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從眾心理)

2020-12-17 彼岸花花開花落終有時

從眾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風(1)

儘管暈輪效應是一種容易將人導入認知誤區的心理效應,如果運用得當,我們也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將它變作一塊通往成功之路的墊腳石。從眾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風有這麼一個實驗:某高校舉辦一次特殊的活動,請德國化學家展示他最近發明的某種揮發性液體。當主持人將滿臉大鬍子的「德國化學家」介紹給階梯教室裡的學生後,化學家用沙啞的嗓音向同學們說:「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種強烈揮發性液體,現在我要進行實驗,看要用多長時間能從講臺揮發到全教室,凡聞到一點味道的,馬上舉手,我要計算時間。」說著,他打開了密封的瓶塞,讓透明的液體揮發……不一會,後排的同學,前排的同學,中間的同學都先後舉起了手。不到2分鐘,全體同學都舉起了手。此時,「化學家」一把把大鬍子扯下,拿掉墨鏡,原來他是本校的德語老師。他笑著說:「我這裡裝的是蒸餾水!」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在知覺、判斷、行為等方面與大眾趨於一致的心理現象。「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一般而言,大多數人的意見比個人的更具有科學性,少數服從多數,也有可取之處。但是,若不加思考便盲目地服從多數,隨大流,則是消極的「盲目從眾」,這是不可取的。美國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文字,傳神地描述了盲目從眾的現象:「突然,一個人跑了起來。也許是他猛然想起了與情人的約會,現在已經過時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麼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來,向東跑去。另一個人也跑了起來,這可能是個興致勃勃的報童。第三個人,一個有急事的胖紳士,也小跑起來……十分鐘之內,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來。」法國自然科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試驗:他們把一群毛蟲放在盤子的四周,讓它們首尾相接,繞著盤子爬行,而在盤子中間放著毛蟲們喜愛的食物。毛蟲們開始爬行,一個接著一個,每一隻都緊緊地尾隨著前面的一隻,誰也不敢掉隊,也不敢獨自遠離隊伍。它們連續爬了七天七夜,最終因飢餓而全部死去,而它們最喜歡的食物正靜靜地躺在盤子中間呢!

從眾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風(2)

或許有人會譏笑毛蟲的愚笨與呆板,其實這種盲目從眾的現象在我們人類身上也時有發生。幾個朋友一起吃飯,或許你會放棄自己的喜好,和大家保持一致;同事一起討論問題,當你的觀點和眾人相左時,即使認為自己是對的,也極有可能會放棄自己的觀點而「隨大流」;在公司裡,有時領導的意見本是錯誤的,有些員工為了明哲保身,而違心地投了贊成票,結果後面的人都跟著投了贊成票;眼見身邊的同學都成雙成對了,如果自己也不找個異性朋友,豈不是太掉價了;看見路邊有人發生了車禍,第一個人熟視無睹地走過去了,後面的人也很少有人伸出援手,等等。在人類的潛意識中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當個人的感覺與大多數人的意見發生衝突時,為了使自己不被別人認為是「標新立異」,不被群體所排斥,我們通常會在群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看法而跟大多數人的意見趨於一致。為了測驗從眾心理對認知的影響,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十個被測試者請到實驗室,在黑板上畫了a、b、c三條長短不一的直線,然後在旁邊畫了一條與b線等長的x線。心理學家問被試者x線與三條線中的哪一條等長。前九個被試者被事先安排,只有最後一個人是真正的被試者,事先並不知情。當前面的人都異口同聲地回答x與a等長,輪到最後一個被試者時,他經過再三思索,極有可能放棄正確的答案,也回答說x與a等長。結果,在被測試的100個中,有38%的被試者會回答x與a等長。這表明,在面對群體的壓力時,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會屈從於壓力,選擇錯誤的答案。不同類型的人,從眾行為的程度也不一樣。一般而言,較為感性的女性從眾行為高於男性;年齡小的人從眾行為多於年齡大的;生活閱歷淺的比閱歷豐富的人更易於從眾;自卑、內向、沒有主見的人,比自信、外向、有個性的人較易發生從眾行為;文化修養低的人比修養高的人易於從眾。

從眾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風(3)

