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為隱私保護多上一把鎖

2020-12-20 IT之家

IT之家11月22日消息 近日,有媒體曝出多地高校獎學金公示名單中洩露了學生的隱私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日和完整的身份證號等。信息化時代,公民隱私能否安全保障就成為了越來越重要的問題。

今天,人民日報就刊文《為隱私保護多上一把鎖》,針對「信息公開洩露隱私」,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人民日報表示,在信息高度互聯的時代,有關部門還要從自身出發,重視那些無意中的信息洩露,學會在「隱私保護」框架內實現「信息公開」的目的。

當信息公開遇上隱私保護,不妨多把一道關口,確保披露的信息不多於公眾知情權的一般需要,更應該多一點思量,看看是否存在替代關鍵信息的其他方式,降低隱私洩露的風險。

全文如下:

在信息高度互聯的時代,有關部門還要從自身出發,重視那些無意中的信息洩露,學會在「隱私保護」框架內實現「信息公開」的目的

信息保護又成了焦點。近日有媒體曝出,多地高校獎學金公示名單中洩露了學生的隱私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日和完整的身份證號等。

在媒體採訪中,校方在如何擺平信息公開和隱私保護這桿秤上犯了難——不公示吧,被說「有黑幕」;公示了,又被指「洩露隱私」。

學校向公眾公示獎學金名單,接受公眾監督,本身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公示獎學金名單難道就得公開學生完整的身份證號?換句話說,信息公開和隱私洩露難道真是「焦不離孟」?

信息公開的目的是要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但信息公開同樣要以尊重隱私為前提。而對於部分管理部門而言,後者尤為重要,且更見管理者的智慧。

在一些獎學金公示名單中,我們看到,有些用學號代替身份證號,用一般信息取代關鍵信息;有些則僅呈現學生姓名和學院。如此一來,既保證了信息的對外公開,又防範了可能導致的隱私洩露。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在信息高度互聯的時代,信息保護應不僅止於監管打擊黑客內鬼們的故意為之,有關部門還要從自身出發,眼睛向內,重視那些無意中的信息洩露,學會在「隱私保護」框架內實現「信息公開」的目的。

當信息公開遇上隱私保護,不妨多把一道關口,確保披露的信息不多於公眾知情權的一般需要,更應該多一點思量,看看是否存在替代關鍵信息的其他方式,降低隱私洩露的風險。

而此次發生在高校的信息洩露問題,經過多方呼籲,教育部已於日前發布通告,將促成整改並發出預警,禁止公示身份證號碼、家庭地址、電話號碼等敏感信息。相信未來的學生獎補名單,隱私「裸奔」的風險會大大降低。

不過,隨著信息化不斷向縱深發展,在可預見的未來,信息保護必定還會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在處理信息公開與保護的關係上,如何才能行之有效、用之有度呢?恐怕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好。

