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在真實的世界中,很多的重要的結果都服從收益遞減規律的原則。以一個貧窮的家庭為例,給他們足夠多的錢讓他們生存,他們也變得不再平窮。但是超過一定的臨界點時,額外的錢不會幫助他們改善更多。
這裡有一個收益遞減規律大致可量化的拐點,超過這個拐點後,收益遞減規律通常會轉向負面的影響,接受太多的錢也可能摧毀一個貧窮的家庭。
如你特別喜歡青椒炒雞蛋,吃了三五天沒問題,十天八天的也還能撐得住,但是連續吃一個月的青椒炒雞蛋後,估計你就不打算再吃它了,至少短時間內不會在吃它了,甚至想起青椒炒雞蛋,就有種莫名的牴觸。大家可能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其實都是因為收益遞減思維在發揮作用。
二、 什麼是收益遞減規律
收益遞減規律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變時,連續地增加某一種投入,所新增的產出最終會減少的規律。該規律另一種等價的說法是:超過某一水平之後邊際投入的邊際產出下降。
收益遞減規律,就是說,產出對於投入要素的二階導數為負,也可以說產出函數是凹的。這個條件是經濟能夠達到均衡的基礎。
三、 收益遞減規律的解析
收益遞減是指人類的經濟活動都是通過投入得到產出,當投入增加時產出雖然也能增加,但是最後必定會達到收益遞減的狀態,即產出的增加趕不上投入的增加。
換句話講,從投入得到產出的活動,其效率最後必然是遞減的。嚴格的收益遞減是指當有多種投入時,單單增加某一種投入,其他的投入保持不變時,增加投入能夠得到的產出會遞減。
例如生產中需要投入資本和勞動,當投入的資本量保持不變時,單單增加勞動的投入,最初增加的產出比較多,以後會逐漸減少,最後會達到飽和,投入的勞動根本不起作用。
以後發現即使所有的投入要素都跟著加大,收益遞減的規律照樣起作用。比如勞動和資本同時都按比率增加,所得到的產出也不會像投入增加的那樣同比例增加,而是逐漸減少。
人們消費各種物質以得到生理的滿足,也服從收益遞減的規律。肚子餓了吃饅頭,最初覺得非常解餓,以後吃多了滿足感會逐漸減少,最後不但沒有滿足感,反而吃得發撐,覺得難受,產出變成負的。這也是收益遞減在起作用。
人們一直以來都認為發展經濟是為了給人類創造更多的幸福。無奈事實卻出現了與人們的願望完全相反的情況: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有生活越富裕卻越難以幸福的現象。這就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幸福遞減規律」,也就是西方經濟學中所稱之為的「邊際效益遞減規律」。
四、 其它相近概念
收益遞減這個概念在很多領域都有涉獵,也有很多相近的概念,比如在經濟學裡面就有:收益遞減,效用遞減,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報酬遞減法則等。在社會學中,也叫「剝奪與滿足命題」。心理學中也有「費克納邊際影響遞減規律」。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意思都差不多的,不必糾結其中的細微差別。
我們先來看下「剝奪與滿足命題」,當我們嚮往某事物時,情緒投入的過程中,第一次接觸到此事物時所獲得情感體驗最為強烈,但是第二次,第三次……隨著我們接觸該事物的次數越多,所收穫的體驗也越來越淡,一步一步趨於乏味。
從心理學上看,人的欲望雖然多種多樣,永無止境,但是由於生理等因素的限制,單位階段內的欲望其實是有限的。最初的欲望最大,因此消費了第一單位的商品所帶來的滿足感也是最強的,隨著消費次數的增加,欲望也隨之減少,如果欲望消失之後仍然繼續消費的話,反而會引起厭惡,這是產生收益遞減的一個原因。
