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認清從眾心理的這4個特徵,不再盲目跟風

2020-08-30 櫻桃書院

記得看過這樣一個笑話:有一個人走路的時候因為眼睛進了沙子,於是他停下來抬頭眨了眨眼睛;這時,另外一個走過來,看到他一直抬頭望天空,於是他也跟著停下來抬頭望天空;第三個路過的人也停了下來抬頭,接著是第四個、第五個……當他低下頭的時候,看到很多人都在抬頭觀看天空,他問周圍的人在看什麼,很多人都說,不知道,因為別人看,自己也跟著看。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這種從眾心理的現象:比如,一個宿舍裡,有人在吃東西,接著其他人也會跟著吃東西,最後可能是整個宿舍的人都在吃東西;而在高校經常會有這樣一直現象,宿舍之間,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之後,就會出現有的宿舍集體出動考各種證書,參加各種培訓,或是有的宿舍集體鍛鍊身體。因為大家會覺得,同宿舍的人都在努力,我不努力學習豈不是很丟臉。

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樣的體驗,讀書做習題的時候,大家都在討論某道題,當周圍的人都認為是B,只有你認為是C,最後你會怎麼選呢?我想很多同學最後都會放棄自己的答案,選擇大家認為是正確的。

法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這本書指出,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但是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他說:「一個心理群體最驚人的特點:群體中的成員,無論是誰,無論生活方式多麼迥異,也無論什麼職業,什麼性別、什麼智商,只有他們是同一個群體,就會擁有同一種情感取向--集體心理。」

那麼,在群體中的個人有什麼特徵呢?了解群體心理的特徵,希望我們處於群體時,都能堅持自我的本性,遠離那種無知無意識的、處處盲從跟隨的烏合之眾。

群體中個人行為表現的4個特徵


1、 在群體中,個人責任感缺失

美國的報紙曾經登過這樣一件案子:有一天的夜晚,在美國紐約郊外的一個公寓,一個年輕女子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遇刺。她拼命的喊「救命!救命!有人要殺人啦!」聽到喊叫聲後,附近的住戶都亮起了燈,打開的窗戶觀望。這時兇手被嚇跑了。

可是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結果她被殺害在樓梯上。在這個過程中,周圍鄰居觀看的至少有38位,但是卻沒有一個人來就她,也沒有一個人報警。

這是因為大眾的冷酷無情和社會的道德淪喪嗎?

心理學家認為在在場者眾多的情況下,就會造成一種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越少,責任感也就越弱,甚至忽視了這份責任感,產生「我不去救,別人會去救」的麻木心理,因此,人越多,群體會越麻木不仁。

但是,如果只有一個人在場的時候,這時如果這個旁觀者見死不救,他的心裡就會產生內疚感,罪惡感,他會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

所以,這不能完全歸咎於周圍大眾的冷酷無情和道德淪喪。

2、 在群體中,個人容易因情緒傳染而從眾

在群體中,個人很容易受群體的情緒影響,而且,受影響的個人他會感覺自己擁有前所未有的強大力量。

就像我們前面說的,一個宿舍裡,大家都忙著參加培訓、考資格證書,你不努力考個證書都會覺得丟人。而且,這時因為很有學習的氛圍,大家都會感受到一種強大的動力。學習起來會更加的帶勁。

群體中,每一個的感情和行動都具備傳染性,而且它的強度之強,足夠使個人隨時準備為集體利益犧牲自我。一個人,如果不是在群體中,他都很難具備這樣的勇氣。

我們看新聞,有些人打群架、或者是抗議的活動,最後會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是因為這些人,被群體的情緒所感染,讓他們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強大力量,任由這股陌生的力量瀰漫,讓他們產生的行為與平時判若兩人。

3、 個體容易因接受暗示而從眾

極容易接受他人的暗示是群體的普遍特徵之一。當我們作為個體時,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理性的,知道是非善惡,也知道趨利避害。但是,只要我們加入了某個群體,我們就會被帶入一種完全失去理性意識的狀態,很容易接受群體的暗示,做出一些和我們性格、習慣完全反常的行為。

縱觀歷史上那些神話的產生和廣泛流傳,正是因為這些信息經過群體無意識輕信,並且事件在傳播過程中,由於群體產生的集體幻覺而被魔術般曲解了。

事情被歪曲,真相被與它無關的幻覺所取代—在各種群體中都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在一本《科學雜誌中》曾經記載這樣一件事: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一艘軍艦正在海上搜索在暴風中失散的巡洋艦。這時一位執勤兵發現遠處有船隻遇難的信號。船員們順著信號的方向望去,他們都「看到」了一隻載滿人的木筏發出了信號。這只不過是一種集體幻覺,但是,每個人都相信自己看到的。於是他們放下一條船去營救,即使在接近目標時,官兵們仍然認為自己「看到」一大群人在伸手呼救。但是,當他們到達目的地時,卻發現那裡只不過是幾根長滿樹葉的樹枝。在一目了然的事實面前,集體幻覺才消失。

