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中如何減少對被性侵兒童二次傷害?

2020-12-15 少年法學苑

通過媒體的宣傳和報導,與女性權益相關的社會議題可以獲得更高關注,並直接推動相應政策的擬定和出臺。毫無疑問,媒介在倡導女性議題,推進性別平等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不當的媒介報導也會對女性產生傷害。

中華女子學院女性學系教授、全國人大代表孫曉梅結合其通過與媒體合作,推動將嫖宿幼女罪併入強姦罪及反家暴法出臺的實際經驗,肯定了媒體在倡導和推進性別平等中的重要作用。她同時指出,部分媒體一味追求報導速度,在不能準確掌握性別議題的情況下僅藉助吸引眼球的「標題」製造轟動效果,這會使性別平等議題招致誤解。同時,媒體報導中對當事者隱私和主觀感受的忽視,容易給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女童保護基金品牌負責人徐豪介紹了在推動兒童防性侵工作中,通過動員媒體人參與、吸引人大代表關注、搜集和完善調研材料等提高性別議題的社會關注度,擴大其社會影響力的策略,同時指出媒體報導應有科學的採訪方式,尊重當事人的主觀感受,在文本呈現上保護當事人隱私,提升採訪和報導的專業素養。

——摘自《中國婦女報》2017年6月6日B2版

5月26~27日,中華女子學院女性學系與荷廣傳媒橙雨傘公益在北京聯合主辦了首屆「媒介與婦女」跨界論壇。論壇上,在報導中媒介如何避免對被性侵兒童的二次傷害,成為與會嘉賓關注的議題。除了上面的媒體報導內容,小編還找來了現場速記,整理如下:

孫曉梅:在女童的保護方面,尤其在性侵問題方面,特別要注意二次傷害的問題。有時候出了女童被性侵的事件,從法院到檢察院都會採取保護措施,不會公開細節,但有些媒體不是這樣,而是使勁地挖這個事兒,而且不是說從女童的保護角度,不是從監管的角度,而是去做對細節的描寫。還有一點要命的是,跑到人家家裡採訪、拍照,這其實對於女童不管生理還是心理上都有極大的傷害,背後就是對家庭的傷害。很多媒體都採取這樣的方式,甚至有的受害人是農村的,就去照她家的房子發出來。

我一直在呼籲,在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要好好學學法律,比如說《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通過法律來保護受害女童,而不是對她再進行新聞報導的狂轟濫炸。有時候看了很痛心,很多女童被性侵不敢出來了,家長也不敢報警,就怕媒體狂轟濫炸。

而且女童出現了被性侵這種情況,比如說在調查的過程中,可能又造成了二次傷害,比如警察反覆地問她。我們一定要培養一批有專業能力的,能問這些人的工作人員;兒童保護組織應該出現,但是我們國家真正的女童保護組織太少了,而且是專門保護被性侵女童的更少;同時,心理醫生的跟進,在我們國家也是空白。

徐豪:孫老師說的我特別贊同,我們也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呼籲,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在報導中媒介如何避免二次傷害?我想說的是,如果遵循基本的常識和倫理,二次傷害就會減少發生。

第一,採訪方式的問題。對被性侵的孩子,新聞報導造成的二次傷害不只是報導出來的那一部分,也包括採訪的過程。有的採訪非常簡單粗暴,這個「簡單粗暴」不只是說態度語氣,很多採訪者沒有相關的專業背景,也沒有跟社工專家和相關的司法工作人員、心理諮詢師請教,該怎麼跟被性侵的兒童溝通,就直接去對受害人採訪,讓他們講述被性侵經歷。兒童性侵案的隱私性特別敏感,敏感的部分不僅是不能把相關受害人具體信息洩露,還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身心,減少他對痛苦經歷回顧而帶來的傷害。

