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從眾心理到底好不好?

2020-12-17 一日一月一須彌

當我們批評人們追趕潮流,沒有自己的判斷和主見,別人有什麼自己也要什麼的時候,往往說這是從眾心理在起作用,甚至將之描繪於盲從。但我們在群體中生活,要融入群體中,得到群體的接納,開展群體間的合作與交往,難免在很多場景下要「從眾」的,實際上,主要的衝突在於個人的信念和群體的信念是否一致。

我們先從心理學上,認識一下什麼是從眾。

從眾,是指由於群體的壓力而改變個體自己的行為或信念,其表現形式有兩種。一是順從,是指迫於外部壓力而與群體趨同,但內心並不贊同。服從是順從的一種,是指對直接命令的順從。二是接納,是指內心認可社會壓力並在行動上保持一致。有時接納會跟隨著順從出現,我們可能發自內心地接受一開始質疑的事情。態度會緊跟著行為發生變化,如果我們覺得要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那麼我們通常會贊成自己所堅持的行為。

人類是社會動物,開展社會生活,必然要走進社會群體中,家庭也好、工作單位也好,當你走入了一個小群體,你就要接受這個小群體觀念的影響和作用,環境塑造人,人也在塑造環境。但是,我們可以選擇環境,選擇組合的群體,選擇的標準就是「三觀」,三觀一致,無所謂從不從眾,因為沒有根本衝突;三觀不一致,特別是個人的信念與行為表現,和群體、和他人發生明顯差異時,該順從,還是抗拒呢?在這點上,西方人與東方人又有不同,西方人敢於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特別是在伸張正義、捍衛良知方面,敢於質疑權威、挑戰傳統;東方人受集體主義觀念的影響,特別在意群體對自己的評價和預期,特別渴望人際關係的和氣、不傷面子,因而即使內心不接受,也會採取委婉的方式表達,或是乾脆就獨善其身了。不過,這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長期浸染在一個環境中,逐漸就會變成那個環境中的一份子。

這倒不是說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的人,關鍵的是,在任何時候,都要對道德標準有一個清醒的判斷,我們要從的是「良」,而非「惡」。選擇良朋益友,選擇有社會良知和道德擔當的組織,跟隨品德高尚的人一起做事,做對人類有益的事業,同時反觀自己在其中有何差距,如何趕上,才是好的「從眾」。在從與不從之前,首先要睜大眼睛,看看你要進入的群體,值不值跟隨,跟從。

