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新議題:戀愛是否應該成為大學的必修課?

2020-12-14 蜚娛

1.

昨天的《奇葩說》辯題是「大學該不該開設戀愛必修課」。辯論過程不乏精彩,引人入勝。

場上觀眾起先一半支持,一半反對。反方獲得先發優勢,辯手以「鬼身上」的逗比風格,論述了開設戀愛必修課後的一系列荒誕現象:老師大講理論,學生們只想聽「如何快速脫單」,效果尷尬;如果博士老師自己都未脫單,有沒有資格來教人如何戀愛?課程內容也無法標準化,還會強化「戀愛是大學的必修」這類的焦慮……

幽默風趣的講述和東北「二人轉」的風格,反方贏得了滿堂喝彩,一下子拉回來絕大部分的票數,眼看要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幸虧正方不願服輸,以情動人,藉助女性坎坷的情感經歷,來強調通過課程為愛情掃盲的必要性,獲得了共鳴。在此基礎上,正方三辯又將戀愛課的意義引申為對人的「內在世界」的探尋和理解,將「學習戀愛」和「認識自己」、「保護自己」等同起來,扳回了局面。

場上對峙膠著激烈,雙方力戰到底,觀眾左右搖擺,連蔡康永都說,這是《奇葩說》第六季開播以來最有意思的辯論之一。最後,正方敗給了反方辯手邱晨那句「我們上了太多的課,卻錯過了整個人生」埋下的情緒伏筆,以及她最後結辯時「不反對戀愛課,反對的是『必修』」的一針見血的反擊。

如果這期要評出最佳辯手的話,邱晨當仁不讓。比起單純噼裡啪啦地指摘開課的外在弊端,她犀利地點出了蘊藏在其背後的一種簡單化的思維傾向,就是企圖以一門課程,一個理論框架,一種靠學分倒逼的強制機制,一種考不了高分就無法評優的競爭力量,來敦促學生快速地獲得某種技能,以解決個人的某種心智缺失和情感短路。

而過去恰恰是這種類似的機制,限制了人的價值選擇和自由意志,削弱了人的同理心和愛的自然能力,讓人變得不會戀愛,或難以承受戀愛失敗的痛苦。

作為辯手,為了力壓對手,挽回局面,邱晨的觀點裡難免有誇大渲染的成分。所謂技多不壓身,開一門課程而已,讓學生多學一點戀愛方面的知識,在愛情裡少走一點彎路,少受一些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之苦,似乎並無不妥。

而邱晨的聰明之處在於,她牢牢地抓住了「必修」兩個字,成功地引發了觀眾對於「強制」的反感

畢竟,戀愛課再好,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需要。對於有的人來說,戀愛大過天,開課正中下懷;但在有些人的價值序列裡,戀愛並沒有那麼重要,與其聽老師講如何經營兩性關係,他可能更希望在實驗室安安靜靜地解剖小老鼠,或者聽聽一輩子都沒有結婚的康德,如何仰望星空,如何推敲出道德哲學的幾個層次。

對於這些有志於從事某一事業,不想在關係裡耗費過多精力的學生來說,有沒有必要以學分為牽制,強制其去上一門對他而言索然無趣的課程呢?

這一辯題,也讓人想起前一陣子的新聞——有些高校開設了勞動必修課。校內所有大學生,不論專業,都得扛著鋤頭下地幹農活,或者在校園裡掃地、清除垃圾。校方認為這有助於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和勞動精神。但旁人看來,總覺得小題大做,浪費教學資源,與我們理想中的大學教育相差甚遠。

(惠州某高校開設勞動必修課)

無論戀愛課,還是勞動課,從來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課程設置問題,它關乎大學的定位,關乎人才的培養,關乎大學教育的精神。

2.

