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文化城將開放 新版吳敬梓雕塑銅像亮相

2020-12-25 東方網

原標題:儒林外史文化城將開放 新版吳敬梓雕塑銅像亮相

  一代文豪吳敬梓生於全椒,因《儒林外史》成名於南京。近日記者了解到,全椒要建造一個儒林外史國際文化城;儒林外史也將被搬上現代舞臺;在全椒的儒林外史國際文化城內吳敬梓銅像又有新的版本再現。 記者 蘇勇

  吳敬梓新雕塑銅像

  源於文中作者化身的描述

  吳敬梓雕塑銅像位於全椒城北郊外走馬崗,隔著襄河與吳敬梓故居「探花第」相望,該館1986年建成對外開放。吳敬梓造像原始於程十髮,以吳氏後裔吳熾棨為藍本繪製,雕塑家葉慶文以程式像為依據,塑吳敬梓像立於全椒縣吳敬梓紀念館。程氏吳敬梓造像被評為國家二級文物。

  近期,記者在全椒了解到,吳敬梓又一尊的雕塑銅像將位於全椒儒林外史國際文化城內。據悉,這尊吳敬梓銅像將在今年10月1日面世。安徽民俗文史專家、青銅文化學者於春詠告訴記者:為回歸吳敬梓生前的本來面貌,儒林外史國際文化城將塑一尊12米高的吳敬梓的銅像,這尊銅像根據《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對杜少卿的描述,韋四爺說:杜少卿是「豪傑」,豪傑就是個很爽朗,很有進取心,很開放的,很藐視一切的,很大方的精神氣概的一個人。許多研究者都指出杜少卿是作者的化身或寓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在翻閱了《儒林外史》對杜少卿外貌的描述,「面及微黃,著玉色夾紗直綴,兩眉劍豎,好似畫上關夫子」。吳敬梓這尊雕塑銅像也根據了著名畫家範曾先生1973年對吳敬梓的畫像白描,注重神器,線條俊美。如今,吳敬梓的畫像特立獨行,穿著長衫,戴著鬥笠,現豪傑原型,看起來更像是一位關公。

  儒林外史國際文化城

  投資12億元分成10大板塊

  安徽儒林外史國際文化城董事長彭希祥說:儒林外史國際文化城設在全椒,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投資總額逾12億元人民幣,目前已投資10億元,計劃追加2億元打造儒林外史文化,今年10月1日開放。項目重新規劃由五星級儒林外史大酒店、萬尚百貨、儒林外史風情街、儒林外史藝術走廊、儒林外史展覽館、儒林大戲院、儒林外史國學大講堂、儒林外史故事雕塑園、儒林外史客棧、儒林美食街等十大板塊組成。集旅遊展示、購物休閒、文化展示、餐飲娛樂、高尚住宅、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為一體的大型複合式文化旅遊綜合體,突出明清文化風格,符合儒林外史故事原貌。

  彭希祥說:看儒林外史,傳千古真儒,儒林外史國際文化城有十大板塊,其中投資6500萬元,被業界稱為「七重天空中大劇院」,以儒林外史文本為旨歸,打造的大型舞臺劇,可容納1200餘位觀眾, 在國慶節與觀眾見面。

  據儒林外史文化城舞臺劇的邵進導演介紹:儒林外史劇本故事,通過現代高科技手段實現多媒體舞臺劇。用最先進聲、光、電的高科技和舞臺機械、以出其不意的呈現方式和古今結合的藝術語言演藝吳敬梓的一生,把儒林外史和300年人生世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極具視覺體驗和心靈震撼的舞臺劇。用3D的組合,產生虛實結合的效果,再現南京當年的秦淮河。此臺劇分6個章節,有序 、王冕畫荷、範進中舉、儒林世相 、祭祠 、尾聲。據了解,這項舞臺技術目前在國內還是比較領先的。

  ■連結

  全椒儒林文化源於南京文化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他的作者吳敬梓一生54年,在安徽全椒生活了23年,在江蘇的贛榆學習生活了10年,後移居南京21年。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全椒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

