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讓隱私保護跟上大數據時代

2021-01-20 人民網

  個人信息保護不能純粹指望自律,而要通過具體而微的制度建設使之變成一項可以積極主張的權利

  

  在當下中國,對個人信息的各種商業利用已遠遠走在了隱私保護前面。登錄電商網站,推薦商品多是依據瀏覽痕跡;打開微博微信,廣告投放定向植入;打開理財客戶端,首頁也因人而異……通過對瀏覽記錄、點擊頻次的統計分析,從中挖掘出性別、職業、喜好、消費能力等信息,被不少企業視為理所當然的商機,然而在隱私保護方面鮮有人投入同等的關注,這無疑潛藏著巨大的風險。

  大數據算法在商業應用中一騎絕塵,說明在個人和商家的博弈框架內無力解決好隱私保護問題。因為個人選擇空間很小,你要麼選擇讓渡自己的信息,要麼遠離其他人已經擁抱的便捷生活。只有公共管理部門介入,才能在某種程度上平衡這一對矛盾。近日,針對這一隱患,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和國家標準委等四部門聯合啟動隱私條款專項工作,首批將對微信、淘寶等10款網絡產品和服務的隱私條款進行評審,力求提升網絡運營商個人信息保護水平。公共監管深入微觀層面,對個人信息保護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拓展。

  相比個人信息應用方面的大踏步前進,隱私保護目前只有一些抽象的法律原則性條款。在實際生活中,哪些信息採集是必要的,基本沒有經過法律的審視,而取決於商家的需要。比如,註冊一個APP,就需要提供手機、身份證等各種信息;辦一張會員卡,生日、住址等都是必填項。當前的保護政策,未觸及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微觀層面,無力扭轉當前對個人信息的濫採濫用,導致個人隱私的邊界不斷後退。

  事實上,在社會治理層面,隱私保護在價值排序中也處於比較低的優先級。比如,共享單車要求實名註冊,從解決亂停亂放的角度看當然合理,但從隱私保護的角度看,等於是把所有責任都放在企業自律身上;行人亂穿馬路的現象讓很多城市管理者頭疼,部分地方選擇利用面部識別定位、將路人信息公布於大屏幕的方式來應對,效果固然有了,但顯然是完全沒考慮個人的隱私權,更遑論保護了。

  隱私保護的粗放滯後,與我國大數據產業的蓬勃發展現狀顯然是不匹配的。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產生和積累數據體量最大、類型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在智慧物流、行動支付等垂直領域全球領跑,如果任由信息流像脫韁野馬一樣,遲早會對公民個人生活產生破壞性影響。在這方面的社會治理水平,倘若跟不上商業開拓的步伐,時間一長就會造成四面漏風的狀況,到時候想保護也得付出比現在大得多的努力和代價。

  網際網路生活早已成為公共生活一個龐大的子集,個人信息保護不能純粹指望約定俗成的自律,而要通過具體而微的制度建設使之變成一項可以積極主張的權利。目前流行的「個人許可」監管模式,搜集者的責任僅限於徵得所有人的同意,並告知用途,而許可者無法確認信息的最終流向,權利和責任是失衡的。此次四部門聯合開展隱私條款專項工作的意義,不只是在具體政策層面上進一步明確對數據搜集使用者的監管,更重要是完善隱私保護的政策框架,在個人生活、商業利益、社會治理之間尋求可能的平衡。

  大數據號稱「網絡時代的科學讀心術」,它的價值就在於能把人的特徵、行為、選擇等信息化,反過來為人類生活提供某些便利。身處這樣一個時代,生活中完全拒絕讓渡任何個人信息,是很難想像的。我們能做的,是讓這個信息交換過程變得更可控,造福社會而不是毀壞人們的生活場景。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03日 05 版)

(責編:曹昆、王倩)

