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疫情穩定不少,
但老爸老媽打電話依舊會提醒:
多屯糧
想必疫情之下大家也都屯了不少糧食了吧
之前東方君在網上刷帖字看到說有人非典囤的鹽現在還沒吃完呢,哈哈
可是東方君最近瀏覽信息時,
一副被挖濫的蔬菜圖片引起了東方君的注意,
標題更是令人驚訝:
被倒掉的牛奶、砸碎的雞蛋,還有被挖爛的蔬菜,疫情大流行期間的食品浪費(Dumped Milk, Smashed Eggs, Plowed Vegetables: Food Waste of the Pandemic)
不禁讓人想到以前歷史教科書裡的一幕:
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乳製品產量嚴重過剩,大量牛奶滯銷。
於是,農場主為了保證利潤,把大量過剩的牛奶直接倒進密西西比河。
怎麼回事,是歷史要重演了嗎?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01
令人心碎的浪費
據CNN新聞4月15日報導,因為新冠疫情造成牛奶供過於求,美國的幾個州的奶農計劃將大量優質牛奶倒掉。如加州,賓夕法尼亞、內布拉斯加等,這其中最嚴重的當屬美國最大的乳製品生產州——威斯康星州,據說4月初威斯康星州的奶農們已被迫傾倒數十萬加侖的牛奶。
除了牛奶,還有雞蛋、土豆、洋蔥等農作物也不幸「中招」了。
The nation’s largest dairy cooperative, Dairy Farmers of America, estimates that farmers are dumping as many as 3.7 million gallons of milk each day. A single chicken processor is smashing 750,000 unhatched eggs every week.
全美最大的奶農合作組織——美國乳農(Dairy Farmers of America)估計,美國奶農現在每天要倒掉的牛奶就高達370萬加侖。僅一家禽類養殖商,現在每周銷毀的未孵化的雞蛋就高達75萬個。(註:美國的一加侖相當於3.79升,370萬加侖大約就是1400萬升牛奶。)
現在美國南部的那些州,為美國東部大部分地區提供農產品,都是蔬菜種植大戶,它們所產豆子,還有捲心菜,在成熟後不會收割,直接在田裡用機器就把它們壓埋(plowing perfectly ripe vegetables back into the soil.)
一位世代種洋蔥,已經種到第3代的美國大叔Shay Myers說「:人們不在家裡做洋蔥圈」,所以他現在每天最忙碌的,就是為自家多達100萬鎊的洋蔥huo埋。
Myers has begun burying tens of thousands of pounds of onions and leaving them to decompose in trenches.(Myers 已經開始埋葬成千上萬磅的洋蔥,然後讓它們在溝中分解。)
02
疫情致使需求減少?
那是疫情帶來食品需求的減少?從而致使農產品過剩嗎?讓我們來看看BBC news 的一篇文章列舉了疫情影響食品業的幾大原因,非常的貼切。
1. Milk down the drain
其實牛奶除了普通人日常飲用,牛奶的最大供給渠道是學校和各類以牛奶作為輔料的一些產品,比如大家喜歡去的咖啡店,因為疫情的原因,減少了訂單,對奶農們的衝擊非常大。
據《紐約時報》報導:有一家美國奶農,是星巴克的供應商。因為疫情的原因,訂單量急劇下降。以前每天要產三次牛奶才能供應星巴克一天的量;但是現在,來自星爸爸的訂單是三天才產一次奶。(Now the Starbucks order is down to one load every three days.)
大量訂單的取消,導致市場出現供應鏈(supply-chain)斷裂,很多供應商被迫從批發市場(wholesale food-service markets)也轉入零售業(retail grocery stores),再加上許多民眾之前開始囤貨,使供需曲線變得波動較大,牛奶就不好賣了。
許多商店都在限制每個家庭的牛奶銷售,許多家庭在疫情蔓延之初囤積牛奶,現在不需要購買牛奶了。
Many stores are limiting milk sales per family and plenty of households stocked up on milk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andemic and don't need any right now.
2.Crops go to waste
在當下,我們平日裡豐富的餐桌供給依靠的就是快速高效的物流運輸體系,可現在多地封城,物流減少,除了那些有關「民生」的基本農作物外,其它的一些經濟類作物的運氣就沒那麼好了,他們的命運就是只能爛在地裡,我們前面提到的捲心菜,洋蔥都是。這不僅是在美國,就連印度的茶農也急壞了,那麼珍貴的大吉嶺紅茶,由於來不及運出去,只能活活爛地裡。
In India, tea planters are warning that lockdown measures have already caused the first wave of their precious Darjeeling crop to go to waste and there are fears for the second.(在印度,茶農們非常擔心,封鎖措施已經導致其珍貴的大吉嶺第一波農作物浪費掉,第二波農作物同樣令人擔憂。)
大量洋蔥被「活埋」
3. Not enough workers
還有一個原因,一定是「疫情」的鍋,因為很多人隔離,導致缺乏農業勞動力。雖說現在不少國家農業已經高度機械化,但是不少操作還是需要人工的。於是在這個非常時期,比如德國冒著危險決定,讓羅馬尼亞和波蘭勞工,打著 「飛的」 過來幫忙摘~草~莓~
4. Changing our shopping habits
還記得全民宅家階段,酵母買斷貨的情形麼,此時的國外也在上演這一幕。
英國近幾周的麵粉需求開始激增,英國的有些麵粉廠也是頭一次出現24小時開工的局面。(Flour mills working 'round the clock' to meet demand )
因為疫情,除了麵粉,被視為更加健康的有機食品銷量也快速增長,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5. Stock is sitting unused
這個非常好理解,因為疫情之前,餐館酒吧都囤積了不少食材,飲品,準備「大幹一番」,隨著疫情之下的關門歇業,這批囤貨就變成了problem。
比如英國的啤酒,將和牛奶一樣的命運。
Some beers have a best-before date of just weeks – which means thousands of unused barrels in pub basements could be undrinkable by the time the lockdown is lifted.(有些啤酒的最佳保存日期只有幾周,這意味著在解除封鎖之前,酒吧地下室中成千上萬個未使用的酒可能無法飲用。)
03
倒掉不如捐掉?
美國網友對此的反應:
It seems so wasteful to dump good food in the name of price. Others are hungry and or starving and we dump food. I understand the mkts and supply vs demand but couldn't it be directed somewhere useful?
因為價格的原因而倒掉好食物似乎太浪費了。其他人在挨餓,我們卻在傾倒食物。我了解市場和供需的關係,但是不能把它送到有用的地方嗎?
確實,這樣的「浪費」是令人震驚和心痛的,也有有關部門在採取措施,儘量減少疫情帶來食物的損耗。但是牛奶和其它類鮮農產品對保鮮要求是極高的,那麼這種對運輸倉儲能力的依賴性也同樣限制了「做善事」的願望,即使奶農想把過剩的牛奶白送給需要食物的人,一時之間也無法建立起一整套運輸體系。何況它們非常容易腐爛,這樣帶來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涉及方方面。
每個事情的背後都有它深層的原因,也許公益機構介入,會找到更為妥善的解決之道。因為篇幅原因,這裡就不多說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閱看看。
那麼最後就讓我們以海子詩中兩句結尾吧,
從明天起,
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本文僅供學習交流使用,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