相關焦點

  • 社交心理學:從眾心理,權衡在自己!
    大多數人幹什麼,我們也跟著幹;大多數人認為什麼是正確的,我們也跟著學;其實這種現象歸根結底是心理作用的結果,即"從眾心理"。從心理學角度看,從眾是指個人的行為和觀念受群體的引導或壓力影響,從而向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在生活中,我們很多行動和思想都來自大眾。從眾心理對我們的決策起著重要作用。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風(1) 儘管暈輪效應是一種容易將人導入認知誤區的心理效應,如果運用得當,我們也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將它變作一塊通往成功之路的墊腳石。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在知覺、判斷、行為等方面與大眾趨於一致的心理現象。「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一般而言,大多數人的意見比個人的更具有科學性,少數服從多數,也有可取之處。但是,若不加思考便盲目地服從多數,隨大流,則是消極的「盲目從眾」,這是不可取的。美國人詹姆斯?
  • 心理學解讀:關於「從眾」心理的所有關鍵點,都在這裡了
    大家好,歡迎來到「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的解讀。今天這一講,我們要講的是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的「從眾」心理研究。也就是群體的壓力,到底會對我們的個人決策產生多大的影響?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樂隊花車效應:從眾心理對你有哪些幫助呢?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拿起來就用。
  • 學會一招營銷心理學之從眾心理
    而生活中,我們往往就如同羊群中一隻羊,不知不覺地被商家設計好的營銷套路引導進入了羊圈。可能排了半個小時吃了一口麵包喝了一口奶茶覺得味道還不咋得,還認為是自己口味不適合,而不是商家的產品不好。從眾心理,就這樣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不管你在網上購物,還是到門店買東西,無時無刻不受從眾心理的影響。
  • 「從眾心理」的妙用
    事實上他並不知道,其他五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試者(即所謂的「託兒」)。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三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做出正確判斷的。 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五個假被試者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同一個錯誤答案。
  • 消費中的心理技巧:從眾心理
    物品短缺往往會誘發非理性消費,但即使是並不短缺的東西,若輿論或他人的影響,也會導致哄搶,人們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在行為金融學中,從眾心理也稱「羊群效應」是比較典型的現象。從眾行為讓投資者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必然成為無意識投資行為者,這其中蘊藏著極大的風險。
  • 陽光行動|走近「從眾心理」~
    今天,安安就跟大家聊一聊心理學上的「從眾心理」!從眾心理(conformity behavior)從眾心理,那麼人們到底為什麼會產生從眾心理呢?從眾心理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沒有好壞之分,但由於從眾心理導致的各種行為則需要我們去判斷是否合宜了
  • 社會心理學之從眾心理:我們為什麼會從眾?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社會心理:從眾心理。簡單來說,從眾是人受到群體壓力而跟從群體選擇的一種社會心理。我們思維裡有這種潛意識「別人是這麼做的,我也這麼做,就不會錯,或者不會收到傷害」,從眾能夠給我們帶來一種安全感。
  • 從眾心理:影響從眾心理的5個因素,掌握後再也不被操縱了!
    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在很多場景下我們的決策都會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我們經常會看到某家餐廳外面,等候用餐的人排著長長的隊伍,讓來來往往的路人會駐足停留,這家店生意真好,「我也想試一下」,於是也跟著排隊去,等候兩小時,終於吃上這家「網紅」餐廳的招牌菜,結果卻大失所望。過兩天這家網紅店被爆出排隊的人都是老闆親自僱的。
  • 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
    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文/金換簡單來說,從眾心理就是指當大部分人做相同的事情時,剩下的一部分人就會沒有自己的思想進而跟隨前面的人做一樣的事情。之前,我們的國人被指做事情喜歡從眾,無論是闖紅燈過馬路還是在網絡上發表言論,都會跟著之前的人來決定自己的行為,而沒有自己正確的想法,這樣的從眾心理給別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那究竟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呢?在現在這個手機十分方便又強大的時代,很多人可以靠手機了解整個世界今天都在發生些什麼事情。在提倡所有人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後,少不了的就是網友們的點評。
  • 心理學:掌握「從眾心理」,避免災禍上身,使管理得心應手
    我們當地一個權力部門30多名幹部職工集體「淪陷」為貪汙犯的例子就很好詮釋了什麼是「從眾心理」。怎樣運用好「從眾心理」「從眾心理」給人的感覺是貶義,其實不然,每個事物都有兩面性,「從眾心理」當然也有積極的一面。只要我們參加的群體是有積極思想和積極行為的群體,我們的「從眾心理」也就會是積極而向上的。聯想一下,你經常和一群億萬富翁待在一起,你的「從眾心理」是什麼樣的?而你經常和一群乞丐待在一起,你的「從眾心理」又會是什麼樣的?
  • 社會心理學——從眾心理讀後感
    在高中政治課本中,有一本書叫做經濟生活,其中介紹了幾種消費心理:從眾心理、求異心理、求實心理等等。每一種心理都有其好處與壞處,從眾心理為某一產品帶來的大量訂單可以促進某一行業或產品的壯大,但盲目從眾一定是不可取的;求異心理可以為社會帶來新的潮流趨勢,甚至可以產生新的技術,但過分前衛可能會被社會接受不了;求實心理讓大家理性消費,但過分求實,可能或造成消費欲望不強。但是對於現在來說,佔據主流的一種消費心理就是從眾心理,從眾,是指改變自己的信念或行為,以符合其他人行為的傾向。
  • 孩子「人云亦云隨大流」要不得,「從眾心理」對孩子危害大
    上面講的案列裡,學生看到別人上廁所,都跟著說要去上廁所的現象,心理學稱之為「從眾心理」。也就是看到別人幹什麼他也幹什麼,別人說什麼他也說什麼。一切以別人為主,其實也不是什麼搗亂行為,只是盲目的跟從心理。他們真正地也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有時甚至覺得好玩,看別人幹什麼他們也幹什麼。這種盲目跟從、沒有主見,其實是非常的不好。
  • 如果不認清從眾心理,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危害!
    這,便是從眾心理。它指的是指的是個體在真實的或想像的團體壓力下改變行為或信念的傾向。這個心理本身沒有好壞,可是卻值得我們額外的注意。有很多好的從眾心理,比如說去圖書館學習,因為大家都在學習,自己也投入到學習當中。
  • 《羊群效應》:從眾與盲從到底哪個更多一點?每天學點心理學知識
    其實都是店家事先安排好的託兒們去排大隊,然後真正的羊群就會跟進,最後大家看似很火的網紅店就這麼孕育而生了,而且是屢試不爽的賺錢手段,所以你看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這還是從眾心理在作怪,這是被下令去集體作惡分散了個人責任,將其他人或個體去人性化,減低對其作惡的罪惡感。同時又將自己去識別化,避免為自己的惡行承擔責任。這就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看到的場景,他們都是人民,為何還要人民欺負人民呢?這就是羊群效應的另一種狀態,就是一群人的群體情緒化,互相加強彼此共同作惡的認同感,不再容易接受外來的意見,在有意無意下跨越了自己的道德底線。
  • 基金投資中常見的人性弱點:從眾心理
    投資者常見的人性弱點有從眾心理、過度自信、錨定心理、後悔厭惡、處置效應、稟賦效應等。對於投資者人性弱點的研究,近年來備受關注,並逐漸衍生出投資心理學、行為金融學等專業學科。我們並非這些學科的專業研究人員。
  • 從眾的你,是不是就屬於唯唯諾諾的人呢?
    這樣描述下來,好像與唯唯諾諾的形象一致,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說,選擇從眾的第三類人就是唯唯諾諾的人呢?並不是。很明顯,唯唯諾諾是一個完全負面否定的標籤,但是在心理學中,「從眾」這個詞本身是不含消極的價值判斷的,你不能說從眾一點都不好,也不能說從眾就是好的。
  • 從眾心理——你是從己還是從眾?
    從眾心理顧名思義,就是在群體的壓力下,個體在認知、判斷、信念與行為等方面自願地與全體中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隨大流」。日常生活中的從眾:出席朋友婚禮時出禮金,「你出多少,那我也一樣把」。搶購行為,比如搶鹽、搶板蘭根、搶口罩。班上同學們都欺負她,所以我也欺負她。
  • 違章違紀的從眾心理要不得
    在工作中常常看見有的職工好兩三個人一夥離崗外出吸菸,有的菸癮大不抽菸難受,不得不找理由外出解解菸癮;還有的職工本來沒有菸癮,可是看到別人外出就不由得也想學學。在其他方面,也有類似現象,比如大夜班睡崗現象,看到別人違紀,自己不由得也違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