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病因學:心的陰陽與氣血失調

2020-12-17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心在臟腑中是一個重要的內臟,有「君主之官」之稱。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脈和主神志,這是心陰、心陽和心氣、心血協同作用的結果。

因此,心的任何病變,均可見心脈的運行異常和精神情志改變等病理表現,這些病理表現的出現,均是心之陰或陽、氣和血的失調所致,因此,心的陰陽 、氣血失調,乃是心臟 病變的內在基礎。

由於陰和陽、氣和血對於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等生理功能的作用不同,因而心的陰陽 、氣血失調等不同病機,即可出現不同的病理表現。

(1)心陽、心氣的失調:

心陽、心氣的失調,主要表現為心臟 的陽氣 偏盛和心臟 的陽氣 偏衰兩方面。

 ① 心的陽氣 偏盛

心臟 的陽氣 偏盛,即是心火。由於邪熱、痰火內鬱而致者,多為實;由於勞心過度,耗傷心陰心血,而致心的陽氣 相對亢盛者,則多為虛;由於情志所傷,五志化火而致者,亦多屬實。

但心的虛火和實火之間,常可轉化,實火可耗傷陰血,而致陰虛火旺;虛火亦挾雜痰熱、邪熱。虛火和實火的成因雖然有所不同,其病理表現也各異,但對於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脈生理功能的影響,還是比較近似的。

心臟 的陽氣 亢盛(絕對的或相對的)對其生理功能的主要影響是:

 躁擾心神:陽氣 主動、主升。心陽亢盛,則神明被擾躁動不安,從而使情志過於興奮,而難以抑制,可見凡悸、心煩、失眠、多夢、言語過多,甚則狂言昏亂等病理表現。

血熱而脈流薄疾:陽盛則熱,氣有餘便是火。陽氣 亢盛則血熱而脈流薄疾,這是陽盛擾亂心主脈生理功能的主要病機。可見心悸、脈數,舌質紅絳起刺等症;甚則可以導致血熱妄行,而見各種出血等病理表現。

 心火上炎與下移:火性炎上,心開竅於舌,心火循經上炎,可出現品舌糜爛,舌尖碎痛,口鼻乾燥等病理表現,心與小腸相為表裡,心火不移,即是沿經脈而下移至小腸,可見小便黃赤、灼熱疼痛等病理表現。

② 心的陽氣 偏衰

心臟 的陽氣 偏衰,即是心臟 的氣虛的陽虛,多由慢性疾病的持續損耗,逐步發展而成。

常見者如宗氣不足,貫心脈而行氣血的功能減退;腎陽虛衰,水氣凌心;脾虛氣弱,痰濁內生,鬱阻心脈,以及血瘀氣滯等,均能累及於心,而致心臟 的陽氣 偏衰。心臟 的陽氣 虛損,還可在某些急性病的危重階段出現,多因邪氣熾盛,正不敵邪,陽氣 暴脫所致。

心臟 陽氣 虛衰,有心氣虛和心陽虛之分,但二者有許多共同之處,故常合併闡述。其對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脈生理功能的影響,主要有:

心神不足:多由於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失去陽氣 的鼓動的振奮,以致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減弱,易抑制而不易興奮。臨床可見精神疲乏萎頓,神思衰弱,反應遲鈍,迷濛多睡,懶言聲低等病理表現。

 血脈寒滯: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心之陽氣 不足,心主血脈的功能減退,寒從中生。血行不暢而致血瘀,甚則凝聚而阻遏心肪,形成心血瘀阻病證。可見形寒肢冷,面色白光白或晦滯青紫,心悸怔忡,胸口憋悶、刺痛,自汗,甚則大汗淋漓而亡陽虛脫,脈澀無力、或遲、或數、或結代等。

此外,心臟 陽氣 虛衰亦常與肺腎病變相互影響。如心臟 陽氣 虛,可由肺氣不足所致;而心臟 的陽氣 虛損,亦能影響肺氣而使呼吸失常,故在心臟 陽氣 不足時,則常同時伴有咳逆上氣,甚則端坐呼吸而不得平臥等症。

這是由於宗氣不足,同呼吸功能減退或失調所致。腎陽是心陽之本,心腎陽虛常能互相影響而同時並見,故在腎陽虛水泛凌心時,可導致心陽虛;而心陽虛時亦能損及腎陽,從而出現尿少、水腫等病症。

(2) 心陰、心血的失調:

心陰、心血的失調,主要表現為心陰不足、心血虧損和心血瘀阻等方面。

① 心陰不足

心陰不足,即心陰虛。多由於勞心過度,久病失養,耗傷心陰;或情志內傷,心陰暗耗;或心肝火旺,灼傷心陰等所致。心陰虛則陰不制陽,心陽偏亢,陰虛陽盛,則虛火內生,而見五心煩熱;由於陰的寧靜作用不能收斂陽氣 的浮動,影響心主神志,可見神志不寧,或虛煩不得眠。影響於心主血脈的功能,則可見脈細數,舌質暗紅。營陰不能內守,津隨陽洩,則見盜汗等病理表現。

 ② 心血虧損 

心血虧損,多由於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或情志內傷,耗損心血等所致。心血不足,則血脈空虛而心無所主,可見脈細無力;血虛不能滋養心神,則神識衰弱,可見神思難以集中專一,甚則神思恍惚;血虛不能涵斂心陽,陽不入陰,則神不守舍,而見失眠多夢;血虛,心失所養,則心悸不安,甚則驚恐;血虛不能上榮於面,可見面色蒼白無華,舌色不榮等病理表現。

 ③ 心血瘀阻 

心血瘀阻,又稱心脈痺陰,是指血液運行不利,痺阻心脈和病變。陽氣 不足,血脈寒滯,可導致心血瘀阻;痰濁凝聚,血脈鬱阻不暢,亦可導致心血瘀阻;勞倦感寒,或情志刺激常可誘發或加重。陽氣 虛損,則無以溫運血脈,故血液運行滯澀而不暢。瘀血痺阻於心脈,心脈氣血運行不暢,故心胸憋悶、疼痛等。若心脈為瘀血所阻,氣血凝滯而不通,則可見心悸怔忡,驚恐萬狀,心前區暴痛,甚則肢冷、脈伏不出,汗出而脫厥等。

