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興雷
穿山甲,顧名思義,是一種善於掘洞而居的動物,挖洞之迅速如有穿山之術。它的身體頭和尾兩端都是尖的呈現流線型,流線型的身軀能讓其在打洞過程中減少阻力,這是「鑽洞專家」的特殊身體結構,正如古人所云:山可使穿,堤可使漏,穴山而居,性善竄而喜穿山故名,此其「穿山」爾;它的外表除了臉部和腹部之外,全身披著500~600塊呈復瓦狀排列的硬角質厚甲片,很像古代士兵的護身鎧甲,或許古人正是在它的身上獲得靈感而發明了戰甲和頭盔,此其「甲」爾。每隻成年穿山甲平均只能獲取大約0.4公斤的鱗片。
穿山甲是世界上唯一僅存的鱗甲哺乳動物,身長約50釐米左右,舌長、爪利、腿小、眼小,以螞蟻為食,長著像松果一樣的四肢,靠粘粘的舌頭捕捉白蟻為食。據自然科學家觀察,大約250畝林地中只要有一隻成年穿山甲,白蟻就不會對森林造成危害。可見穿山甲對保護森林、堤壩的重要性,是兢兢業業的「森林衛士」。
陶弘景著《本草經集注》載有其能陸能水,日中出岸,張開鱗甲如死狀,誘蟻入甲,即閉而入水,開甲蟻皆浮出,圍接而食之。後李時珍發現穿山甲不是由鱗片誘蟻的,而是「常吐舌誘蟻食之」,可見我們對於自然和自身的認識都是在一點點進步的,其現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穿山甲,味鹹,性微寒。鹹寒善竄,專能行散,通經絡達病所。歸肝、胃經。功於活血通經,通下乳汁,消腫排膿,亦可外用止血。其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凡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攻託疔毒,消腫排膿,一切癰疽透發,必用之,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透。其走竄經絡無處不到,直達病所而成功。總之穿山甲有強大的穿透之力,善治癥瘕痞塊。一代名醫張錫純先生盛讚穿山甲為「和平將軍」,言其功能非大黃、巴豆所能及,巴豆、大黃只能攻破實積,而穿山甲又兼可透達虛積也。
民間有諺云:「穿山甲、王不留,婦人食了乳長流」,此言其通乳迅速也。破血開氣,因其性專行散故。下乳汁多靈,如湧泉,因其通經脈之功。我們在藥店經常看到三五阿姨面帶難色,腳步匆忙,手裡拿著一張手抄紙來拿藥,上面無非通草炮甲王不留之類,無論貴賤一律要上等飲片,並要求炮甲用搗筒搗碎一些搗細一些,買完藥後又無比仔細地再三地問這問那,生怕疏漏哪個環節。
中醫藥古籍中涉及穿山甲的方劑有近500個之多,其中提到穿山甲的適應症類型有1500餘條,主要包括癰瘡腫毒、跌打損傷、痔漏便毒、風寒溼痺、經血不調等病證,而讓人無奈和奇怪的是上述穿山甲所謂的藥用價值尚未得到現代醫學的確認。甚至有人認為穿山甲治病是愚昧的,不過是因為穿山甲會打洞而附會出「通經活絡下奶」等神效,近代關於穿山甲藥用價值的化學機理研究幾乎空白。中醫藥是我國傳統文化智慧結晶,沿襲數千年至今形成了獨特的哲學思想及理論體系。然而現代醫學技術發展迅速,長期以來,中藥文化的研究相對滯後,而近些年來中藥製劑的安全性問題凸顯,而在傳統湯藥中卻沒有體現出這些安全性問題,這就是中藥西用的弊端。其一是對中醫文化的簡單化和標準化,二是對中醫文化組方後大化學反應的否定,我們並不能因為穿山甲現代臨床研究的結果而去否定它的藥用價值。個人認為中醫藥現代化最應該體現在中草藥的技術標準上,可大量運用現代的自然科學技術,包括科學的種植養殖技術、加工炮製技術和質檢技術來確保中藥飲片質量,而其它應謹遵古法靈活運用。