儘管每個大學的培養目標各不相同,但一般都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為他們未來走向社會、應對各種挑戰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

在知識的廣博性上,學生能夠熟悉對所學專業及相關學科;在知識深度上,能夠精通某一專業領域並掌握從事高深研究的方法;

能從事一些創造性的活動,擁有解決問題和做出決定所需要的技能,能夠知道自己行為和所做決定的社會和倫理後果等;

能夠對本國和世界的文化有所了解,形成良好的公民觀念,對社會有責任心等。

總之,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智慧、知識、研究、品格和思維能力

大學的課程體系,自然是圍繞這些教育目標來設定。

學者劉瑜曾經提到一件趣事。她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期間,向教務處詢問本科和文理學院的課程介紹。原以為只是一頁紙上3到5行的介紹,結果工作人員丟給她一份1000多頁的手冊,上面列滿了密密麻麻的課程。

哈佛大學採取的是「核心課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的模式。所謂核心課程,有點類似於我們「公共教育」,旨在是向學生展示「本科教育不可或缺的領域裡的知識,了解人類探索知識所需要的不同的分析手段及其使用方式、以及它們的價值」。

用劉瑜的話說,就是讓「學生在進入知識的細枝末節之前,能夠對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個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這樣當你日後走在某條細小的道路上時,因為早已將森林的地圖印在大腦上,不會輕易迷路。

哈佛這幅巨大的森林地圖分為八類,包括:審美和解釋性理解、文化和信仰、道德推理、生命系統的科學等。在劉瑜2009年得到的課程清單中,「道德推理」的課程包括——

民主與平等、正義、國際關係與倫理、倫理學中的基本問題、儒家人文主義……

科學板塊裡的課程有——

光與物質的性質;空氣;宇宙中的物質;觀察太陽與恆星、時間、愛因斯坦革命等。

課程的名稱非常誘人,內容打破了傳統的學科界限,體現著多學科的交叉和綜合。比如科學這一板塊,除了理科知識外,還加入了歷史、哲學、文化、環境等對科學發展的影響。劉瑜感嘆說,看到這些課表,感覺大學教育是「恢復人類的天真」,引導學生無窮無盡地追問這個世界的真理,以突破事務主義的短視,仰望璀璨遼闊的星空。

試想一下,如果在一個研究高深學問的學府,在一連串讓人眼花繚亂、無限激發人求知慾的高大上課程名單中,出現戀愛課、勞動課這樣接地氣的科目,你會作何感想。就算有人允許它們出現,只怕學生一個個恨時間太少,縱使有三頭六臂,已有的課程都讀不過來,更無暇顧及它們的存在了。

把它們列為全校必修,在哈佛更是不可想像之事。哈佛全校必修的課程只有兩門——外語和寫作。

難道哈佛學生很閒?當然不是。大學四年中,哈佛的學生要完成三十多門功課,大約有一半的課必須用於專業學習,剩下的一半課程,必須在核心課程裡選擇,其他課程可以在哈佛各系開設的課程中任意選修。

想想劉瑜形容的那一堪稱「知識人的饕餮之宴」的課程單,就知道哈佛學子的選項有多豐富,選擇的空間有多廣闊了。

但自由並不僅限於此,哈佛還規定,如果學生不爭取做榮譽畢業生,可以減少專業課而增加選修課。

這種靈活性,並非哈佛獨有,國外許多高校都反對提供標準統一的課程產品,而是儘量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提供多樣的課程套餐。

比如普林斯頓大學的化工主修專業,提供多個專門化方向供學生選擇。就算是數學、物理、計算、化學這類的專業必修課,學校也會安排有不同深度的、階梯式的課程,以契合每個人的能力水平和興趣需求。故而學生是以選修的方式來完成必修課。而耶魯大學將許多專業的課程計劃,劃分為面向就業和面向繼續研究深造兩大板塊,方便學生按照職業規劃來進行選擇。

層層細分下來,需要全校甚至全系學生一起上一門課的情況少之又少。何況,學校選修課的比例遠遠高於必修課。當然選修課也不是完全地任學生選擇,很多學校會規定具體的範圍和方向,或者安排專門的選課老師予以引導,有意識地為學生搭建一個較為全面的知識結構,克服選課的盲目和隨意。