想看到更多這類內容?去APP商店搜IT之家,天天都有小歡喜。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讓隱私保護跟上大數據時代
    登錄電商網站,推薦商品多是依據瀏覽痕跡;打開微博微信,廣告投放定向植入;打開理財客戶端,首頁也因人而異……通過對瀏覽記錄、點擊頻次的統計分析,從中挖掘出性別、職業、喜好、消費能力等信息,被不少企業視為理所當然的商機,然而在隱私保護方面鮮有人投入同等的關注,這無疑潛藏著巨大的風險。   大數據算法在商業應用中一騎絕塵,說明在個人和商家的博弈框架內無力解決好隱私保護問題。
  • 人民日報評APP權限"越界":隱私條款非"空頭支票"
    人民日報12月6日消息,59款APP涉嫌過度收集「位置信息」,涉嫌過度收集通訊錄信息、身份信息、手機號碼的APP均超過20%……日前,中消協發布的《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顯示,在針對通訊社交、影音播放等10類共100款APP的評測中,多達91款列出的權限涉嫌「越界」。
  • 保護隱私的深度學習應用 神經網絡也該用上加密「通話」了
    現代相機的設計局限於當時的計算機硬體配置,在某些方面也是以人類的視覺體驗來作為參考,並非以計算機視覺或機器學習作為目標應用,這種相機採集到的數據在機器學習推理過程中會出現洩露用戶隱私的情況,來自Visym Labs和STR的研究者們提出了一種可以保護用戶隱私的視覺傳感器,該傳感器只收集機器學習任務所需的信息,除此之外,本文還設計了一種與該傳感器配套的卷積神經網絡key-net。
  • 保護個人隱私,政府應作出示範(論法)
    近日,多地政府官網頻現個人信息等隱私洩露的情況,諸如個人電話號碼、住址、身份證號等信息,被主動「公示」於政務網站上,並可任意下載獲取,引發人們關注。正如一名網友所說:「信息公開竟成了隱私公開,實在是不應該。」
  • 人民日報海外版:個人信息保護不能「猶抱琵琶」
    人民日報海外版:個人信息保護不能"猶抱琵琶"日前,騰訊QQ宣布帳號註銷功能將在手機新版本中上線,引發網友熱議。人們感懷QQ所承載的青春記憶的同時,也在感慨網絡帳戶註銷之難何時才能真正解決?如今,不少手機應用在「索要」用戶信息上予取予求,過度索權等行為屢見不鮮。可一提到帳戶註銷,就「猶抱琵琶」、半遮半掩起來。用戶想註銷帳戶,不僅需要一雙慧眼,恐怕還得拿一個放大鏡。更重要的是,即便用戶可以順利註銷帳號並終止相關服務,個人數據未必隨之被清空。網絡服務商應當提供何種註銷服務?註銷之後的個人數據應當如何下載、存儲、管理與轉移?
  • 大數據時代,如何更好的保護隱私
    導語:中國的網民規模龐大,網民在網絡上的個人信息組成了規模更大的數據。而數據具有雙重屬性,既有隱私屬性,同時有價值屬性。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數據的隱私屬性越來越強,尤其是社交網站中經常會分享照片、位置等等,這些內容都需要被保護。但隨著數字經濟的興起,數據成為了競爭力,依靠數據可以獲取更好的發展。
  • 今年來多名新冠患者隱私遭洩露 患者隱私應如何保護?
    今年來多名新冠患者隱私遭洩露,患者隱私應如何保護?  新京報訊(記者 戴軒)昨日(12月8日),成都一名20歲確診患者趙某姓名、身份證號、詳細家庭住址等隱私信息疑被暴露,其私生活也被眾多網友指摘與諷刺。
  • 今年來多名新冠患者隱私遭洩露,患者隱私應如何保護?
    該事件引發了輿論對於疫情期間個人隱私保護界限、「蕩婦羞辱」等多層面爭論。今天,趙某在社交平臺上回應說,自己作為確診患者,第一時間配合流調工作,將自己的行蹤如實上報給防疫部門,以面疫情擴散。隔離期間,看到網上的流言蜚語,還有很多對家人的誹謗和謾罵,不理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攻擊自己。「我只是不小心感染了新冠,我也是一個受害者。」
  • 華為手機功能之隱私保護,為你的手機層層上鎖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隱私保護,手機作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承載著我們無數的私人信息,對手機的隱私保護也成為了我們很多人關注的焦點 ,隱私保護功能也成為了各大手機廠家的賣點之一,華為作為國產手機的佼佼者,一直被許多手機廠家在保護隱私問題上進行攻擊和抹黑。
  • 「隱私」令人疲憊不堪,保護隱私是躲不過的話題……
    在筆者切換不同網站時,發現自己會無數次點擊「同意」:這些是您的通用數據保護法規(GDPR)選項、這個需要您的同意、關閉您的廣告攔截器、關閉隱私瀏覽模式、允許我們為您量身定製相關廣告;點擊這個按鈕,允許我們收集您的數據,然後您可以繼續瀏覽網頁。
  • 被人民日報點名!想關閉朋友圈廣告?竟要這麼多步……
    今年央視3·15晚會上,一份能截取用戶簡訊等個人隱私信息的APP名單備受關注。這份名單正是央視3·15晚會、上海市消保委共同調查的結果。市消保委表示,當時披露的名單只是對網際網路隱私保護的調查成果之一,其實,APP廣告也有讀取用戶隱私信息的嫌疑。
  • 網際網路裸奔有多恐怖?超級黑客教你如何保護隱私