諸般之效不離炮製之法,《綱目》中有載其用或炮,或燒,或酥炙、醋炙、童便炙,或油煎、土炒、蛤粉炒,當各隨本方。現代多為用砂子置鍋內炒至二三百度,加入穿山甲片,炒至鼓起呈金黃色時取出,質地堅硬的甲片經炮製後會捲曲至圓珠狀,稱山甲珠,且變得質地疏鬆,易於煎出有效成分,並可糾正穿山甲的腥臭味。亦可立即將山甲珠倒入醋盆內,攪拌略浸撈出,其用醋性增加穿山甲發、散、行的作用。生用多為外用不作內服,鄙人手抄筆記上有一載:療白癜風當取5分錢大小生穿山甲1片,利用其自然邊緣刮白斑之處,順經絡循行之方向由輕到重刮60次發紅為度但不可出血,刮完後敷以紅黴素軟膏潤澤皮膚,防止感染。每日2次,刮1周後白斑完全消失(僅供參考)。
穿山甲曾廣泛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的十幾個省份,最近30餘年間,穿山甲數量銳減,據專家估算,穿山甲的數量已減少了90%。而這90%基本上是被國人吃掉的。穿山甲肉被認為是美味佳餚,一度是富人餐桌上地位的象徵。在中國南方,尤其兩廣一帶食用野生動物的現象一直存在。
生品商品規格分為甲張和甲片。甲張以完整、灰褐色、甲鮮明、皮肉無臭味、無蟲蛀、足幹為好;甲片以片大、色灰褐、明淨、無筋肉、足於為佳。按產地分可以大致分為國產和進口,進口區域一般多為越南印尼和非洲大陸,進口甲片以小而黑為佳。一般飲片廠統貨炮甲片包裝內會有大、中、小塊三種,那是因為在生片時未進行分類,大家不要認為是沒有炮製合格。
由於貨源較緊,價格昂貴,市場上常出現偽品。偽品穿山甲一般是由聚乙烯偽造品、骨膠偽造品和摻牛羊蹄甲片偽品等作主要原料,經特殊工藝處理後,作模壓製作而成。其真偽鑑別方法如下。
真品水煮5分鐘基本沒有什麼變化;偽品水煮5分鐘則明顯變軟。植物油煎炸後的甲片用水一泡會浮有油花。
真品燒時有較濃的特異腥氣,未燒盡的邊緣呈乳白色酥脆;偽品燒時特異腥氣較小,未燒盡的邊緣熱時有粘手感。
真品鼓起,表面金黃色,內部膨鬆起泡,斷面顯層次,色乳白或青白;偽品燙後也鼓起表面深灰褐色,內部棕黃色,斷面呈海綿狀。
中藥材制假摻偽的方法中,有一個較為常用而又不易被發覺和識破的方法,就是「打礬」,即利用較高濃度的明礬水溶液浸泡藥材,然後乾燥,使明礬自然存留在藥材內部,從而使其增重,而藥材外觀性狀卻變化不大。在市場上經常能見到的經過明礬「炮製」過的中藥材有砂仁、山萸肉、枸杞子、全蠍和炮甲等,由於山甲片經炮製後內裡空泡,大量的空隙非常利於水溶性物質如白礬和硫酸鎂的吸附和進入。現為大家介紹一下鑑別中藥材中是否摻有明礬的方法。
眼看,仔細察看藥材表面,凡是在皺褶或凸凹不平處有白霜,如枸杞子,若掰斷炮甲片後用光照射藥材,如發現有閃爍的反光亮點,即是明礬溶液乾燥後留下的細小結晶。
手摸,用手將藥材翻動,輕輕捏握,細心體會藥材觸手的感覺。凡是打過礬的藥材如山萸肉、枸杞子等,均略顯乾澀。一般加礬的甲片都會比正常重。
口嘗,用舌舔或口嘗藥材,打礬後均有明礬的酸、鹹、澀等味道。
現代中藥研究表明,穿山甲所含化學成分主要為蛋白質和胺基酸。蛋白質受熱後易變性,而胺基酸受熱易分解,從而導致二者的生物活性改變,療效因熱源亦顯著降低。穿山甲在剝離和炮製時已做了熱處理,因此複方中的穿山甲不應再與其它藥物同時煎煮,為保證藥效應粉成細末後衝服。
近年有載個別患者在無適應症情況下,自行服炮穿山甲15~20g後幾分鐘後出現腹脹納呆,次日出現目黃,身黃,肝功能異常。元李仲南言其性專行散,中病即止,切不可過服。
山甲性情沉鬱,行為乖僻,行動遲鈍,晝伏夜出,常出沒於僻靜的丘陵或樹林地帶,它稟賦溫順而懦弱,遇敵害時則蜷縮成球狀。君子無罪懷璧其罪,現如今人們對其進行大肆捕殺藥用和食用,經濟利益催生的強大破壞力導致穿山甲種群逐漸衰退,這是不爭的事實。
|文章源自:中國藥店
|整理小編:萬題庫小瑞
點「閱讀原文」下載科學備考,懶人必備的執業藥師手機學習軟體,考過小菜一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