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正在扼殺人們的思想,全世界的政府和科技公司都有必要行動起來遏制假新聞。」
近日,正在歐洲訪問的蒂姆·庫克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為了更好地做到這一點,他還宣布公司目前正在開發一套假新聞過濾工具,在保證言論自由前提的同時,儘可能減少假新聞的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庫克所說的這種過濾工具,其工作原理類似於目前一些防騷擾的電話標記功能:當用戶在看到認為是虛假的消息時,可以選擇對其進行標記,當達到一定的數量時,這些消息就會被過濾掉。
這一做法和蘋果此前處理垃圾郵件的措施類似,它的好處就在於,當用戶自己掌握這種決定權時,保證不會違反蘋果公司的隱私政策。
不過,,除了單單對打擊虛假新聞這一方面的影響之外,意義更重大的或許是蘋果這一表態對整個行業和網際網路用戶所能帶來的引導作用。這是蘋果首次明確對目前愈發泛濫的「假新聞」的公開說法。眾所周知,在過去不久的美國總統大選中,無論是希拉蕊的龐大技術陣容加持還是川普的「Twitter 治國」,都對輿論的走向產生了很大影響。
社交媒體是如何改變我們的想法的?根據 VOA(美國之音)引述總部的獨立民調機構皮尤調查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社交媒體用戶調查報告,20%的社交媒體用戶表示自己對社會與政治議題的觀點的調整是因為閱讀了社交媒體上的信息;21%的社交媒體用戶表示因此在眾多問題上改變了對希拉蕊的看法,18%稱自己對川普的觀點受到了影響。
如果再結合主流新聞媒體的狀況,或許更能看出社交媒體對公眾的影響。據 BuzzFeed 在 11 月中旬發布的一項分析顯示,在美國總統投票日前的三個月,社交網站網站的假選舉新聞,比真實的新聞還要更受關注。來自虛假新聞網站與極端博客頁面的 20 大假新聞的轉發率高達 870 萬,而像《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赫芬頓郵報》等這樣的主流媒體的 20 大選舉新聞,轉發率卻只有 740 萬上下。
在剛剛過去的美國大選期間,假新聞一度在社交網絡上泛濫成災,「調查希拉蕊郵件門的 FBI 探員被謀殺」、「披薩店內窩藏與希拉蕊有關戀童癖團夥」等假新聞曾一度讓希拉蕊的支持率大跌。
因此,蘋果選擇在這個時間點的歐洲做出這一表態,也引起了不少可能性猜測。2017 年恰好是歐洲的大選年。在法國,極右翼民主陣線領袖勒龐 (Jean-Marie Le Pen) 在本月初開始了競選活動,希望通過其反全球化的立場贏得法國總統寶座;在德國,高舉反移民、反難民大旗的德國選擇黨民意支持率急速上升,並在德國 16 個州中贏得了 10 個州的議會席位;在荷蘭,支持「荷蘭脫歐」的極右政黨自由黨將參與 3 月 15 日的議會選舉,民調顯示該黨的支持率排名第一。
美國之外,歐洲社會似乎也沒能逃過假新聞的玩弄。
這種情況的出現並不是空穴來風。在今年 1 月初,有一則假新聞聲稱 1000 名穆斯林高喊著「真主萬歲」的口號,燒毀了一座德國最古老的教堂。這條消息在 Facebook 上引起了瘋狂轉發,導致歐洲支持反難民的政黨的支持率都有所上升。
德國並不是第一次在社交媒體上出現這樣的假新聞了。2015 年 9 月,來自敘利亞的阿納斯·莫大馬尼在柏林施潘道外的難民中心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自拍留影。隨後,該照片在網上流傳開來,使之成為德國最有名的難民。然而,六個月後,這張照片被捲入另一場新聞事件,由於莫大馬尼外貌與出生於摩洛哥的恐怖分子納吉姆﹒拉克哈維極為相似,網絡上有謠言稱,當時與默克爾合影的是拉克哈維。謠言被推翻後,仍舊有不少消息和新聞多次在 Facebook 上傳播,使得 Facebook 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全世界範圍內,社交媒體的影響都不斷在公眾的日常生活中滲透。
