼,卻不知從何入手,怕選擇時機不對不能順利進行。
國際公認在幼兒滿2周歲後,父母可逐漸展開戒掉尿不溼的訓練。
當孩子做好了想要自主如廁的準備,通常會有一些行為上的變化。
寶寶行為出現三個變化,不用再買紙尿褲了
1. 對紙尿褲抗拒
通常在幼兒學會走路以後,不論紙尿褲設計多合理,都會對寶寶的行動產生一定影響。有些寶寶感覺到自己的行動受到制約,就會表現出對紙尿褲的抗拒、厭惡。
包括穿戴時的不配合,走路玩耍過程中對紙尿褲進行抓扯等行為。一旦寶寶出現這些動作,媽媽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向他灌輸,自己能控制便便,就不用穿紙尿褲的意識。
2. 可以表達尿意便意
美國兒科學會(AAP)數據顯示,大多數孩子在 18~24 個月的時候,會出現自主排便意識。
逐漸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想便便的感覺,什麼是想尿尿的感覺,當寶寶可以準確表達自己的排便需求時,就可以逐漸帶孩子去廁所了。
3. 便溺變得有規律
寶寶小時候無法控制自己的排便,長大了不僅排便次數減少,規律固定,也開始逐漸掌握控制排便的技能。
當寶寶可以暫時憋住便意,就要引導孩子不要再在尿不溼上解決,儘量趕往廁所,逐漸養成習慣。
4. 對上廁所感到好奇
自己用紙尿褲,爸爸媽媽卻會上廁所,許多寶寶好奇心大作,常常想跟進廁所看爸爸媽媽在做什麼,馬桶可以用來做什麼。
當寶寶對此表現出極大興趣後,媽媽可以送給他一個坐便盆或是直接引導他使用廁所。
延伸閱讀:如何引起寶寶對自主便溺的興趣?
1. 專屬坐便盆
為了激起寶寶對上廁所的主動性,可以為他準備一個小坐便器進行過渡。前期讓孩子在坐便器上玩一玩,坐一坐,熟悉這種感覺。
接著告訴孩子正確的使用方法,鼓勵孩子進行嘗試。
2. 可愛小內褲
不能把便便、髒東西弄在衣服上是寶寶的常識,因此我們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可愛有趣的內褲,先是穿在紙尿褲外邊,促使寶寶養成要脫褲褲排便的習慣。
當寶寶逐漸熟練掌握這一技能後,就可以脫掉紙尿褲,直接穿內褲了。
3. 時常詢問,掌握規律
寶寶可能因為玩得太開心,時常忘了自己想要排便,因此需要媽媽時常問問提醒一下。慢慢的,媽媽也能掌握寶寶的排便規律,便於進行訓練。
糖果媽媽叮囑:寶寶在上幼兒園之前,務必熟練掌握自己上廁所這一技能。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