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已經不可避免,也愈發的臨近。截止2019年底,我國六十周歲以上的老人已經達到了2.6億。
許多人不得不面臨如何養老這個誰也無法逃避的問題。養老不外乎兩種形式,居家養老和養老院養老。居家養老就不說了,這是我們養兒防老傳統的養老模式,今天我們說一下公立養老院的養老模式。
身為一個鄉鎮幹部,對大城市的公立養老院不是很熟悉,只是根據搜索所知,大城市的公立養老院完全是人滿為患,很多時候光是排隊就得排幾年。
前幾年比較火的一部電影《喜喪》中就有這樣的情節,敬老院沒有床位需要排隊,最後有人去世騰出空床位了,劇中的老人卻自殺了。這雖然不是該劇最想表達的思想,但也可以看出城市公立養老院人滿為患的狀況,而且還算不上真正的大城市。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農村公立養老院(敬老院)和城市公立養老院的情形卻截然不同。
在最初,農村敬老院的基本功能是為了集中供養安置農村五保戶。現在,除了五保戶外,也對農村其他老人開放了。
我們縣人口為15萬,五個鎮一個街道辦,五個鎮有兩個建設有公立敬老院。我們鎮就是其中之一,床位為40—60個。實際入住狀況為:入住五保戶共計12人(包括臨近兩個鄉鎮),其他農村老人17人。
三個鄉鎮五、六萬人口,為何只有17位老人願意入住敬老院呢?
經濟和養老觀念是最主要的兩個原因。
掏不起錢是最重要的原因
農村公立敬老院的條件雖然不是很好,但對一般農村老人來說還算不錯。三人間、液晶電視、夏天空調冬天暖氣,無單獨洗澡衛生間,稀飯、麵條、饃、菜為主。有吃飯上廁所自理能力的每月收費900元,完全無自理能力最高收費2000元。
農村老人所有的積蓄基本都花在了子女身上。每月900元對沒有退休金的農村老人根本負擔不起,在基本能自理的情況下根本不會去花這個冤枉錢。
住敬老院就是不孝
也並非所有農村子女都掏不起每月900元,把老人送敬老院,自己無牽掛外出務工。不管是對老人還是子女都有利。
但是,在許多農村人觀念中,把老人送敬老院就是不孝。尤其是老人更是如此,覺得子女不孝順,在村裡都抬不起頭。
總之,對於沒有退休金,子女又要外出打工的農村老人來說,養老真的難。是現在農村最突出的問題。我突然想起李昌平老師《養老,是一場「彈盡糧絕」的戰場》的文章中的那句話:我不怕死,怕老。
儘可能讓農村老人有質量、有尊嚴的養老,這不但是子女也是政府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