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關於東方風格與美學:從發現佛光寺到古典樂舞

2020-12-20 澎湃新聞
在當下這個時代,如何理解東方精神與風格?

5月29日,《T Magazine China 風尚志》攜手成都 IFS在成都舉辦了的第三屆全球風格論壇「風從東方來」,邀請了藝術、設計、建築、音樂等領域人士共同探討東方風格的在地傳承與全球發展。發言主題從發現佛光寺、蜀錦、古典舞、編鐘等。

澎湃新聞了解到,《T Magazine China 風尚志》攜手成都 IFS 已舉辦了三屆論壇,第一屆探討媒體交融,細分學術類、生活方式媒體的發展狀況;第二屆主題則是藝術與城市,設計與城市;今年主題則定義為風從東方來。談及論壇初衷,《T》總編輯馮楚軒表示,「我們希望能夠從中國的文化、技術、建築、天文、交通、雕塑等各個領域去探討中國的文化,以及中國的故事。」

論壇現場論壇嘉賓合影

藝術溼地

閆士傑(紅磚美術館創始人、館長、企業家、收藏家及策展人

):

閆士傑

今天的網絡把地球真正的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工業文明200多年人類創造極其高效的機器,可以說是火車拉著地球跑。

1917年,杜尚匿名將工業生產現成品的小便池送到紐約獨立藝術家協會的展覽上,並取名為《泉》。想通過這一小小的另類的嘗試,試探當時社會的規則強度和包容度。對杜尚來說他一方面想用《泉》來暗諷傳統意義上的觀點,同時也依次來來批判當時的藝術家缺乏想像力。杜尚由此解釋這一小便池的外延曲線和三角構成,與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別無二致;效果和明朗的轉換,與古希臘雕刻大師大理石雕像完全一樣。如果把小便池當作小便池,那它永遠只是一個生活的用品;但如果從另一個維度來審視它,它也能成為藝術品。這一作品打通了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藝術史上史無前例的革命就這樣產生了。

中國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與西方的朋友們坐著火車一起相聚在網絡時代,使我們快速參與到工業文明的進程中,共同面對網絡時代的發展,網絡時代用幾十年的時光發明了儲存、交互、聯想的計算機,我們的地球在更加高速的運轉,我們宗教、倫理、道德、藝術都面臨著用網絡密碼重新改組與編程的可能性。

紅磚美術館的園林一角

中國有著悠久歷史與燦爛的文明,我們需要對照歷史的文化印記尋找前行的力量及啟示。中國雕塑藝術理想美的高峰,中國園林的可居可遊可守,既是一個家庭的生活空間,也是一個交流的空間,更是一個修心養性的自我空間。而在城市規劃中,則是要思考保留幾個古村落。隨著生態興鄉、文化興鄉,紅磚美術館就坐落在這樣一個藝術溼地,茂盛而豐富的灌木、植物與涓涓細流相呼應,建設了懷擁自然,是一座擁有東方氣質的美術館。

當然,我們也逐步的意識到藝術溼地它不僅是自然的、物理的,也更應該是一個真正的藝術溼地的人文生態,溼地是一個圖像,每一個像素都是綠色的生命鏈。藝術溼地的生態鏈的形成是多維共建的過程而形成的人文生態。將社會的現場與藝術的理論環環相扣,不斷探索繪畫、研究不同的連接性和相輔相成的特性,有助於我們理解生態系統如何通過各種行動,以適應、變化和再生。

發現佛光寺

丁垚(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所所長)

丁垚

今天是5月29日,請讓我帶大家回到民國20年的今天。有一輛汽車從北平的王府井出發,出了朝陽門一路向東,午飯時到了北京東邊的冀縣,即將穿城而過,車上坐的是4名日本人。在汽車剛剛進入冀縣西門即將行駛時,偶爾向車窗外看了一眼,這一瞥就帶來了中國一連串現代中國建築學術史的重要事件,一直到6年之後的佛光寺被梁思成發現。

看到什麼呢?就是這樣一個畫面,有一個巨大的屋頂連接了高牆也沒有完全擋住,一位日本人馬上斷定也是一個很古老的佛寺。進去後發現兩座大建築,一座高閣、一座山門,是遼代的建築,並是當時發現的中國最古老的建築,裡面的塑像都是古風格,距今超過了1000年。這位日本人就是當時日本最重要、乃至東亞最重要的建築與美術史學者關野貞。關野貞幾乎看過了日本、朝鮮及中國最重要的古代建築,所以他才能在行駛的汽車裡一瞥之下迅速做出這樣準確的判斷。這件事發生在1931年的5月29日。

