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中藥名】丁公藤 dinggongteng
【藥用部位】麻辣子藤、包公藤、斑魚烈。
【英文名】Erycibes Caulis
【來源】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folia Benth.的藤莖。
【植物形態】高大木質藤本。小枝黃綠色,有明顯的稜,無毛。葉互生,淡紅色,革質,橢圓形或倒長卵形,頂端鈍或鈍圓,基部漸狹成楔形,兩面有毛,側脈4~7對,在葉背面微突起,至邊緣以內網結上舉。聚傘花序,集成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花序軸、花序梗被淡褐色柔毛;花萼球形,萼片近圓形,外被淡褐色柔毛,有緣毛,毛不分叉;花冠白色,每一裂片具一近於三角形的外被毛的瓣中帶;雄蕊5枚,不等長,花葯與花絲近等長,花絲之間有鱗片;子房圓柱形,柱頭圓錐狀,貼著子房,兩者近等長。漿果卵狀橢圓形。
【產地分布】生於山谷溼潤密林中或路旁灌叢。分布於廣東、海南、雲南等地。
【採收加工】全年均可採收,切成段或片,曬乾。
【藥材性狀】斜切段或片。外皮灰黃色、灰褐色或淺棕褐色,稍粗糙,有淺溝槽及不規則縱裂紋或龜裂紋。皮孔點狀或疣狀,黃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剝落。質堅硬,纖維較多,不易折斷。切面橢圓形,黃褐色或淺黃棕色,異型維管束呈花朵狀或塊狀,木質部導管呈點狀。氣微,味淡。
【性味歸經】性溫,味辛。歸胃經、脾經、肝經。
【功效與作用】祛風除溼、消腫止痛。屬祛風溼藥下屬分類的祛風溼散寒藥。
【臨床應用】用量3~6克,配製酒劑,內服或外搽。用治風溼痺痛、半身不遂、跌扑腫痛、慢性風溼性關節炎、青光眼、各種疼痛。
【藥理研究】具有抗炎、縮瞳、鎮痛、降低眼內壓作用,並能解痙;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促進作用;有改善心功能作用。
【化學成分】含包公藤甲素、包公藤丙素、凹脈丁公藤鹼、東莨菪素、東莨菪苷等及酚酯類和有機胺等。另含包公藤乙素、東莨菪內酯及微量的咖啡酸及綠原酸等化學成分。丁公藤鹼Ⅱ可作為丁公藤的鑑別。
【使用禁忌】有小毒。本品有強烈的發汗作用,虛弱者慎用,孕婦忌服。
【配伍藥方】①風溼痺痛,手足麻木:丁公藤、桂枝、枳殼、麻黃等,浸酒服。
②跌打腫痛:單味浸酒,外搽患處。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你關注的才是晉圈!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