集體幻覺的事例很多。從這些事例中,我們不難發現集體幻覺的作用機制:一方面,我們看到一個在期待中觀望的群體;另一方面,執勤者發現了海上有遇難船隻的信號暗示。在相互傳染的作用下,這個暗示就被全體官兵接受了。


4、 自我人格消失

當一個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時,他的意志也是獨立存在的,他還是一個能夠自我約束的文明人。

但是,一旦融入了群體之後,個人的明確身份與個性就會逐漸消失,伴隨著有意識人格消失,無意識人格便會逐漸強大。接受無意識本能的支配,退化到原始人的狀態。

群體可以強大到消滅個人的獨立意識和思考能,然在這些獨立意識被完全消滅之前,他們的思緒與感情已經被群體同化了。

最後,勒龐總結說:群體,無論是哪一個群體,都只能說他們更像一個原始人的烏合之眾。

相關焦點

  • 《烏合之眾》:認清從眾心理的這4個特徵,不再盲目跟從
    法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這本書指出,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但是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 如果不認清從眾心理,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危害!
    這,便是從眾心理。它指的是指的是個體在真實的或想像的團體壓力下改變行為或信念的傾向。這個心理本身沒有好壞,可是卻值得我們額外的注意。有很多好的從眾心理,比如說去圖書館學習,因為大家都在學習,自己也投入到學習當中。
  • 投資書單22:烏合之眾(從眾心理和基金投資關係)
    原本有個老公,二戰結束,官方說人已經掛了。這就炸鍋了,男的都蠢蠢欲動,女的都嫉妒的不得了,馬上要有機會報復了。男的一看都不能據為己有,女的看自己老公天天盯著這個女人。謠言就這樣傳開了,說她到處勾引男人,這下完了,三人成虎,法庭最後判她有罪,於是上街被群毆,慘不忍睹。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風(1) 儘管暈輪效應是一種容易將人導入認知誤區的心理效應,如果運用得當,我們也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將它變作一塊通往成功之路的墊腳石。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在知覺、判斷、行為等方面與大眾趨於一致的心理現象。「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一般而言,大多數人的意見比個人的更具有科學性,少數服從多數,也有可取之處。但是,若不加思考便盲目地服從多數,隨大流,則是消極的「盲目從眾」,這是不可取的。美國人詹姆斯?
  • 顧客的從眾心理:顧客喜歡跟風
    顧客就是個人根據廣告效應和多數人的判斷產生的跟風行為,就是從眾心理,我舉個例:比如成都的一個奶茶店老闆你利用從眾心理和廣告效應,老闆每天叫100個人到他店子外面排隊買奶茶,路過的人群看到什麼店子生意那麼好肯定會多觀察,吸引顧客會嘗試,吸引客流
  • 周末閱讀——《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5年。法國大革命後,資產階級學者將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看作是理性的勝利。然而,這一看法並不能解釋理性號召人們趕走了國王,為什麼還出現了雅各賓專政的恐怖。在試圖對這一問題進行解答的學者中,勒龐成為一位佼佼者,他獨闢蹊徑,開拓了大眾心理研究的心理學視角。
  • 從眾心理:影響從眾心理的5個因素,掌握後再也不被操縱了!
    從眾心理影響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們如果才能提高警醒呢?下面給你分析一下影響從眾心理的5個因素。居斯塔夫·勒龐的暢銷書《烏合之眾》闡述過:集體觀察是錯誤率最高的,它往往只是某個人的幻覺,通過傳染,暗示給別人,這種幻覺就可以別傳播形式所打破。
  • 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
    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文/金換簡單來說,從眾心理就是指當大部分人做相同的事情時,剩下的一部分人就會沒有自己的思想進而跟隨前面的人做一樣的事情。因為很多粉絲打著維護自己家的明星,去侮辱或者傷害其他的明星,一些不了解真相的人就會從眾,進而在網上出現了「口水戰」,而這就是從眾之後的後遺症。其實並不是讓大家不要追星、不要在網上發表言論,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也應該有自己的信仰和夢想。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喜歡就盲目地維護、胡亂說一些引戰的言論,這樣的從眾心理只會讓人厭煩,而沒有任何解決事情的能力。
  • 20萬一平的學區房,為何家長會盲目跟風
    ·一所新的學校,沒有送出過畢業生,僅僅憑著他學校的豪言壯語就紛紛為了孩子去買天價的學區房,這不是盲從是什麼?盲目而且不理智的跟風只會被現實啪啪的打臉。深圳灣學校幾乎全軍覆沒不就是對家長高期望盲從的現實寫照嗎?跟風是一種迷失自我的行為,這樣的人容易步入歧途,也不容易走向成功。有一些思想不堅定的人,很容易被別人左右,他們會跟著潮流走,就如同被人控制的工具。
