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城邦位於中拉哥尼亞(Laconian)平原的南部,歐羅塔斯河(the Eurotas River)的西岸。斯巴達位於希臘半島南部的拉哥尼亞平原。拉哥尼亞三面環山,中間有一塊小平原,扼守著泰格特斯山脈(Taygetus)。斯巴達以其嚴酷紀律、獨裁統治和軍國主義而聞名。斯巴達的政體是寡頭政治。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及其同盟者戰勝雅典軍隊並霸佔整個希臘。
美國好萊塢大片《斯巴達三百勇士》表現了斯巴達人的鋼鐵形象。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Leonidas)親率本國精兵三百人據守溫泉關,與數十倍的波斯陸軍廝殺,波斯軍輪番進攻兩天不得前進一步,死傷慘重,為希臘陸軍主力的轉移和海軍的整編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直到全體陣亡,也讓波斯軍隊在攻破溫泉一戰中關付出了2萬人死傷的慘痛代價。有人描述到: 那個英勇的斯巴達國王帶領三百斯巴達勇士守在關口阻擋波斯帝國百萬大軍的進攻, 場面異極其刺激,,波斯大軍猶如土狗般被斯巴達三百勇士摧枯拉朽般殺的倉徨後退,直殺得屍橫遍野, 血流成河, 然後斯巴達人把數以萬計的屍體堆放成一座人山,一手持長槍,一手持盾牌,靜靜地站著等待波斯人的再次進攻,一連戰鬥了幾天,,雖然最後終因寡不敵眾以及波斯出動了他們的王牌軍隊而全軍覆沒! 但是那種鐵血的英勇形象深深地打動了我!
斯巴達勇士表現出來的絕對忠誠和鐵血形象,絕不是臆造出來的。殘酷的內外戰爭,使斯巴達成為一個準軍事社會。斯巴達的教育制度使兒童屬於國家,而不屬於家庭。從七歲開始男孩就離開家庭,他們被組織在連隊裡,由國家監督官統領並由孩童長帶隊,養成不怕饑寒交迫,遵守嚴格紀律的習慣,並通過和其他連隊的競賽而培養對自己連隊的忠誠。18到20歲,他們就開始接受軍訓並對女奴搞偵緝暗探活動。以後就在營壘裡過紀律嚴明的軍事生活一直到30歲,這樣才算完全結束了教育的過程。國家監察官監督社會制度的保持,視察男孩們的體質情況,判處違紀案件,在運動會上做各代表團的領隊。
超過上述年齡的人可能被接納為聚餐會成員,對他加入若無人反對便可通過。獲通過者即為全權公民或平等人,未獲通過或此等人則無選舉權,在法律上也低人一等。婚姻在20歲時締結,但男子要到30歲以後才能自成家庭。甚至成家後他也要在聚餐會吃飯一直到60歲。女孩也組織在連隊裡。雖然她們在家中吃飯過日,卻要接受同樣的體育訓練和學歌練舞,她們可以自由地和男青年一道混合受訓學習,直道訂婚以後才閉居家中。通過這樣的生活方式是斯巴達人具有非常強健的體魄。
新生嬰兒由族長仔細查驗,若病弱者則棄之泰吉圖山的幽谷。未來的公民,在他長期受訓過程中,每一階段都要受到嚴格的檢查和考試。在軍訓和人民大會中,所有斯巴達公民在面前一律平等而無論其家庭譜系和物質財富如何。在訓練完畢時他們必然深深刻下斯巴達人的氣質、勇敢、守紀、忠誠的烙印。斯巴達人認為只有身體強健的母親,才能生下剛強的戰士。斯巴達婦女很勇敢和堅強,她們不怕看到兒子在戰場上負傷或死亡。一個斯巴達母親送兒子上戰場時,不是祝他平安歸來,而是給他一個盾牌,說:「要麼拿著,要麼躺在上面。」意思是說,要麼拿著盾牌光榮勝利歸來,要麼光榮戰死被別人用盾牌抬回來。斯巴達的憲制和軍事實力,對希臘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這樣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實現了全民皆兵,鍛造出了忠誠無畏的鐵血軍人,所以影片《斯巴達三百勇士》是真實的藝術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