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勤奮,但希望能踴躍發言,更積極地回答問題並提出自己的想法。」
這是在上學期間非常常見的評語。似乎從小孩子開始,性格內向便被視為一種需要改良的性格,性格內向的孩子,也相應地被視為「內心不夠開朗」「孤僻」「不友好」「容易受欺負」等性格。成年踏入工作環境後,出於工作溝通的需要,內向性格仿佛更加毫無優勢可言。
那內向就是一種性格缺陷嗎?其實不是,這隻每個人不同的天性而已,而且內向者也有其優勢。
內向者大多都很敏感,所以很多人會覺得跟內向者相處很麻煩。但諷刺的是,實際相處的時候,忍耐的大多都是內向者。雖然內向者無法輕易拉近與人的距離,但拉近距離之後,相處就不會有任何困難,可以變得非常親近。因為他們很能感受人的情感變化,所以會讓身邊的人認為他們十分體貼細心。
隨著社會歷練的增加,我們漸漸會與自己的天性保持距離,對外表現出比較敏銳的特質。外向者會更注意到他人的想法,克制自己的表達;而內向者則會訓練自己,在有必要的時候表達自我。
這樣的個性會讓內向者在早期活得非常辛苦,但過了某個時期之後,就會知道這樣的個性有利於自己成為更棒的大人。
事實上,對擁有種種人生困擾的內向者來說,真正需要的不是改變自己的性格,而是如何認識到「內向」的表現,它的不足與優勢,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正確地面對它。
那些想法比較內斂的內向者,如果被初次見面的人評價說「你年紀看起來很大呀」,可能就會反射性地先檢視自己的情況:是我最近工作太勞累,臉色變差了嗎?還是最近穿得比較老氣呢?
在過了好一段時間之後,才意識到對方很沒禮貌。如果能夠當時立刻回擊, 爽快地說:「 是啊!我還以為你的輩分比我高很多呢,看來我們都算是老臉, 哈哈!」那不知道該有多好。
錯過了回擊時機,心裡總是會不太好受。雖然每次都下定決心之後不能再這樣,可是每次遇到這種事,都還是會重蹈覆轍。其實這就是思維反應慢、不會表達自己的原因。
其實說到底,內向並不是一種負面性格,內向者只是不太擅長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想法,但是現實是,在如今的社會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需要與外界溝通交流,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不愛說話,但不能不會說話。心裡有很多話,就需要你將最重要的觀點表達出來,不然只會讓自己失去自信,變得自卑,懷疑自己。
迫於生存和社交需要,內向的人必須要去嘗試培養一定程度的社會性,必須要迫使自己打開社會化開關。有時我們不必多說,但應該能在關鍵時刻會說。如果你想學習好好表達自己的要旨,或是修養自己敏感脆弱的內心,可以通過看看一些練口才、修內心的書籍,來提升自己口才和內涵。
推薦一套書籍《口才三絕》《為人三會》《修心三不》,它們可以幫助你更好地融進這個社會,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更重要的是,修養你的內心,讓你不畏懼社交,活出更自信從容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