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批評人們追趕潮流,沒有自己的判斷和主見,別人有什麼自己也要什麼的時候,往往說這是從眾心理在起作用,甚至將之描繪於盲從。但我們在群體中生活,要融入群體中,得到群體的接納,開展群體間的合作與交往,難免在很多場景下要「從眾」的,實際上,主要的衝突在於個人的信念和群體的信念是否一致。
我們先從心理學上,認識一下什麼是從眾。
從眾,是指由於群體的壓力而改變個體自己的行為或信念,其表現形式有兩種。一是順從,是指迫於外部壓力而與群體趨同,但內心並不贊同。服從是順從的一種,是指對直接命令的順從。二是接納,是指內心認可社會壓力並在行動上保持一致。有時接納會跟隨著順從出現,我們可能發自內心地接受一開始質疑的事情。態度會緊跟著行為發生變化,如果我們覺得要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那麼我們通常會贊成自己所堅持的行為。
人類是社會動物,開展社會生活,必然要走進社會群體中,家庭也好、工作單位也好,當你走入了一個小群體,你就要接受這個小群體觀念的影響和作用,環境塑造人,人也在塑造環境。但是,我們可以選擇環境,選擇組合的群體,選擇的標準就是「三觀」,三觀一致,無所謂從不從眾,因為沒有根本衝突;三觀不一致,特別是個人的信念與行為表現,和群體、和他人發生明顯差異時,該順從,還是抗拒呢?在這點上,西方人與東方人又有不同,西方人敢於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特別是在伸張正義、捍衛良知方面,敢於質疑權威、挑戰傳統;東方人受集體主義觀念的影響,特別在意群體對自己的評價和預期,特別渴望人際關係的和氣、不傷面子,因而即使內心不接受,也會採取委婉的方式表達,或是乾脆就獨善其身了。不過,這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長期浸染在一個環境中,逐漸就會變成那個環境中的一份子。
這倒不是說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的人,關鍵的是,在任何時候,都要對道德標準有一個清醒的判斷,我們要從的是「良」,而非「惡」。選擇良朋益友,選擇有社會良知和道德擔當的組織,跟隨品德高尚的人一起做事,做對人類有益的事業,同時反觀自己在其中有何差距,如何趕上,才是好的「從眾」。在從與不從之前,首先要睜大眼睛,看看你要進入的群體,值不值跟隨,跟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