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 看看你是否丟失了自己——從眾效應

2020-08-07 中國科普網

從眾

效應,也稱「從眾心理」,是指個體在受到真實或臆想的群體影響下,往往會在認識和行為上以多數人或者權威人物的行為為準則,並且朝著與之一致的方向變化。

從眾效應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既包括思想上的從眾,又蘊含了行為上的從眾。實驗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夠保持獨立性,不被從眾。因此,從眾效應是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心理 | 看看你是否丟失了自己——從眾效應

生活中,從眾心理使很多人在不知對錯的情況下,堅持與眾人保持一致的行為。這樣的行為,在我們身邊隨從可見。比如到醫院看病,當看到醫生讓前面的病人脫去外衣,後面的病人在醫生還沒有提示時,就會主動脫掉外衣。這是很本能的一種從眾心理。

再比如,兩家相同餐飲內容的飯店。一家冷冷清清、門可羅雀,而另一家則熱熱鬧鬧、門庭若市。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很大程度是顧客的從眾心理所至。如果有幾個權威人士說哪家好吃,很多人就會往哪裡湧,最終就造成了這樣的結局。

其實,兩家飯店是難分伯仲的。再說,用餐是很個人的事情,因為人與人的飲食口味是有差異的。也就是說,別人認為好吃的餐食,不一定就合你的口味。可由於受從眾心理的影響,會認為人多的就必然好,所以不顧個人喜好而往裡擠。

心理 | 看看你是否丟失了自己——從眾效應

還有在微信上經常看到的,朋友圈轉發的不實信息和謠言。如今的朋友圈裡,常常是謠言和虛假信息滿天飛。原因是很多人看到親友轉發了,自己未打開看看,跟著就轉發。在微信群裡也是這樣,有些人都不知道發送了什麼事,看到很多群友喝彩,自己就不問青紅皂白地跟著拍巴掌鼓掌……

從眾效應雖無對錯之分,但對個體的成長和事業發展,顯然弊大於利。因為它扼殺了個人的獨立意見和判斷力,束縛了人們的思維,使人變得墨守成規,沒有主見。所以,盲目地隨從他人,對個體和社會都有很多的負面影響。

心理 | 看看你是否丟失了自己——從眾效應

如果你想出類拔萃,想事業有成,想有獨特的見解,那就要摒棄從眾心理,不盲從的人云亦云,而是遇事冷靜,有自己的獨立判斷。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東子 著名心理學者、暢銷書作家、浙江電臺「東子心理熱線」主持人

