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學非所用的七年

2020-12-17 百家號

詹天佑想必大家都是比較收悉的吧,詹天佑是我國最傑出的鐵道專家,我們現在的火車都是這位傑出的專家製造的哦,連我們以前的周恩來總理都稱他為中國人的光榮,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這位傑出的鐵道學家經歷怎樣的困難才能像現在一樣有著一身的成就。

一個人如果被惡勢力束縛住了手腳,巨大的潛力得不到一絲的發揮,那麼,他只能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罷瞭然而一旦他掙脫了枷鎖,他會成為一個卓越的人,1881年8月,詹天佑和其他留美同學一起,取道舊金山回國。這些少小離家的孩子,如今已成了學有所長的青年。多少個客居異鄉的漫漫長夜,他們與父母、親人在夢中相會。家鄉溫馨的氣息,在他們的記憶中瀰漫。祖國,我們終於要回來了。此時,他們都站在甲板上,心潮起伏,翹首以望。他們幻想著激動人心歡迎場面鮮花、軍樂、擁抱、眼淚和熟悉的人潮,祖國將伸出溫暖的手情迎接我們。

船舷靠岸時的巨響,驚醒了他們的美夢,碼頭上輿熙攘攘的人群中,沒有一張熟悉的面孔,岸上那此熱切的、充滿期待的找尋的目光,也沒有在他們身上停留。久別了的父母親人們,你們在哪裡,詹天佑和其他人的心情由激動、渴望,變得焦慮、失望、沮喪,輪船一靠岸,乘客就像潮水一樣湧下去,準備登岸。在跳板上,人們跌跌碰碰,你擠我攘,一片混亂。小省縣不成上岸後,留學生們被一群黃包車夫圍著,拉拉扯扯,討價還價。旁邊還有衣衫襤褸的乞丐,向他們伸來髒兮兮的手。最後,他們乘坐獨輪車,在一位官員的引導下,朝上海海關道臺衙門駛去。道而通園計劃將街臥花作一路上,人們指指點點,像看怪物似地圍觀他們,這裡老凱將歷史感覺到了當時生活的落後,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

就是因為留學生們沒留辮子,穿著洋服,而不是他們熟悉的長袍馬褂,就把他們安排在道臺衙門內暫住,門口有兵把守,不準隨便進出原來,清政府把這群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留學生視作洪水獸,唯恐他們散布異端邪說,貽害社會。因而,命令地方官對嚴加管束,他們心中充滿委屈、不解,疲倦的大腦徒勞地運轉著,第二天,清晨的涼風,使他們再度回到冷酷的現實中一切照舊,他們連享受這種溫暖的權利也被剝奪了。詹天佑雖是這批留學生中少數幾個獲得學位的人之卻被認為不具備作官的才能,分配在福州船政局,學習船舶駕駛。土木工程系畢業的學生,改行從頭去學駕駛,由陸到海,這對立志用其學識來報效祖國的詹天佑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洩氣,管同他潛心學習駕駛技術,半年後,他以一等第一名的成績在形水師學堂畢了業,分配在揚武輪號兵艦上任駕駛官。這裡小編感到了為詹天佑自豪,並且以第一名的成績畢了業。

但是在1888年初的一天,詹天佑收到了老同學鄺孫謀的信,問他是否願到中國鐵路公司任職,詹天佑喜出望外,欣然應允他當即辭掉教習的職務,毅然北上。這是他獻身祖國鐵路事業的開始。1887年,在延展鐵路到天津的過程中,代表各自國家利益的英國工程師金達和德國工程師鮑爾發生了爭執。金達看中了在公司裡當了8年庫房保管員的留學生鄺孫謀,鄺孫謀因自己不很熟悉鐵路技術,就推薦了老同學詹天佑。詹天佑進入中國鐵路公司後,並沒有立即受到重用,一進公司,詹天佑就察覺到了金達和鮑爾間的矛盾,他不願卷進這場糾紛中。他就馬上捲起鋪蓋,搬到了鐵路工地。當時正值夏季,詹天佑吃在工地,住在工地,他雖然身為工程師,卻和工人們一起動手幹活兒,從來沒有架子。在他的指揮下,塘活到天津段的鋪軌工作,用了80天就完成了,李鴻章親自前往勘驗了全線工程,非常滿意,認為這是金達的功勞。為此,他升金達為總工程師,詹天佑在鐵路建設上的成績就這樣被抹殺了。

到這裡小編就要講小編自己的感受了,詹天佑用了80天的時間,指揮工人完成了鋪軌的工作,但是並沒有得到認可,就此他的鐵路成績就這樣被抹殺了,但是真正的強者,就應當敢於直面的面對人生,說到底,適者生存,這就是不移的真理。

