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佛光寺的整體介紹與背後的故事請查看《山西行(三):佛光照耀中國建築史》,本文主要介紹佛光寺東大殿的那些事,分上下兩篇,上篇為:《佛光寺東大殿(上):唐風悠悠吹不盡,鑿巖建寺已千年》,本篇為下篇。
4
鬥栱
東大殿的鬥栱用材巨大,外簷鬥栱的整體高度約有柱高的一半,一方面可見佛光寺的高級別官式色彩,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鬥栱在當時房屋構造上的重要性。唐宋時期,鬥栱是挑起平緩大屋簷的重要結構,將梁架的壓力傳導到柱頭上,對保持結構穩定至關重要。除結構作用外,東大殿的鬥栱在空間和裝飾上也有許多獨特的設計。尤其是內槽的鬥栱,展現了許多靈活的做法,與殿內空間有著密切的關聯。
東大殿壯觀的鬥栱
1
外簷鬥栱
外簷柱頭有闌額相連,無普拍枋,柱頭上直接安置櫨鬥,為早期做法。
柱頭鋪作
外簷柱頭鋪作為七鋪作雙杪雙下昂,隔跳偷心(偷心即不施橫栱),最上是翼形耍頭。其中第二跳華栱後尾即為外槽的明乳栿,兩下昂後尾壓於草乳栿之下。
外簷柱頭鋪作結構(圖:李乾朗《穿牆透壁》)
外簷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
補間鋪作
相比頗為複雜的柱頭鋪作,外簷補間鋪作相對簡單,僅出華栱兩跳,且其下無櫨鬥,故整體沒有多少結構上的作用。其中第一跳上施翼形栱,樣式有點像後來雀替上的三福雲,不過也僅為裝飾作用。最上頭的耍頭為簡潔的批竹式。後尾除沒有翼型栱外,與正面完全相同,上承外槽平棊枋。
柱頭鋪作的外放與補間鋪作的內收,形成了一種如呼吸般的節奏,有意思
轉角鋪作
轉角鋪作則與柱頭鋪作類似,為正交的雙杪雙下昂,斜線上則出角栱兩跳角昂三跳,昂頭上有寶瓶承託角梁,中規中矩。
外簷轉角鋪作
轉角鋪作的經典視角
2
內槽鬥栱
由於東大殿的內外柱等高,要使內槽平闇足夠高的話,就需要一個相對較高的鋪作層。相信每一個進了大殿的人,都會對內柱上直直出四跳的鬥栱印象深刻,這種層層託起的樣式在視覺上形成了一種拱形空間,讓人很直接地感受到佛壇上方之廣大。而在內槽的鬥栱設計上,還有多處運用了半駝峰或不出跳的栱,以在不佔據較多橫向空間的前提下,獲得足夠的高度來支撐平闇。最終以簡潔的形式營造出了高而廣的空間。
內槽的拱形空間
柱頭鋪作
正面的柱頭鋪作出華栱四跳,皆為偷心造,不施橫栱,承託正中的四椽栿,形式簡潔。其中第二跳華栱的後尾為外槽的明乳栿,與外簷柱頭鋪作類似。內槽四椽栿的兩端施有一斫成半駝峰的枋,其上置一跳十字鬥栱承託平棊枋。從最底下的泥道栱到最上頭的令栱,一共是七層。
山面的柱頭鋪作同樣是七層,但因為無需承託大梁,為了給內槽留下更大空間,出三跳華栱後便直接在同一垂直線上疊加鬥與栱,不再向外出跳。每層栱頭都削成不同形狀,看來修大殿的匠人也有點小調皮。其中第六層置小翼形栱,第七層與正面柱頭一樣用十字鬥栱承託平棊枋。後尾的做法與正面完全一致。
內槽柱頭鋪作(南稍間)
補間鋪作
前後並不對稱,內槽方向在第三層柱頭枋上出三跳華栱,上置令栱承託內槽平棊枋。其中第一跳華栱的後尾為耍頭,與令栱相交承託外槽平棊枋。下面是丁頭栱(相當於半截栱)兩跳,以榫卯插在柱頭枋上,並不與之相交。此種做法可能是為了與外簷補間鋪作的裡跳形成對稱樣式。
內槽補間鋪作:左側為內槽方向,右側為外槽方向(鬥栱後尾)
轉角鋪作