相關焦點

  • Vic Space 讓數據隱私保護跟上時代步伐
    另有國際權威數據機構Statista發布的全球大數據報告顯示,預計2020年全球大數據市場的收入規模將達到560億美元。今後,隨著市場整體的不斷成熟和人工智慧、ALoT、雲計算等技術的推動,未來大數據市場將呈現穩步發展的態勢,增速維持在14%左右。毫無疑問,人類社會已經進入數據時代。
  • 大數據時代,如何更好的保護隱私
    導語:中國的網民規模龐大,網民在網絡上的個人信息組成了規模更大的數據。而數據具有雙重屬性,既有隱私屬性,同時有價值屬性。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數據的隱私屬性越來越強,尤其是社交網站中經常會分享照片、位置等等,這些內容都需要被保護。但隨著數字經濟的興起,數據成為了競爭力,依靠數據可以獲取更好的發展。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致敬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張掖網 >> 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
  • 個人隱私無小事,大數據時代需要怎樣的隱私保護技術?
    導語:隱私保護VS數據共享,如何取捨?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會接到莫名奇妙的推銷電話,或者是收到很符合需求的推送?這些都是你的個人數據被洩露的表現。大數據時代,人們的個人信息、消費需求、甚至生活習慣都會形成數據,由個人數據織成的信息網覆蓋範圍極廣,且能產生巨大經濟價值,網上甚至形成了販賣用戶信息的「黑產」鏈條。
  • 陳根:大數據時代下隱私洩露頻繁,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文/陳根研究顯示,過去幾年中人類製造的數據佔整個人類歷史數據量的95%,換言之,大數據時代已經真正降臨。與此同時,隱私問題也逐漸成為焦點。在5G技術支持下的大規模數據收集會更多地觸及個人信息和隱私信息,雖然這些信息在整體信息中佔據的比重會有所降低,但是從絕對數量上看,則會同步大幅增加。
  • 【時評】人民日報評論員:向新時代最美奮鬥者致敬
    【時評】人民日報評論員:向新時代最美奮鬥者致敬 2020-11-27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數據脫敏:數據大爆炸時代隱私保護利器
    【IT168 資訊】數據脫敏(Data Masking),又稱數據漂白、數據去隱私化或數據變形。百度百科對數據脫敏的定義為:指對某些敏感信息通過脫敏規則進行數據的變形,實現敏感隱私數據的可靠保護。這樣,就可以在開發、測試和其它非生產環境以及外包環境中安全地使用脫敏後的真實數據集。
  • 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隱私 信息安全攻防戰永無止境
    原標題: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用戶隱私   大規模用戶隱私洩露事件又一次被爆出:萬豪國際集團旗下酒店客房預訂資料庫被黑客入侵,約5億名客人的信息或被洩露。業界稱,這是自之前雅虎30億用戶信息被竊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今年以來,用戶隱私洩露事件時有發生。
  • 劉世平:大數據時代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和隱私保護非常必要
    原標題:劉世平:大數據時代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和隱私保護非常必要 | 銀行與信貸   《
  • 人民日報:為隱私保護多上一把鎖
    IT之家11月22日消息 近日,有媒體曝出多地高校獎學金公示名單中洩露了學生的隱私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日和完整的身份證號等。信息化時代,公民隱私能否安全保障就成為了越來越重要的問題。今天,人民日報就刊文《為隱私保護多上一把鎖》,針對「信息公開洩露隱私」,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 北達軟EXIN隱私與數據保護(GDPR)認證培訓 - 熱點 - CIO時代—新...
    北達軟EXIN隱私與數據保護(GDPR)認證培訓 北達軟EXIN隱私與數據保護(GDPR)認證培訓 2019-01-02 11:34:30  來源:CIO時代網國際信息考試學會EXIN也根據GDPR的相關內容推出了隱私與數據保護認證培訓。該認證培訓將使參與者了解隱私和數據保護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則和一些基本方法。
  • 探尋大數據邊界:商業化與隱私保護應雙贏