編輯:毛夢囡

終審:尹宏群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眾號ID:kepuing>

心理 | 看看你是否丟失了自己——從眾效應

相關焦點

  • 社會心理學:從眾效應,你是否還在走尋常路?
    在生活中,你是否經常會關注最近熱度比較高的電視劇,電影或書籍,又或是熱點事件呢?看到許多人圍觀在一起,是否也想上去湊個熱鬧,一探究竟?網購時也傾向於購買好評較多的產品。你是否也有過這種情況,當在過馬路,紅燈亮,路上沒有來往的車輛,看到別人都陸續穿過馬路時,自己也跟隨著大家邁出腳步?我想我上面提出的行為,是每個人不可避免都會出現的行為。大家是否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學效應呢?如果你不了解的話,那現在就讓我們一探究竟吧。這些行為背後隱藏的都是一個心理學效應:從眾效應。
  • 從眾心理:在權威效應和多元無知效應的影響下,保持清醒的思考
    從眾心理在生活中非常的常見,我們很多時候都會不自覺的產生從眾心理,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從眾心理的魔力。一、從眾心理的表現從眾心理(conformity),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 你真的很「獨立」嗎?——心理效應之「從眾效應」
    不知你是否聽過作家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1894~1961)的一段傳神描述: 突然,一個人跑了起來。 這時候,你是否會說:這些人太沒有主見了吧,我就不會,馬路上發生什麼事情,我也不會去看。 那麼我們來看看心理學家的研究吧。
  • 消費中的心理技巧:從眾心理
    物品短缺往往會誘發非理性消費,但即使是並不短缺的東西,若輿論或他人的影響,也會導致哄搶,人們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在行為金融學中,從眾心理也稱「羊群效應」是比較典型的現象。從眾行為讓投資者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必然成為無意識投資行為者,這其中蘊藏著極大的風險。
  • 淺析從眾效應對教育的啟示
    這是從眾效應有利的一面。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不可忽視從眾效應的存在,而是要利用從眾效應來主動幹預學生的行為、心理、思維,讓從眾效應向積極的方向發展。例如,當班主任遇到學生遲到、曠課、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等錯誤行為時,應該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懲罰,以防更多的學生「隨大流」。
  • 心理小課堂--羊群效應(從眾心理)Herd Effect
    人們有一種從眾心理,由此而產生的盲從現象就是「羊群效應」。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隨大流」,因為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對於那些不太了解,沒把握的事情,往往「隨大流」。持某種意見人數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壓力是另一個決定羊群效應的因素。
  • 善於運用從眾效應,有利於你的推銷
    有這樣一則故事,可以說明從眾效應。在一家餐飲裡,有兩名女招待,其中一名為了得到顧客的小費,所以在小費盤裡放上10美分的硬幣來引誘顧客,而另外一名也學著她這樣做,只不過她在小費盤裡放了25美分的硬幣。這時,他們的心理的活動是:不知別人給了多少,我要是給得少那就丟臉了。而解決這個心理矛盾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往小費盤裡放上與上一位顧客相同數量的小費。在特定的條件下,由於沒有足夠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準確的信息,從眾行為是很難避免的。通過模過模仿他人的行為來選擇策略並無大礙,有時模仿策略還可以有效地避免風險和取得進步。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樂隊花車效應:從眾心理對你有哪些幫助呢?
    ——社群營銷諮詢【 白磚家】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樂隊花車效應:從眾心理對你有哪些幫助呢?流行的並不一定正確,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巴特利特【理論解析】樂隊花車直接翻譯自英文的bandwagon,也就是在花車大遊行中搭載樂隊的花車。
  • 陽光行動|走近「從眾心理」~
    「摒棄別人的看法與意見,堅持自己所想所做」也成了現如今大家弘揚和推崇的新時代品德。我們難道真的是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嘛?我們難道真的能夠在做任何決定時都能堅定地跟隨自己內心,又或者其實我們在無意識的求助他人,依靠他人?今天,安安就跟大家聊一聊心理學上的「從眾心理」!
  • 顧客的從眾心理:顧客喜歡跟風
    顧客就是個人根據廣告效應和多數人的判斷產生的跟風行為,就是從眾心理,我舉個例:比如成都的一個奶茶店老闆你利用從眾心理和廣告效應,老闆每天叫100個人到他店子外面排隊買奶茶,路過的人群看到什麼店子生意那麼好肯定會多觀察,吸引顧客會嘗試,吸引客流
