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渤海生態修復任務滯後,已向大連等10市發預警函

2020-12-11 瀟湘晨報

南都訊 6月30日,南都記者從生態環境部6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了解到,截至今年4月底,環渤海三省一市計劃開展的61個海洋生態修復項目僅13個開工,完成濱海溼地修復面積僅為目標要求的4.1%,整治修復岸線長度約佔目標要求的19.6%。生態環境部已向10個渤海沿海城市印發預警函,要求加大推進力度。

據悉,《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要求,到2020年底,渤海濱海溼地生態修復規模不低於6900公頃,整治修復岸線新增70公裡左右。三省一市共設立生態恢復修復工程項目61個,整治修復岸線長度約為129公裡。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介紹,生態環境部通過工作調度、衛星遙感監測、現場調研、向沿海城市(區)政府核實等方式,發現生態恢復修復任務存在項目開工率低、完成修復量少等問題。截至2020年4月底,環渤海三省一市計劃開展的61個海洋生態修復項目僅13個開工,完成濱海溼地修復面積約為目標要求的4.1%,整治修復岸線長度約佔目標要求的19.6%。

2020年5月,生態環境部向生態恢復修復任務進展滯後的秦皇島、唐山、大連、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濱州、濰坊、煙臺等10個沿海城市印發了預警函,要求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加大推進力度,確保按期完成任務目標。

