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很「獨立」嗎?——心理效應之「從眾效應」

2020-12-17 騰訊網

不知你是否聽過作家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1894~1961)的一段傳神描述:

突然,一個人跑了起來。也許是他猛然想起了與情人的約會,他已經遲到很長時間了。不管他想些什麼,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來,向東跑去。另一個人也跑了起來,這可能是個興致勃勃的報童。第三個人,一個有急事的胖胖的紳士,也小跑了起來……十分鐘之內,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來。嘈雜的聲音逐漸清晰了,可以聽清「大堤」這個詞。「決堤了!」這充滿恐怖的聲音,可能是電車上的一位老婦人喊的,或許是一個交警說的,也可能是一個男孩子叫的。沒有人知道是誰喊的,也沒有人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兩千多人突然都跑了起來。「向東!」人們喊叫了起來。「東邊遠離大河,東邊安全。向東去!向東去!……」

這段描述有沒有很熟悉?

我們的生活中,總有某些時刻是隨著眾人的行為來行動的。

這時候,你是否會說:這些人太沒有主見了吧,我就不會,馬路上發生什麼事情,我也不會去看。

那麼我們來看看心理學家的研究吧。

社會心理學家阿希(Solomon Asch, 1907-1996)做過一系列的驗證從眾效應的實驗,實驗結果令所有人都沮喪不已。

下圖中,X為標準線,A、B、C為比較線段,你認為比較線段中哪一條與標準線等長?

和你一起參加判斷的其他人,都是心理學家安排的「託兒」

假如,你是這個實驗裡真正的被試,前面5個人都選擇了正確答案C的時候,你選擇正確答案沒什麼奇怪。

但是,如果第一個讓你選了A,第二個人站起來盯著看了很久,最後還是選了A,第三個人也是這樣的選擇,這時,你的內心怎麼想?等第5個人也這樣選擇時,你還會堅持自己的選擇嗎?

實際上,參加實驗的真正被試幾乎都經歷了內心的衝突。

最後,實驗結果表明:

當真正的被試獨自判斷時,他們的正確率超過99%;

如果「託兒」均給出相同的錯誤選項時,有75%的被試屈從群體壓力,做出從眾的錯誤判斷。

想像一下,朋友聚會時,有一個人講了一個笑話,可是你覺得很無聊,或者沒有聽懂,大家都笑了,你會選擇「不和大家一起笑」嗎?

早在一百多年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1841-1931)就在《烏合之眾》中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深刻理解了「 從 眾 效 應 」,我們可以得到如下有效結論:

1、當一個人和多數人不一致時,通常更傾向於懷疑自己的觀點和行為,進而會將自己調整為與多數人趨於一致的狀態。

2、湊熱鬧和隨大流是人性的弱點,但並不一定會讓你做出正確的選擇。遇事冷靜,獨立思考,試著讓自己置身事外,換個角度看待問題。

做到「獨立」是一個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我們要努力克服「被大眾化」的群體引力,保持自己的觀點,真正做到有獨立完整的自我。