  全椒作為《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的出生地,全椒的文化深受南京文化的影響。據中國儒林外史學會執行副秘書長田勝林介紹:安徽馬鞍山一帶、滁州一帶的文化與南京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特別是《儒林外史》這部小說的作者吳敬梓,他的一生在全椒與南京的生活,使南京與全椒的文化有著更深的淵源。

  田勝林說:全椒的儒林文化來源於南京文化。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全椒與南京長期都是統一區域,從明朝開始都是一個地方,在清朝的兩江文化都是一體的。全椒的文化深受南京文化的影響。在明朝的正德七年,南京提學御史黃如金髮現全椒的文脈不暢,把全椒的官學遷到全椒腰帶水的地方,當時是吳敬梓的出生地,也是現在全椒縣中學所在地。從這個時期開始,全椒一批批舉人、進士層出不窮,明清兩代500年間全椒就出了進士78個,榜眼2個,探花2個,按吳敬梓小說的《儒林外史》所說的就是「中了,發了」。那時吳家一門就中了7個進士,1個探花,1個榜眼。當時,全椒縣總人口也就一二萬多人,這就在全椒形成了重視知識,重視儒家情懷,至此儒林文化也就此成型了。

  吳敬梓本人從曾祖輩的時候就在全椒與南京都有了房產和家,吳敬梓在南京的房宅秦淮水亭位於南岸利涉橋的東邊、桃葉古渡的北側,就是現在的秦淮風光帶範圍內。最初為六朝時陳朝尚書令江總宅第的遺址,1733年春,吳敬梓從全椒舉家遷來南京後,就在此居住。南京市政府於1997年建立了吳敬梓故居紀念館。

  全椒人與南京人一脈相承,高度融合,從性格、衣著以及審美情趣、人員的交往,有很多地方都是一樣的。儒林外史裡反映的世態生活就是南京當時社會的世態生活,作為南京文化,講的也是全椒的文化。現實中的全椒縣完全處於南京文化的覆蓋之中,從性格,從氣質,從衣著,從飲食,還有審美興趣都和南京是一樣的。

