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風(1)
儘管暈輪效應是一種容易將人導入認知誤區的心理效應,如果運用得當,我們也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將它變作一塊通往成功之路的墊腳石。從眾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風有這麼一個實驗:某高校舉辦一次特殊的活動,請德國化學家展示他最近發明的某種揮發性液體。當主持人將滿臉大鬍子的「德國化學家」介紹給階梯教室裡的學生後,化學家用沙啞的嗓音向同學們說:「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種強烈揮發性液體,現在我要進行實驗,看要用多長時間能從講臺揮發到全教室,凡聞到一點味道的,馬上舉手,我要計算時間。」說著,他打開了密封的瓶塞,讓透明的液體揮發……不一會,後排的同學,前排的同學,中間的同學都先後舉起了手。不到2分鐘,全體同學都舉起了手。此時,「化學家」一把把大鬍子扯下,拿掉墨鏡,原來他是本校的德語老師。他笑著說:「我這裡裝的是蒸餾水!」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在知覺、判斷、行為等方面與大眾趨於一致的心理現象。「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一般而言,大多數人的意見比個人的更具有科學性,少數服從多數,也有可取之處。但是,若不加思考便盲目地服從多數,隨大流,則是消極的「盲目從眾」,這是不可取的。美國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文字,傳神地描述了盲目從眾的現象:「突然,一個人跑了起來。也許是他猛然想起了與情人的約會,現在已經過時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麼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來,向東跑去。另一個人也跑了起來,這可能是個興致勃勃的報童。第三個人,一個有急事的胖紳士,也小跑起來……十分鐘之內,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來。」法國自然科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試驗:他們把一群毛蟲放在盤子的四周,讓它們首尾相接,繞著盤子爬行,而在盤子中間放著毛蟲們喜愛的食物。毛蟲們開始爬行,一個接著一個,每一隻都緊緊地尾隨著前面的一隻,誰也不敢掉隊,也不敢獨自遠離隊伍。它們連續爬了七天七夜,最終因飢餓而全部死去,而它們最喜歡的食物正靜靜地躺在盤子中間呢!
從眾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風(2)
或許有人會譏笑毛蟲的愚笨與呆板,其實這種盲目從眾的現象在我們人類身上也時有發生。幾個朋友一起吃飯,或許你會放棄自己的喜好,和大家保持一致;同事一起討論問題,當你的觀點和眾人相左時,即使認為自己是對的,也極有可能會放棄自己的觀點而「隨大流」;在公司裡,有時領導的意見本是錯誤的,有些員工為了明哲保身,而違心地投了贊成票,結果後面的人都跟著投了贊成票;眼見身邊的同學都成雙成對了,如果自己也不找個異性朋友,豈不是太掉價了;看見路邊有人發生了車禍,第一個人熟視無睹地走過去了,後面的人也很少有人伸出援手,等等。在人類的潛意識中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當個人的感覺與大多數人的意見發生衝突時,為了使自己不被別人認為是「標新立異」,不被群體所排斥,我們通常會在群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看法而跟大多數人的意見趨於一致。為了測驗從眾心理對認知的影響,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十個被測試者請到實驗室,在黑板上畫了a、b、c三條長短不一的直線,然後在旁邊畫了一條與b線等長的x線。心理學家問被試者x線與三條線中的哪一條等長。前九個被試者被事先安排,只有最後一個人是真正的被試者,事先並不知情。當前面的人都異口同聲地回答x與a等長,輪到最後一個被試者時,他經過再三思索,極有可能放棄正確的答案,也回答說x與a等長。結果,在被測試的100個中,有38%的被試者會回答x與a等長。這表明,在面對群體的壓力時,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會屈從於壓力,選擇錯誤的答案。不同類型的人,從眾行為的程度也不一樣。一般而言,較為感性的女性從眾行為高於男性;年齡小的人從眾行為多於年齡大的;生活閱歷淺的比閱歷豐富的人更易於從眾;自卑、內向、沒有主見的人,比自信、外向、有個性的人較易發生從眾行為;文化修養低的人比修養高的人易於從眾。
從眾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風(3)
誠然,對於從眾行為,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從眾行為具有兩面性,積極的一面是有助於學習前人的經驗智慧,增長知識,消除個人的故步自封,開闊視野;消極的一面是抑制個性發展,束縛思維,扼殺創造力,使人變得缺乏主見,墨守成規。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既要發揚從眾的優勢,吸收他人的長處和智慧,也要避免從眾的劣勢,遇事時在參考眾人的意見基礎上,通過獨立的思考和分析,得出較為客觀的結論。近幾年,媒體經常報導,在眾目睽睽之下發生的意外災難,竟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大部分人充當了冷漠的看客。這真的是現代人良知泯滅、道德淪喪的結果嗎?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也是一種從眾行為。從眾心理讓社會職責分散化,每個人都心安理得地認為「危難面前,人人有責」,憑啥要我去做冤大頭?因此,一位心理專家建議,當你身處險境、面對無人相助的境地,最有效的辦法是針對性地向某人尋求援助。這樣,道德和責任的壓力會迫使他責無旁貸地盡力幫助你。有一些精明的商家,深諳從眾行為的精妙,專門利用消費者的從眾心理達到宣傳產品、獲取商業利潤的目的。他們通過廣告宣傳、公關活動、媒介報導等手段,在社會中引起轟動效應,激起群眾競相傳播、議論、參與,從而將自己的商品炒熱,達到盈利的目的。我們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盲目的從眾將會讓自己失去獨特的魅力。保持特立獨行的思想,融入大眾的群體,不失為一種可取的人生態度。有了自己的理念與方向,儘管身處芸芸眾生之中,依然可以放出迷人的光彩。平凡,卻不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