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保護已成中美科技新戰場上的主角

2020-12-17 電子發燒友

隱私保護已成中美科技新戰場上的主角

大象廣媒 發表於 2020-12-14 14:45:52

你能夠想像一個人過去的全部網絡行為會被永久保存嗎?就在前段時間,川普為什麼突然想要赦免斯諾登?七年前斯諾登披露的稜鏡計劃又能讓我們有哪些反思?我每個人的個體隱私在中美科技新戰場上又有怎樣的價值?未來我們就會面臨哪些隱私難題?

2013年斯諾登讓全世界知道美國國家安全局收集了幾乎每個人的數據,他們的XKeyscore系統,可以做到記錄使用者在網絡上所做的每一件事,包括你的視頻、語音聊天、你刪除的網絡瀏覽記錄,哪怕是在美國同一城市夫妻之間的簡單信息,他們也不會放過。當然,如果你是議員,那自然更是被重點關注的對象,整個數字人生都屬於NSA了。那在這個大型監控活動中,微軟、雅虎、谷歌、臉書YouTube、蘋果都參與其中,如果有美國的朋友出於好奇谷歌搜索了一下「XKeyscore」這個關鍵詞,你也會為此時的好奇心付出代價,成為他們的重點的監控錄像,這可不是空穴來風,是斯諾登在他不到一年前剛出版的新書裡說的,這書在我們國內也出版了,但是你要是人在美國,並且搜索這本書,你也會被重點監控,真的是太難了。

有朋友可能有疑問了,這個事件不是已經解決了嗎?16年10月,歐巴馬時期的聯邦通信委員會頒布了新的網絡隱私保護法案,但很多人沒關注的是,川建國在17年又把這個法案給廢除了,懂王再次聯繫網絡運營商可以不經用戶允許,隨意收集用戶隱私,作為商用。可以猜測如今稜鏡計劃估計又更新了N個版本,很多人對隱私無所謂,只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隱私被侵犯到了哪一步。比如,曾讓斯諾登非常鄙夷的是,在十幾年前,他的很多CIA同事就會定期互相分享一下,他們各自在陌生人聊天記錄中捕獲到的好看的照片,並將其當作一種行內的社交貨幣。是的,斯諾登其實也並不是所謂的戴爾臨時工,他曾經有CIA諸多系統管理員的超高級權限,甚至連家庭是根正苗紅的美國精英階層,小時候左邊鄰居在國防部上班,右邊鄰居在商務部工作,而學校中大部分的同學父母都在聯邦調查局,家裡後院就是高爾夫球場,他的父親很神秘的軍工工程專家,外祖父是海軍少將,是真的海軍少將,而他偏偏跑去當了「海賊」,懸賞金年年都漲。這可能跟他童年經歷有關,小時候父母給的關心較少,2歲之前他的時間基本都花在打任天堂、參加日本社團、看動漫、寫漫評上了,老二次元了。他自己也說了,他的世界觀就像最簡單的電子遊戲那樣,二元對立,善惡涇渭分明,不容懷疑,以及從馬裡奧那裡學會決定了要衝塔,沒有退路可走到人生哲學。

美國的精英層突然出現這麼一個耿直貨,其實是比較偶然的,在NSA的大多是精英,按理說普通人是很難有機會知道,一個宣稱是世界民主自由的守護神的國家會把隱私當作控制人的手段,咱們普通人也根本不會想到用人家的隱私去控制一個人,甚至是他的後代。一旦美國政府擁有一個人的全部數據,牢記他的私人偏好,加上情報得以永久儲存的系統,那他們便能各種對此人加以陷害。反而一個人一生只要在網際網路上有一點不光彩的事情,CIA在都能依靠媒體替他們安上合適的罪名,而CIA採集信息的範圍是全世界。當然,這些個人的數據人生也不會因為個體死亡就被銷毀,這也就意味著假設我雖然是個鹹魚不會成什麼大人物,也就沒那麼在意隱私與名聲,也願意為了生活便利,出讓大量隱私,但萬一我的孫子有了一些社會地位,他仍會因為他爺爺早年的「女裝大佬」視頻被威脅,想到這裡我的生活更加暗淡了,順便提一下,IBM和思科曾經長期壟斷我國的核心路由器市場,在五年前國內還有大量的網站沒有使用httpS通道。

