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據說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人站在大街上抬頭看天空,過來一個人問他「你在看什麼?」抬頭的人說「我在看燕子」於是過來的人也開始抬頭看天空。有一個人過來了,進行了相同的對話,也開始抬頭看天空、最後,一群人抬頭看著根本沒有燕子的天空。
這,便是從眾心理。它指的是指的是個體在真實的或想像的團體壓力下改變行為或信念的傾向。這個心理本身沒有好壞,可是卻值得我們額外的注意。
有很多好的從眾心理,比如說去圖書館學習,因為大家都在學習,自己也投入到學習當中。
可是,從眾心理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極其可怕的東西。
比如說,12年受到反日潮流影響,不少人們做出暴力打砸日系車輛、產品、傷人的行為;受過良好教育,深信不疑自己只是在執行上級命令,做好自己本分,屠殺了無數猶太人的納粹高官艾希曼;上個世紀中國人們對於知識分子的廣泛迫害.......
這些行為無一不由從眾心理造成。
02
是不是在生活中,常常別人在笑的時候你也跟著笑了,別人在謾罵另一個人的時候你也開始對於那個人產生了厭惡,大眾選擇的東西你也會跟著選擇,經常在做一件事情別人告訴你或者自己發現這件事情做錯了的時候,你會安慰或者開脫自己說「反正又不是我一個人這樣做錯了」。
這是因為人們在不確定的情境中,選擇從眾會降低思考/獲取答案的成本。甚至,人們不想受到群體的排擠。社會學家米爾格拉姆的一個研究得出的結論:過路人模仿一個群體抬頭觀望的百分比隨群體規模增加呈增加的趨勢。兩個三人組引發的從眾比率要比一個六人組引發的從眾比率高。三個兩人小組引發的從眾比率更高。很顯然,多個小群體的一致意見會使某個觀點更可信。
古斯塔夫·勒龐認為,在群體中,每一種情感和行為都極具感染性。他在烏合之眾中還提出群體無意識的觀點,即人們處於一個群體中做出的判斷,理性的因素產生著微乎其微的作用,而情感、本能、欲望等「無意識因素」佔著支配地位。
「為什麼人家都xxx,就你xxx?」是生活中常出現的一句話。它其實顯而易見地揭露了一個人盲從的心理,想要不出格,跟大眾保持一樣。而那些盲目從眾的人、往往有這樣的特點,他們很喜歡找出問題。一旦當他發現另外一個人跟自己有半點不一樣,他就會指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提出各種各樣的壞處。他們齜牙咧嘴、咬牙切齒、站在道德的至高處指責著與自己不一樣的人。
因此,當人們不能夠清醒地認知到自己的從眾心理,選擇跟隨群體的選擇時,常會帶來極大的危險。
03
那麼如何避免受到從眾心理的迫害呢?前文列舉的種種人們因從眾心理所做出的事情的荒謬是顯而易見的。而之所以如此顯而易見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是以一個局外人、冷靜、客觀的視角來看待的。很多時候,即使我們知道一些錯誤的從眾行為的愚蠢,可是一旦當這一切變成日常生活的和風細雨時,我們就失去了自我的警覺,而沉醉於我們所謂的正確。
舉個很形象的例子:當時08、09年流行的殺馬特髮型,多少人覺得這種非主流很酷呢?現在回頭看看,是不是覺得當時的自己很愚蠢。流行時尚往往如此,名人與大眾說一個東西是時尚,是美的,於是人們就說它是時尚,是美的。當然,這種從眾心理是中性的。
所以,要時刻謹記把自己拉出來,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自己做的事情到底對不對。
其次,要有足夠的自信、自知和獨處時間。人們一旦因為自己的想法跟其他人不一樣,即使自己是正確的,也選擇沉默。薩特說「在黑暗的時代不反抗,就意味著同謀」這既是需要我們有足夠自信,不受大眾輿論壓力的迫害,也需要我們能夠又清晰的自知,明白到底什麼是真正正確的。伏爾泰說「人人手持心中的聖旗,滿面紅光走向罪惡。」這同時也意味增加自己獨處的時間是很重要的,獨處給予一個人理性且不受大眾壓力的審視自身,思考正義的機會。
千萬不要再打著愛國的口號,打砸同胞的財產。
04
小結一下:從眾心理指的是指的是個體在真實的或想像的團體壓力下改變行為或信念的傾向。其本身無好壞,可常會因大眾的錯誤判斷導致不好的結果。處於規模越大的群體,越容易產生從眾的心理,源於對於危險的規避和對遭到群體排斥的恐懼。避免從眾心理需要我們能夠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擁有足夠的自信、自知和獨處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