這一龐大複雜的課程體系,自然會帶來很多麻煩和巨大的工作量。但在這些高校看來,只有保證學生充分的學習自由,才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拓展他們感興趣的領域,保持他們對知識的探索熱情

相比國外,國內大學的必修課佔據了大半壁江山。有學者做過對比研究發現,不僅專業必修課將學生緊緊禁錮在專業選擇上,讓他們難以涉獵其他領域,限制了知識結構的延展,而且國內大學的全校必修公共課的比例,大大超過了美國大學,嚴重擠壓了選修課的比例

而國內這些公共課的課程,內容雖然不乏豐富,但與國外名校的核心課程或通識課程相比,還停留在簡單的知識傳授上,課程與課程之間沒有內在的聯繫性,缺乏整體的一致性,學生學到的都是一些割裂雜亂的、亂七八糟的各類學科知識,難以形成整體的學術森林印象,也很難就某一個小的議題進行深層次的探索,培養真正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這就能理解,為什麼「要不要開設戀愛必修課」,是一個天然利於反方的辯題。一是大夥對大學此類公共必修課的深度和啟發性,普遍不看好;另外,大部分學生更想要掙脫枷鎖,由自己來選擇,是仰望星空,還是俯瞰大地

或許,這道辯題帶給我們的意義,不在於戀愛需不需要開課,需不需要學習,而是引導我們去思考,大學課程設置的標準是什麼,必修課與選修課的界限在哪裡,它們又該如何配合大學人才培養的目標,體現大學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它讓我們有機會拷問,大學與「宇宙星空」、與天真的距離有多遠。