斯諾登還提到的一點就是,在安防領域判斷一個公民是否有犯罪傾向,早在十年前就開始依靠類似人工智慧的系統黑箱操作了。比如你日常搜索內容都會讓一個叫「渦輪」的系統依靠算法判斷你的紳士程度,渦輪也有權決定是否要給你升級監控套餐,比如你的SKype的所有的視頻聊天記錄都會被保存下來。這種黑箱操作其實跟如今醫療AI的困境有點像,就是你明明是去看醫生,醫生卻跟你講「雖然我不知道你是個紳士,但AI說你是,那麼你就是」,雖然我們不知道你為啥是壞人,但渦輪檢測到你有可能是壞人,所以你得來喝茶。這個黑箱問題目前沒人能解答,哪怕是陸奇老師都曾表示過,AI領域的黑箱暫時還真沒有幾個方案,那川普為啥忽然說要赦免斯諾登呢,真的就沒有人比他更懂斯諾登嗎?確實難懂,畢竟建國是反向操作的大師,要知道斯諾登確實把事情搞得比較嚴重。川普17年廢除隱私法案,絕對算是他怕別人在大選時提及的地方。

以上就是提到的CIA種種騷操作都只是歷史,而且是人們使用「滑鼠鍵盤諾基亞」時代的歷史。今天時代已經變了,亞馬遜音箱都已經賣了好幾億臺了,是否會有一些新的監控方法呢?假設你生活在美國,在了解這些之後,你還敢隨意使用Snapchat麼,以及覺得這樣被監控可以接受嗎?

那接下來再說一下國內個人隱私用於商業的一些現象,首先要聲明一下,我是極其相信國內的法治以及各個部門的公信力的。這次疫情也說明了我們與美國的法治完全就是兩回事,他們連美國人民的生命都不在乎,更不要提什麼所謂的立法保護隱私,而我們存在的隱私問題也是將來全世界待解決的問題。因為在人工智慧的賽道上,我們的數據採集效率是最大的優勢,都是21世紀「精準正確」的數據將是最重要的資產,數據的重要性會超越土地和機器,個人隱私數據該如何授權,使用邊界是迫切定要義清楚的。像買日用品靠你隱私殺個熟,只是小問題罷了。

DNA數據、影像數據、電子病歷、專項病康複數據、醫療麥克風等等,這些洩露了要可怕的多。只要人生夠長,多數人都會有一些不那麼想讓外人知道醫療記錄,而現在一個腰部的醫療AI公司能有「好幾個區域醫聯體的患者數據」,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在投資機構眼裡一家AI診斷的公司,其實專家、算法、系統都不值錢,數據最值錢。很多創業公司開始理想都是做出有實際效果的可穿戴醫療設備,藉助數據讓疾病有新突破,抑或是基於生物大數據做新藥研發,但現實都是專項病AI公司做著做著就變成了醫療大數據公司,然後就升級成了披著醫療外衣的理賠大數據中心,然後愉快的給保險公司打工,僅僅是發揮數據的研究價值那不可能的,打工是一定要打工的,在這個行業裡也不是什麼秘密。而且還要這樣來表達:通過用戶的健康信息,為保險行業賦能,為不同健康狀況的用戶提供健康保險費率的個性化服務。

為多年前蘋果手錶曾與國內的某家頂級醫院合作,醫院全年接診數量多達三萬五千人次,合作的那個病種以及我們國內這家醫院的科研實力,在世界上都很有影響力。專家們確實是為了科研而合作的,但另一個事實是才過了四年,濃眉大眼的蘋果直接開始用數據和美國某保險巨頭合作做手錶應用了,大量真人醫療信息的商用價值真的是太高了。

自從我們開始推進醫療信息化,別說在大醫院,哪怕在一些小縣城社區醫院裡工作的都有數據可賣,隨便一個帶手機號的人名單都可以估價。多數人的文化水平也根本不會去讀刑法253條的內容,當然這一塊的監管難度依舊是很大的,硬碟優盤天然不留痕跡,就算有人舉報一般也都是交易的直接人被處置,那些日常給你打騷擾電話的各種公司,他們拿到的數據已經是轉手很多次的了。