第二,在文本的呈現上。前幾天看到了一個涉及兒童的刑事案件的報導,裡面學校的名稱、孩子的名字、家庭的隱私信息,幾乎全部都是真的。這讓我非常震驚。很難想像,這一類的信息暴露,讓這些孩子以後的人生怎麼才能逃避被信息暴露造成的困擾。大家一看就知道這是誰,她在哪裡,除非她改名換姓,舉家搬遷到別的地方去。還有一些對被性侵兒童的報導,涉及到被性侵的具體細節被拿出來做吸引眼球的標題,毫無新聞倫理、道德倫理。

第三,關於這類報導要不要做?我個人的觀點是,對於已經正常立案偵查的案件,就不要去採訪受害的孩子和其家庭。很多媒體覺得,我要找一個吸引人的角度,要找一個獨家的看點,來拉流量,引起轟動。這非常沒有必要,也不符合法規規範。當然,對一些需要輿論監督去推動的案子,肯定要媒體去積極介入。

如果要採訪被性侵兒童,一定要先做足功課,跟相關的專業人士請教怎麼跟他們溝通,要做必要的準備。這類案件也不是說一定要直接採訪受害兒童,可以通過別的相關的素材做數據方面的分析;對旁邊人的採訪,比如說他們的鄰居、老師、專家學者等等;另外對已有的資料,比如說警方的公告、庭審的記錄、法院的文件、相關的錄像資料都可以利用。這種報導可能沒有讓受害人直接講述能引起轟動,但是這種報導更有實效,也更有善意。

●● ●

【女童保護基金】

2013年以來,全國各地曝出多起14歲以下女童遭遇性侵案例。2013年6月1日,全國各地百名女記者聯合京華時報社、鳳凰網公益頻道、人民網、中國青年報及中青公益頻道等媒體單位發起「女童保護」公益項目。2015年7月6日,「女童保護」升級為專項基金,設立在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下。「女童保護」以「普及、提高兒童防範意識」為宗旨,致力於保護兒童,遠離性侵害。

截至2017年4月底,「女童保護」已在全國28個省份相繼開課,培訓志願者數萬人。通過與地方婦聯、教育局、團委等部門的合作,培訓當地教師授課,使得兒童防性侵教育覆蓋面大大拓寬,覆蓋兒童超過150萬人,覆蓋家長超過30萬人。此外,還定期進行線上培訓和講座,目前各個平臺上已有數百萬網友參與。

在普及兒童防性侵知識的同時,「女童保護」聯合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業界專家,推動相關制度和法律的完善,例如參與推動了取消嫖宿幼女罪等;每年還發布全國媒體公開曝光的兒童被性侵案例統計報告和兒童防性侵教育調查報告,為相關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填補領域空白。