轉角鋪作整體很簡潔,僅在斜線方向置鬥栱。同樣也是七層,其中一、二、四層出華栱,三、五、六層不出跳,僅在同一垂直線上往上疊加鬥,栱頭削成翼形或六分頭。六層有一正交的翼形栱與斜向栱相交。七層為耍頭,與正交的令栱相交,承託平棊枋。後尾一跳,承託角乳栿,結構與柱頭鬥栱類似。
內槽轉角鋪作
5
塑像與壁畫
1
塑像
東大殿的塑像為泥質彩塑,很難得地保留了一套完整的唐代塑像。經過近年碳 14 的測定,基本可以確認,中央佛壇上的 33 尊塑像為唐大中年間塑繪完成,且基本保持原樣。佛壇所佔空間不小,五尊主像一字排開,中間三尊為佛像,釋迦牟尼佛居中、阿彌陀佛在右、彌勒佛居左,分別代表「十方佛化」之西方淨土和「三世佛化」之未來世界,這反映了唐代五臺山地區受到了淨土宗的影響。兩端則為騎獅的文殊菩薩與騎象的普賢菩薩,為華嚴三聖的布局。
佛壇上中央三尊主像,從南側看向北側,最近的即為垂足的彌勒佛
正中釋迦跌坐在須彌座上,袒右肩,右手作「觸地印」,可能來源於初唐時由印度傳入的樣式,圖像取自釋迦於菩提樹下悟道之時,以手觸地降魔,決心入定。釋迦旁邊為迦葉、阿難兩弟子像。左側彌勒佛垂足而坐,作「無畏印」,腳下各有一朵蓮蒂。右側阿彌陀佛結跏跌坐與須彌座上,雙手作「說法印」。此三佛的面容與衣著都透出唐代的風格,旁邊的各脅侍菩薩面容飽滿,身體微向前傾,腰部微彎,腹部微隆起,身姿優美,與敦煌的塑像很相似。
正中間的釋迦牟尼佛像
北次間的阿彌陀佛像
左側稍間為騎象的普賢菩薩,旁有兩尊脅侍菩薩,前方有韋馱(明塑)與童子。右側稍間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同有兩尊脅侍菩薩。最兩端則是威猛的護法天王像。在佛壇最南側,天王像邊上為佛殿主寧公遇等身像,靠著佛壇邊的牆。經最新的測年研究,佛壇後的扇面牆與兩側的牆修建於宋金時期。背靠著牆的寧公遇像,也很有可能為此時期重塑。
佛壇最北端的文殊菩薩與最南端的普賢菩薩,可以看到靠著南邊牆的寧公遇等身像
東大殿有足夠寬敞的橫向空間,這些高大的塑像按順序排開,林立在佛壇上,營造出可無限擴展的佛國世界,將十方三世一切佛都融於其中。我們現在只能在佛壇前邊走邊看,已然體會到空間與佛像帶來的沉靜之感。我想到當年梁思成、林徽因考察的時候在佛壇上繞著佛像走來走去,非常好奇漫步於佛林之中會有一種怎樣的奇妙感覺。再往前推一千年,在有前廊的時候,西天的日光可自由地照在佛與菩薩的臉上,灑落在禮佛人身上,此刻吹著微風,凝視佛像,又會是怎樣的體驗呢?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林徽因漫步於東大殿佛林之中
雖然這些塑像大都是唐代的,但表面已經被塗得頗為豔麗,頗有辣眼睛之感。最近的這次重裝發生在民國時期,梁思成見時便已如此,由是感慨塑像「本皆精湛之作,惜經俗匠重裝,輪廓已稍模稜,而且色彩鮮縵,輝映刺目,失去醇和古厚之美」。不過他也發現這次重裝是以薄紙裱褙,再敷以色彩,日後也許能剝去復原。如今在大殿裡也可以看到有些表皮脫落的地方顯出了原來的舊色。幸運的是,我們還可以通過小野玄妙 1922 年拍攝的幾張照片窺見塑像原貌。當然,這裡的「原貌」也並非唐代的妝鑾,後世也經過了多次重裝。
1920 年代小野玄妙所攝的東大殿塑像
在佛壇之外,沿著山面牆與後簷牆有「五百羅漢」像,現存 296 尊,為明宣德四年(1429)至五年(1430)所塑。
明代羅漢像
南邊山牆的羅漢像,可以看到上面還有明代塑的懸山
在大殿南盡間窗下還有一尊僧人的等身像。梁思成當時認為是唐代東大殿的佛殿主願誠的像。但其所處位置在唐代時為前廊,加之塑像的衣飾更接近明代,故此像更可能為明代修葺大殿、塑羅漢像的功德僧本隨。
