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們,出發了,一起去後山上看紅託竹蓀種植,有專家來教技術,把菌棒種在樹林裡,收益不錯。」黔東南州凱裡市三棵樹鎮格衝村,3月10日,賞朗新寨組組長王小毛一早就把他從鎮裡獲取到的技術培訓信息挨家挨戶傳達起來。 一行人走到賞朗新寨紅託竹蓀種植基地時,現場已來了數十村民,大家正在吳勇、鄭健順、姚茂勇三位農業專家的指導下,種植紅託竹蓀。 菌棒開袋、栽種、覆土、鋪膜、管護、採摘,專家們輕車熟路向現場群眾示範。
農業專家吳勇現場教授群眾菌棒種植技術
「菌棒擺放要保持好間距,前後相距兩個手指距離,左右隔開兩個半手指距離,這樣有助於提高產菌率和質量。」農業專家吳勇邊示範,邊講解。 一旁興致勃勃學習種植的凱裡市三棵樹鎮格衝村賞朗新寨組村民王育學接過吳勇的話茬。 「吳專家,紅託竹蓀種在樹下和種在大棚裡有啥不一樣?種來賣給誰?」 「紅託竹蓀生長環境喜陰,對土質要求不高,騰出林地空間,進行林菌融合,節約大棚建設成本,將其增加到生產投入,幫助產量擴大,促進收入增加。」農業專家鄭健順解釋道。 對於「林菌」融合收入和市場對接,凱裡市市委組織部部長、市林下經濟專班組長李建宇向現場記者及百姓進行答疑。 「凱裡市三棵樹鎮格衝片區林下紅託竹蓀種植基地建設經過林地流轉,大家清楚已有500畝規模,每個菌棒可產生0.4斤紅託竹蓀,每斤保護價為50元,每個菌棒可產生收益為20元,50萬棒產值達1000萬元,可產生利潤245萬元。目前,已與貴州好菇糧公司籤訂收購協議。」 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三大難題在凱裡市林下經濟發展專班論證和考察時得到解決,現場群眾紛紛表示現在每天就近務工收入100多元,只管安心種。 「土質不好的山坡退耕還林後,大家看到的是山變綠,沒想到現在還可以變錢,青山變成提款機,這種好事值得參與!」 凱裡市三棵樹鎮格衝村賞朗新寨組村民宋啟芳說。
群眾在擺放紅託竹蓀菌棒
村民在種植培訓現場的參與感言,道出我省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的發展思路。 據了解,為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凱裡市聚焦以「百千萬」工程為抓手,著力打造「東西線產業帶」和下司林下經濟圈,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重點發展林下中藥材、林下雞、林下菌、林下蜂等產業,從林地空間中找林業產業升值空間和農民致富路,把林下經濟打造成農民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綠色銀行」。
通訊員 吳文望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段清娟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