相關焦點

  • 涉兒童暴力事件新聞報導倡議
    更多報導明天推出,敬請期待隨著社會各界對兒童保護的重視,一些隱藏在校園、家庭等場所中針對兒童的虐待、性侵、欺凌等暴力事件逐漸被媒體曝光。媒體介入兒童暴力事件的報導,有力地維護了兒童的權益,普及了一些涉及兒童保護的法律法規,並進一步促進社會的改變。
  • 鄞州區「一站式」工作機制 讓受性侵未成年人免受「二次傷害」
    本報訊(記者 楊靜雅 殷欣欣)在昨天剛剛結束的全國未成年人檢察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專題研修班上,鄞州區人民檢察院七色花未成年人檢察團隊的代表介紹了「七色花」在全國首創的受性侵未成年人「一站式」工作機制,這一機制最大限度減少了因多次詢問對受害未成年人心理造成的「二次傷害。」    「七色花」由七名女檢察官組成。
  • 性侵兒童犯罪如何懲治?我國正在進行有益探索中
    個月嬰兒被鄰居性侵,下體撕傷嚴重;陝西一男子趁妻子外出打工多次侵犯8歲親生女兒;廣西男子強姦10歲「百香果女童」致死.......每當看到這些性侵兒童新聞報導,都觸目驚心,憤怒不已,恨不得親手解決這些畜生。
  • 12歲智障女孩遭性侵二次懷孕,「二次」該作何解釋?
    最近,一則「廣東信宜12歲智障女孩一年內兩遭性侵懷孕」的新聞,讓一眾網友的憤怒值瞬間爆表。11月16日,存在智力障礙問題的12歲女孩小文進行了第二次流產手術,而這距離她今年3月份遭性侵懷孕,僅僅8個月的時間。12歲少女、智障、性侵、二次懷孕……每一個修飾詞,都在無形中加重著這起事件的惡劣性,也在敲打著人們的心。
  • 《素媛》《熔爐》《嘉年華》……兒童性侵案遠比想像更殘酷
    荔枝娛樂特報專稿 記者/諸潤芳(實習) 前段時間熱搜事件「貴州孤兒院兒童被性侵」闢謠後,網友們都鬆了一口氣。萬萬沒想到,7月3日便爆出「新城董事長猥褻9歲女童」的新聞,令人觸目驚心。事已至此,再多的譴責也於事無補,我們更應該關注兒童權益的保護,減少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根據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的公開報導統計,數據已經驚人。但由於諸多主客觀因素造成兒童性侵案件非常隱蔽,被公開曝光的案例僅為實際發生案件的冰山一角。
  • 當你看到性侵新聞很憤怒時,等等…
    這兩天,兒童被性侵的新聞接二連三地被報導,據2017年到2019年檢查機關起訴相關侵犯未成年人犯罪的統計數據顯示,這三年期間,性侵未成年犯罪總人數加起來超過了4萬人。這個數字實在是觸目驚心。如何預防兒童遭受性侵的話題
  • 貴州兒童福利院性侵假新聞的背後,是不容忽視的兒童保護
    兩天前,一則「貴州畢節孤兒院兒童被性侵」的消息在微博等社交媒體廣泛流傳,稱疑似有貴州黔東南、畢節、凱裡等地幼兒園孤兒院被重金賄賂,發生性侵幼兒的事件。消息一出,就引起了軒然大波。目前已初步查明,網上傳播的「畢節、凱裡有未成年兒童被性侵」照片,均為網上收集,而非在貴州畢節、凱裡拍攝,信息系編造。此事件雖然證偽,卻是最好的結果。
  • 保護兒童安全丨圖說科普:這些兒童防性侵知識要牢記
    保護兒童安全丨圖說科普:這些兒童防性侵知識要牢記 2020-09-04 1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治課|如何判斷孩子可能遭性侵?專家:十種異常表現需注意
    「2016年,幾乎每天有1.21起性侵14歲以下兒童的案件被曝光。」——2017年3月,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以下簡稱「女童保護」)根據2016年媒體公開報導的兒童性侵案件進行調查分析,結論令人心驚。
  • 梳理45起性侵事件報導,讓我們聊聊真相與邊界丨特別策劃
    經此一案,讓我們開誠布公地談談,在今天,性侵事件應當如何被報導。多信源:平衡≠平均在涉及性騷擾和性侵的報導中,信源至關重要。平衡信源,做到多源交叉核實是新聞實踐的基本原則之一。但滿足人們認知協調的代價是讓性侵倖存者承受二次汙名。媒體報導時,應當警惕那些強調倖存者「不完美」側面的內容。第一種常見的「不完美受害人」攻擊,是對受害人衣著、行為挑刺。
  • 2018年兒童防性侵報告:熟人作案佔近七成
    2019年3月2日,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以下簡稱「女童保護」)在京發布「女童保護」2018性侵兒童案例統計及防性侵教育調查報告。據統計,2018年監測媒體報導案例共317起,涉及受害兒童超750人。性侵兒童案件中,熟人作案210起,佔比為66.25%。
