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問到很多問題,其中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你為什麼要到前線去,這個時候我會想到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我是共產黨員。」 這是浙江大學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學生骨幹)學院(下文簡稱浙大「青馬」)舉辦的一次「青聽戰疫之聲」特別主題團日活動上,隨隊支援武漢的陸明晰醫生「雲」端分享的抗疫心得。
作為疫情背景下「雲思政」的一個縮影,化疫情危機為教育契機,浙大「青馬」將眾志成城的疫情抗擊作為鮮活教材,通過校院兩級「雲」端共建「青馬」課堂,輻射覆蓋本碩博學生。
浙大「青馬」成立於2008年,多年來通過理論學習、技能培訓、調查研究、實踐鍛鍊等多種形式,在學生心中植下理想信念的種子,成為浙江大學具體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工作抓手。
在經典思想中感受真理偉力
在浙大「青馬」,學員必讀的書單有《共產黨宣言》《資本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也有《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之江新語》《幹在實處 走在前列》等學「習」系列讀本,還有《世界社會主義500年》《鄉土中國》《創建系統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類書籍。
「靜下心、坐下來,一字一句讀原著。」在以各學科專業教授為主體的浙大「青馬」導師團指導下,學員完完整整學原文,常態化開展書評分享匯,並在層層遞進、循環上升的學習過程中,將原本艱澀難懂的理論分解剖析,把各種「大道理」轉化為易於接受的「小道理」。
不囿於象牙塔,帶著思辨學,在對話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從「綠色浙江」、醫患衝突、疫情防控的社會熱點,到軍隊改革、兩岸關係、「最多跑一次」等國家政情,再到朝韓局勢、海權爭端、中美貿易戰等國際時事,浙大「青馬」學員古今中外無所不辯、無所不論。從前期熱點挑選、材料準備,現場小組討論、觀點分享,到最後總結匯報、導師評析,整一個體系化流程充分發揮了「青馬」學員教與學的主觀能動性,將學員從相對狹隘的視野中解放出來,打開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創新精神。
「正義的社會是如何形成的」「世界大變局與中國的對外戰略選擇」「文化自信與立德樹人」……不同於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浙大「青馬論壇」專題學習活動邀請名師授課,立足青年最新關注,緊緊把握時代脈搏。從以往的線下講座到疫情期間的「雲」端講堂,專題學習會將黨帶領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成就、探索實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擺出來,在歷史與現實、國際與國內對比中,引導學員深刻思考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
「只有『下得去』,本事才能『上得來』」
從去年開始,浙大「青馬」先後邀請了一批教育部長江學者、求是特聘教授等為『青馬論壇』名師講堂授課;同時邀請政府工作者、選調生學長等與學員們談國情、聊發展,提高學員理論素養、築牢信仰之基。
浙江大學團委書記薄拯說,人才培養也講求「術業有專攻」,著力於讓精於講理論的名師來給浙大「青馬」的同學們講道理,讓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師長們給同學們講故事。
「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多年來,浙大「青馬」一直鼓勵學員用雙腳丈量祖國大地,到機關掛職、社會實踐、基層服務等多重實踐鍛鍊中,找尋初心、勇擔使命,江西、廣西、貴州、四川等地均留有浙大「青馬」學員的身影。
這些年,浙大「青馬」陸續遴選學員前往人社部、科技部、衛健委等中央國家機關開展暑期實習;利用浙江「三個地」政治優勢和學校西遷的歷史文化,先後組織前往南湖革命紀念館、義烏小商品城、安吉餘村和江西泰和、廣西宜山、貴州遵義等地開展社會實踐和主題調研活動,實地看變化、調研訪民情、建議促發展,學員們將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讓專業所學在實踐中開花結果,成為帶頭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擁護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定實踐者、黨和政府形象與聲音的堅定傳播者。
對一些可深入挖掘、易於借鑑的主題,浙大「青馬」學員還在實踐基礎上組織專題調研,形成如《「綠色浙江」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實踐成果探究》《紅色尋訪在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中的研究與探索》《「最多跑一次」改革現狀、成果與不足分析》等調研報告,為基層創新治理和高校思政建設等提供智庫支撐。
「只有『下得去』,本事才能『上得來』,幹事才能『拿得起』。」 疫情期間,第十二期學員溫可威主動加入社區防疫測點臨時黨支部,協助社區開展出入人員檢疫排查、數據統計、防疫物資搬運等,「雖然工作都很簡單、很基礎,但都是防疫抗疫的重要一環。」他說,此次抗疫志願服務,讓自己充分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對祖國基層治理建設和發展也充滿了信心。
據悉,僅第十二期「青馬」學員,在校期間的志願服務就達15000小時,人均參與志願服務超過200小時。
在榜樣感召下擔當時代使命
「作為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要有堅定的政治信仰、高度的理論自覺、鮮明的實踐品格,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努力成為一名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青馬」學院院長鄔小撐這樣闡釋「青馬」的培養目標。
「成風為先,化人為要」,把握百廿餘載校史和學院十二年發展沉積而成的人才「富礦」, 浙大「青馬」一直堅持引導更多的學生骨幹重溫初心、感悟初心、踐行初心,前往西部基層、國防軍工、國際組織等重點領域建功立業。
西子湖畔,鳳凰山麓,有一座於子三墓。「於子三烈士犧牲時年僅22歲,但他在沉沉黑夜中,為更多青年學子點燃前行的火炬。」 「青馬」第十二期學員劉銳誠說。
每年清明時節,祭掃浙大烈士墓是「青馬」革命教育的必修環節。於子三、費鞏、何友諒、陳敬森、鄒子凱……一位位浙大辦學史上愛國愛校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樹起求是人永遠的豐碑。烈士精神早已深深融入「青馬」人的血脈,成為振奮精氣神、集聚正能量的寶貴財富。
今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給袁隆平、鍾南山、葉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其中,有包括李蘭娟、陳薇、葉培建、楊衛等院士在內的7位浙大人,「青馬」學員在第一時間就組織了線上學習。
同時,創新典型引領形式,組織學員向奮戰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以及「最美奮鬥者」學習,程開甲、林俊德、姚玉峰、汪四花……將「燦若星辰浙大人」的金名片,作為「青馬」人奮勇前行、擔當使命的燈塔光。
迄今,浙大「青馬」工程已培養校院兩級學員4400餘人。其中,校「青馬」學院培養的430餘學員中,15%已畢業的學員奔赴了西部基層、軍工單位就業,有30%選擇了西部支教。「響應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已成為浙大『青馬』學子崇高的理想和義不容辭的責任。」 薄拯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