更值得警惕的是,近兩年當醫療「信息化」轉向「智能化」,且醫聯體中會有N家醫院共享數據是,數據在線下一旦被洩露,洩露的數量可能就是以前的百倍千倍了。而目前正是各類AI系統野蠻生長的裸奔時期,這個現狀真的很真實。

我們不應當阻擋,確實也沒能力阻擋科技進步,但科技公司也不應當反覆去「教育」「使用者」:你想擁用便利就要拿隱私做交換,反正你也無能為力,管你在意不在意躺就完事了。個體隱私與科技企業的關係應該是建立在充分信任基礎上的授權,而不是效率與隱私的「等價交換」,授權和交換是兩回事。況且,一旦喪失了信任,用戶為了保護自己的隱私,再也不填寫真實信息或者瘋狂反向操作時,很多人工智慧也就變成人工智障了。

8月6號川建國領導的美國總統金融市場工作組發布報告稱,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公司必須遵循美國上市公司相關審計規則,否則這些公司2022年前會被直接安排直接被摘牌。這個基本算是川老師力推中美「科研脫鉤」、「貿易脫鉤」、「科技脫鉤」、「網際網路脫鉤」之後的又一力作:金融脫鉤,已湊齊素質五連,所以咱也沒啥幻想可抱了。脫鉤完之後人家還要跟你競賽,伸出拳頭要和咱們比一比,但絕對不是上世紀搞的軍備競賽的舊思路。主要還是在能源、信息、各種硬科技上互卡脖子。未來雙方有很多要持續競爭的領域,比如基因工程、集成光路、AR眼鏡中的光學模組,未來的通信標準、L5自動駕駛的標準,商用物聯網衛星等等。

提到的這些都和海量的隱私數據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目前看在每個領域的科技博弈中,我們用戶數據和應用場景依舊是最大的優勢,所以企業的核心數據資產絕對不能輕易貢獻,尤其是基因領域,這算是隱私終極戰場。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前沿文獻表明,基因對生物的影響比環境影響大的多,基因已經可以準確預測你的身高,你也可以靠DNA30億個字符中的1200個字符一定程度上預測你能否上大學。而大規模低成本的基因測試是中國遠遠領先於美國,因此遺傳資源非法外流的量非常多。而DTC測序產品這兩年遍地都是,所以一定要用「最壞的假設」去想基因隱私洩露的後果,因為基因版本的「稜鏡計劃」可能已經上演了。

去年FamilyTreeDNA曾承認了他們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向FBI提供了大量的基因數據。如果你想直接得到一個大人物的DNA也許很難,但找到他的遠房親戚或者相似的基因會很容易,一旦個人DNA數據洩露,你的後代的基因也就都暴露了。求職時的基因歧視、房屋貸款的基因歧視,保險公司與基因公司合作都是已經發生的事。如果人們都認為今天的「瑕疵與完美」十分分明,那未來會不會有全民基因普查呢?基因信息會不會成為類似身份證號的存在?我們又該怎麼看待它呢?現在你對隱私權是否有了新的認識?