  • 你是否是一隻被行為誘導而從眾「螞蟻」?
    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壓力促成了從眾心理的產生。如果人人都在稱讚新衣的美麗,沒有看到新裝的那些人內心就會體驗到一種恐慌和壓力而忘卻了對事實真相的調查。可見壓力在這裡成為從眾的始作俑者。但是,在同樣的一個群體中,並不是所有的個體都會發生從眾的行為。當那個小孩子驚呼「皇帝沒有穿衣服」時,群體的從眾被一下子擊垮了可見,個體自身的特質也是從眾行為是否會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 「從眾心理」的妙用
    於是許多真被試者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裡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 結果發現: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當然,還有24%的人始終堅持了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阿希的實驗讓人們都感到吃驚,誰誤導了那些參與實驗的大學生?
  • 心理學課堂:你之所以活得不成功,是因為「從眾效應」在作祟
    小潘·心理學課堂高中的時候,我們都學過「從眾心理」。當然這裡說的「從眾效應」和政治課上的本是同根生,但是又略有不同。人是群居動物,在群體的影響下,人會不自覺地改變自己,使自己與他人更相似,以此來融入集體。但是每個人天生就是與眾不同的,你又何必隨大流?近代中國人「從眾」的淵源大約從那個特殊的時代開始。在那段時間,所有人穿一樣的衣服,稍微有些與眾不同就會被扣上各種帽子。於是人們開始被束縛,開始循規蹈矩。就算那個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我們已經養成了習慣,有點不同就自問是否合適。
  • 巧用從眾心理去刺激顧客的購買慾
    這個其實也就是一種羊群效應,雖然我們聰明的人類善於思考,不至象松毛蟲一樣活活被自己餓死,但依然免不了受到「從眾」的思維幹擾(畢竟懶惰也是人類的天性之一,有眾人幫我做了選擇,我也就懶得再去思考了)從眾的例子非常多,類似的「破窗效應」(只要一個窗子破了長期沒有人去維修,那麼其它的窗子也慢慢地被人擊落,這屬於管理範疇的,也是說明「防微杜漸」的經典案例註解)也是從眾效應的一種
  • 從眾心理——你是從己還是從眾?
    從眾心理顧名思義,就是在群體的壓力下,個體在認知、判斷、信念與行為等方面自願地與全體中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隨大流」。日常生活中的從眾:出席朋友婚禮時出禮金,「你出多少,那我也一樣把」。搶購行為,比如搶鹽、搶板蘭根、搶口罩。班上同學們都欺負她,所以我也欺負她。
  • 購買衣服的人為什麼會有從眾心理
    當然,不一定非要買,去看看總行吧。這對賣衣服而言,不怕你不買,就怕你不來,當消費者進店裡後,剩下的,就看賣家如何銷售。買衣服是一種衝動性消費,但凡有主見的女人,都不會選擇購買個性誇張一些的衣服款式。由其是你看在節假日期間,到處都在搞促銷活動,人們不經常出來逛街,看到後就會失去理性而購買。哪怕知道有些東西不需要,也會想著,以後要是有用到的時候呢,現在這件衣服不買,回頭就不是這個價格了,又可能看到別人都在買,自己不買的話,好象太虧了。
  • 從心理學實驗到網際網路產品設計02:利用從眾效應,引導用戶行為
    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要考慮到所有信息反而不容易做決策,信息出現的背景和心理情境漸漸變成了決定影響力的核心要素,所以我們需要思考傳達哪些信息,如何傳達信息,才能讓用戶或受眾認同信息並依言行動。本文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從眾效應,描述實驗設計並分析結果,展示從眾效應在產品設計中如何應用。
  • 課蟲:馬甲營銷的本質是從眾心理!
    老師講課之後,立馬就會出現兩個「老人」圍攻一個「新人」的情況,這種「從眾」的影響力,給人很大的推動力,讓你感覺,今天你不留點錢,自己心裡都過不去! 結果,最後,因為我是學生,沒有太多錢為由,只是掏了60多塊錢,加入了他們的會員,還拿了一些資料,之後就再也沒聯繫過!而當時和我一樣的另外幾個「新人」還在房間裡面溝通呢!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風(1) 儘管暈輪效應是一種容易將人導入認知誤區的心理效應,如果運用得當,我們也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將它變作一塊通往成功之路的墊腳石。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在知覺、判斷、行為等方面與大眾趨於一致的心理現象。「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一般而言,大多數人的意見比個人的更具有科學性,少數服從多數,也有可取之處。但是,若不加思考便盲目地服從多數,隨大流,則是消極的「盲目從眾」,這是不可取的。美國人詹姆斯?
  • 常見顧客心理分析:從眾心理
    常見顧客心理分析——從眾心理顧客在購物過程中都會呈現出一些心理變化,如果客服人員仔細觀察,就可以從顧客的表達中對其心理作出分析。本節筆者將對常見的7種顧客心理分別進行解讀,以期能夠給客服人員的溝通提供一定的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