正是因為這些發生社交媒體上不斷頻發的假新聞事件,《牛津英語詞典》甚至將「後真相」(post-truth)選為 2016 年的年度詞彙。自從大眾媒體出現開始,各種形式的新聞就如同「無形的手」一般成為左右公眾情緒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指出,歷史上關於假新聞影響政局的事件層出不窮,例如上世紀 20 年代《德國獨立報》刊登的一系列關於猶太人的全球陰謀的文章導致了德國反猶情緒高漲;1924 年英國《每日郵報》的假新聞稱英國工黨和蘇聯有合作關係,導致工黨在選舉中大敗;2003 年全世界的媒體都在控訴薩達姆·海珊 (Saddam Hussein) 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這一點直到現在都沒被證實。
媒體發展到了今天,主流媒體上的虛假新聞可以說已經相當少了。但是各種社交媒體和自媒體的出現,讓假新聞似乎又開始有了「野火吹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趨勢。
社交媒體,再也不止社交那麼簡單在社交網絡佔據了人們大多數注意力的時代,社交媒體應該承擔的責任變得愈來愈大。有人認為,社交媒體已經不只社交那麼簡單,而已經獲得了和新聞媒體幾乎同等的功能。
總部設在紐約的數據與社會研究所(Data & Society Research Institute)的首席研究員羅賓·卡普蘭(Robyn Caplan)表示,「假新聞」不單是技術問題,其實和算法背後的經濟和組織目的也有關。社交媒體若要認真應對假新聞,就必須承認,它們是基於財政與政治動機,著重於信息分享更甚於可靠信息的傳播。Facebook 也須承認,它已成為主要的新聞傳播商,再也不能只是靠系統的算法來運作,也得依據業務守則與宗旨。
在去年 12 月的《華盛頓郵報》上刊登過的兩名網文寫手的故事,或許能讓我們對社交媒體上這些「爆款假新聞」有更清晰的認識。26 歲的瓦德和戈德曼兩個人都是失業青年。在此期間,他們受僱寫網文,第一篇就賺到了 120 美元。從此,他們「悟到」要成為社交媒體網紅,就要「誘哄人們點進新聞文章」。
瓦德只需要 10 分鐘就能完成一篇這樣的文章,比如「別信任歐巴馬:看看這樁噁心事,他剛在川普背後捅了一刀」。「暴力、混亂、冒犯性語言,這就是吸引人們的東西。」瓦德說,「我們的受眾不相信主流媒體,用這些東西鉤住他們絕對容易得多。」
如果只是為了吸引眼球,社交媒體上的「假新聞」也無法發展成為長期的「產業」。實際上,他們得到的是真金白銀的回報。《華盛頓郵報》援引戈德曼的話說,每千次瀏覽量有時能帶來 13-14 美元廣告收益。6 月至 8 月,當時他們 Facebook 粉絲還不足 15 萬人,兩人每月能掙 1 萬至 4 萬美元。戈德曼說,大選投票日前這半年的收入,頂他在餐館當 20 年服務員。如今,他們聘請了律師、會計,還僱用了其他寫手。
在大選初期,他們也曾嘗試發布支持桑德斯或希拉蕊的網文,但很快發現抹黑希拉蕊和支持川普的內容獲利最豐。美國廣播公司評論說:「韋萊的企業家們對意識形態和權力遊戲沒有興趣。他們的動機非常美國式——純粹的資本主義。」
假新聞在美國大選的後期越發猖獗, 社交媒體沒有第三方事實核查約束的特點,使得這些平臺上的消息也逐漸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用戶選擇看到的並不一定是事實,而只是自己喜歡和贊同的內容。 而且,因為這些社交媒體的算法並不是完美的,越聳人聽聞的消息越是得到更多的點擊量和瀏覽量,這些「高互動」的內容就越容易被推送到前端。