佛光寺東大殿內的場景

因為這樣的線索,這一年剛剛回到北京中國營造學社工作的梁思成先生,在第二年春再次來到冀縣,做了非常詳細的策繪研究,由此發現了一系列的發現之旅。

一張照片上建築構架之上看到梁先生安全坐在這裡思考。我想梁先生是用不斷感覺拉動思考,思考超越感覺的無比自然的狀態。這張照片是誰拍的呢?應該是林徽因拍的。

1937年6月30日的傍晚,梁思成推開了佛光寺的大門,盛夏日暮時的光線有異於平時,此刻他們應該暫時忘卻了沒能去莫高窟的遺憾,甚至可以彌補終身沒有去莫高窟的遺憾,因為接下來幾天會迎來多年古建築探訪實踐中最幸福的時刻。梁思成推開了佛光寺的門,梁先生說這個建築一看就知道是非常古老的建築。步入殿內,你可以看到,到唐代時這樣的充滿擬人化的造像其實已經發展到一個頂峰,也與上面木構架建築部分非常好的融合在一起。

相機三腳架前的梁思成(左);菩薩像下的林徽因(右)

今天主題叫「風從東方來」,東方大家都不陌生,有孔子的教導,有佛陀的教導,在一個場景空間裡,一個畫面裡能夠同時感受到這兩者,我覺得這是一個例子。

此外,在四川談論「東方」話題,我引用一個雅安漢代的實例——高頤闕。高頤闕上面是一個完整的面貌,下面也是一個實體的,既是一致的,也是對立的。按照這樣的觀看思路,我們可以看見很多類似的簡潔幾何,是2:1的比例。實際上這是一套非常和諧的比例,雖然當時未必有這樣劃分比例的設計圖,但卻可以從中看到很多的比例,與蒙德裡安的繪畫極其相似,就像是現代主義與藝術運動之後對人感官積極把握與結果。

高頤闕高頤闕結構比例圖

布料的智慧

馬黛霞(布料圖書館創始人、館長)

中國是一個紡織立國的國家,並不是服裝立國。曾經我們傳播中方文化和交流是通過紡織品,特別是絲綢這樣的元素來進行傳播的。

布料圖書館成立以來,我們堅持將中國當下被廣泛應用的傳播的布料進行檔案化的歸納整理,讓來布料館的設計師分別閱讀布料和了解當下中國成熟的布料工藝。這些工藝也是可以再組合再創作的。館藏布料從3年前成立到現在已經達到4000多種,這個數字還在不斷的增加,這是我們能留給中國各類設計師們中國布料工藝檔案庫。

布料圖書館

我們一直根植於布料,主張布料是可以定製和個性化的,去行業的同質化。設計和剪裁是感性的,布料本身是理性且中性的,而且它並無好壞之分。每個使用者對所見布料的理解和應用布料的智慧是見仁見智的,每一個地域的布料都有自帶底蘊和氣質,與水土、氣候、人文、歷史息息相關。中國的布料也因為地大物博而多面多源,有著特別的氣息,它是多態多樣的。同時,中國的布料在科技感、功能性和人性化等方面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布料圖書館創作布料其實是一間研發中心,有著自己的邏輯和思考點。希望讓大家喜歡的天然材料,擁有更多的當代性,更輕鬆易打理,並不斷探索布料在運用領域裡的無限可能性。

我們一直從東方的傳統和經典中提取靈魂,提取氣息,而並不只是傳統的紋樣去達到當代生活裡所需要的帥氣。這並不是一種複製。更有設計空間和競爭的力量,有持久生命力的布料才是我們覺得更有意義的,是中國布料可以帶給設計師們更大的智慧空間。

東方符號在當代文化中的挪用與演化

劉巖(舞蹈家,中國古典舞教育家)

論壇現場,劉巖(左一)

我來自於北京舞蹈學院,我是一個舞蹈老師。聚焦於東方文化,結合自己從事的中國古典舞學術研究和教育來說,現在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但同時也是非常複雜的一個時期。

