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11月22日消息 近日,有媒體曝出多地高校獎學金公示名單中洩露了學生的隱私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日和完整的身份證號等。信息化時代,公民隱私能否安全保障就成為了越來越重要的問題。
今天,人民日報就刊文《為隱私保護多上一把鎖》,針對「信息公開洩露隱私」,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人民日報表示,在信息高度互聯的時代,有關部門還要從自身出發,重視那些無意中的信息洩露,學會在「隱私保護」框架內實現「信息公開」的目的。
當信息公開遇上隱私保護,不妨多把一道關口,確保披露的信息不多於公眾知情權的一般需要,更應該多一點思量,看看是否存在替代關鍵信息的其他方式,降低隱私洩露的風險。
全文如下:
在信息高度互聯的時代,有關部門還要從自身出發,重視那些無意中的信息洩露,學會在「隱私保護」框架內實現「信息公開」的目的
信息保護又成了焦點。近日有媒體曝出,多地高校獎學金公示名單中洩露了學生的隱私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日和完整的身份證號等。
在媒體採訪中,校方在如何擺平信息公開和隱私保護這桿秤上犯了難——不公示吧,被說「有黑幕」;公示了,又被指「洩露隱私」。
學校向公眾公示獎學金名單,接受公眾監督,本身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公示獎學金名單難道就得公開學生完整的身份證號?換句話說,信息公開和隱私洩露難道真是「焦不離孟」?
信息公開的目的是要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但信息公開同樣要以尊重隱私為前提。而對於部分管理部門而言,後者尤為重要,且更見管理者的智慧。
在一些獎學金公示名單中,我們看到,有些用學號代替身份證號,用一般信息取代關鍵信息;有些則僅呈現學生姓名和學院。如此一來,既保證了信息的對外公開,又防範了可能導致的隱私洩露。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在信息高度互聯的時代,信息保護應不僅止於監管打擊黑客內鬼們的故意為之,有關部門還要從自身出發,眼睛向內,重視那些無意中的信息洩露,學會在「隱私保護」框架內實現「信息公開」的目的。
當信息公開遇上隱私保護,不妨多把一道關口,確保披露的信息不多於公眾知情權的一般需要,更應該多一點思量,看看是否存在替代關鍵信息的其他方式,降低隱私洩露的風險。
而此次發生在高校的信息洩露問題,經過多方呼籲,教育部已於日前發布通告,將促成整改並發出預警,禁止公示身份證號碼、家庭地址、電話號碼等敏感信息。相信未來的學生獎補名單,隱私「裸奔」的風險會大大降低。
不過,隨著信息化不斷向縱深發展,在可預見的未來,信息保護必定還會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在處理信息公開與保護的關係上,如何才能行之有效、用之有度呢?恐怕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好。
想看到更多這類內容?去APP商店搜IT之家,天天都有小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