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揚子江北路下穿蜀岡路隧道建成通車,揚子江北路提升改造工程也全部完工,全線貫通。但鮮為人知的是,在揚子江路旁,還有一處遺址公園——帽兒墩遺址景觀公園,在揚子江北路改造提升完工之後,這一遺址公園也凸顯出來。
景觀提升工程完工 大土墩變身美麗公園
記者昨天在揚子江北路採訪時看到,一座嶄新的遺址景觀公園——帽兒墩遺址景觀公園隨著揚子江北路提升改造工程完工也凸顯出來,成為揚子江路上的新風景。
「在市區揚子江北路東側,有這樣一個大土堆。春夏,枝繁葉茂、雜草叢生;秋冬,樹幹猙獰、遍地垃圾。周邊有五亭龍玩具城、國際汽車城、花樣年華、石油山莊、光輝歲月等多個商業體和小區,在土坡下,每晚各種燒烤、大排檔雲集,十分熱鬧。唯獨這個土堆之上,一片黑燈瞎火,草木野蠻生長,荊棘遍布,陰森得仿佛與外面世界的喧囂完全隔絕……」這是市民過去描述帽兒墩的語句。記者昨天在現場採訪時卻看到,原先荒涼雜草叢生的帽兒墩,如今是舊貌變新顏,大土墩變身美麗公園。
在現場記者看到,原先的雜草和雜樹已經不見,山坡上已經鋪上了綠色的草坪,栽種了層層疊疊具有揚派盆景風格的景觀樹,並且點綴了山石,不僅如此,在山下,還模仿建設了殘缺的城牆,而在山的半山腰,則建設了殘缺的山體,西南側還寫有綠色的文字「帽兒墩遺址」。
沿著揚子江路向北走到帽兒墩的北側,則豁然開朗。這裡有彎彎曲曲的小路從西向東延伸,沿著帽兒墩的土山宛然,轉折向南,一直到南側的朱塘路。同時在北側入口用山石、樹木打造了微型景觀綠島,而在小路旁,則安裝有帽兒墩遺址景觀公園的「解讀牌」,上面有公園的簡介和公園導視圖。讓人一目了然,舒心遊覽。
土墩下面是漢墓 持續保護讓其再現古韻
「帽兒墩遺址景觀公園佔地面積為8429平方米,據考證,帽兒墩為漢代墓葬,封土底部呈『方中』狀,南北70多米、 東西60多米,在其上為圓錐形封土墩,高度10.5米, 系人工夯築而成。」施工人員介紹說,這一土墩得以再次展現古韻,得益於揚州持續對其實施保護。
據介紹,多年前,帽兒墩就已經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也是這些年來帽兒墩免遭開發的主要原因。2016年,我市首批約700個歷史地名通過了專家評審,入選歷史地名保護名錄,這其中就包括帽兒墩。揚州保護帽兒墩再次發力。」施工人員介紹說,在實施揚子江北路提升改造工程的同時,帽兒墩漢墓景觀提升工程也同時展開,並將其打造成為帽兒墩遺址景觀公園,不僅對其實施了進一步的保護,也將其進行了充分利用。
據了解,帽兒墩漢墓景觀提升工程位於朱塘路與揚子江北路交叉口東北角,佔地面積8429平方米,周邊有五亭龍玩具城、國際汽車城、花樣年華、石油山莊、光輝歲月等多個商業體和小區。帽兒墩漢墓景觀提升工程主要以保持現狀地形為主,堆土植綠,沿道路用石塊自然堆砌,形成圍合空間,在背景區域設置園路,與南側停車場連接,形成小型的步道空間。
充滿文化內涵 背後有歷史傳說
這個叫做「帽兒墩」的地方,不少揚州人還很陌生。但是,關於它的傳說,卻一直在流傳……其背後更有著眾多歷史傳說,充滿文化內涵。
為何這個地方叫「帽兒墩」?這其中就有很多傳說。 一是說這個地名與隋煬帝楊廣有關。隋煬帝楊廣到揚州觀看瓊花以後,流連江南,觀賞了無數美景。他在揚州飽攬了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以後,對園林勝景,讚賞不已,並親自把四大名景更名為千金山,帽兒墩,平山堂,瓊花觀;第二個傳說與嶽飛有關。據傳說,宋朝時,嶽飛與金兀朮在泰州附近大戰,身受重傷,逃到了昨天的帽兒墩附近,眼看著金人就要追上來了。不知怎地,嶽飛的帽子突然被風颳落在地,變成了一座土堆。於是,嶽飛躲在了土堆後面,逃過一劫。後來,又逃到了旌忠寺養傷一年,傷好後才離開揚州。於是,後人再看到這個土堆時,便起名帽兒墩;民間的另一個傳說是,隋末時,小將羅成大戰隋將楊林,羅成一槍刺去挑落楊林的頭盔,頭盔跌落在地,形成了土山丘,便是現在的帽兒墩;同時有傳說說,帽兒墩原本是高郵天山的山尖子,遠古的精衛填海時路過天山,一鞭子下去,山尖子便被打到了現在的這個位置。
而根據有關史料記載,「帽兒墩」還與太平軍有關。1853年3月,太平軍攻佔南京,改名「天京」並定都在此。同年3月,清直隸提督陳金綬、四品京堂禮部侍郎勝保率吉林、黑龍江馬隊四千人先抵江浦,又克浦口,隨後欽差大臣琦善趕至江北,陳金綬、勝保即進駐揚州城外雷塘集、帽兒墩等要地,紮營於浦口至揚州一線。
「帽兒墩遺址景觀公園的修建,不僅讓附近居民有了新的休閒健身場所,也可讓外地遊客領略揚州豐厚的歷史文化。」附近居民點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