另外物品的用途是多種多樣,並且其重要性也不同,當然人們總是把它優先用於最重要的地方,也就是收益最大的地方,滿足了之後才會次要用途。例如,我們有了一點水,我們只會拿來喝,如果再多點,可能會拿來洗菜,如果再多點,才會拿來洗澡,前者可以當你的救命恩人,而後者也就是自來水局。
五、 收益遞減案例分析:
案例一:男女談戀愛
在生活中,比如男女談對象,當談第一個對象的時候,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談第二個對象印象就沒有第一個那麼深刻,第三個沒有第二個深刻,依次類推。
在這裡,感情的效應值隨著你所談朋友數量的增加而在減少,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對初戀那麼難忘那麼刻骨銘心的原因。儘管第一次談的對象,不一定是最合適也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卻是最難忘的。因為第一次,感情難忘值是最高的,隨後的幾次效應值都在逐漸降低。
案例二:旅遊景點
比如你所在的城市景點,你經常路過,不以為然,而其它地方來遊玩的人,就會感覺新鮮無比。如果有一個地方很好玩,是旅遊的好去處,你第一次去,就覺得很新鮮新奇,玩得很痛快,覺得收穫也不小,但如果去的次數多了,就不覺得新奇好玩了。
由此我們還可以明白:為什麼我們對身邊經常看到的一些事物常常會熟視無睹、無動於衷呢?因為你看見它的次數多了,對它的注意力就減弱了,最後就目中無物,沒有一點印象了。這其實也是你的注意力在隨著所見次數的增加而在遞減。
案例三:播種施肥
比如,在農田裡撒化肥可以增加農作物的產量,當你向一畝農田裡撒第一個100公斤化肥的時候,增加的產量最多,撒第二個100公斤化肥的時候,增加的產量就沒有第一個 100公斤化肥增加的產量多,撒第三個100公斤化肥的時候增加的產量就更少甚至減產,也就是說,隨著所撒化肥的增加,增產效應越來越低。
六、 啟示,如何對抗收益遞減
現實中也存在很多收益遞增現象,那麼它們是如何做到的,如一些網際網路產品,微信,支付寶,它們所提供的產品越多,競爭力就越強。為什麼收益遞減並沒有發揮作用?
它們對抗收益遞減的方式都是一個,那就是靠邊際成本遞減來抵抗收益遞減。
這是什麼意思, 就是一件事情,看上去好像沒有收益,而且付出了很多的時間精力去學習和實踐,但一旦吸收並且運用到實際,就可能是很大的收益。
同樣你在這件事情所取得的經驗和積累,以後也可以擴展到其它類似的事件,處理起來效率能夠得到極大的提升,從而產生新收益遞增,而你實際花費的成本會呈遞減效應。
個人如何對抗收益遞減規律,可以從幾個角度考慮 :
1) 在自己可以再創作的事情上下功夫,如掌握一門語言,學習編程,設計,寫作,演講。
2) 開發一些具有自增長效應的產品,如網際網路產品,都是用戶越多,價值越大,價值越大,越能帶來新的用戶,產生自我強化的增長效應。
3) 研究一些經典的東西,如經典類的書籍,經典的電影等。比如,你看過一篇肥皂劇,可能過去三兩個月就沒人在討論了,但是如果你看過一部經典的電影,可能很多年後大家還會時不時的討論下。
4) 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收益遞減都會有個拐點,在拐點進入大幅遞減前,更改軌道,用自己現有的積累和優勢擴展到新的領域,進入另一個新的收益遞增去曲線。
5) 給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常加入一些變量,以不確定性來製造一些新鮮感,延遲收益遞減。
6) 不要略那些對我們最重要的事物,不要因為效益遞減而忽略了它們。比如家人的陪伴,戀人的付出,堅持鍛鍊身體,健康的飲食,大自然的氣息等。
7) 減少對物質的擁有欲,如想換新款手機,可以讓自己先完成某件有挑戰的事情,取得成功後,作為獎勵再給自己,即讓自己獲得了新能力,也抵抗了收益遞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