截至6月中旬,三省一市已有54個生態修復項目開始施工,開工率達到88.5%,提高了約67.2個百分點。

據介紹,7月初,生態環境部將開展生態恢復修復進展現場調查核實工作,並對進展滯後地區進行通報。

南都記者林方舟 發自北京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生態環境部:向渤海生態修復進度滯後10城市印發預警函
    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6月30日,生態環境部舉行6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封面新聞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日前,生態環境部向渤海生態恢復修復任務進展滯後的10個沿海城市印發了預警函,要求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加大推進力度,確保按期完成任務目標。
  • 渤海濱海生態修復進展滯後,秦皇島等十城市收預警函
    今天上午,生態環境部召開例行發布會,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介紹,根據《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要求,到2020年底,渤海濱海溼地生態修復規模不低於6900公頃,整治修復岸線新增70公裡左右。三省一市共設立生態恢復修復工程項目61個,整治修復岸線長度約為129公裡。
  • 生態環境部首次完成飲用水源地違法項目清理
    近日,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兼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表示,「水十條」要求的今年年底前完成的階段性任務有31項。他說,目前這31項任務均不同程度取得了積極進展。長江入河排汙口排查整治將實現汙染源和水質目標的輸入響應,為環境質量精準管理鋪平了道路。  生態環境部執法局局長曹立平指出,今年,將在監測、溯源和整治上下功夫,按照「一口一策」的原則,實行排汙口的規範管理和整治銷號,堅決打好長江保護修復和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
  • 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天津市反饋督察情況
    市、區黨政主要領導擔綱領銜生態環保委員會、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出臺「河、湖、灣長」等系列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制定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方案,實現對16個區督察全覆蓋,並組織對市級有關部門開展督察,不斷壓實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大力實施「1+8」汙染防治攻堅戰三年作戰計劃。開展煤、工業、車、塵、新建項目「五控」治氣,穩步推進25個重點行業深度治理和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
  • 生態環境部第一艘專業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船出海 為渤海深度「體檢」
    它是生態環境部第一艘專業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船,也是系統性能最強的專業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船。7月16日,「中國海監108」船從大連出發執行入列後的首個任務,為渤海做全身深度「體檢」。50個站位 航程700海裡7月16日13:30,隨著一聲長鳴,「中國海監108」船駛出大連市棉花島綜合執法碼頭,開始執行渤海水質監測夏季航次遼東灣航段的監測任務。18點左右,108船抵達遼東灣海域第一個監測站位,開始海水取樣。在調查隊員們的密切配合下,笨重的「CTD」儀很快被推上了船舷邊,吊掛在一個巨大的白色絞車鋼纜上,緩緩沉入大海。
  • 生態環境部發函修訂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環保管控變寬鬆了?
    本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獲悉,生態環境部辦公廳日前向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7省(市)生態環境廳(局)下發了《關於加強重汙染天氣應對夯實應急減排措施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生態環境部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6月2日,生態環境部舉行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肖建軍出席發布會,向媒體介紹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和生態環境監測情況。
  • 生態環境部開展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和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8月27日,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和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視頻調度會商,調度規劃編制進展和督導幫扶工作情況,部署下一步工作。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出席並講話,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主持會商。
  • 政務公開:市生態環境局召開媒體見面會,發布我市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市生態環境局為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工作,2020年12月18日上午10:30,邀請阜陽日報、潁州晚報、阜陽廣播電視臺等新聞媒體機構召開媒體見面會,發布我市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進展情況。106個第三批「N」類問題已全部整改銷號;18個第四批「N」類城市黑臭水體問題已銷號10個,其餘8個問題已完成整改,正在履行省級驗收程序;35個第五批「N」類問題中,計劃2020年底前完成整改28個問題已整改銷號23個,其餘5個問題已完成整改,正在履行市級驗收程序。剩餘尚未完成的2020年度整改任務正在有序推進。
  • 市生態環境局
    牽頭協調較大環境汙染事故和生態破壞事件的調查處理,指導協調全市突發生態環境事件的應急、預警工作,統籌協調全市重點區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組織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協調解決有關跨區域生態環境汙染糾紛。(三)負責監督管理減排目標的落實。
  • 生態環境部召開2019年6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今天上午10點,生態環境部召開2019年6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劉志全司長向大家介紹環境影響評價「放管服」有關工作,並共同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 建議提案追蹤 | 加快礦山生態修復 不斷改善生態環境
    我州屬礦業大州,多年的礦產資源開發為全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造成礦山生態環境不同程度的破壞。儘管前期開展了一些礦山生態修復工作,但全州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總體仍屬滯後。礦山生態修復為此,州政協委員馬毅、黃德亮、趙雲、錢梅在政協紅河州十二屆三次會議上聯名提交了《關於加快紅河州礦山生態修復的建議》,建議以規劃為引領,按照已批准的方案逐年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實現「逐年還舊帳、不再欠新帳
  •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2021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長江流域、渤海入海河流劣V類國控斷面全部消劣。長江幹流歷史性地實現全Ⅱ類水體。長江經濟帶11省(市)281家「三磷」企業(礦、庫),均已完成問題整治。開展「碧海2020」專項執法行動。濱海溼地修復規模達到7835公頃,整治修復岸線128公裡。29個省份(除新疆、西藏)基本完成縣域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規劃編制。「十三五」期間共計完成15萬個建制村環境整治。
  • 海南陵水修復兩潟湖生態環境資源紀實
    海南陵水的新村潟湖、黎安潟湖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海岸潟湖,曾一度陷入開發過度、汙染突出、生態退化的困境。近年來,陵水縣以藍色海灣整治為切入點,強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努力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互促互進的有效路徑。陵水黎族自治縣位於海南省東南部,海岸線全長118.57公裡。
  • 生態環境部:《土壤環境詞彙(徵求意見稿)》
    生態環境部:《土壤環境詞彙(徵求意見稿)》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北極星環境修復網獲悉,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於徵求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土壤環境 詞彙(徵求意見稿)》意見的函,詳情如下:關於徵求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土壤環境 詞彙(徵求意見稿)》意見的函
  • 2019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後...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所」)成立於1978年,是生態環境部直屬公益性科研機構,也是我國最早開展環境保護科研的院所之一。自成立以來,一直以生態保護與農村環境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於前瞻性、戰略性、基礎性及應用性環境課題的研究。
  • 侵佔破壞自然保護區等 生態環境部約談8市(州、區)政府
    中新網9月26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官方微博消息,9月26日,生態環境部就侵佔破壞自然保護區問題約談遼寧錦州市長於學利,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州長金壽浩,江蘇鎮江市長張葉飛,安徽宣城市長張冬雲,重慶沙坪垻區區委書記江濤、北碚區區長何慶,雲南麗江市長鄭藝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州長羅紅江,以及安徽省林業廳廳長牛向陽、重慶市林業局局長沈曉鍾、雲南省林業廳廳長任治忠。
  • 生態環境部部長:汙染防治七大戰役確保3年明顯見效
    同時,對於當前的環境形勢,李幹傑認為,現在到了有條件不破壞、有能力修復的階段,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難得機遇。他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圍繞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將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柴油貨車汙染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渤海綜合治理、長江保護修復、水源地保護、農業農村汙染治理七場標誌性重大戰役作為突破口和「牛鼻子」,抓緊制定作戰計劃和方案,確保3年時間明顯見效。
  • 生態環境部舉行2020年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為有效應對可能出現的重汙染過程,11月中旬,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區域預警提示信息。各相關省市積極開展聯防聯控,共有52個城市啟動預警,其中49個城市啟動橙色預警,3個城市啟動黃色預警。各預警城市按照最新修訂的重汙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根據各企業績效分級水平,採取差異化減排措施,做到「問題精準、時間精準、區位精準、對象精準和措施精準」,實現精準、科學、依法治汙,努力改善區域空氣品質。
  •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濱海新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五位一體...
    隨著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初見規模,這裡的大片花海花香惹人醉,成為了最受市民熱捧的拍照「打卡地」之一。  這僅僅是濱海新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冰山一角」。今年以來,新區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水土汙染治理持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持續加大,群眾環境獲得感不斷提升,為助推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