相關焦點

  • 心理 | 看看你是否丟失了自己——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也稱「從眾心理」,是指個體在受到真實或臆想的群體影響下,往往會在認識和行為上以多數人或者權威人物的行為為準則,並且朝著與之一致的方向變化。從眾效應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既包括思想上的從眾,又蘊含了行為上的從眾。實驗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夠保持獨立性,不被從眾。因此,從眾效應是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 從眾心理:在權威效應和多元無知效應的影響下,保持清醒的思考
    從眾心理在生活中非常的常見,我們很多時候都會不自覺的產生從眾心理,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從眾心理的魔力。一、從眾心理的表現從眾心理(conformity),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 淺析從眾效應對教育的啟示
    在教育和教學中,從眾效應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一個老師布置得作業太多、太難,部分學生完不成作業,就去抄襲同學的作業。如果老師沒有發現或者雖然發現了但沒有及時制止學生的抄襲行為,也沒有改變自己布置作業的數量和難度,那麼其中那些原來能夠獨立完成作業的學生也去抄襲作業,最後整個班級抄襲成風。這是從眾效應不利的一面。
  • 社會心理學:從眾效應,你是否還在走尋常路?
    你是否也有過這種情況,當在過馬路,紅燈亮,路上沒有來往的車輛,看到別人都陸續穿過馬路時,自己也跟隨著大家邁出腳步?我想我上面提出的行為,是每個人不可避免都會出現的行為。大家是否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學效應呢?如果你不了解的話,那現在就讓我們一探究竟吧。這些行為背後隱藏的都是一個心理學效應:從眾效應。
  • 你不知道的人類難以避免的十大心理效應之:破窗效應
    從眾心理影響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在生活和職場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夠保持獨立,一個人如果缺少獨立人格,就容易人云亦云,隨大流,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於群體的引導和壓力,不知不覺或不由自主地與多數人保持一致。
  • 善於運用從眾效應,有利於你的推銷
    有這樣一則故事,可以說明從眾效應。在一家餐飲裡,有兩名女招待,其中一名為了得到顧客的小費,所以在小費盤裡放上10美分的硬幣來引誘顧客,而另外一名也學著她這樣做,只不過她在小費盤裡放了25美分的硬幣。這時,他們的心理的活動是:不知別人給了多少,我要是給得少那就丟臉了。而解決這個心理矛盾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往小費盤裡放上與上一位顧客相同數量的小費。在特定的條件下,由於沒有足夠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準確的信息,從眾行為是很難避免的。通過模過模仿他人的行為來選擇策略並無大礙,有時模仿策略還可以有效地避免風險和取得進步。
  • 心理小課堂--羊群效應(從眾心理)Herd Effect
    人們有一種從眾心理,由此而產生的盲從現象就是「羊群效應」。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隨大流」,因為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對於那些不太了解,沒把握的事情,往往「隨大流」。持某種意見人數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壓力是另一個決定羊群效應的因素。
  • 10個神奇的人類心理效應 你都知道嗎?
    2、從眾心理學者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可見它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意志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意見並付諸實行。
  • 《羊群效應》:從眾與盲從到底哪個更多一點?每天學點心理學知識
    其實「羊群效應」也叫」從眾效應」,從眾效應又被稱為「跟尾狗效應」,也就像是跟在別人身後的狗一樣,自己不會作出決定其實都是店家事先安排好的託兒們去排大隊,然後真正的羊群就會跟進,最後大家看似很火的網紅店就這麼孕育而生了,而且是屢試不爽的賺錢手段,所以你看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 從眾效應:獨立思考,找到自己的發展之道
