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校如今的地域分布狀態,與新中國成立後,高校的遷移調整脫不開關係。由於當年特殊的歷史時間節點,我國許多的高校都是經過多次的合併與拆分。因此,也有許多的學校的地址是發生極大的變化。
高校的遷移有利有弊。很多高校在遷移時會面對許多問題,例如選址、學校狀況與發展等,但高校遷移,也使得收納高校落地的省市得以迎來新的發展。有些省市因為眾多高校的遷入成為高校集中、人才發達、發展迅速的城市。如湖北武。而有的省市,卻因為婉拒高校遷入的請求,而錯失良機。
我國首都北京的高校就經歷過多次的歷史變遷,其中有一次是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地質學院這三所高校遷出首都北京。
其中,中國地質學院遷往了湖北省武漢市,在後來升級為中國地質大學,成為武漢市接納的眾多高校之一,為武漢的發展提供了動力。而武漢也因其對遷入高校的容納態度,得以收穫眾多高校好感,成為一個高等教育發展快速,經濟發展迅速的城市。
其次是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最終遷入了江蘇省徐州市。不過,最初中國礦業大學是落址於重慶。這所大學的發展比較崎嶇,因為中國礦業大學曾經停止招生過,甚至還停辦過。
但後面,學校開始重新招生,並考慮新址,當時徐州市向中國礦業大學拋出了橄欖枝。中國礦業大學選擇重辦時,徐州是當時的煤礦大市,開採煤礦並將其變為城市。在此背景下,礦業人才成為急需,中國礦業大學的遷入可以為徐州解決大問題。因此, 徐州向中國礦業大學示好,並提出了許多條件,以表支持。所以中國礦業大學這所「211」工程高校就坐落在徐州。
最後,這所從首都遷出的高校,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學校建校之初開始,中科大的遷移波折不斷。中科大實際上是當時第一所從首都外遷的高校,而中科大的老師為了中科大的遷移也是煞費苦心,多次實地考察。最初,中科大的調查人員將河南納為學校遷移的首選地點,畢竟河南地廣,且多平原。
但不幸的是,河南當時發展並不好,糧食受當時環境影響收成不多,產量急減,思考再三,結合省內人口及發展情況,河南的領導婉拒了中科大的遷入的請求。收到拒絕後,中科大的老師只能開始尋找新的遷移省市,於是他們開始往更南的方向考察,終於發現江西的位置不錯,也是個好地方,但可惜中科大的遷移又再次遭到婉拒。
後來,中科大的老師來到安徽,安徽省的主要領導則向中科大表示熱烈的歡迎,並為中科大提供各方面支持。因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最後落址於安徽合肥。
高校的遷入,對遷入省市的發展助力頗多,儘管高校遷入會消耗省市部分資源,但這只是短期狀況。從長期來看利大子弊,武漢、合肥、徐州都是受益子此。而像河南這樣錯失良機的省份,最後都是欲哭無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