  • 科普|這些兒童防性侵知識一定要告訴孩子!!!
    科普|這些兒童防性侵知識一定要告訴孩子!!!近些年接二連三曝出兒童性侵事件令人一次次感到不寒而慄據了解性侵兒童案的受害者集中在7至11歲階段最小的受害者僅為2歲女童受害者的佔比更高但男童受到的侵害更具隱蔽性
  • 【保護兒童安全】圖說科普:這些兒童防性侵知識要牢記
    本期為大家科普兒童防性侵知識,希望家長們一定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些知識,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近些年接二連三曝出兒童性侵事件令人一次次感到不寒而慄據了解性侵兒童案的受害者集中在7至11歲階段最小的受害者僅為2歲女童受害者的佔比更高但男童受到的侵害更具隱蔽性受害者多是在被威脅或強迫的狀態下被侵害也有一些受害者是被誘騙或在無意識狀態下受到傷害
  • 四歲女童遭鄰居性侵,變態兒童性侵犯該早發現,早閹割
    ,關於 「 兒童性侵 」 相關的新聞就沒有斷過。所以,今天我們來分析一個事情:假如張三是個兒童性侵犯,他有什麼特徵,會怎麼犯案,該如何避免自己的孩子被侵犯?2019 年公開報導的性侵兒童案例中比如文章開頭的新聞中,受害女童僅有 4 歲。②2 歲開始是對孩子進行防性侵教育的黃金年齡,這件事要儘早做,不要等孩子長大到初中高中才開始跟孩子談 「 性 」。
  • 「我們與惡的距離」—遠離性侵的傷害!從保護兒童安全開始!
    據不完全統計,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有一個孩子受到性侵的傷害,這麼龐大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家庭的支離破碎,是一個個孩子的暗無天日。性侵讓天真活潑可愛的孩子失去了生活本該有的斑斕色彩,性侵成為她們心中的灰色地帶,在她們的心裡劃下一道永久都揮之不去的傷疤。
  • 高校再曝「性侵事件」 受害者該如何自救?
    從韓國N號房行為,到煙臺上市公司高管性侵養女案,性這個關鍵詞一直存在其中。5月13日,有媒體報導稱,福州大學教師張某平以性侵、性騷擾等手段傷害多名高校女生。隨後,福州大學也迅速做出回應,表示已成立調查組調查此事。5月14日,涉事老師回應對稱:「我們是在談戀愛」,但未能出示能證明兩人關係的證據。
  • 保護兒童安全丨圖說科普:這些兒童防性侵知識要牢記
    本期為大家科普兒童防性侵知識,希望家長們一定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些知識,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近些年接二連三曝出兒童性侵事件令人一次次感到不寒而慄據了解性侵兒童案的受害者集中在7至11歲階段最小的受害者僅為2歲女童受害者的佔比更高但男童受到的侵害更具隱蔽性受害者多是在被威脅或強迫的狀態下被侵害也有一些受害者是被誘騙或在無意識狀態下受到傷害
  • 「女童保護」2019年性侵兒童案例統計及兒童防性侵教育調查報告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報告所統計分析的性侵兒童案例均為當年媒體公開報導的案例,當年實際發生或者判決的案例未經媒體報導的不在統計範圍內。因此,報告統計的案例數量並不等同於全年性侵兒童案例總量。學界的共識是,由於諸多因素,性侵兒童案例難以全部被公開報導和統計,進入公眾視野的案例僅為實際發生案例的冰山一角。
  • 當你看到性侵新聞很憤怒時,這幾點可能你需要看看
    這兩天,兒童被性侵的新聞接二連三地被報導,據2017年到2019年檢查機關起訴相關侵犯未成年人犯罪的統計數據顯示,這三年期間,性侵未成年犯罪總人數加起來超過了4萬人。這個數字實在是觸目驚心。如何預防兒童遭受性侵的話題
  • 【反思媒體】勿以報導之名侵害兒童權益
    列舉了當前對兒童造成侵權的報導案例,梳理了涉及兒童的報導應當遵循的相關指導原則,希望與全社會一道討論媒體應如何保障兒童權益。3月27日,新華網報導《警民共建資助困難兒童求學路》兒童面貌未遮擋處理(2)災難事故報導容易給兒童造成「二次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