這些種種現象愈發證明了我們確實處在一個文明重新選擇方向的大時代,科技如何向上終究會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責編AJX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網絡版權產業已成中國版權保護「新戰場」
    11月18日上午,「2020知交會」智慧財產權灣區論壇第八場——內容產業與版權運營論壇在線上成功舉辦。廣東省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二級巡視員黃光華出席論壇並指出,近兩年來,網絡版權產業在我國發展十分迅速,已經成為版權保護的新戰場,數字網絡與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科技的發展深刻影響了版權產業的面貌,網絡版權產業已成為產業變遷浪潮中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同時,當前我國的版權運營體系建設尚未完全成熟,在運作經驗和產品開發上還有較大的潛力可挖。
  • 線上「跳蚤市場」成電商新「戰場」
    事實上,將目光放在二手物品交易平臺上的不僅只有消費者,更有不少電商巨頭。「阿里閒魚」「58轉轉」,還有已經關閉1年多但在近期又「復活」運營的京東「拍拍」,二手交易儼然成為繼跨境電商、生鮮電商、新零售之後電商領域的下一個「戰場」。
  • 兼顧隱私與權利,華為以「科技有道」,實現「隱私無價」
    疫情感染已經夠可怕了,所有隱私信息還被一絲不掛地掛在了網上。想來讓人覺得實在毛骨悚然。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隱私洩露導致的詐騙、金融盜竊、垃圾營銷、輿論攻擊等等事件發生的頻次似乎已成「家常便飯」。而如此嚴峻的社會現實,真的就只能聽之任之了嗎?科技的發展真的就只能罔顧用戶隱私了嗎?便利or隱患?
  • 人民日報:為隱私保護多上一把鎖
    IT之家11月22日消息 近日,有媒體曝出多地高校獎學金公示名單中洩露了學生的隱私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日和完整的身份證號等。信息化時代,公民隱私能否安全保障就成為了越來越重要的問題。今天,人民日報就刊文《為隱私保護多上一把鎖》,針對「信息公開洩露隱私」,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 隱私保護新突破:高斯差分隱私框架與深度學習結合
    GDP 的表達簡潔且是廣義的(在 SGD, Adam, Adagrad 等多個優化器上的刻畫是完全一樣的)。GDP 的分析被進一步推廣到 Poisson subsampling 和新的優化器上。新的推廣得到了理論上嚴謹的證明,尤其證明了它優於此前最先進的 Moments accountant 方法。
  • 中美科技公司巨頭們聊什麼:掌管2.5萬億美元市值
    如果按照各個公司市值計算,參加中美網際網路論壇的科技大佬總計管理著2.5萬億美元,相當於中美兩國GDP(2014年數據)總和的近1/10,超越世界第七大經濟體巴西2014年的GDP總量。  在這場重磅的論壇上,雲計算、大數據、中美網民一代、中美網絡互信、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行業等,成為中美科技巨頭在網際網路時代最關心的議題。
  • 家電服裝回收率不足兩成 二手交易成電商新戰場
    核心提示:「買買買」的衝動購物之後,如何處置家庭閒置物品讓人頭疼,這使得二手物品交易成為繼跨境電商、 「買買買」的衝動購物之後,如何處置家庭閒置物品讓人頭疼,這使得二手物品交易成為繼跨境電商、生鮮電商、新零售之後電商領域的下一個「戰場」。
  • 對話之江實驗室那崇寧:「新基建」信息安全需重視隱私保護設計
    藉此機會,和訊科技與之江實驗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那崇寧博士就「數據安全、隱私保護」兩大關鍵詞進行了深入交流。之江實驗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那崇寧博士(左)  那崇寧認為,在「新基建」搭建初期,就應該把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納入新基建的設計目標,促進數據要素的市場化配置。
  • 家庭閒置激增回收不足兩成 二手交易成電商新戰場
    「買買買」的衝動購物之後,如何處置家庭閒置物品讓人頭疼,這使得二手物品交易成為繼跨境電商、生鮮電商、新零售之後電商領域的下一個「戰場」。日前,悄然運行一年多的京東旗下「拍拍二手」品牌正式「激活」上線,與近來動作頻頻的阿里閒魚、58轉轉正面交鋒。
  • 中美科技競爭的歷史邏輯與未來展望
    百年未遇之新冠肺炎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疊加和激蕩,加劇了國際秩序演變中的固有矛盾,不但對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治理能力構成挑戰,也使大國之間互動和聯動更為複雜。影響戰略家們判斷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中美在科技領域的戰略性競爭,這一競爭對中美關係和國際體系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難以估量。如何認識中美科技競爭,是中國是否贏得這場戰略博弈的重中之重。