相關焦點

  • 清代:醫易專著遺後學
    「漢學」是清代最具代表性的學術主潮,漢易是清代易學的主流。清代的漢易,主要是用文獻學、考據學的方法去治《易》。清代的醫易學並未完全受「漢學」主潮的影響而面向文獻與考據,而是結合醫理與應用,提出新解與創見。
  • 道因醫而顯,醫因道而靈​,唯道是從,復興中醫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老子》)。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中,無為所達到的境界是「不爭之德,用人之力,配天之極」 (《老子》)。道是眾妙之門。道學論道及醫,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言醫及道,醫與道如水乳之交融,難以分辯何者為醫何者為道。今吾於此,言醫言道,不得不斷取章節,截其意以饗讀者聽者。
  • 正確調理氣血失調
    進入冬季,氣溫驟降,很多人發現自己的身體似乎越來越疲憊,整個人都不在狀態,常有頭暈、睏乏之感,沒有精神,氣色差,畏寒畏冷,經常感冒,甚至出現了心悸氣短、胸悶胸痛等症狀,這說明氣血失調越來越嚴重了
  • 一切氣病,先開四關,首尾呼應,陰陽相配,疏通氣血!
    我們的手和腳上分布著很多的穴位,其中有兩個穴位是首尾呼應,陰陽相配,氣血相合,那就是合谷穴和太衝穴,這兩個穴位的對合理刺激,對於疏通氣血、調節消化系統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合谷和太衝為何被稱為四關穴?
  • 氣血不足如何調理,食療養出好氣色
    打個比方,氣血不足如何調理,食療養出好氣色。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一探究竟。 氣血不足如何調理?女性只有養於內,才能美於外。一旦身體內部出了問題,就會讓你氣血不順、陰陽失調,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臉色的氣色越來越難看!中醫認為,養顏要「養於內、美於外」,意思是,若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順、精氣不足、陰陽失調,膚色就容易暗沉,易產生色斑及皮膚浮腫鬆弛。
  • 氣血失調比氣血不足更可怕?老中醫:補氣血,順肝氣,堅持3事
    因此,若身體已經開始出現此類症狀,別拖延,說明氣血失調越來越嚴重,及時調理,別再拖延!然而,氣血失調比氣血不足更可怕!人們常說"人活一口氣",氣血可以說是人體的生命之源。但是,如果氣血失調就像是下水道一樣,裡面淤積的東西太多,氣血就不能夠順暢的流動。長時間下去,身體就不能被滋養,從而誘發更大的問題。1,氣血兩虛其實,氣血兩虛多存在於產後、術後、生病時,另外,隨著年紀的不斷增長,氣血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虧損。
  • 面部痘痘也屬陰陽失調,多囊患者面部怎樣才能少生或不生痘痘
    《面部痘痘也屬陰陽失調,多囊患者面部怎樣才能少生或不生痘痘》 前幾天有幾位多囊患者跟我講,她們總是被各種痘痘和分泌旺盛的面部油脂所困擾,試過了很多控油、祛痘的辦法,卻總是這邊下去,那邊又起來,找不到標本兼治的方法。成年女性的成人痘更是讓人防不勝防。
  • 陰陽兩虛、氣血虛,怎麼用中藥調理?中醫說這兩個湯很實用!
    陰陽兩虛為中醫辨證的名詞,意思是既有陰虛又有陽虛,稱為陰陽兩虛。那麼,陰陽兩虛會有些什麼症狀及表現呢?陰陽兩虛既怕冷又怕熱,冬天特別怕冷,夏天特別怕熱,這是陰陽失調或陰陽兩虛之體質。二 陰陽兩虛的調理陰陽兩虛進補宜用陰陽並補,養陰溫陽和滋陰壯陽等補法。陰陽兩虛多發於老人、勞務人員、熬夜、加班、縱慾過度、思想愁緒、缺乏運動鍛鍊等人群。
  • 這個《傷寒論》中的名方,對調和氣血陰陽有幫助!
    《傷寒論》中說炙甘草湯治療「傷寒脈結代、心動悸」,這裡的症狀是因氣血陰陽俱虛所引起的。方中生地黃是君藥,它的作用是滋陰養血。炙甘草在本方中充當的是臣藥的角色,它的作用是益氣養心。麥冬可滋養心陰,與炙甘草一樣都是臣藥。全方一共有三個臣藥,還有一個是桂枝,桂枝可以溫通心陽,這三藥與生地黃相伍,可共同發揮氣血陰陽並補的功效。
  • 何為風水中的陰陽失調?
    在家居風水中,特別講究陰陽平衡、融洽,住宅過陰、過陽都是會造成家居風水陰陽失調。進而影響居民的運程,及其身體健康。 風水中的陰陽 造成家居風水陰陽失調的原因: 1、空氣對流
  • 入睡難是肝鬱結,睡不好是心火旺,調陰陽平衡治失眠
    人體在正常情況下,氣血通達,陰陽調和,心腎相交,陽入於陰則寐。中醫認為,失眠是由於人體營衛失和、陰陽失調所致,興奮是指生活中動態的活動,例如工作、運動、思考、高興等;而抑制是指生活中靜態的活動,如休息、睡眠、憂慮、悲憤等;說到底,失眠就是因為陰陽不和造成的,神不守舍而臥不得安,神不守舍多為七情所傷;即,惱怒、憂思、悲恐、驚嚇而致氣血、陰陽失和,臟腑功能失調,以致心神被擾,神不守舍而不寐
  • 觀點 | 張其成:醫易同源概說
    劉氏認為:易數體乎五行八卦,醫教運乎五運六氣;張氏以《易》理闡發醫之五方用藥、人身三部、病之三消;李氏唯〈易〉「仰觀俯察」之法提出以兩儀四象理解水谷氣味出入變化、創立「升清降濁」學說, 「人形象天」命題;朱氏以太極陰陽說提出「陽變火動」的病因觀和「主靜養陰」的治療觀。
  • 中藥膏方補氣養血、平衡陰陽
    40歲以前出現卵巢功能衰退甚至早衰,會出現白髮、皺紋、身材變形,月經失調及不孕,遠期影響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臨近冬至,此時適當進補,能夠起到調理體質、青春常駐、延年益壽的功效。中藥膏方能補氣養血、平衡陰陽、補腎調經,既可調經促孕,防治卵巢早衰,又可強身健體,防衰抗老,從根本上調理女性體質,是治本之道。本周五上午,江蘇省中醫院婦科膏方暨中醫婦科外治法養生節,專家將教您如何科學養生、保青春、抗衰老!
  • 內分泌失調吃什麼調理
    日常生活中,學著去克服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努力地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儘量避免驚、怒、恐等一切不良精神刺激。3、運動調理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等到自己的身體有些發熱,微微出汗就可以了。適量的運動除了可以幫助消耗熱量、減輕體重外,還能將氧氣帶到全身各部位,提升新陳代謝率、有效燃燒脂肪。
  • 「醫者父母心,杏林天使情」
    故曰:『醫者父母心,杏林天使情』。」日前,一位被腸胃道疾病困擾的寧波患者在微博上寫下這麼一段話,想藉此表達對杭師大附院消化科主任醫師李之印的感激之情。 王女士家住寧波,今年40歲出頭。對女人來說,本該是成熟優雅的年紀,但已被腸胃道疾病困擾六年的王女士,看起來卻像一位「小老太」。
  • 中醫不同原因引起的失眠病因及症狀有哪些?
    濰坊交通醫院失眠專家介紹失眠的病因及症狀有哪些? 一、肝氣鬱結 病因:肝氣鬱結多是由於肝失疏洩造成的。五臟之中,肝主疏洩,關係到全身氣機的舒暢,當肝失疏洩,則會出現氣機鬱結,人的情志也會抑鬱,進而引發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