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古往今來,讀書的好處為人們所重視,有人「學而優則仕」,有人走上「傳道授業解惑也」的道路,淵博的知識能讓我們站在更高、更理性的角度來看問題,從而少犯錯誤,少走彎路。
近日,山東菏澤市東明縣萬福中學的學生家長曝光,班主任用言語攻擊成績差的初三學生,並強制性要求數百名初三學生「分流」,不得參加中考。
家長懷疑這是校方為保障升學率而進行的強制「分流」。當地回應稱,不論成績好壞,中考都應遵循自願原則。由於班主任對相關政策存在誤讀,才造成了這般誤解,目前已向學生及家長道歉。
分流表面意思就是減少一些學生流量。因為學校會有升學率在把控,所以為了提高升學率很多初高中會選擇在初高三第一學期結束後,篩選出一些成績不好的,或者是大概率考不上學校的學生進行分流,讓他們選擇一些職業類學校,對於學校來講減輕升學壓力,對於學生來將不會在浪費半年的時間。
明確表示各初中學校不得將初三學生提前分流,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考生參加招生考試或強迫考生報考。
提前把成績靠後的初三學生「分流」出去,是全國各地不少初中學校普遍存在的一種做法。學校所以如此,無非是擔心這些學生在兩三個月之後舉行的中考中,成績上不了錄取分數線,有礙「學校整體形象」,因而不如事先清理門戶,進行所謂「資源整合」,以確保學校的中考升學率。
部分中學領導在激烈的中考成績比拼中,不惜剝奪學生的合法權益,換取個人的顯赫政績。中考上線率被很多學校當成了拼搶公共教育資源和高中生源的籌碼,中考上線率高的學校,在經費劃撥、設備添置等方面,都可以得到諸多實惠,學校的擇校收入也與日俱增,而教職員工的待遇則隨之水漲船高。
因此,變著法兒將成績靠後的學生分流出去,便成了某些學校的做法。
對被強行分流的學生而言,是一種以分劃線的公開歧視,由此產生心理陰影也許一輩子也很難抹去;更是加大了眾多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特別是對某些貧困生家庭來說,孩子被分流後所需要的教育投入或許更大。
誰也沒有權利否定一名學生,不讓差生參加高考,影響的不僅僅是受教育的權利,更容易讓學生產生自卑心理,造成心理傷害,影響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