    今天,我要為你推薦的書,叫作《捍衛隱私》。在大數據時代,隱私越來越「透明」。你去了哪兒,做過什麼,吃了什麼,買了什麼,甚至連在想什麼,你身邊的智能設備都一清二楚。要想守住自己的隱私,成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期音頻,我要為你分享的是:「世界最強黑客」凱文·米特尼克在《捍衛隱私》這本書裡,告訴你的一些非常實用的隱私保護方法。
  • 1萬多人隱私信息洩露,不能止於賠償
    被告將一份名為《重慶已購進口白蝦顧客名單》的文章發布在其管理的公眾號供下載,包括原告趙某在內的重慶各區縣一萬多名購買進口白蝦的人員的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詳細個人信息。然而,被告卻將《名單》發布在公號供網友下載,不僅造成1萬多人的隱私信息洩露,亦涉嫌違法犯罪。<br/><br/>  目前,我國處於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為做好利用大數據聯防聯控工作和保護公民個人信息之間相平衡,中央網信辦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公開個人信息。如果違法公開,則是侵犯公民的隱私權,甚至可能造成社會恐慌,影響社會秩序,幹擾國家統一防疫調控工作。
  • [人民日報]林嘉:在技術進步中更好保護勞動者權利
    信息技術在推動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人們對個人權益保護的擔憂。在勞動法領域,人們擔憂最多的是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是否會對勞動權、勞動就業、勞動者隱私權等造成侵害。如何實現信息技術發展與勞動者權利保護的共贏,需要在法律層面進行思考和回應。最常被人們關注的問題是,機器人會取代人嗎?人工智慧可以極大補充人的智能,並具有學習能力。
  • 隱私保護已成中美科技新戰場上的主角
    隱私保護已成中美科技新戰場上的主角 大象廣媒 發表於 2020-12-14 14:45:52 你能夠想像一個人過去的全部網絡行為會被永久保存嗎?
  • 物聯網安全:位置隱私保護概述
    位置服務的隱私安全問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與智慧型手機設備的迅速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慣於使用LBS。LBS應用程式在智慧型手機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LBS也獲得了非常廣泛的注意。但是,用戶在獲取這些服務的過程中,數據伺服器上會留下大量的用戶記錄,而且附著在這些記錄上的上下文信息能夠披露用戶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日常活動、社會關係和身體狀況等個人敏感信息。因此,如何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同時又能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數據分析與決策服務,是空間數據服務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技術問題。
  • 從Android 10 的隱私保護,我們聊聊隱私安全這件事
    一般而言,最恰當的選擇是「僅在應用使用過程中允許」,這樣既可保護你的隱私信息,又能滿足當前需求。每個人都不想「我什麼都沒幹,你卻在收集我的位置信息」。這種粒度更細的位置權限授予方式,不僅給用戶在位置信息授權上有更大的自由,而且還能從一定程度上遏制後臺定位造成的待機耗電問題。
  • 數字廣告,如何突破隱私保護瓶頸?
    這部宣傳片與隱私相關,它羅列了人們在生活中拼命保護隱私的種種行為,比如拒絕父母進入自己的房間、用碎紙機粉碎文件以及緊緊拉上臥室的窗簾。這個視頻指向了一個真實存在的問題:我們是否忽視了線上隱私保護的重要性,以至於容忍隱私在線上世界長時間「裸奔」?2、隱私保護的難題2018年的劍橋分析門,是用戶隱私意識抬頭的標誌性事件。在這個醜聞中,不當洩漏的個人數據被用於政治廣告的精準投放,這讓人們意識到數據的巨大威力並產生恐懼。恐懼又誘發用戶通過輿論反抗,迫使立法者不得不作出回應。
  • 完美保護隱私的AI,存在嗎?
    AI應用的邊界、隱私數據保護的度在哪,現在還是未知。社交活動數據、零售數據、金融行為數據、醫療健康、園區管理等數據等被廣泛用於AI各種應用場景,的確也朝著為人類帶來更多服務的方向發展,但是對於這樣的涉及隱私數據利用的監管仍處於探索階段。
  • 教育大數據隱私保護機制與技術研究
    基於教育大數據的特徵,重點闡明了教育大數據的隱私內涵,圍繞教育數據生命周期內各利益相關方的隱私保護需求,提出了教育大數據隱私保護框架,並針對性地梳理了目前可用於教育領域的隱私保護技術體系,以期為教育大數據各個應用環節提供支撐,推動教育大數據的規範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