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6日訊 (記者許諾 王春穎) 日前,「龍江高校思政行」全媒體宣傳活動正式啟動。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等十餘家中央和省級主流媒體採訪團,走進哈爾濱師範大學,集中宣傳展示哈師大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的新突破、新成效、新經驗。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課堂的限制,但是育人的場域無限。哈師大積極拓展育人渠道,實行「主渠道」與「主陣地」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學校用「立德樹人」統領全校思政工作,把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強化「三全」育人,開創性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112349」工作模式,形成思政工作新格局。
「112349實踐育人模式探索」,即:一個育人理念——踐行「行知」精神,堅持育人為本;一個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兩條工作主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學生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三種工作機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一體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統籌化、學校指導下的學院學生工作主體特色化;四項工作原則——分階段、有側重、抓重點、強隊伍;九類工作載體——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創新創業、學風考風、人格培養、傳統文化、社會實踐等。
採訪團一行走進哈師大與師生交流。
採訪團一行走進哈師大與師生交流。
如何讓思政教育不再生硬,而是潛移默化地走入學生心中?哈師大在「三全育人」和「課程思政」過程中做了有益嘗試,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每位專任教師都有「守好課程這段渠,種好人才責任田」的使命感。教研室、課程負責人和主講教師們整體規劃,精心設計,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貫穿「課程思政」理念,形成了「融入式-滋養型-常態化」的課程思政育人特色。
今年疫情影響下的特殊畢業季,哈師大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老、中、青三代教師為畢業生送溫暖,集體走進宿舍為畢業生打包行李,書寫畢業寄語卡,教師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動著學生,打通了「三全育人」最後一公裡。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舉辦「名師報告會」,邀請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分享課程思政的最新理念;組織公開示範課,邀請歷屆教學名師分享「課程思政」典型,多措並舉,集合各方力量和資源,構建協同一致、合力育人和課程思政的新格局。
學生們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與專業自信感,從他們的眼神中不自覺地流露出來,在思政教育之後便能很自然地過渡到專業課程的內容。更多的學生感受到,思政課不僅僅是一堂課,更是對於大家的人生引領。學生李然說:「課程思政讓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緊密聯繫在一起,更能讓我們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學習的時光。」
實踐育人是哈師大的傳統優勢,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對思政課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2019年,哈師大原創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大荒魂》公演,700餘名學生參演,站在歷史舞臺上,把思政教育融入藝術教育,傳承新時代北大荒精神。
哈師大思政課教學既要發揮教師「方向盤」和「指南針」的主導作用,也高度重視學生理論社團的主體作用和育人功能,鼓勵學生以多種形式研習經典著作,厚植文化底蘊,培育精神家園,建立潤物無聲育人體系。
「課程思政就是這樣『潤物細無聲』,讓學生能夠真實感受到每天不一樣以及榜樣的力量。」哈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學工辦主任王鐵石表示,教育部長陳寶生提出「思政課的對象是人、重點是思、方向是政、載體是課」的新理念、新論斷後,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展大量細緻紮實工作,思政課教學實效性不斷增強,形成了特色鮮明、重點突出、成效顯著的思政課「五維」育人模式,「五維」育人模式幫助學生形成對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理論認知和價值認同。作為全國重點馬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在全國率先試點。
還原場景、視頻授課、雙向互動、小切口、大主題……每位教師心中有思政,每門課程內容有思政,教學反思研討有思政,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再到「學生思政」,除了守好思政教育的主陣地,把好主渠道,更打破「圍牆」,讓思政課與學生專業學習相結合,與實踐結合、與生活結合,使思政課有了全新的「打開方式」,變得「血肉豐滿」「有意思」「都愛聽」,潤物無聲地實現了對學生的價值引領、信念傳遞和能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