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2日,在柬埔寨召開的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正式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至此,雲南的世界遺產達到5個,成為中國的世界遺產大省。
觀點
完善法律法規,確保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在保護的前提下推進梯田的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是新形勢下保護好哈尼梯田活態文化景觀和傳統梯田農耕文化所面臨的新課題。
申遺價值 喚起對活態文化遺產的關注
紅河哈尼梯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景觀壯麗、內涵豐富,有著「中華風度」、「大地雕塑」等諸多美譽。千百年來,以哈尼族為主的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打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梯田農耕文明奇觀。哈尼梯田呈現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良性農業生態系統,以梯田為核心的民居建築、生態保護、耕作方式等厚重的梯田農耕文化,以及節日慶典、民俗禮儀、歌舞等多姿的民族文化,使得梯田文化景觀具有突出的歷史、科學、經濟、美學保護價值。
申遺成功,使得哈尼梯田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梯田保護也成為新的時代課題。
「哈尼梯田申遺成功,向世界彰顯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建設生態文明的信心和決心,這也將喚起全世界對梯田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省文化廳廳長黃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哈尼梯田不僅是哈尼族和其他境內世居民族賴以生存的物質家園,也是嚮往和平與發展的人們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繼承和發揚的珍貴民族文化遺產。
「紅河哈尼梯田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意味著哈尼梯田不僅成為紅河的、雲南的,更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瑰寶。」省文物局局長熊正益說,如何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先進的理念、更開闊的視野,在哈尼梯田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中找到一個最佳的結合點,對於傳統的思維理念和工作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認為,與古建築、古遺址、古化石等這類見證歷史的世界遺產不同,哈尼梯田作為活態文化景觀遺產,以人為主體的梯田景觀、梯田文化還在不斷延續,在協調處理好各種關係中實現梯田的保護和發展成為新的時代課題。
保護路徑 法律保護與鄉土教育並行
「如何在世界遺產保護的法律框架和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下,走出一條有效、合理、統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是我們今後的工作重心。」紅河州副州長譚萍認為,多年來,各級各部門依法依規保護哈尼梯田,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
「紅河哈尼梯田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國家溼地公園』,併入選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譚萍說,經過多年努力,梯田保護具備了較為完善的法規體系:省人大常委會審議批准了《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護管理條例》,省政府頒布實施了《紅河哈尼梯田保護管理規劃》,紅河州修訂完善了《哈尼梯田保護辦法》……
譚萍介紹,在完善工作機制方面,哈尼梯田保護已形成省、州、縣多級聯動,文物、建設、國土、農業、環保、旅遊等多部門協作的工作機制。紅河州、元陽縣分別成立了兩級哈尼梯田管理局,負責梯田日常保護、管理、監測和協調利益相關工作。元陽縣政府還與遺產地村民小組、農戶逐級籤訂保護梯田責任書,建立起縣、鄉鎮、村委會、村民4級共同保護的新格局。
「為提高人民群眾在哈尼梯田管理保護中的主人翁意識,我們還強化思想教育,組織編寫了哈尼梯田保護鄉土教材,將哈尼梯田的保護與利用引入中小學課堂;編寫哈尼梯田傳統知識叢書,將哈尼族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譯為中英兩種文字,供群眾在閱讀和學習中傳承哈尼傳統文化。」紅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局長張紅榛說,梯田保護發展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今後,還將進一步落實法律法規、強化機構組織、完善機制體制,不斷加強多級聯動和溝通協調,不斷加強動態監管和對違反法規行為查處打擊。一定要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確保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梯田的保護與發展中來。
當地態度 讓農民在增收中回歸梯田農耕
隨著哈尼梯田申遺的成功和知名度的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遊客將湧入梯田景區。如何提供優質、高效的旅遊服務,如何避免過多的市場行為和商業氣息對梯田景觀和農耕文化造成破壞等現實問題,已經擺上哈尼梯田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工作的案頭。
黃峻認為,哈尼梯田遺產文化賦予了梯田強大的生命力,必將為哈尼梯田帶來極大的品牌效應,使哈尼梯田旅遊進一步升溫。在此形勢下,一定要緊緊握住世界遺產這張名片,深入挖掘哈尼梯田文化景觀的品牌價值,做好生態品牌、農耕文化品牌、梯田文化旅遊品牌大文章,進一步提升梯田農業產品和旅遊產品的附加值。同時,要充分挖掘梯田遺產文化留存,將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進來,全面展示哈尼梯田美麗的自然魅力和哈尼文化深厚的人文神韻,使哈尼梯田文化旅遊的內涵體現得更加完整和深刻。
「保護是前提,發展是目的。哈尼梯田的發展之路就是在保護的前提下適度開發。」 元陽縣委書記姜仁斌認為,申遺僅僅只是一個過程、一個手段,如何在梯田保護的可持續發展中造福百姓、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才是梯田開發的核心。他說,目前哈尼梯田旅遊還處在初級觀光旅遊階段,今後將通過規劃建設鄉村旅遊、旅遊商品超市、特色產品專賣店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提升梯田的經濟價值,帶動生態農業發展,提高當地群眾的生活水平。
「我們鼓勵群眾以開設農家樂、客棧等多種形式參與梯田文化開發和旅遊發展,但所有的前提都是要依法依規,統籌兼顧、科學規劃,最大限度避免市場行為和商業手段對梯田景觀和農耕文化的破壞。」 姜仁斌表示,今後還將通過加強基礎設施、改善民生、反哺農業等多種手段,讓人民群眾在增加收入、得到實惠中回歸梯田,成為梯田保護發展的主人。
本報記者 陳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