相關焦點

  • 「奇葩說:大學該不該開戀愛必修課?」戀愛,可以學會嗎?
    奇葩說第六季,第六期如約而至,辯題是「大學該不該開戀愛必修課」,正方是應該,反方是不應該。反方裡,小黑與馮曉桐認為必修課沒有必要,可以開個選修課。邱晨解析了題目,升華了論點,認為必修課反而是一種壓力,讓我們過得不幸福。
  • 大學應不應該開設戀愛必修課?
    01 最新一季《奇葩說》第五期節目的辯題是「大學必修戀愛課,你支持嗎?」 而微博上有關「大學應不應該開設戀愛必修課」這個話題,閱讀量已經達到了驚人的3.2億。 戀愛是大學相關衍生詞中被聯想到次數最多的詞語。 「大學」這一詞語往往藏著青春期的男生女生對戀愛最美好的想像和嚮往。
  • 《奇葩說》:當戀愛成為必修課,大部分人都會考不及格
    01看了《奇葩說》第六季,有一期的辯題我印象很深,是這樣的:大學該不該開設一門戀愛必修課。正反兩方都貢獻了很多精彩的論點和金句,連蔡康永都對選手們的表現稱讚不已,直言這是六季《奇葩說》最精彩的辯論之一。
  • 宅在家裡《奇葩說》:大學開設戀愛必修課,你贊成嗎?
    《奇葩說》第六季第六期團隊辯淪:辯題:大學開設戀愛必修課,你贊成嗎?正方團隊:贊成。反方團隊:不贊成。奇葩星球是越來越奇葩了,居然可以想出要在大學開設戀愛必修課這樣的奇葩問題。第二浪費了時間資源,已經有很多人在說:「現在的大學生啊,4年時間裡淨談戀愛了」,而你居然還要開設一門「戀愛學」課程(還是必修課!)來浪費更多的時間,還要不要學習知識了?什麼?戀愛也是知識?天啊!你是想造出一模一樣的矛和盾嗎?那愛情還有什麼味道?
  • 大學開戀愛必修課?邊看奇葩說,邊學寫文章
    奇葩說第二季,馬東說馬薇薇的發言有一個漏洞。後來,因為問的人太多了,馬薇薇還專門在微博上進行了解釋。高手過招,殺人於無形。而我這個看熱鬧的,竟然都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奇葩說是一檔很特別的綜藝,它的觀眾都很聰明。這個節目有好笑的段子,有發人深省的金句,還有深度的思考和激辯。而且門檻不高,外行也能看熱鬧。
  • 奇葩說熱門辯題:「大學開設戀愛必修課,你支持嗎?」
    「大學該不該開戀愛必修課?」是奇葩說第六季新一期的辯題。面對這個問題,許多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也大致分為兩類,即此辯題的正反方。辯題引發了網友們的討論,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學時期,一般是18到25歲的人生階段。在埃裡克森的心理發展階段中,這一時期屬於成年早期,其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以避免孤獨感,體驗著愛情的實現。大學生對於如何去談戀愛、獲得一段感情有疑問和困惑是非常正常的,因為這就是他們這個年紀應該做的事情。
  • 《奇葩說》「大學該不該開戀愛必修課」引熱議,高校戀愛課只教戀愛...
    近日,最新一期《奇葩說》的辯題「大學必修戀愛課,你支持嗎?」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討論。 節目的反方辯手裡,邱晨表示:「課堂應該學生活上學不到的、不會教你的東西,而生活裡應該學課堂上學不到的能力。」
  • 《奇葩說6》:大學必修戀愛課,有這個必要?
    《奇葩說》第六季2019116期節目的辯題是:「大學必修戀愛課,你支持嗎?」先來聽一下正反雙方是如何陳述他們的觀點的。而且,學習這門課可以讓你在戀愛關係中學會自我保護。一個人在戀愛關係中,遲早都會上一課。那麼這堂課為什麼不能是大學戀愛必修課?反方二辯:大學並不像高中老師所說的那麼清閒,大學生也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輕鬆。
  • 《奇葩說》辯論大學要不要開戀愛必修課?邱晨說:「要開早開了」
    01最新一期的《奇葩說》,裡面討論了大學要不要開必修練課,支持嗎?首先讓我看到這個話題,我內心是非常排斥的。因為我覺得談戀愛完全是私人的問題,為什麼要去公開去授課呢?所以首先站在我個人立場上,我非常反對,大學還要去教學生怎樣去戀愛。02在辯論場上作為第一個出場的小黑。第一點就說:你想聽的老師都沒法講,想想大學校園,老師要講些什麼呢?普適的理論。
  • 大學應不應該開設戀愛必修課
    你覺得自己不會談戀愛,或者是你有過多次戀愛經驗,卻每一段戀愛的結果都不盡如人意,你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愛和不愛的權力,所有你認為在大學開設一門戀愛必修課是否必要呢? 網友們針對這個辯題所持的態度,支持與反對皆有。