    近年來,網絡和大數據快速發展,大數據時代款款而來,大數據發展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大便利和社會效率提升,但社會管理和數據倫理法規的滯後性導致個人隱私及大數據殺熟等一些問題凸顯。2020年末,《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已在路上,在這個大數據時代,如何更好地讓大數據發揮作用並規避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成為當下的焦點話題,也亟須社會各界的界定釐清,歲末年初,我們請來了大數據領域的專家、權威來共同探討及展望大數據的過去、現在以及將來。大數據時代 我們還有隱私嗎?
  • 媒體融合背景下黨報如何傳播主流聲音——基於「人民時評」與...
    摘要:本文基於對《人民日報》評論版「人民時評」欄目與人民網觀點頻道「人民網評」欄目在選題、評論風格等方面的內容分析,提出「人民時評」選題扣準時代脈搏,力求重大、深刻,立論多站在中觀高度;「人民網評」選題時效性、貼近性強,立論角度新穎,思想深刻。
  • 申論大作文優秀結尾3大特徵,仿寫人民日報時評文章結尾4大要求
    一篇優秀的申論大作文,有頭有尾這才是正常的。那麼我們今天就跟著人民日報時評文章來學習,申論大作文結尾是如何完成的?尋找重點二、如何跟人民日報時評文章學寫結尾?具體有以下幾個要求:1、 提取核心觀點2、 分析論證過程3、 領會邏輯結構4、重點學會仿寫給定人民日報時評結尾
  • 探討大數據安全與隱私信息保護
    論壇圍繞網絡安全領域重大社會需求和供給側技術發展前沿,就大數據安全面臨的挑戰、隱私信息保護等方面展開研討交流。  論壇以「大數據安全與隱私信息保護」為主題,邀請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馬忠玉,審計署原辦公廳巡視員兼信息辦主任周德銘,國家信息中心辦公室副主任、國信衛士網絡空間安全研究院網絡治理研究室主任呂欣,大數據協同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左英男等嘉賓,圍繞政務信息共享的信息安全保障、網絡空間數據治理、大數據時代的身份安全管理、大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技術框架等議題,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為產業界與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學術機構建立合作平臺
  • 大數據資訊時代如何拒絕隱私裸奔?
    人民日報微博投票截圖(截至20日15時)話題傳播情況:圖:各渠道來源數據量對比(數據截至9月20日15時)截至20日15時,新京報智庫對關於有關「1元簡歷」事件在網絡中衍生出多個敏感話題,包括誰在售賣網絡求職者「簡歷」、如何防止信息洩露、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怎麼洩露的、個人隱私遭洩露後如何取證維權等,每一個問題都值得進一步探討和解決。
  • 大數據時代,用戶的隱私如何守護
    數據 v.s. 隱私在大數據的時代,數據成為了科學研究的基石。我們在享受著推薦算法、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無人車駕駛等智能的技術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數據在背後擔任著驅動算法不斷優化迭代的角色。在科學研究、產品開發、數據公開的過程中,算法需要收集、使用用戶數據,在這過程中數據就不可避免的暴露在外。
  • 大數據安全 用戶隱私該如何保護
    但在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一場如何構建數據安全新秩序的高端論壇讓她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每天上網的一個個小動作,會給自己帶來隱私洩露的風險。從Facebook用戶數據洩露,到攜程利用大數據「殺熟」,再到今日頭條虛假廣告風波……論壇嘉賓舉出的一個個案例,讓這個90後大學生意識到,隨著大數據產業的飛速發展,中國正在迎來一場空前的「隱私危機」。
  • 人民時評 | 讓民法典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人民時評 | 讓民法典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2020-06-13 02: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劉幼琍:大數據媒體策略與消費者隱私保護
    本屆大講堂邀請30多位傳媒領軍人物,既涵蓋了學界泰鬥,也有業界精英,為來自海內外160餘所高校的300餘名學子帶來最新的傳播資訊與研究動向,講授傳媒業改革創新的經驗與教訓,分享他們的人生感悟,進而深化對新聞傳播學科和傳媒業的認識。以下為臺灣國立政治大學特聘教授兼研髮長劉幼琍教授7月29日在第七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上的演講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