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心理究竟多可怕?一味的隨大流,可能會讓你一事無成

2020-12-17 優鑫培教育

從眾心理究竟多可怕?一味的隨大流,可能會讓你一事無成

原創優鑫培教育

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通常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

現在火車站都比較大,像北京、南京的火車站,有時候從火車上下來,準備去一個坐地鐵,但不知道從哪個出站口出去,這個時候很多人選擇跟著人群走,發現每次都能找到距離最近的地鐵。為什麼人們在不知道的情況下會選擇人多的事情去做,或者有時候跟著人群去改變自己的決定?這些都是人們的從眾心理導致的。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群羊面前橫放一根木棍,第一隻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然後把木棍撤走,後面的羊走到這兒,依然會像前面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也稱「從眾心理」。羊群好比喻人的從眾心理,當身處群體中,面臨選擇時,為了顯得「合群」,人們通常會選擇「隨大流」,與群體成員保持一致可以使人更容易被成員接受。簡單來說,就是個人因受群體的壓力,由此改變初衷而採取與多數人一致的意見和行為。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可以總結出從眾行為的兩個主要原因:

1. 規範壓力:每一個群體都有它的規範,既可以是明文規定,也可以是約定俗成、非正式的規定。為了融入群體,群體的成員會儘可能的遵循規範,而不願意違背標準而被其他成員視為另類者,被群體孤立,因此會跟從多數人的選擇。

2. 信息壓力:當一個人認為他人的信息比自己的更加準確時,會選擇相信他人的答案。經驗使人們相信多數人的選擇比個人的選擇更準確,因此會選擇跟從多數人。

盲目的從眾行為告訴我們,許多時候,大家在明知一件事情是違法或犯罪的時候,一個人可能不會去做,但是如果一群人中有人已經做了,並且在當時只能看到得益而沒有產生相應後果的時候,從眾定式就會使人們產生非理性思維,法不責眾的心理會充斥於胸。這在犯罪心理學上叫「越軌的集群行為」。比較典型的如聚眾哄搶財物、集體盜墓、球迷鬧事等等。這種集體行為是在相對自發的、無組織的和不穩定的情況下,通過人們之間的互動、模仿、感染而產生的。因此,「盲目從眾心理」在特定的情形下會扮演人性惡的「幫兇」。