中國古典舞的淵源在1954年北京舞蹈學院建院以來開始有了中國古典舞的學科,開始之前也有一種很好的舞蹈狀態,但學舞和教學的體系確實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有的。

中國古典舞它實際分了三個流派,第一個是1954年叫戲曲舞蹈的流派,名字來自於戲曲舞蹈,所以整個動作的體系全部是從中國戲曲來的。70年代時,開始有了敦煌舞流派,敦煌的流派支節全部是壁畫上來的靈感和素材。最後一個是到2001年,有了漢唐舞流派,大家有印象一支舞蹈叫「踏歌」。這個與前兩個流派特別不一樣就是它的學術性。作為中國古典,大部分素材都是來自於古籍,並非僅僅是一些畫的二維感官,他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儘量還原中國古典舞的原貌。

敦煌壁畫

為什麼說是好的時期也是複雜的時期,因為中國古典舞蹈沒有辦法像音樂那樣去記錄,很多時候我們通過一些殘畫,就是壁畫,包括一些出土的俑,各種漢化像等等,很多思考是要加上現代人的想像創造的,融合了很多元素。所以對中國古典舞來說,是好時期,也是多元的時期,是一個複雜的時期,是一個融合的時期。

踏歌

杜予立(蜀江錦院藝術總監)

這兩年關於中國風,關於傳統文化的熱潮非常厲害。但反過來思考一個問題,不管是今天在座的嘉賓、或是媒體,又或是品牌,我們相對來說是一個更小的比例人群。

我們今天討論中國的這些東西,是我們在這個行業內的藝術家,或是各種上層團體輸出的中國文化,給到民眾的訊息是否是被加工、被扭曲的呢?是不是讓他們對東方文化興起的思考認知發生障礙?中國那麼多的民眾是如何在這個世界文化體系下去認識東方的?這個東西我覺得要可持續的去認識,可持續的去發展,並且是自下而上的邏輯,而不是完全靠一個自上而下的邏輯去傳播。

蜀錦

王珏:(美籍華裔裝飾藝術家)

10年前,如果問我東方的風格是什麼,我只會停留在東方的元素、竹子或者是梅花上。但是通過這幾年在中國的生活和學習,我發現我理解的東方風格它其實是一個平衡、一種和諧。

我了解東方手工藝,並用以來做作品,第一是完全出於好奇心,就會對中國很多東西進行嘗試,對一些純手工的東西感興趣,開始研究中國純手工的東西,包括其背景、來源和演變。但從中發現,知道這些的人太少了。我便通過我現代表現的手法,能讓更多的人甚至是世界上的人知道這一系列的東西。

談及當下的全球融合,我想說,我是出生在上海,以上海為例子。在去美國前,我記得很多上海的小吃,人們說著上海話,現在回國則發現全世界的美食都可以在上海找到,大多數的語言就變成了普通話。當然,全球文化的融合是一定要有的,我們每個人都像一塊海綿,快速地吸收各個領域的文化。但是我還是想要強調保留之前的一些東西,保留到我們之前的一些文化和傳統。

老鑼

老鑼(音樂家)

:當代音樂中編鐘應有一席之地

在論壇的最後環節,中國新藝術音樂的伉儷龔琳娜與老鑼進行了「中國聲腔當代演繹」的演講。老鑼談及了東方樂風、中國樂風。他認為音樂家、藝術家的作品應找出一個新的曲風,當下需要中國風21世紀的音樂。同時,他還強調了東方的元素重在魂,是跟中國文化有很大的關係,並以古代編鐘為例,認為在當代音樂的發展中,編鐘應有一席之地。