相關焦點

  •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也曾有七年「學無所用」的經歷
    可回國後,因清廷不許修鐵路,學無以用,被派到福州船政局船政學堂學習駕駛,中法戰爭期間還參加了馬尾海戰,後來還到廣東博學館當了一段時間的教師。「學非所用」7年後,1888年,詹天佑才由同學介紹,到天津中國鐵路公司任「幫工程師」。 1902年,慈禧太后命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修專供皇室祭祖之用的新易鐵路(高碑店至易縣)。袁世凱根本不懂修鐵路,加之標準又高、工期又短,還有英國和法國的幹涉。正當袁世凱頭痛時,他發現了詹天佑。
  • 學非所用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學非所用,所學的不是所應用的,所應用的不是所學的。比喻學習與實踐相脫節。出自:《後漢書·張衡傳》:「必也學非所用,術有所仰,故臨川將濟,而舟楫不存焉。」近義詞有:用非所學,學非所用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 這真是個「學非所用」的時代嗎?
    一雖然我稱他為阿史,但在大家的潛意識裡,阿史的史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史,因為要形成書面語言,我要努力讓阿史這個叫起來非常響亮的名字,看起來文雅一些。阿史,學醫。當滿腔的豪情與夢想遇上學非所用怎麼辦?「小夥子,你要學會適應這個學非所用的時代!」一位有著三十多年執教經驗的教授不止一次地這樣「激勵」我。我很尊敬這位老教授,但是他的這句話,我是堅決不同意的。
  • 學以致用與「學非所用、用非所學」
    然而現實中面臨的困境是「學非所用,用非所學」,往往學了個專業,畢業後卻很難運用在對應專業,從而導致畢業後只能選擇從事其他專業。會形成這種狀況?究其原因往往是學習的專業(內容知識)是過去時,而非進行時和未來時。如何做到學以致用?1.根據社會的現時需要和社會的發展趨勢來選擇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將來所要從事的行業職類。
  • 近6成臺灣上班族首份工作學非所用 比學以致用少一萬元
    近6成臺灣上班族首份工作學非所用 比學以致用少一萬元 2018年09月20日 15:0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據臺灣1111人力銀行調查,57%上班族自認第一份工作與學校所學無相關,也就是「學非所用」。
  • 臺調查:學用落差大? 5成4受訪上班族首份工作學非所用
    人民網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根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5成4受訪上班族坦言,首份工作與在校所學完全無關;且工作一段時間後,現職工作仍與在校所學無關的受訪者也高達3成6,凸顯臺灣教育與職場的「學用落差」相當大。
  • 調查顯示:臺灣超半數職場新人學非所用
    調查顯示,有46%的受訪上班族的職場第一份工作是與在校所學相關,另有54%的人則選擇學非所用。從畢業系所交叉分析發現,初次進入職場學非所用比例最高的是文史哲和外語專業,高達57.6%;產業別交叉分析發現,現職從事民生及服務業的上班族,僅1成的人認為自己是「選對系入對行,完全學以致用」。
  • 今天,我們在天佑齋緬懷詹天佑
    西南交通大學5次主編國家統編教材——《鐵路選線設計》,在緒論或設計總論一章中,總是用詹公排除萬難赤心為國,用精湛技術建成京張鐵路,維護國家權益,提高民族自信的光輝事跡,向學生進行愛國愛路的思想教育。這些教材為全路土建類高等院校所採用,也是鐵路工程技術人員的主要參考書,2005年鐵路選線設計已被國家評為精品課程,影響更廣泛,受益人更多。
  • 逾三成畢業生「學非所用」,高職院校該反思什麼?
    辯證而言,畢業生走入社會「學非所用」,首先並不是什麼壞事情,這一方面說明就業市場的開放性,畢業生們有很大的自由選擇權去安排人生的第一份職業,只要自己喜歡,感覺有發展空間,也不用那麼在意專業的匹配度;另一方面,也側面說明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較高,適應職業崗位的能力呈現出多元化。
  • 試講|詹天佑
    開場白:我試講的題目是《詹天佑》,下面開始試講。一、導入師:上課!同學們好,請坐。師: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愛國人士。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所了解的愛國人士和他們的事跡呢?師:請你說說吧。
