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聽過作家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1894~1961)的一段傳神描述:
突然,一個人跑了起來。也許是他猛然想起了與情人的約會,他已經遲到很長時間了。不管他想些什麼,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來,向東跑去。另一個人也跑了起來,這可能是個興致勃勃的報童。第三個人,一個有急事的胖胖的紳士,也小跑了起來……十分鐘之內,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來。嘈雜的聲音逐漸清晰了,可以聽清「大堤」這個詞。「決堤了!」這充滿恐怖的聲音,可能是電車上的一位老婦人喊的,或許是一個交警說的,也可能是一個男孩子叫的。沒有人知道是誰喊的,也沒有人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兩千多人突然都跑了起來。「向東!」人們喊叫了起來。「東邊遠離大河,東邊安全。向東去!向東去!……」
這段描述有沒有很熟悉?
我們的生活中,總有某些時刻是隨著眾人的行為來行動的。
這時候,你是否會說:這些人太沒有主見了吧,我就不會,馬路上發生什麼事情,我也不會去看。
那麼我們來看看心理學家的研究吧。
社會心理學家阿希(Solomon Asch, 1907-1996)做過一系列的驗證從眾效應的實驗,實驗結果令所有人都沮喪不已。
下圖中,X為標準線,A、B、C為比較線段,你認為比較線段中哪一條與標準線等長?
和你一起參加判斷的其他人,都是心理學家安排的「託兒」。
假如,你是這個實驗裡真正的被試,前面5個人都選擇了正確答案C的時候,你選擇正確答案沒什麼奇怪。
但是,如果第一個讓你選了A,第二個人站起來盯著看了很久,最後還是選了A,第三個人也是這樣的選擇,這時,你的內心怎麼想?等第5個人也這樣選擇時,你還會堅持自己的選擇嗎?
實際上,參加實驗的真正被試幾乎都經歷了內心的衝突。
最後,實驗結果表明:
當真正的被試獨自判斷時,他們的正確率超過99%;
如果「託兒」均給出相同的錯誤選項時,有75%的被試屈從群體壓力,做出從眾的錯誤判斷。
想像一下,朋友聚會時,有一個人講了一個笑話,可是你覺得很無聊,或者沒有聽懂,大家都笑了,你會選擇「不和大家一起笑」嗎?
早在一百多年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1841-1931)就在《烏合之眾》中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深刻理解了「 從 眾 效 應 」,我們可以得到如下有效結論:
1、當一個人和多數人不一致時,通常更傾向於懷疑自己的觀點和行為,進而會將自己調整為與多數人趨於一致的狀態。
2、湊熱鬧和隨大流是人性的弱點,但並不一定會讓你做出正確的選擇。遇事冷靜,獨立思考,試著讓自己置身事外,換個角度看待問題。
做到「獨立」是一個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我們要努力克服「被大眾化」的群體引力,保持自己的觀點,真正做到有獨立完整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