從皮尤民調的結果中,我們還能發現另外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根據調查,47.5%的川普支持者說他們完全不相信政府經濟數據, 20%表示部分不相信; 而希拉蕊的支持者中, 完全不相信政府經濟數據的僅佔 4.8%, 部分不相信的佔 8.4%。
這就意味著, 選民對主流媒體的信任和對政府的信任之間具有相當高的關聯度。不信任政府的人,也往往不信任主流媒體,反之同樣成立。 從上面的數據中我們不難發現,川普和希拉蕊的支持者在這一點上就有很明顯的區分。美媒甚至表示:「川普和希拉蕊的支持者,已完全生活在兩個平行世界裡。」
「假新聞」不斷操縱公眾情緒,社交媒體巨頭們都在忙著打擊迫於各方面的壓力,美國的科技企業也紛紛做出改進。
1 月下旬,Facebook 開始在德國推出假新聞過濾器。根據 Facebook 的事實檢查系統,用戶報告的假冒故事將被發送到柏林非營利性新聞機構 Correctiv。如果一個項目被認為是假的,它會被標記為「爭議」標籤,該網站將在用戶分享新聞之前進行提醒。除了 Correctiv 外,Facebook 還在尋找其他德國媒體合作夥伴,推出假新聞過濾器。
谷歌和 Facebook 已結成聯盟,擬於 2017 年 4 月在法國總統大選前在法國進行新聞打假。Facebook 還將與法國媒體機構合作,測試事實核查工具。Facebook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當一則報導被兩家事實核查機構描述為虛假信息時,它將被標記為有爭議,並且將顯示預警信號。」
這套事實核查工具將允許用戶通過信息流上的下拉菜單標記可疑新聞報導,隨後來自上述新聞媒體的第三方核查人員將會手動分析該新聞,並判定其是真實報導還是虛假消息。如果被判定為假新聞,相關連結就會被標記「第三方認為該消息真實性存誤」。
另一方的谷歌則宣布與一個名叫 Crosscheck 的假新聞監督機構合作,在谷歌的新聞搜索中幫助公眾判定媒體報導的真實性。CrossCheck 採取的是人工核查的方式,其合作媒體包括來自法新社、BuzzFeed、Global Voices 等媒體的編輯。另外,谷歌還從 AdSense 廣告聯盟中移除了超過 200 家發行商,因為他們在假新聞網頁中投放 AdSense 廣告來獲取收益。
哥倫比亞大學數字新聞學塔爾中心的負責人 Claire Wardle 認為,「現在人們越來越依賴社交平臺獲得信息,任何解決方案都要社交網絡的參與。」
同樣作為一個龐大社交媒體的 Twitter,在去年 9 月份也宣布與 Facebook 合作,加入旨在減少網絡假新聞的「初稿聯盟」。這一組織成立於 2015 年,其成員由 30 餘家媒體和信息技術企業組成,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法新社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等等。初稿聯盟」獲得谷歌新聞實驗室支持,並與 YouTube 合作,對用戶上傳的視頻進行核實,其「協作驗證平臺」也於 10 月底開始啟用。
為了達到提高社交網絡新聞質量的目的,「初稿聯盟」創立了一套自願執行的網絡新聞行為規範,從而提高社交媒體用戶的新聞素養;並且還成立了「協作驗證平臺」,供組織成員用於辨別可疑新聞。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目前,美國中老年受眾還較多依賴傳統媒體來獲取資訊,而千禧一代已經把社交媒體視為最重要的平臺。在 18-29 歲的美國人中,35%稱社交媒體是他們獲取信息「最有幫助的信息源」。
當然,社交媒體作為這場「假新聞」中最重要的一方參與者,必須要儘可能承擔起「真相守門人」的角色。但社交媒體之外,還需要現代社會公民、制度制定者和監管者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