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農業遺產影像志 中國攝影出版社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是指我國人民與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並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中國攝影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影像志》,則是以影像的方式致敬農業文化遺產。該書彙編原農業部發布的第一、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共39項,接下來將要介紹的 雲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 便是其中之一。
雲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是利用山地資源,建設形成的「林—寨—田—河」四度同構生態農業系統,分布於雲南省南部紅河南岸哀牢山區,是亞熱帶山嶽地區稻作生態農業的傑出範例。(黃興能 攝)
作為唯一一條發源於雲南的國際性河流,紅河在雲南孕育出了燦爛的農耕文化——在紅河南岸的哀牢山區中,有一片面積達100 萬畝的梯田,覆蓋了元陽、紅河、金平、綠春四縣。
這片梯田,由以哈尼族人為主的十多個民族共同修築完成,被人們稱作「紅河哈尼梯田」,自開墾之日算起,距今已有1300 多年的歷史,養育著哈尼族等10 多個民族約126 萬人口。雲南中部的哀牢山地區,地跨熱帶和亞熱帶,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動植物資源豐富。連綿起伏的高大山脈,阻擋了北來的寒流和西南來的暖溼氣流,使其西南部地區降水豐富,氣溫高於同緯度和海拔的東部地區,同時又少受冬季的自然災害的影響。在經過漫長的遷徙之後,哈尼族人選擇了在這氣候適宜的哀牢山下、紅河邊上定居。他們在海拔700—2000 米的山坡上開墾梯田,把村寨建在梯田的上方,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水流穿梭其中」的農業生態景觀。哈尼梯田最高垂直跨度達1500 米,坡度最高達75°,最小的田塊僅有1 平方米。
哈尼梯田主要分布在紅壤、黃壤和紫色土的分布區內,其土母質基本上是板巖、砂巖、頁巖和花崗巖等風化形成的產物,加之生物作用強烈,土質黏重,易保水保肥,如此的土質條件有利於梯田的開墾。同時,哈尼人年年都要修一次田埂,維修時用水稻土打田埂,更增加了田埂的保水保土功能。圖為當地人在田間耕作打埂。(馬理文 攝)
板田即土壤板結的田,收穫莊稼之後或者開春之時都要將板結的田深翻。因地理原因,很多地方的梯田的板田還是需要牛耕,且需要犁得夠深,每處都要犁到,這需要講究耕作技術。圖為田間耕作——犁板田。(馬理文 攝)
耕地的來之不易讓哈尼人更加懂得利用土地。他們在梯田上種植水稻;在稻田裡養魚養鴨;在田埂上種植黃豆;在森林裡種植林下作物;在荒山坡地種植苞谷、薯類;在房前屋後種植水果、蔬菜;又在河谷地帶種植熱帶經濟林果。凡是能進行農業生產的土地,全被哈尼人悉心利用起來。哈尼人對水的利用與分配,更能夠凸顯出他們的智慧——穿梭在梯田中的大小溝渠便是證明。
為了灌溉梯田,哈尼人在梯田中挖鑿了大量的水溝,用來接住森林中的流水和山泉水。每個水溝的分叉處放置一個分水木刻,可以準確計量每個子水溝灌溉梯田的用水量,將水資源進行合理分配。灌溉的同時,肥料也可以藉助水溝衝到指定的梯田裡,這被稱作「水溝衝肥」。
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哈尼人選育出大量適合當地環境的優良稻種。哈尼梯田的水稻品種因梯田海拔高度、土質等不同而多種多樣。不僅如此,不同品種的水稻其栽種深度和密度也不甚統一,需要講究栽種技術。圖為田間耕作—栽秧。(黃興能 攝)
收穫金秋。(馬俊勇 攝)
哈尼稻作梯田系統具有極高的經濟、科學、生態和文化價值。哈尼稻作梯田系統充分利用並遵循自然的勞作傳統,創造了哈尼族豐富燦爛的梯田文化,哈尼族以梯田稻作為生,衣食住行、人生禮儀、節日祭典、信仰宗教、生產生活、哲學思想等,無不打上梯田文化的烙印,梯田稻作文化成了哈尼族文化的本根,也集中展現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內涵。
哈尼族有一套完整的梯田祭禮體系。從社會功能角度來說,這些活動確保了稻作農耕的綿延傳承。上圖為一年中梯田祭禮之祭水口,下圖為祭谷穗。(馬俊勇 攝)
祭祀當天,人們要到寨神林舉行祭祀儀式,並將牲肉分給各戶,認為其能消災避難。(馬俊勇 攝)
部分地區的哈尼人,第二天還要舉行盛大隆重的「長街宴」,招待親朋好友,祈求天地賜福百姓,一年一度的農耕活動由此拉開序幕。(馬俊勇 攝)
相關推薦
圖文摘自
主 編:高 揚
執行主編:鄭麗君
開本:12開
版次:2019 年8 月第1 版
定價:298.00 元
☘ 以「影像志」的形式,展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明風貌和傳統文明發展歷程,將極大地提高公眾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 本書彙編原農業部發布的第一、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共39 項(其中含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5 項);
☘ 按照地域分布,圖文並茂地展現了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景觀特色、產品特點、氣候條件和耕作技術,以及相關民俗文化活動;
☘ 讀者得以直觀地認識中國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探索科學的保護和傳承辦法;
☘ 中英文版的方式,將在中國的農業文化遺產影響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以及繼續引領國際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運動,進一步推進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走向世界等方面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成為我國農業文化向世界展示的一扇窗!
購買方式:
1、保存下圖至手機相冊,
2、打開手機天貓掃一掃,
3、選擇該圖片,即可購買
| 新書 |
?
什麼,成就了莎莉·曼?
「作家」身份之外的蘇珊·桑塔格
伊莎貝拉·伯德:傳奇女攝影師鏡頭下19世紀末的中國
| 徵集 |
1700多年歷史的「最美小城」始興,向您發出一封邀請函!
| 影廊 |
攜手半生一道追光逐影:一對美國華裔夫婦的光影世界
| 對話 |
世界前沿風景攝影師阿特·沃爾夫:永遠不要停止觀察
| 技法 |
| 話題 |
敢把領導人拍成這樣,背後的攝影師們是群什麼人?
| 影史 |
中國攝影出版社|分享影像、閱讀與生活
微信ID:cpphphoto
電話:010-65220965
原標題:《山區稻作梯田的典型代表:雲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