明代的本隨禪師等身像
2
壁畫
東大殿雖然沒有留存大鋪壁畫,但可以見到許多散落的小壁畫,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之後宋金元明清也都留下了印跡,藝術水平很高,可謂是一座寺觀壁畫博物館,這也是東大殿至為珍貴之處。只可惜普通遊客只能看到前槽的部分壁畫,算是漫遊佛光寺東大殿的一點小遺憾了。
其中最顯眼的一處唐代壁畫就在前槽北次間外側栱眼壁內,為《彌陀說法圖》,題材出自唐代流行的「西方淨土變」。中央為阿彌陀佛,結跏跌坐於蓮花座上,正在說法,兩側是聽法的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周圍繪有各脅侍菩薩、供養菩薩,畫面頂部還有飄逸的飛天。左右下方兩角落處繪有供養人。畫中人物身姿優雅,衣飾飄帶輕盈柔和,為唐代佳品。此畫的題材與阿彌陀佛的塑像可能有所關聯,都反映了佛光寺在當時受到淨土宗的影響。
唐代壁畫《彌陀說法圖》
釋迦牟尼佛須彌座後側束腰處有一組唐代壁畫。左側為《毗沙門天王圖》,畫面主體為怒目圓睜的毗沙門天王降魔鎮妖,旁邊有一天女。中間為《鎮妖圖》,畫的是一身穿豹皮袍的力士擒住了猴妖。右側是一青面獠牙的神官追趕一小妖。整組壁畫非常生動,據推測可能為《送子天王圖》殘存部分。
唐代壁畫《毗沙門天王圖》
唐代壁畫《鎮妖圖》
前槽明間、次間外側栱眼壁內,各繪有一幅《圓光形佛像圖》。每幅繪 8 個圓光,每個圓光中又各繪 10 佛,佛皆結跏跌坐,主色為青綠,水平甚高,梁思成根據題記中的宣和年號斷為宋代壁畫。
宋代所作的《圓光形佛像圖》,一圓光中的十佛
前槽兩稍間外側栱眼壁各有一幅《卷草圖》,色彩以青綠為主,頗具動感,與莫高窟中的卷草圖案風格相近,應為唐代壁畫。
唐代壁畫《卷草圖》
山面牆後壁有牆皮剝落,露出了兩小塊白畫,畫著數層緊密的「千佛」,皆面相鼓圓,雙目半啟,身著袈裟,袒露前胸。推測為金元時期的壁畫。
金元時期的線描千佛圖
南北內槽及後槽外側栱眼壁內有多幅《諸菩薩圖》,畫中菩薩分上下多層,皆有圓形頭光,色彩鮮豔,應為明代所繪。
明代壁畫《諸菩薩圖》
相信每一位去過佛光寺的朋友都對寺院的環境和東大殿的古樸雄壯印象深刻,就是純直觀的感受,也都讓人身心非常愉悅。若是稍微了解一些歷史,更會覺得這裡藏著的寶貝真的太多太多。大殿背後的故事,塑像和壁畫訴說的美與信仰,空間設計反映出的匠師想法,都是如此迷人,吸引著我們一次又一次來到這裡,而每次又都會獲得新的感受。也許這就是佛光寺無與倫比的魅力罷。
參考資料:
[1]《記五臺山佛光寺建築》 梁思成
[2]《佛光寺東大殿的建築彩畫》 丁垚 等
[3]《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彩塑壁畫遺存若干問題稽考》崔元和、羅世平
[4]《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彩塑的人文內涵及遺產價值》崔元和
[5]《唐初五臺山佛光寺的政治空間與宗教構建》任思捷
[6]《獨具特色的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壁畫》侯慧明
[7]《佛光寺東大殿歷史沿革進展研究》張榮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