  • 大學生村官「學非所用」, 創業養牛年入20萬
    剛到村擔任助理工作時,我聽到周圍人說得最多的就是『大材小用』『學非所用』、『娃娃官』、『鍍金』、『跳板』等等,雖然這些話不太好聽,但村民們有這樣的想法也很正常。」有一段時間,徐樂軍反覆思考著這樣的問題,徐樂軍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帶頭創業,用本事說話,以業績服人。
  • 理工男詹天佑
    這時候他爸爸的朋友譚伯邨非常看好詹天佑,極力支持,並且說只要詹天佑出國留學,自己就願意把女兒譚菊珍許配給天佑為妻。詹天佑父母遂送子出國。譚伯邨可以打消詹天佑父母的疑慮,說明他本人也不同凡響,除了和詹天佑的爸爸是朋友之外,他的消息非常靈通,常往來澳門做生意,經濟條件較好,他很喜歡詹天佑。就這樣,詹天佑和國內29個學生一起遠赴美國。
  • 詹天佑被許了媳婦才得以出國留學——也說大清朝首次公派留學生
    如詹天佑,他的鄰居在香港做事,向他的父介紹了留學招生一事,並勸他為詹天佑報名。但他的父想讓詹天佑走科舉正途,而不願意送他出國留學。這位鄰居再三向詹天佑的父親說明,去美國留學,比參加科舉中進士更有出息。同時明確,如果詹天佑能去美國留學,就把他的女兒許配給他。
  • 留美幼童後裔訪談實錄(二)——詹天佑曾孫詹詠
    曾祖父詹天佑共有8個孩子,5兒3女。詹詠的 爺爺詹文裕是詹天佑最小的兒子。詹天佑離世時,幼子詹文裕只有十幾歲。詹詠的爺爺膝下兩個兒子,一個叫詹同濟,是詹詠的伯父,在鐵路局、鐵道部工作,也是鐵道部詹天佑紀念館第一任館長;一個叫詹同渲(筆名詹同),是著名的漫畫家和美術電影藝術家,他是詹詠的父親。
  • 教資面試|​小學語文《詹天佑》教案試講稿
    試講題目1.題目詹天佑(節選)2.內容:  詹天佑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務,馬上開始勘測線路。哪裡要開山,哪裡要架橋,哪裡要把陡坡剷平,哪裡要把彎度改小,都要經過勘測,進行周密計算。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
  • 詹天佑籤發《資歷證明書》入藏鐵博
    中國橋梁專家李文驥捐贈41件史料首次面世 其中不乏重要文物——詹天佑籤發《資歷證明書》 入藏鐵博李志偉向記者展示詹天佑為李文驥籤發的《鐵路人員資歷證明書》篆書大印「督辦漢粵川鐵路事宜之關防」《鐵路人員資歷證明書》上的詹天佑籤章近日,中國橋梁專家李文驥文獻史料捐贈儀式在中國鐵道博物館詹天佑紀念館舉行,41件(套)文獻史料不僅還原出李文驥四十年的事業追求,亦對研究中國鐵路史和橋梁史具有獨特價值,其中不乏「詹天佑為李文驥籤發的《資歷證明書》、茅以升籤發李文驥為錢塘江橋管理所主任的《任命函
  • 詹天佑籤發《資歷證明書》 入藏鐵博
    ,其中不乏「詹天佑為李文驥籤發的《資歷證明書》、茅以升籤發李文驥為錢塘江橋管理所主任的《任命函》」等重要文物。 鐵博近五年所獲最大數量私捐 歷經清朝末年、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橋梁專家李文驥的足跡遍及京張、京奉、膠濟、漢粵川等鐵路,以及武漢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等施工現場,積累下大量文獻手稿,多年來由李文驥的長女李希珍藏。
  • 海歸回國後」學非所用「 在職場上混得怎麼樣?
    碩士+商科是當下海歸的最熱標籤受調查的海歸中有超過六成為碩士畢業,博士生僅3.5%。情況四:吃苦太多,決心回國用最快的速度定了最近的航班,一屋子東西能扔就扔,能送就送,回去時候比來的時候東西還少。邁著輕快的步伐,回歸到祖國的懷抱。從此才懂得了「感恩」二字。對待父母的態度就是180度大轉彎,和父母有說不完的話,和朋友有吃不完的飯,每天都覺得好開心。
  • 課本之外的詹天佑,一生有八個孩子,一月工資一千兩白銀
    我國的語文課本收錄了許多優秀的名人事跡,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的故事便是個中佳作。和那個時代的許多人一樣,為了國家的榮光嘔心瀝血,兢兢業業。那生活中的詹天佑又是怎樣的呢?初識詹天佑詹天佑1861年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茶商家庭。其父詹興洪因家道中落,無奈以替人刻字寫信為生。
  • 北京交大詹天佑學院成立!
    你說的是成立了詹天佑學院吧,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神氣呢~果真是呢,詹天佑這個名字和咱們學校的淵源很深,這個學院一定很厲害!這就讓我們帶著大家走近這個學院。一起了解它!,7月13日,經學校黨委常委會審議通過聘請張星臣教授擔任詹天佑學院首任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