曾侯乙編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東方美學當代化與國際化的會通
    歷史悠久的古典東方美學和文藝思想具有豐贍的資源和深厚的底蘊,古代印度「梵語文學理論批評之父」婆羅多牟尼的經典著作《舞論》堪與古希臘亞里斯多德《詩學》相媲美,日本美學十大範疇與印度梵語「味論」詩學的八情八味之間凸顯異曲同工之妙。
  • 東方美學範:中國元素,至高傳承
    有一種獨特的東方美學範,叫「新中式」。它精緻端莊、有章法,尊重品質生活,崇尚自然情趣。
  • 未來品牌大會|圓桌對話:東方美學品牌理念與設計的差異化之路
    品牌的設立最早是因為我跟合伙人作為消費者的初心,我們想要奢侈品的材質和工藝,又想要簡潔現代的設計,還不要那麼貴,但我們發現中國市場找不到這樣的產品。所以我們基於自己的剛需開始設計,逐漸了形成了品牌體系。到了今天,我們想要代表中國的珠寶和黃金的設計走向世界,這讓我們有了更強的使命感。楊熙黎:大家好,我是吱音的創始人楊熙黎。
  • 以東方美學的名義 為新生活「造夢」
    今年第四屆杭州國際工藝周以「東方美學」為主題,以杭州為基點,邀請了日本作為今年的主賓國,聚焦傳統東方文化,增強互動手工藝體驗,激發觀眾對於東方美學的熱情,為手工藝愛好者打造一場古樸與新潮碰撞的盛會。 匠心重返生活,全球創意好物齊聚 今年的杭州國際工藝周,被打造成了一個小徑分叉的中式庭院。沿著古色古香的門庭信步而行,眼前有翠竹落英山石的雅致,亦有出水芙蓉連天的古典。
  • 佛光寺東大殿
    「——梁思成先生 央視的紀錄片:央視《探索·發現》—探秘佛光寺(上) 央視的紀錄片:央視《探索·發現》—探秘佛光寺(下) 一、佛光寺的發現過程
  • 東方美學-詩性的審美
    —詩性的審美 今天我的分享是:東方美學-詩性的審美。而亞非拉的一些相對落後的國家都稱為東方。而有意思的是這樣的一種劃分,就把日本劃分成了西方國家。但是我們討論的設計是文化學的一個範疇,以這樣一個範疇,日本當然是屬於東方的。 那我們聚焦到所謂的遠東,在地理上遠東包含印度、中國、日本及周邊一些小國家。其實我們著重的地方是在中國和日本,為什麼把日本提出來呢?
  • 花西子頁面視覺系統全新升級 「東方美學」走出新高度
    近日,知名國貨美妝品牌花西子推出全新品牌頁面視覺系統,新的一年以全新面貌來向大眾展示東方彩妝,旨在打造花西子「匯聚古典與現代、賦予傳統以時尚」的獨特東方美學體系。  花西子品牌之花為並蒂蓮,品牌神獸為青鸞。
  • 中國古典美學的文化基因
    中華美學精神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生長發育的,中國古典藝術、古典美學是其根本,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傳統農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統,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基礎。一代之精神氣質影響其藝術風格,每一朝代的不同階段又有明顯差異。如唐代初期尚清新剛健,盛期尚華美開放,中期多元並舉,晚期靡麗詭異。
  • 新亞洲風格,時代沉澱下的建築美學
    ,隨著全球不同文化意識的碰撞衝擊,中國漸漸催生了一種新的建築風格——新亞洲風格。這種混搭風格用對比來營造氣氛,既不一味追求奢華,也不沉溺於曖昧,這是一種東方美學與新時尚交織的新格調,內斂儒雅之中透出現代人的審美細節,在層層莊重中呈現出中國文化氣質。
  • 口述中國|建築師②莫宗江:梁思成是如何發現唐代佛光寺的
    王:關於佛光寺,您能和我談談當時發現的過程嗎?莫:咳,別提了,佛光寺,我的老師高興得不得了!我們第一次看到唐朝建築!我們當初為什麼高興到那種程度呢?原來日本人說,中國已經沒有唐朝建築了。日本人說什麼呢?
  • 荷坊——時尚東方美學生活館盛大啟幕,全國招商中!
    荷坊—時尚東方美學生活館現已盛大啟幕,全國火熱招商中,歡迎新老客戶光臨品鑑。  新中式——行業新趨勢  新中式之美,在於簡約靈動、優雅含蓄,有格調而不顯壓抑的文化意蘊,它在傳承經典的同時,又巧妙地融合了時代特性,在你看見它的第一眼就不自覺地被深深吸引。
  • 年輕人要的新中式裝修,演繹新時代的美學精髓
    新中式具有中國傳統的文化意義,是當前新時代家居風格的全新演繹。,是歷經淬鍊的東方美學,參透了淡雅禪意,尤其注重空間的延展性。該案的客廳牆面運用了素雅的艾斯尼追尋古典的韻味,彩片漆的電視背景牆面展現出溫婉內斂的室內氣質。新式家具秉承古今精髓,中西合璧之間涵蓋主人對「根源」的情感,並創作出令人滿足的現代人居生活。餐廳「家和萬事興」一直深藏在國人對家的認知中。家為本源,是維繫宗族的重要紐帶。