EN

相關焦點

  • 孩子「人云亦云隨大流」要不得,「從眾心理」對孩子危害大
    孩子的從眾和模仿心理都比較強,只要有一個開了頭,就會有很多孩子跟著起鬨,跟著「隨大流」。比如,別人上輔導班,他也要上輔導班:別人上廁所,他也上廁所;別人用什麼樣的文具盒,他也用什麼樣的文具盒;別人穿什麼牌子的鞋子,他也要什麼牌子的的鞋子。
  • 從眾心理——你是從己還是從眾?
    從眾心理顧名思義,就是在群體的壓力下,個體在認知、判斷、信念與行為等方面自願地與全體中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隨大流」。日常生活中的從眾:出席朋友婚禮時出禮金,「你出多少,那我也一樣把」。搶購行為,比如搶鹽、搶板蘭根、搶口罩。班上同學們都欺負她,所以我也欺負她。
  • 從眾心理是什麼?我們為什麼習慣「隨大流」?
    如果你也是這樣做的,那麼你就遵從了那條沒有明說但卻被嚴格遵守的規則。沒有人強迫你保持安靜,但是你周圍的大多數人都會這麼做,這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地鐵出行的標準規則。所羅門·阿希是社會心理學領域著名的研究者,他設計了一個實驗來觀察從眾心理是如何起作用的。
  • 社會心理學——從眾心理讀後感
    在高中政治課本中,有一本書叫做經濟生活,其中介紹了幾種消費心理:從眾心理、求異心理、求實心理等等。每一種心理都有其好處與壞處,從眾心理為某一產品帶來的大量訂單可以促進某一行業或產品的壯大,但盲目從眾一定是不可取的;求異心理可以為社會帶來新的潮流趨勢,甚至可以產生新的技術,但過分前衛可能會被社會接受不了;求實心理讓大家理性消費,但過分求實,可能或造成消費欲望不強。但是對於現在來說,佔據主流的一種消費心理就是從眾心理,從眾,是指改變自己的信念或行為,以符合其他人行為的傾向。
  • 從眾心理: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跳大神
    學區房之所以貴就是因為買了學區房你戶口就可以落在名校的招生片區,就可以進名校。初中升高中,我們都想去重點高中,高考後填報志願時,我們又都想去清北復交等985、211名校,背後的邏輯是在名校孩子遇到好教師的概率大得多。名校的老師群體相對優秀,相互之間的影響也是正向的多。
  • 心理 | 看看你是否丟失了自己——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也稱「從眾心理」,是指個體在受到真實或臆想的群體影響下,往往會在認識和行為上以多數人或者權威人物的行為為準則,並且朝著與之一致的方向變化。從眾效應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既包括思想上的從眾,又蘊含了行為上的從眾。實驗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夠保持獨立性,不被從眾。因此,從眾效應是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風(1) 儘管暈輪效應是一種容易將人導入認知誤區的心理效應,如果運用得當,我們也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將它變作一塊通往成功之路的墊腳石。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在知覺、判斷、行為等方面與大眾趨於一致的心理現象。「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一般而言,大多數人的意見比個人的更具有科學性,少數服從多數,也有可取之處。但是,若不加思考便盲目地服從多數,隨大流,則是消極的「盲目從眾」,這是不可取的。美國人詹姆斯?
  • 如果不認清從眾心理,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危害!
    這,便是從眾心理。它指的是指的是個體在真實的或想像的團體壓力下改變行為或信念的傾向。這個心理本身沒有好壞,可是卻值得我們額外的注意。有很多好的從眾心理,比如說去圖書館學習,因為大家都在學習,自己也投入到學習當中。
  • 消費中的心理技巧:從眾心理
    物品短缺往往會誘發非理性消費,但即使是並不短缺的東西,若輿論或他人的影響,也會導致哄搶,人們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在行為金融學中,從眾心理也稱「羊群效應」是比較典型的現象。從眾行為讓投資者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必然成為無意識投資行為者,這其中蘊藏著極大的風險。
  • 社交心理學:從眾心理,權衡在自己!
    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大多數時候還是隨大流。大多數人幹什麼,我們也跟著幹;大多數人認為什麼是正確的,我們也跟著學;其實這種現象歸根結底是心理作用的結果,即"從眾心理"。從心理學角度看,從眾是指個人的行為和觀念受群體的引導或壓力影響,從而向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在生活中,我們很多行動和思想都來自大眾。從眾心理對我們的決策起著重要作用。
  •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有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說好聽點是國人的「優良」傳統,難聽點就是愛湊熱鬧,隨大流從眾心理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而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從眾因素;1、群體因素
  • 阿希從眾實驗:人的從眾意識比想像中的更可怕
    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現象嗎?原本在斑馬線上耐心等待紅燈的你,看到其他人趁著沒有車輛通過時闖紅燈,你會不會跟他們一起闖過去,或者堅持等待紅燈變綠,但這個過程會覺得自己有些傻。再比如,你和朋友們一起玩到很晚,這時候你已經有些疲勞,可是,本想睡覺的你,一看到其他人都玩得很興奮,馬上退去睡意,開啟下一段遊戲。這個現象被稱為從眾心理。1951年,美國有個叫所羅門·阿希的心理學家,設計了一場實驗-----阿希從眾心理實驗。
  • 常見顧客心理分析:從眾心理
    常見顧客心理分析——從眾心理顧客在購物過程中都會呈現出一些心理變化,如果客服人員仔細觀察,就可以從顧客的表達中對其心理作出分析。本節筆者將對常見的7種顧客心理分別進行解讀,以期能夠給客服人員的溝通提供一定的借鑑。
  • 心理小課堂--羊群效應(從眾心理)Herd Effect
    人們有一種從眾心理,由此而產生的盲從現象就是「羊群效應」。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隨大流」,因為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對於那些不太了解,沒把握的事情,往往「隨大流」。持某種意見人數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壓力是另一個決定羊群效應的因素。
  • 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
    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文/金換簡單來說,從眾心理就是指當大部分人做相同的事情時,剩下的一部分人就會沒有自己的思想進而跟隨前面的人做一樣的事情。之前,我們的國人被指做事情喜歡從眾,無論是闖紅燈過馬路還是在網絡上發表言論,都會跟著之前的人來決定自己的行為,而沒有自己正確的想法,這樣的從眾心理給別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那究竟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呢?在現在這個手機十分方便又強大的時代,很多人可以靠手機了解整個世界今天都在發生些什麼事情。在提倡所有人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後,少不了的就是網友們的點評。
  • 從眾心理產生的原因淺析
    小傘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對於從眾心理原因的思考,因為知識面的局限可能會有許多遺漏和錯誤。從眾是由人自身所擁有的特徵和所處環境氛圍共同造成的!我覺得之所以選擇從眾是因為缺乏思考或者無法思考,而主動從眾和被迫從眾。
  • 心理學: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被這三種窮人思維控制
    心理學發現,生活中貧窮並不可怕,但是真正可怕是因為貧窮,你的思維受到局限,變得越發的貧窮,它才是你痛苦的根源,也是阻礙你變得富有的關鍵。 現在和大家細數下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的三個顯著區別:心理學:思維習慣2、隨大流VS有獨特思考力第二個窮人習慣就是喜歡隨大流。什麼是隨大流,隨大流的意思就是大家做什麼,他也習慣性做什麼。
  • 實體商戶如何利用好從眾心理來促成銷售
    想要喝到 「網紅」喜茶還是得老老實實地做好排隊的準備,少則40分鐘到一小時,多輒三四個小時的排隊時間就為了一杯茶飲而已,卻讓這麼多人為之瘋狂,願意花上數小時去排隊,也是挺魔幻的。不過仔細一想,為了一樣 「網紅美食」 去排隊,在現在這個時代還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這種現象就不得不說一個營銷概念了——「從眾效應」。
  • 從眾心理:在權威效應和多元無知效應的影響下,保持清醒的思考
    從眾心理在生活中非常的常見,我們很多時候都會不自覺的產生從眾心理,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從眾心理的魔力。一、從眾心理的表現從眾心理(conformity),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 心理學:掌握「從眾心理」,避免災禍上身,使管理得心應手
    這是因為人一旦進入群體,就會感覺責任感模糊,壓力感也大大減少,誤認為自己的行為是被允許的和正確的,所謂的「人多膽子壯」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當地一個權力部門30多名幹部職工集體「淪陷」為貪汙犯的例子就很好詮釋了什麼是「從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