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心理究竟多可怕?一味的隨大流,可能會讓你一事無成
原創優鑫培教育
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通常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
現在火車站都比較大,像北京、南京的火車站,有時候從火車上下來,準備去一個坐地鐵,但不知道從哪個出站口出去,這個時候很多人選擇跟著人群走,發現每次都能找到距離最近的地鐵。為什麼人們在不知道的情況下會選擇人多的事情去做,或者有時候跟著人群去改變自己的決定?這些都是人們的從眾心理導致的。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群羊面前橫放一根木棍,第一隻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然後把木棍撤走,後面的羊走到這兒,依然會像前面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也稱「從眾心理」。羊群好比喻人的從眾心理,當身處群體中,面臨選擇時,為了顯得「合群」,人們通常會選擇「隨大流」,與群體成員保持一致可以使人更容易被成員接受。簡單來說,就是個人因受群體的壓力,由此改變初衷而採取與多數人一致的意見和行為。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可以總結出從眾行為的兩個主要原因:
1. 規範壓力:每一個群體都有它的規範,既可以是明文規定,也可以是約定俗成、非正式的規定。為了融入群體,群體的成員會儘可能的遵循規範,而不願意違背標準而被其他成員視為另類者,被群體孤立,因此會跟從多數人的選擇。
2. 信息壓力:當一個人認為他人的信息比自己的更加準確時,會選擇相信他人的答案。經驗使人們相信多數人的選擇比個人的選擇更準確,因此會選擇跟從多數人。
盲目的從眾行為告訴我們,許多時候,大家在明知一件事情是違法或犯罪的時候,一個人可能不會去做,但是如果一群人中有人已經做了,並且在當時只能看到得益而沒有產生相應後果的時候,從眾定式就會使人們產生非理性思維,法不責眾的心理會充斥於胸。這在犯罪心理學上叫「越軌的集群行為」。比較典型的如聚眾哄搶財物、集體盜墓、球迷鬧事等等。這種集體行為是在相對自發的、無組織的和不穩定的情況下,通過人們之間的互動、模仿、感染而產生的。因此,「盲目從眾心理」在特定的情形下會扮演人性惡的「幫兇」。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