  • 盲目跟風,正在摧毀我們的生活,這3種行為,你做過幾個?
    02.盲目跟風做副業這個年頭許多文章都在鼓勵做副業,動不動就是高於主業好幾倍的收入,好像誰沒個做副業的想法,就是安於現狀,註定被社會淘汰的人。於是許多想要成為「斜槓青年」的年輕人,紛紛加入副業的浪潮。微商、淘寶、擺地攤,線上線下的各種小生意層出不窮。
  • 娃太「特」,家長的「從眾心理」要強加給孩子嗎?從眾不意味平庸
    強迫孩子「從眾」,未必能得到強勢的娃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想要更好地了解這個概念,家長不妨讀一讀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勒龐的名著《烏合之眾》。
  • 社會心理學——從眾心理讀後感
    在高中政治課本中,有一本書叫做經濟生活,其中介紹了幾種消費心理:從眾心理、求異心理、求實心理等等。每一種心理都有其好處與壞處,從眾心理為某一產品帶來的大量訂單可以促進某一行業或產品的壯大,但盲目從眾一定是不可取的;求異心理可以為社會帶來新的潮流趨勢,甚至可以產生新的技術,但過分前衛可能會被社會接受不了;求實心理讓大家理性消費,但過分求實,可能或造成消費欲望不強。但是對於現在來說,佔據主流的一種消費心理就是從眾心理,從眾,是指改變自己的信念或行為,以符合其他人行為的傾向。
  • 英語考級火爆,盲目跟風不可取
    此外,還有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考試旨在全面測試考生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英語能力水平,成績及格者由英國劍橋大學地方考試委員會統一頒發證書。從北京外國語大學考點報考歷史數據看,PET報考人數從2014年5月的151人,到2019年4月的1469人,5年時間增長了近10倍。以至於北京的考位特別緊張,無法滿足需求,家長會想各種辦法,包括去外地考試。
  • 心理學:三個角度剖析從眾心理,每一次被迫改變都是性格的缺失
    在如今這個社會,許多人都有從眾心理,這些人很容易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然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能力上表現出貼合於公眾或者大多數人。舉個例子,有一款很流行的包包,見同事很多人買了,自己不買,可能會讓同事覺得自己不合群,但是包又不是自己很喜歡的款式,可是最後還是買了。
  • 「搶購風波」背後的大眾心理
    但回顧多種搶購事件,我們可以發現,「搶購風波」是群體從眾心理的典型表現,更通俗地說就是跟風和隨大流。從眾是人類社會存在的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它是指為和他人的反應、行為保持一致,或為了與周圍的人相匹配而改變某人的行為。Deutsch和 Gerard早在1955年便開始了對從眾心理的研究,研究指出從眾行為的產生是源於信息性社會影響和規範性社會影響。
  • 關於《價值》與《烏合之眾》的讀書心得
    最近同時在讀張磊的《價值》和勒龐的《烏合之眾》,發現一些有意思的共同點:《價值》的核心是經過自己的獨立的,理性的分析,發現各行業中企業的價值,進行長遠投資,源于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中的長期主義精神。1,作為價值投資的信仰者,要做時間的朋友,區分「投資」和「投機」2,投資可從行業,公司,管理層三個層面來分析:A,看行業就要關注商業模式(賺錢邏輯和商業本質是什麼),關注競爭格局(寡頭壟斷還是充分競爭),關注成長空間(是否是夕陽行業),關注進入門檻(是不是有護城河);
  • 盲目跟風想獲得體面,最後反而丟了體面
    那些人裡面,有真的粉絲,但也有許多跟風的人。 我們常說羊群效應,只要一隻羊跑動起來,其他羊也會盲目地衝撞,全然不顧及前方是不是狼群。 很多時候,我們就如同羊群種的某隻羊,盲目地跟從別人,沒有主見,在各種紛亂的哄搶種丟失了體面。
  • 看透人性的心理學著作——《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社會心理學著作。沒有人沒聽說過這本書的名字。這本書於1895年首次出版,到2013年已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2018年入選40年25部有影響力的外文翻譯作品。它的影響是許多書無法比擬的。
  • 從眾心理:在權威效應和多元無知效應的影響下,保持清醒的思考
    但是,其他購買這款商品的人,可能也是參考了銷量,每增加一個銷量,就增加了它被認同的可能性,引起更多人的從眾心理。然後,這個商品的銷量就像滾雪球一樣,從眾的人越來越多,也沒有人去懷疑它的質量。從眾心理這麼強大,當然少不了一些人的有心利用,不知道有沒有人記得那個,身兼9個專家身份行騙老奶奶,劉洪斌。
  • 《邏7識智》28:從眾心理
    A、輕微的從眾心理、嚴重的從眾心理 B、正確的從眾心理、錯誤的從眾心理 C、好的從眾心理、壞的從眾心理 D、理性的從眾心理、感性的從眾心理 E、孩子的從眾心理、成人的從眾心理F、古代的從眾心理、現代的從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