    這是「從眾效應」在起作用。在這個性解放的時代,人們的衣著打扮何以還那麼相似呢?黃頭髮、帶有明星頭像的衣服、體型褲等隨處可見。其實,有的人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特點打扮得更富有個性魅力,可他(她)卻沒有那樣做,原因是「我這樣打扮挺潮的,跟大家一樣。」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好循規蹈矩地服從大眾的意志,甘心被其束縛,從而隨波逐流,難以出頭。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樂隊花車效應:從眾心理對你有哪些幫助呢?
    ——社群營銷諮詢【 白磚家】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樂隊花車效應:從眾心理對你有哪些幫助呢?流行的並不一定正確,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巴特利特【理論解析】樂隊花車直接翻譯自英文的bandwagon,也就是在花車大遊行中搭載樂隊的花車。
  • 科學運用從眾效應,賣爆農產品真不難!
    原因就在於當你不知道這兩家店哪一家更好吃的時候,你會選擇從眾。你以為大多數都在吃的那家店,味道一定不差。這就是從眾效應對我們選擇的影響。什麼是從眾效應呢?它指的是人會模仿或者跟隨其他人的行為。在生活中,從眾無處不在。
  • 陽光行動|走近「從眾心理」~
    港粉兒們~陽光行動又更新啦~本期安安要跟大家探討一個好玩的先來提問一下「你是逆流而上的那條魚嗎?」我們難道真的是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嘛?我們難道真的能夠在做任何決定時都能堅定地跟隨自己內心,又或者其實我們在無意識的求助他人,依靠他人?今天,安安就跟大家聊一聊心理學上的「從眾心理」!
  • 消費中的心理技巧:從眾心理
    物品短缺往往會誘發非理性消費,但即使是並不短缺的東西,若輿論或他人的影響,也會導致哄搶,人們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在行為金融學中,從眾心理也稱「羊群效應」是比較典型的現象。從眾行為讓投資者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必然成為無意識投資行為者,這其中蘊藏著極大的風險。
  • 「責任分散效應」告訴你,對孩子事事包辦,孩子永遠學不會獨立
    對此,母親也承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對:&34;父母一片愛子之心真摯純粹,但愛孩子不是無條件地事事包辦,否則孩子學不會獨立,以後長大也多半沒出息,父母更是自討苦吃。&34;告訴你,父母事事包辦,孩子學不會獨立什麼是&34;?&34;責任分散&34;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 談戀愛的幾個心理效應,你了解多少?
    了解女性心理是戀愛的必修課堂,高情商的人往往能讀懂女性心理,利用女性的性格特點、各種心理效應等和女性相處起來就會猶如如魚得水,互相之間充滿著融洽、愉快的氣氛。了解多一點戀愛心理學效應,就能在戀愛、情感的路上少走彎路,同時也會對有些社會現象也能夠更好的理解。
  • 心理學課堂:你之所以活得不成功,是因為「從眾效應」在作祟
    小潘·心理學課堂高中的時候,我們都學過「從眾心理」。當然這裡說的「從眾效應」和政治課上的本是同根生,但是又略有不同。但是每個人天生就是與眾不同的,你又何必隨大流?近代中國人「從眾」的淵源大約從那個特殊的時代開始。在那段時間,所有人穿一樣的衣服,稍微有些與眾不同就會被扣上各種帽子。於是人們開始被束縛,開始循規蹈矩。就算那個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我們已經養成了習慣,有點不同就自問是否合適。個性被壓抑了那麼多年,再要去解放談何容易。
  • 積極的3大心理暗示效應:巴納姆效應、霍桑效應、期待效應
    積極的3大心理暗積極的3大心理暗示效應:巴納姆效應、霍桑效應、積極的心理暗示,能為你帶來積極的人生。可星座真的有那麼準嗎?相信一些積極的預測,其實是給了我們極大信心,如果人們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做某件事,效果會變得十分顯著。巴納姆效應的積極作用是:說你優秀,你就會越來越優秀。
  • 孩子從眾、沒主見?打破「毛毛蟲效應」,還需家長教會孩子這一點
    我問孩子:「你為什麼買這個橡皮啊?」孩子說:「我看同學有,我就跟著一起買了。」孩子的從眾不僅表現在購物上,在遇到問題需要孩子選擇的時候,她也跟著大多數人的意見,自己一點主見都沒有。很多家長都會忽略孩子「從眾」這一點,認為孩子沒有主見是很正常的事情,實際上沒有主見就是陷入了「毛毛蟲效應」,對孩子的危害很大。
  • 職場交往5個心理效應,掌握了,同事們都幫你
    職場中的心理學是一門很複雜的學科,如果能掌握職場各層級之間交往的心理學,那自己在職場上當然如魚得水,來看看比較有代表性的5個職場交往心理效應,掌握得好,同事們都樂意幫你。1、互惠互利效應。這句話應用到職場上,道理也是一樣的,沒有人會平白無故幫你,職場上不存在熱心腸,只有衡量了利益、價值,對自己有利,才會心甘情願出手幫忙。因此,互惠互利效應是一種普遍心理,把大家捆綁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同事們都幫你。2、從眾心理效應。職場上同事之間也會有從眾心理。