  • 譚木匠木梳工藝:東方美學的傳承與創新
    隨著國潮文化的崛起、傳統工藝的再現,東方式的美學工藝得到復興。在眾多耀眼的傳統工藝中,潛心於木製手作的譚木匠木梳,傳承傳統工藝瑰寶,創新當代工藝,再現東方美學。 譚木匠傳承並發揚了傳統木梳的精湛工藝如漆藝、彩繪、螺鈿等,用各式工藝打造獨具東方特色的木梳精品。
  • 柏悅府孔雀城為美好而來邂逅新中式東方美學建築
    中國自然山水式園林是一種藝術,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藝術與文學藝術相互融合的產物。孔雀城柏悅府,師名家、法自然,借鑑中式古典園林之布局,傳承中式古典園林之意境,打造東方美學的中式園林集錦社區。彩霞池、月到風來亭、射鴨廊、竹外一枝軒、引靜橋、看松讀畫軒等經典景色皆在孔雀城柏悅府實景呈現,移步易景,曲徑通幽,無不體現了中式古典園林的東方雅韻。
  • 美術研究|解讀敦煌樂舞——敦煌樂舞研究方法之討論!
    【關 鍵 詞】敦煌;樂舞;圖像;文獻敦煌石窟,其營建上迄十六國下至蒙元,壁畫上保存著內容豐富、數量龐大的樂舞圖像,此外,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文獻中,也發現了一部分與古代樂舞相關的記載。這是敦煌樂舞研究具有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真正反映,也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敦煌樂舞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標。第一,敦煌樂舞在中國古代樂舞史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價值。分析已經問世的任何一部關於中國古代音樂史或舞蹈史研究的著作就會發現,中國古代樂舞史的構建和接連無非基於三類材料:文字、實物和圖像。
  • 家用餐桌圓桌都有哪些風格與款式?你都知道嗎?
    圓型桌的優點在於能容納多人同時用餐,座位排列較自由,因此成為大多數家庭的首選,那麼家用餐桌圓桌都有那些風格與款式呢?不要走開,效果圖在來的路上。這一款家用餐桌圓桌的風格為現代簡約風格,餐桌的桌面可伸縮,秒變方桌,根據用餐人數的不同可以自由切換。
  • 什麼是中國美學
    在1988年出版的《現代美學體系》中,葉朗嘗試將「意象」和「感興」這樣的中國美學概念運用到現代美學理論的建構之中,實現中國美學與西方美學的融合和對話。同時,葉朗也意識到從文化大風格上來總結中國文化的審美特徵的重要性,將受儒家影響的文化的審美特徵總結為「中和」,將受道家影響的文化審美特徵總結為「玄妙」,與西方美學中的「優美」和「崇高」形成對照。
  • 大型詩樂舞《大國芬芳》將在國家大劇院上演
    2019年2月21日,中國首部大型詩樂舞《大國芬芳》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辦了新聞發布會。《大國芬芳》以中國酒文化和酒故事為題材,將傳統與現代、歷史與今天、舞蹈與詩歌、音樂與美酒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詩樂舞形式呈現於舞臺。
  • 新古典主義裝修風格裝修風格效果圖好看嗎?
    說到裝修風格可能你最熟悉的就是簡約風格了,但是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你沒見過的裝修風格吧!比如說新古典主義裝修風格,大多數人都對這個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看看,看看新古典主義裝修風格效果圖是怎樣的吧!
  • 隈研吾 & 蔣勳:如何塑造新時代的東方美學?
    美學大師蔣勳心中的生命哲學,則蘊藏於園林的曲折、山水畫的留白和臺東池上的風景中。如果請兩位大師「隔空對話」,他們會如何用慢而深的方式,討論生命、自然與東方美學在當下的意義呢?不過這反而成為一個恩典般的空隙,令他有時間停下來、走到鄉間、與當地的工匠們交流,使他收穫了關於如何更好地利用材料、如何更有趣地建築的答案。「6點半起床,在公司忙到夜裡1點左右離開。每天大概睡4個小時左右,雙休日也照這個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