  現在的全椒人有很多在南京買房居住,南京人也有不少到全椒工作和從商,全椒縣城裡有40%的私家車都是上了南京市區的車牌。所以,全椒文化與南京文化不是近似,也不是相似,而是相融。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百座儒林外史人物雕像、吳敬梓用過器具亮相(圖)
    百座儒林外史人物雕像、吳敬梓用過器具亮相(圖) 近日,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文豪,該縣將打造一座儒林外史文化城,將小說裡的真實場景搬上街頭。據悉,此舉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極少以物化形式創作的經典之作。  據史料記載,吳敬梓出生在全椒,在當地生活了33年,其後移居至南京秦淮河畔。
  • 解讀《儒林外史》的行文特點,分析吳敬梓獨特的寫作技巧
    所謂儒林,是指古代知識分子的群體,吳敬梓所作《儒林外史》就是一部以古代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小說,成功塑造了許許多多經典的人物形象。其中如王冕學畫、範進中舉、嚴監生守財、匡超人得志等故事,都是經久流傳的名篇,也展示了吳敬梓獨特的寫作技巧。
  • 高中生讀書心得:讀儒林外史有感600字
    高中生讀書心得:讀儒林外史有感600字 2015-09-10 15:51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從《儒林外史》的偽儒形象,看吳敬梓眼中的科舉
    所以吳敬梓筆下的正面人物也都走過讀書應試的道路。一般都說吳敬梓(1701~1754)在他的《儒林外史》一書中深刻揭露了科舉制度的腐朽,無情地批判八股文,是偉大的寫實主義巨著。而認真閱讀原書,卻不難看到作者並不反對科舉制度,只是指出這個制度在實行中有許多弊端。
  • 《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新開拓
    因為早在20世紀80年代,陳美林教授就率先在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研究等相關領域中進行學術史的總結與反思,先後發表《略評胡適對〈儒林外史〉的研究》、《魯迅與吳敬梓》、《試論對〈儒林外史〉思想主題的不同評價》、《清末知識人的〈儒林外史〉評論》等系列論文,並對《儒林外史》的臥評、黃評、齊評、張評做了詳盡的評價,由此拉開了《儒林外史》研究總結與反思的序幕。
  • 人文齊魯|陳美林:用半生解讀《儒林外史》的偉大
    陳美林的《儒林外史》研究並無特殊的師承,但他始終對吳敬梓抱有極大的興趣和同情。在《陳批儒林外史》中,他以凝重之筆「曝光」了吳敬梓在南京生活的一件小事:「冬日苦寒,無禦寒之具,他(指吳敬梓)便邀好友『乘月出城南門,繞城堞行數十裡——逮明,入水西門,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謂之『暖足』」。對由封建大族降為小康之家、再墜入貧困境地的吳敬梓,陳美林忍不住要為他說話。
  • 臺灣部分縣市破壞蔣介石銅像 雕塑者女兒在榕發聲
    原標題:臺灣部分縣市破壞蔣介石銅像 雕塑者女兒在榕發聲我希望那些破壞雕像的人,將父親的作品還給我!我要把它們放在父親雕塑藝術館內!」陳一帆,原名陳尊雙,1924年出生於長樂市鶴上鎮,曾畢業於福建學院附屬中學、空軍機械學校,1949年隨部赴臺。退役後成為臺灣著名雕塑家,曾創作孔子、孫中山、于右任等一大批中國名人雕塑。1975年4月蔣介石去世後,臺「行政院」決定在臺北興建中正紀念堂,公開徵集蔣介石塑像,陳一帆的樣稿被選中。
  • 吳敬梓《儒林外史》的春秋筆法:擅「史才」,少「詩筆」
    似乎吳敬梓開始講故事時還像對朋友那樣尊稱他的字號,表示禮貌,再借書中人物之口補敘他的名字。吳敬梓主要通過人物對話來敘事,這也是《儒林外史》的藝術特點之一。這些地方正是他對說話人敘事法的一個突破,一種創新。《儒林外史》之所以成為精英文人獨立創作的小說,有別於書會才人、市井藝人、書坊商人編寫的通俗小說,恐怕就在於吳敬梓更多地借鑑了古體小說。
  • 《儒林外史》,一部寫透中國古代官場的百科全書式小說,值得一讀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每個時代都會有這麼一段「外史」,而吳敬梓用一支妙筆寫下了自己的時代,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雖然是兩百多年前的古白話文小說,但是此書對現代讀者幾乎沒有閱讀障礙。 這部小說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
  • 蔣介石銅像在慈湖雕塑公園內與垃圾桶並列陳放