  • 《奇葩說》:開戀愛必修課?愛情沒有標準,但認知自己很重要
    案例在脫口秀節目《奇葩說》的最新一期裡,就有關於愛情的一個辯題:"大學開戀愛必修課,你支持嗎?"在節目中,現場的觀眾和辯手們組成正辯與反辯兩支辯論隊伍。辯論一開始,就由反方首先發起攻擊。反方辯手以幽默風趣的逗比風格為我們講述了大學開戀愛必修課之後學生們上課時出現"學生只想學會如何快速脫單和如何有效表白"的快速脫單技巧,而授課老師只會傳授我們關於"戀愛心理學、戀愛溝通技巧以及兩性之間的相處原則"等一系列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造成我想聽的你沒法講,你講的我沒法聽",考試成績無法驗收的尷尬局面,那麼這堂必修課開了也沒有意義。
  • 《奇葩說》:在大學開設戀愛課,你贊同嗎?
    「在大學開設戀愛課」成為辯題《奇葩說》第六季其中一期辯題為「在大學開設戀愛課,你贊同嗎?」在大學開設戀愛課,早在2008年就有研究者在浙江工商大學成立愛情心理學研究小組,在2015年浙江工商大學率先開設了省內第一門「愛情心理學」全校選修課。
  • 奇葩說:大學為什麼要開戀愛必修課?
    奇葩說 第六季》第六期辯題「大學開戀愛必修課」,你支持嗎?非常有必要。作為職業的情感諮詢師,曾經在4個高校講過戀愛學,對這個問題有很多看法。為什麼大學生非常有必要學習戀愛呢?總的來講1.當你沒有戀愛經驗而且沒有學過,你很難判斷一個人是真心喜歡你還是玩玩而已。就是我們常說的長期擇偶還是短期擇偶。武大炮王王敏學事件: 學生會主席約炮數百人被女友曝光,這件事還歷歷在目。
  • 戀愛必修課?90後青年:我絕對不希望是一場必修課
    ——小黑這段話出自最新一期的奇葩說裡,辯題是:大學必修戀愛課,你支持嗎?對於社會上越來越嚴重的的單身現象,不禁讓人思考,戀愛課是否有必要。戀愛本身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如果戀愛課只是教你公式化的列出追女孩的一二三種小技巧,反而成為了一種套路化和模式化的行為。如果我們知道結果是什麼的話。那麼我們就對過程就不存在期待,因為我們就已經知道結果了,我們還期待什麼過程。
  • 當代大學生戀愛觀調查:是否已成為大學的必修課
    當代大學生戀愛觀調查:是否已成為大學的必修課 原標題: 不少大學都有口耳相傳的「愛情聖地」;有的大學甚至專設了戀愛課;而女生宿舍樓下每每成為浪漫地帶,早年間是彈吉他,如今是點蠟燭、擺鮮花,常常上演感人的求愛畫面;年輕人從不輕易浪費每個屬於愛情的大日子,不夠用就自己創造節日,於是每年5月20日變成了「表白日」,11月11日成了「光棍節」。
  • 減肥也能成為大學必修課,還計入學分?
    減肥也能成為大學必修課,還計入學分?你沒聽錯,這是真的!繼戀愛課和爬樹課後,減肥課的開設再次引起不小的轟動。
  • 「戀愛」是大學必修課?關於校園愛情,他們這樣說……
    有人說,「戀愛是大學的必修課,再不相愛我們就老了。」也有人說,「如果沒有遇到對的人,不曾擁有校園戀情又何妨?」又是一年七夕,記者走上街頭,看看如今的年輕人是如何看待校園愛情的。
  • 當代大學生戀愛觀調查:是否已成為大學的必修課?
    愛情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主題。不少大學都有口耳相傳的「愛情聖地」;有的大學甚至專設了戀愛課;而女生宿舍樓下每每成為浪漫地帶,早年間是彈吉他,如今是點蠟燭、擺鮮花,常常上演感人的求愛畫面;年輕人從不輕易浪費每個屬於愛情的大日子,不夠用就自己創造節日,於是每年5月20日變成了「表白日」,11月11日成了「光棍節」。
  • 《奇葩說》52堂戀愛課,幾乎覆蓋你所有困惑
    大學必修戀愛課,你支持嗎?《奇葩說》的這道辯題指出了一個剛需,卻沒有哪家大學可以填補這個空白。戀愛課應該必修,但大學難當此任。理論難以與時俱進,實踐又做不到豐富多彩。最難辦的就是考試,很多事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就沒辦法出題。
  • 「大學該不該開戀愛必修課?」:開選修課就行了
    聽說最近一期的奇葩說打得很精彩,所以昨天趕緊找來刷完。看完後,感覺辯手們確實狀態在線、態度認真、觀點輸出密集,外加戲劇化,呈現得非常精彩。尤其被邱晨圈粉了,快要被掰彎,真覺得女人帥起來沒男的什麼事了。辯題是:大學該不該開戀愛必修課?原始投票接近1:1,從數字上看是個成功的選題。有交集、有爭議,在辯論的領域裡更能縱橫捭闔。反方論點是:不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