誠然,對於從眾行為,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從眾行為具有兩面性,積極的一面是有助於學習前人的經驗智慧,增長知識,消除個人的故步自封,開闊視野;消極的一面是抑制個性發展,束縛思維,扼殺創造力,使人變得缺乏主見,墨守成規。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既要發揚從眾的優勢,吸收他人的長處和智慧,也要避免從眾的劣勢,遇事時在參考眾人的意見基礎上,通過獨立的思考和分析,得出較為客觀的結論。近幾年,媒體經常報導,在眾目睽睽之下發生的意外災難,竟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大部分人充當了冷漠的看客。這真的是現代人良知泯滅、道德淪喪的結果嗎?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也是一種從眾行為。從眾心理讓社會職責分散化,每個人都心安理得地認為「危難面前,人人有責」,憑啥要我去做冤大頭?因此,一位心理專家建議,當你身處險境、面對無人相助的境地,最有效的辦法是針對性地向某人尋求援助。這樣,道德和責任的壓力會迫使他責無旁貸地盡力幫助你。有一些精明的商家,深諳從眾行為的精妙,專門利用消費者的從眾心理達到宣傳產品、獲取商業利潤的目的。他們通過廣告宣傳、公關活動、媒介報導等手段,在社會中引起轟動效應,激起群眾競相傳播、議論、參與,從而將自己的商品炒熱,達到盈利的目的。我們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盲目的從眾將會讓自己失去獨特的魅力。保持特立獨行的思想,融入大眾的群體,不失為一種可取的人生態度。有了自己的理念與方向,儘管身處芸芸眾生之中,依然可以放出迷人的光彩。平凡,卻不平庸。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從眾心理到底好不好?
    當我們批評人們追趕潮流,沒有自己的判斷和主見,別人有什麼自己也要什麼的時候,往往說這是從眾心理在起作用,甚至將之描繪於盲從。但我們在群體中生活,要融入群體中,得到群體的接納,開展群體間的合作與交往,難免在很多場景下要「從眾」的,實際上,主要的衝突在於個人的信念和群體的信念是否一致。我們先從心理學上,認識一下什麼是從眾。從眾,是指由於群體的壓力而改變個體自己的行為或信念,其表現形式有兩種。
  • 社交心理學:從眾心理,權衡在自己!
    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大多數時候還是隨大流。大多數人幹什麼,我們也跟著幹;大多數人認為什麼是正確的,我們也跟著學;其實這種現象歸根結底是心理作用的結果,即"從眾心理"。從心理學角度看,從眾是指個人的行為和觀念受群體的引導或壓力影響,從而向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在生活中,我們很多行動和思想都來自大眾。從眾心理對我們的決策起著重要作用。
  • 從眾心理:影響從眾心理的5個因素,掌握後再也不被操縱了!
    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在很多場景下我們的決策都會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我們經常會看到某家餐廳外面,等候用餐的人排著長長的隊伍,讓來來往往的路人會駐足停留,這家店生意真好,「我也想試一下」,於是也跟著排隊去,等候兩小時,終於吃上這家「網紅」餐廳的招牌菜,結果卻大失所望。過兩天這家網紅店被爆出排隊的人都是老闆親自僱的。
  • 心理學:三個角度剖析從眾心理,每一次被迫改變都是性格的缺失
    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我們身邊,而且也一定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心理學家阿希曾經做過一次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只有1/4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心理保持了他們的獨立性,可見從眾心理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現象。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樂隊花車效應:從眾心理對你有哪些幫助呢?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拿起來就用。
  • 讀書筆記:《改變你一生的108個心理學法則》
    本書會告訴我們心理定律的無窮奧秘,還會教我們輕鬆運用知識幫助自己實現飛躍式的發展。它將深奧的心理學知識融會貫通於一個個妙趣橫生、飽含人生哲理的故事中,形象地分析了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深淺出地提煉了心理學法則給我們的啟示,以指導我們在生活中更好地趨利避害。全書共解讀了108個經久不衰的心理學法則,娓娓道來工作與生活中的細節和元素。
  • 消費中的心理技巧:從眾心理
    物品短缺往往會誘發非理性消費,但即使是並不短缺的東西,若輿論或他人的影響,也會導致哄搶,人們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在行為金融學中,從眾心理也稱「羊群效應」是比較典型的現象。從眾行為讓投資者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必然成為無意識投資行為者,這其中蘊藏著極大的風險。
  • 心理學:掌握「從眾心理」,避免災禍上身,使管理得心應手
    在生活中,經常會發生由「從眾心理」帶來的惡果,有的是聚眾鬥毆鬧出人命,有的是跟風經商血本無歸,還有的是結夥鬧事身陷囹圄。反過來,如果善用「從眾心理」,也同樣會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比如有一個孤僻、木訥、膽小的人,通過不斷參加一些大型社交活動,不斷和那些外向的人一起「瘋狂」,慢慢地他的性格就會發生改變,開始變得合群、開朗起來。
  • 社會心理學之從眾心理:我們為什麼會從眾?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社會心理:從眾心理。簡單來說,從眾是人受到群體壓力而跟從群體選擇的一種社會心理。我們思維裡有這種潛意識「別人是這麼做的,我也這麼做,就不會錯,或者不會收到傷害」,從眾能夠給我們帶來一種安全感。