    蔣介石銅像在慈湖雕塑公園內與垃圾桶並列陳放 2008年06月08日 12: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去年12月23日被臺灣民進黨執政當局關閉的兩蔣陵寢,今年5月31日再度開放。作為兩蔣文化園區組成部分的慈湖雕塑公園內,目前陳列有臺灣各地機關學校送來的不同型式、不同材質的蔣介石塑像一百四十一尊。
  • 桃園慈湖紀念雕塑公園 蔣介石銅像集中地
    圖:馬上戎裝的蔣介石銅像\梁勇攝  早前臺灣發生蔣介石銅像被「斬首」事件,各地蔣氏銅像岌岌可危。「去蔣化」愈演愈烈,其背後目的就是「去中國化」。全臺蔣氏銅像多不勝數,目前大多安放在桃園大溪鎮的慈湖紀念雕塑公園,已成為旅遊景點,供遊客參觀。  雕塑公園位處慈湖蔣介石靈寢外圍,專門安放從各地捐贈而來的銅像。園內蔣介石銅像數量極多,也有極少量孫中山先生銅像摻雜其中,首座銅像安放於2000年。蔣介石銅像造型各異,大小不一,大多形態逼真,活靈活現。
  • 故人何處之:走出《儒林外史》的吳敬梓
    胡適在《文木山房集》中的批語胡適在《文木山房集》前的說明老版《儒林外史》吳敬梓,字敏軒(1701—1754),安徽全椒縣人,極輕錢財,不善營生。是的,吳敬梓的眾多詩文,因為貧窮,大多沒能刊印留世,後人只知《儒林外史》。也因這本書,我們才曉得他來過杭州。曹曉波1.吳敬梓什麼時候來的杭州吳敬梓是乾隆十三年(1748),48歲來的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吳敬梓並非慕名遊玩杭州。那時候,他常常吃了上頓,要等找到下頓的米,才能落鍋。朋友來訪,少不了要掮米提柴,送他。
  • 寫《儒林外史》的吳敬梓,一輩子混得比範進還慘
    提起吳敬梓,人們就會想到他寫的《儒林外史》,如果你沒讀過,但你一定學過初中課本上的《範進中舉》,它就選自《儒林外史》。範進一輩子大多數時候窮困潦倒,但最後也中了個舉人,可是吳敬梓就沒那麼幸運了,一生比範進還不幸。講起他的不幸,我們還得從吳敬梓的出身和科舉說起。
  • 坎坷辛酸 筆刺士林——帶你一鍵賞讀《儒林外史》
    一起品讀經典 儒林外史 坎坷辛酸 筆刺士林 (清)吳敬梓 長篇小說 今日
  • 吳敬梓揚州詩詞 發《儒林外史》先聲
    《百字令·天寧寺僧舍見青然兄題壁詩》《高陽臺》(柘月初虧)、《題白沙翠竹江村》(組詩五絕九首)等部分代表性詩詞篇章,形象揭示了吳敬梓叛逆思想產生、發展終佔主導地位的心路歷程,而啟《儒林外史》之先聲。吳敬梓的揚州詩詞不僅展示了作者的行蹤變化和人生閱歷、內心世界的嬗變發展,且為他創作的巨著《儒林外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資料。
  • 淺析《儒林外史》與《官場現形記》諷刺之差異
    一、諷刺內容(一)儒林之陋與官場之弊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主要批判了科舉制度的弊端。它一方面展現了在科舉制度下朝廷不能客觀、正確地選拔人才,另一方面又對科舉制度下知識分子的命運進行了冷靜的思考,並試圖為其探索出一條理想的生活道路。
  • 朱萬曙︱詩人吳敬梓
    想到「家聲科第從來美」的身世,想到三十多歲自己還只是「賺虛名、浪說攻經史」,想到將祖上留給自己的家產已經完全拋棄,想到自己現在生計窮愁、留滯他鄉的日子,他的心中不免生出縷縷愧意。也因此,期望有那麼一天,能夠體面地告祭先人,能夠略微洗刷今日的人生恥辱。  移家金陵後的吳敬梓就這樣既輕鬆又沉重地過了一年又一年。
  • 《儒林外史》: 一副「封建末世士林的浮世繪」
    這疊書稿是他歷經滄桑人生之後,以敏銳的觀察,在痛苦的沉思中,書寫下的長篇「獨白」——《儒林外史》。這位男子就是「諷刺大師」吳敬梓。在王老師眼裡《儒林外史》有著雙重內涵,「它歷來以 『諷刺』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病態、窘態為人稱頌,故事引人發笑,算得上是一部喜劇。然而亦呈現許多儒林在科舉捆綁下的的人生悲涼,書寫了大廈將傾的時代輓歌,讓人生出無盡的哀嘆,覺得又似一部悲劇。」
  • 範進與吳敬梓:科舉制度造就的結局
    範進中舉這則故事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世態炎涼,諷刺著故事中或故事外的每一個趨炎附勢之人。《範進中舉》摘自我國文學史上最具有諷刺意義的小說《儒林外史》,今日我們要說一說它的作者: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吳敬梓。
  • 始建於239年蕪湖城隍廟將「復活」 或為中國最早城隍廟
    而且在蕪湖城隍廟附近的儒林街,正是清人吳敬梓小說《儒林外史》的原型,小說中範進、牛布衣等人物原型,就是儒林街上陶鏞、朱卉等人。記者昨日從蕪湖市有關方面獲悉,蕪湖城隍廟恢復建設規劃方案在市規劃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獲得通過。中國歷史第一城隍廟有望在不久將重現往日繁華景象,儒林街也將一併翻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