  • 從Android 10 的隱私保護,我們聊聊隱私安全這件事
    在 Android 10 中,無論是新應用還是老應用都無法通過惡名昭著的電話權限來獲取設備標識信息。通過限制設備標識符的獲取,Android 10 則可以有效保護設備 ID 和 SIM 卡 ID。因此,針對 Android 10 開發的新應用,無法獲取設備標識。
  • 「刷臉」帶來隱私保護新挑戰,專家:行業自律法律監管缺一不可
    網際網路時代,「刷臉」等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個人信息保護帶來了新挑戰。近年來,圍繞人臉識別的爭議不斷。這些爭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臉識別應用之廣泛及由此引發的公眾擔憂。網際網路時代如何保障個人信息安全?生物認證技術有哪些弱點?包括刷臉在內的生物認證應用場景和技術是否有相關的規範和監管?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 「隱私」令人疲憊不堪,保護隱私是躲不過的話題……
    在筆者切換不同網站時,發現自己會無數次點擊「同意」:這些是您的通用數據保護法規(GDPR)選項、這個需要您的同意、關閉您的廣告攔截器、關閉隱私瀏覽模式、允許我們為您量身定製相關廣告;點擊這個按鈕,允許我們收集您的數據,然後您可以繼續瀏覽網頁。
  • 兩會再次提案個人信息保護,衝量科技隱私計算解決困境
    【獵雲網北京】6月12日報導(文/呂鑫燚)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殷興山提出關於大數據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的提案。誰來解決企業數據流通和使用問題在上網過程中,人們會在眾多APP上留下個人基本信息。這些企業也會存儲大量的數據,當下不僅僅是傳統的金融機構需要海量的數據分析,網際網路巨頭、社會服務機構等,都掌握著大量的用戶隱私數據。
  • 隱私洩露已經嚴重到什麼程度,單單只是聊天記錄和殺熟那麼簡單嗎...
    我每個人的個體隱私在中美科技新戰場上又有怎樣的價值?未來我們就會面臨哪些隱私難題?這次疫情也說明了我們與美國的法治完全就是兩回事,他們連美國人民的生命都不在乎,更不要提什麼所謂的立法保護隱私,而我們存在的隱私問題也是將來全世界待解決的問題。因為在人工智慧的賽道上,我們的數據採集效率是最大的優勢,都是21世紀「精準正確」的數據將是最重要的資產,數據的重要性會超越土地和機器,個人隱私數據該如何授權,使用邊界是迫切定要義清楚的。像買日用品靠你隱私殺個熟,只是小問題罷了。
  • 中美大戰。戰場燃燒到電影攝影機領域?!
    今天周一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天,因為中美兩家攝影機廠家分別發布了新產品。中國ZCAM發布了新一代E2-M4攝影機;美國RED發布了Komod科莫多攝影機的無線控制APP產品。意味著,今天開始,中美大戰的戰場開始從燃燒到了攝影領域了。
  • 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及其展望
    1997年,雙方籤署《中美能源和環境合作倡議書》,1998年就籤署《中美和平利用核技術合作協定》《中美城市空氣品質監測項目合作意向書》達成一致意見,2006年舉辦中美科技政策論壇,2007年籤署《中美AP1000核反應堆核安全合作備忘錄》,2008年舉辦第一屆中美環境科技合作研討會、第二次中美創新大會暨中美創新與產業化大會等。到2016年11月,雙方已連續舉辦了16屆中美科技合作聯委會。
  • 個人隱私無小事,大數據時代需要怎樣的隱私保護技術?
    政策的出臺從中央層面夯實了2020年隱私計算元年地位的權威性,與此同時,根據國際調研機構Gartner最新的一份戰略科技趨勢預測顯示:隱私計算成為2021年重點深挖的9項技術之一,到2025年,將有一半的大型企業機構使用隱私計算在不受信任的環境和多方數據分析中處理數據。
  • 日經新聞:中美科技供應鏈脫鉤內幕
    對於全球科技產業而言,問題在於新替代供應鏈的生產效率能否與中國供應鏈年產逾2億部蘋果手機的生產效率相媲美。 在美國執行這一新政策的過程中,臺灣處於關鍵地位,因為臺灣的科技企業同時向中美兩國出售產品,在這些企業中既有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製造商臺積電,又有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製造商富士康科技集團(正式名稱是鴻海精密工業)。
  • 換臉app隱私保護狀況調查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陳璐 實習生 張芸倩)「僅需一張照片,出演天下好戲」的APP「ZAO」一上線火速爆紅,但同時迎來了公眾不斷對於其「霸王隱私協議」的責問,最終在上線5天後,「ZAO」團隊最終選擇了道歉並修改使用協議,「全面保護個人信息和數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