  • 學會一招營銷心理學之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就這樣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不管你在網上購物,還是到門店買東西,無時無刻不受從眾心理的影響。這篇文章,就是教你怎樣避免陷入從眾心理,而且還利用它來助力我們的營銷。首先我們先了解為什麼從眾心理會對我們發揮著巨大的能量?
  • 「從眾心理」的妙用
    結果發現: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當然,還有24%的人始終堅持了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阿希的實驗讓人們都感到吃驚,誰誤導了那些參與實驗的大學生?阿希,還是參與實驗的人?圖片還是線段?心理學上認為都不是,而是人們習慣性的從眾心理。
  • 社會心理學——從眾心理讀後感
    在高中政治課本中,有一本書叫做經濟生活,其中介紹了幾種消費心理:從眾心理、求異心理、求實心理等等。每一種心理都有其好處與壞處,從眾心理為某一產品帶來的大量訂單可以促進某一行業或產品的壯大,但盲目從眾一定是不可取的;求異心理可以為社會帶來新的潮流趨勢,甚至可以產生新的技術,但過分前衛可能會被社會接受不了;求實心理讓大家理性消費,但過分求實,可能或造成消費欲望不強。但是對於現在來說,佔據主流的一種消費心理就是從眾心理,從眾,是指改變自己的信念或行為,以符合其他人行為的傾向。
  • 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
    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文/金換簡單來說,從眾心理就是指當大部分人做相同的事情時,剩下的一部分人就會沒有自己的思想進而跟隨前面的人做一樣的事情。之前,我們的國人被指做事情喜歡從眾,無論是闖紅燈過馬路還是在網絡上發表言論,都會跟著之前的人來決定自己的行為,而沒有自己正確的想法,這樣的從眾心理給別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那究竟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呢?在現在這個手機十分方便又強大的時代,很多人可以靠手機了解整個世界今天都在發生些什麼事情。在提倡所有人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後,少不了的就是網友們的點評。
  • 心理學解讀:關於「從眾」心理的所有關鍵點,都在這裡了
    大家好,歡迎來到「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的解讀。今天這一講,我們要講的是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的「從眾」心理研究。也就是群體的壓力,到底會對我們的個人決策產生多大的影響?
  • 陽光行動|走近「從眾心理」~
    今天,安安就跟大家聊一聊心理學上的「從眾心理」!從眾心理(conformity behavior)從眾心理,那麼人們到底為什麼會產生從眾心理呢?從眾心理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沒有好壞之分,但由於從眾心理導致的各種行為則需要我們去判斷是否合宜了
  • 消費心理學:為什麼有些人執著於「購物狂歡」?從眾、求異和攀比
    要想去做出改變,我們需要去探究「剁手購物」背後的原因,從而去進行改善。那麼,為什麼有些人執著於「購物狂歡」呢?從消費心理學中的從眾心理、求異心理和攀比心理來進行解讀該行為。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有趣的「羊群效應」足以解釋購物狂歡的行為。心理學裡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個體的從眾跟風行為。羊群平時在一起時,經常盲目地左衝右撞。當領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當你看到一些價格很誘人的商品時,再加之很多人去購買,此時你也會產生強烈的購物衝動。
  • 從眾心理——你是從己還是從眾?
    從眾心理顧名思義,就是在群體的壓力下,個體在認知、判斷、信念與行為等方面自願地與全體中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隨大流」。日常生活中的從眾:出席朋友婚禮時出禮金,「你出多少,那我也一樣把」。搶購行為,比如搶鹽、搶板蘭根、搶口罩。班上同學們都欺負她,所以我也欺負她。
  • 從眾心理究竟多可怕?一味的隨大流,可能會讓你一事無成
    從眾心理究竟多可怕?一味的隨大流,可能會讓你一事無成原創優鑫培教育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現在火車站都比較大,像北京、南京的火車站,有時候從火車上下來,準備去一個坐地鐵,但不知道從哪個出站口出去,這個時候很多人選擇跟著人群走,發現每次都能找到距離最近的地鐵。
  • 心理解讀:為什麼有些人執著於「購物狂歡」?從眾、求異和攀比
    要想去做出改變,我們需要去探究「剁手購物」背後的原因,從而去進行改善。那麼,為什麼有些人執著於「購物狂歡」呢?從消費心理學中的從眾心理、求異心理和攀比心理來進行解讀該行為。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有趣的「羊群效應」足以解釋購物狂歡的行為。心理學裡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個體的從眾跟風行為。羊群平時在一起時,經常盲目地左衝右撞。當領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
  • 從心理學實驗到網際網路產品設計02:利用從眾效應,引導用戶行為
    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要考慮到所有信息反而不容易做決策,信息出現的背景和心理情境漸漸變成了決定影響力的核心要素,所以我們需要思考傳達哪些信息,如何傳達信息,才能讓用戶或受眾認同信息並依言行動。本文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從眾效應,描述實驗設計並分析結果,展示從眾效應在產品設計中如何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